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至2013年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外科接受食管癌根治术的2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其中感染组患者95例,男性73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3.8±7.5)岁;对照组患者120例,男性83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61.7±6.3)岁。利用卡方检验对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吸烟史、手术持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及术前并发症进行率的比较,并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明确食管癌切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术后肺感染组患者高龄(≥ 60岁)、肿瘤发生部位、吸烟史(≥ 20年)、手术持续时间(≥ 3 h)、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 2 h)、术前并发症(糖尿病、COPD Ⅲ级以上、低蛋白血症)的比重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 60岁(χ2 = 4.201、P = 0.04)、烟龄≥ 20年(χ2 = 11.204、P = 0.001)、病变部位(χ2 = 12.415、P = 0.000)、手术时间≥ 3 h(χ2 =4.28、P = 0.045)、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 2 h(χ2 = 4.565、P = 0.033)、术前并发糖尿病(χ2 = 7.335,P = 0.007)、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χ2 = 4.97、P = 0.026)及术前合并COPD Ⅲ级以上(χ2 = 5.225、P = 0.022)是食管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 结论年龄≥ 60岁、烟龄≥ 20年、肿瘤发生部位、手术时间≥ 3 h、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 2 h、术前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或重度肺功能受损是食管癌切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对改善食管切除术临床结果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食管切除术后食管癌患者预后可能与包括患者年龄、肿瘤分期、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在内的许多因素有关。肺部并发症是食管切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许多研究显示,导致食管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术前因素包括高龄、营养不良及心肺储备低下(术前放化疗是否会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尚不明确):手术因素包括术中大量失血、手术时间过长、进展期食管癌、近端食管癌、手术范围过大如McKeown切除加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后因素包括心房颤动、喉返神经损伤、吞咽异常。可能的预防措施有:术前戒烟、积极的术后排痰、恢复进食前要确保吞咽机制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70岁以上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 总结分析2009-2012年208例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资料;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为25.9%,在获得性肺炎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吸烟、低肺功能、术后非硬膜外镇痛、术中喉返神经的损伤、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术后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高龄患者应做好术前评估及围手术期的处理,减少食管癌术后并发症能有助于减少术后获得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龄食管癌患者外科手术的疗效及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高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75.1(71-89)岁。伴有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11例;轻-中度肺功能障碍9例;冠心病8例;心律失常2例;高血压12例;糖尿病4例。病变长度平均4.0(3-8)cm。均采用经左后外侧切口进胸,行食管癌切除和食管残端-胃吻合术。结果33例患者中,有31例食管癌顺利切除,手术切除率为93.9%。术后发生肺部感染6例(其中伴呼吸衰竭2例),心力衰竭2例,吻合口瘘1例。均获随访,平均时间1.0年(3个月-4年)。术后1年生存率为84.8%(28/33)。死亡5例,除1例围手术期死亡外,2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死于急性心肌梗塞和肺部感染各1例。结论高龄食管癌患者,只要全身情况能够耐受手术,应在充分术前准备基础上,积极行食管癌切除手术。围手术期积极处理心肺系统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高龄股骨转子周围骨折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高龄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病人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2005年6月至2008年3月进行手术治疗的年龄大于80岁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病人48例,男16例,女32例,年龄80-97岁(85.02±4.12)岁。股骨转子问骨折44例,股骨转子下骨折4例,所有病例均随访观察至术后1个月。统计病人一般资料,观察术前伴随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统计学分析性别、年龄、术前时间、术前伴随症数量与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术前并存伴随症33例(68.75%),术前伴随症最多者为贫血。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17例(35.42%),围手术期并发症最多者为肺部感染(16.67%)。性别、年龄、术前时间与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无明显相关性(P〉0.05),唯一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存在明显相关性的为术前伴随症(P〈0.05,OR=3.33)。术前伴随症越多,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大。结论术前伴随症数量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主要影响因素,卧床并发症、术后谵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作为患者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腹部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1996年8月~1997年12月间312例腹部手术病人分为肺部感染组(43例)和正常组(269例)。对12个可能的危险因素即年龄、肥胖、吸烟、原有呼吸道疾病、入院时白蛋白水平、术前住院时间、胃肠道手术、留置胃管、全麻病人、上腹部切口、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等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显示,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5岁、肥胖、原有呼吸道疾病、上腹部切口、术中失血≥1200ml。预防措施为术前控制体重,进行胸部理疗,术中尽量减少失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及围手术期护理对策。