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左室训练术治疗先天性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CTGA)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5月至2011年5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对24例左心室退化的cCTGA患者行左室训练术,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0.17~22.00(3.73±4.35)岁;体重5.10~61.00(15.71±10.95)kg。主要合并畸形:三尖瓣关闭不全(TR)23例(轻度11例、中度7例、重度5例),限制型室间隔缺损18例,房间隔缺损5例,卵圆孔未闭5例,动脉导管未闭4例,肺动脉瓣轻度狭窄5例,主动脉弓缩窄1例。术前经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或心导管检查确诊,形态学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mLVEDD)8~32(21.56±6.60)mm,形态学左心室(mLV)后壁厚度2~7(4.29±1.52)mm,形态学左心室与形态学右心室(mRV)压力比(PmLV/mRV)0.12~0.65(0.41±0.12)。手术均采用胸骨上端小切口或胸骨正中切口,在全身麻