方法对293例食管贲门癌患者的术前术后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年龄〉60岁、术前心电图异常、术前肺功能中重度受损、胃食管颈部吻合与术后并发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对于高龄、术前心电图异常、术前肺功能中重度受损、胃食管颈部吻合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应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有利于降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电视胸腔镜食管癌微创手术后呼吸衰竭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方法胸腔镜食管癌微创手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病人55例为呼吸衰竭组,术后无呼吸衰竭病人9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术前肺功能、术前合并症、手术时间以及术后病发症等因素对呼吸衰竭发生风险的影响。使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数据,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食管癌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年龄≥70岁)、吸烟、术前肺部合并症、手术时间 3小时、术后吻合口瘘、发生乳糜胸可能是呼吸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呼吸衰竭组术前最大通气量(MVV%)为(51. 02±7. 69),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为(39. 05±6. 47),对照组分别为(85. 64±8. 10)和(74. 29±7. 28),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手术时间 3小时、术前肺功能偏低及术后吻合口瘘、乳糜胸(B值分别为1. 313、1. 345、1. 489、1. 579和1. 574)均为引起电视胸腔镜食管癌微创手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独立因素(P 0. 05)。结论接受电视胸腔镜食管癌微创手术病人术前改善肺功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吻合口瘘、乳糜胸发生有助于预防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高龄低肺功能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呼吸功能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高龄低肺功能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呼吸功能保护的意义。方法2005年1月-2007年8月,对46例70岁以上,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31%-50%,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45%-60%的食管癌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前戒烟,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呼吸道雾化吸入或应用解痉化痰药物,呼吸功能锻炼和氧疗。双腔管气管插管复合麻醉,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将胸胃缝合成“管状胃”。术后施行静脉自控镇痛、抗感染、解痉化痰、保持呼吸道通畅、营养支持和氧疗,必要时予以呼吸支持。结果术中低氧血症(氧饱和度〈90%)9例,改为双肺小潮气量通气后平稳。4例因自主呼吸弱行机械辅助通气120-240 min后拔管。术后肺部感染5例,均治愈,其中1例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6天。无手术死亡。结论高龄低肺功能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高,但加强围手术期呼吸功能保护,能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喉返神经受侵的局部进展期甲状腺乳头状癌高危复发因素,以及具备不同高危复发因素时的对应手术处理原则,分析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四川省肿瘤医院行首次手术治疗中发现喉返神经受侵的27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预测喉返神经受侵的局部进展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高危复发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病生存率,评估其预后。结果 274例病人中,女性199例(72.7%),男性75例(27.3%);年龄≥55岁病人211例(77.0%)。术后随访24~14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2个月。274例病人中,28例(10.2%)发生复发或转移;8例(2.9%)死亡,其中3例(1.1%)死于复发或转移,5例(1.8%)死于其他疾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55岁、淋巴结转移数目≥10枚、N分期、术前声带麻痹是喉返神经受侵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55岁(OR=3.087,95%CI 1.525-6.247,P=0.002)、淋巴结转移数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三腔喂养管联合管状胃与传统手术方法治疗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绵阳市中心医院胸心外科收治的196例年龄大于60岁的食管癌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三腔喂养管联合管状胃组(A组)和传统手术组(B组)。A组96例,男51例、女45例,年龄(66.21±7.32)岁;B组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65.43±6.37)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根治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乳糜胸、术后喉返神经麻痹、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及死亡率等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较B组显著缩短,术后心律失常、肺部并发症、胸胃综合征发生率较B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三腔喂养管空肠营养联合管状胃在老年食管癌手术中通过围手术期治疗可以降低部分并发症发生率,可缩短住院时间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腔镜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E)的学习过程。方法选取同一组医生连续完成的MIE手术100例,按手术时间顺序分为3组:第1、2组各25例行胸腔镜并常规开腹手术,第3组50例行胸腹腔镜手术.分别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正常结构保护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ICU观察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肿瘤病理及淋巴结清扫情况等临床资料,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全组中96例患者顺利完成MIE,4例患者中转开胸,无中转开腹。中位手术时间310min,中位失血量200ml,中位清扫淋巴结22枚,总体并发症发生率50%。第1组与第2组比较,在保留奇静脉弓(P=0.010)、保留支气管动静脉(P=0.038)及左侧喉返神经胸段术中暴露率(P=0.048)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50例与后50例比较,在胸部手术时间(P=0.000)、失血量(P=0.025)、保留奇静脉弓(P=0.001)、保留支气管动静脉(P=0.000)、胸野淋巴结清扫(P=0.022)、左喉返神经链淋巴结清扫(P=0.000)及该神经起始部术中暴露率(P=0.002)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IE学习过程较长.应循序渐进。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手术技巧的提升.MIE将逐渐显示其独特的优势并替代传统开胸食管癌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食管癌二次手术19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行二次手术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单一手术组施行的946例食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因术后严重并发症需行二次手术,总结该19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过。结果19例二次手术的患者中因术后胸腔内出血行开胸止血术4例,因膈疝行膈疝还纳、膈肌修补术4例,因乳糜胸行胸导管结扎术4例,因腹部切口裂开行切口缝合术4例,因创伤性胰腺炎行胸腹腔探查、腹腔置管引流术1例,因肠梗阻行回盲部切除、回肠造瘘术1例,因双侧喉返神经麻痹行气管切开术1例。19例二次手术患者全部治愈,无围手术期死亡和再次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癌术后再次手术常见原因主要为术后出血、膈疝、乳糜胸和腹部切口裂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侧俯卧位全腔镜食管癌切除术清扫胸腹二野淋巴结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1年2月82例全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与78例常规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手术的胸腹部各区域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转移度、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2组清扫左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数目分别为(4.1±3.4)枚及(1.1±1.7)枚,上纵隔淋巴结数目分别为(6.8±5.O)枚及(4.9±4.0)枚,腔镜组均多于开放组(P〈0.05)。腔镜组3年生存率(65.4%)与开放组(62.3%)相似(10g—rank检验,X2=0.022,P=0.886)。结论侧俯卧位全腔镜食管癌切除淋巴结清扫疗效肯定,尤其是清扫上纵隔及左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方面,更为有效及彻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D单孔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科收治的28例实施单孔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3例,年龄51~76岁。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即3D纵隔镜组(3D组,10例)和2D纵隔镜组(2D组,18例)。比较两组近期疗效。结果3D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2D组(P=0.017)、清扫淋巴结数目多于2D组(P=0.005)、出血量少于2D组(P=0.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主刀医师眩晕感及视觉重影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颈部引流管置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吻合口瘘、喉返神经损伤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优化了2D操作,实践中是安全、可行的,可以作为未来的一种术式去尝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胸腔镜腹腔镜联合与开放手术食管切除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资料库、Google学术搜素、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均为建库至2011年7月。收集比较胸腔镜腹腔镜联合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食管癌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研究者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来筛选文献、评价质量、提取资料,并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0个临床对照试验共1017例样本。其中455例行胸腔镜腹腔镜联合手术。562例行开放手术。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及淋巴结清扫数目3项主要结局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10项次要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胸腔镜腹腔镜联合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均P〈0.05);两组患者总并发症、心脏并发症、吻合口狭窄、喉返神经损伤、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3年生存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胸腔镜腹腔镜联合手术可以达到开放手术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TLTG)后食管空肠吻合口漏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吻合方式的选择。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TLTG的150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 22.0完成数据统计处理,TNM分期及分化程度等级计数资料行秩和检验,其他单因素分析的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多因素分析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50例TLTG的胃癌患者中,术后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漏14例(9.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肺功能不全、术前血清白蛋白(ALB)、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情况及吻合方式是TLTG后食管空肠吻合口漏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肺功能不全、术中输血及圆型吻合器吻合是TLTG后食管空肠吻合口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患者年龄≥60岁、肺功能不全、术中输血及圆型吻合器吻合与TLTG后食管空肠吻合口漏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TLTG术前应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术中操作严谨细致、选择合适吻合方式,以降低胃癌患者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肺转移瘤的外科治疗效果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至2008年5月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食管癌术后肺转移瘤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5例,年龄43~72(65.0±8.8)岁。手术方式为肺部分切除术、肺楔形切除术、肺段切除术及肺叶切除术。随访时间60个月,分析转移瘤数目及大小、原发瘤TNM分期及无瘤生存时间(DFI)对肺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影响。结果肺转移瘤患者术后12、24、60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80.0%、66.7%和6.7%,患者术后中位DFI为30个月,DFI≥24个月肺转移瘤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明显高于DFI〈24个月者(χ2=5.144,P=0.023)。肺单发转移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明显高于肺多发转移患者(χ2=3.990,P=0.046)。而肺转移瘤大小和原发瘤TNM分期对肺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率无明显影响(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DFI是影响肺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率的主要因素(P=0.026)。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食管癌术后肺转移的手段之一,尤其在肺单发转移瘤和食管癌术后DFI〉24个月的患者手术切除效果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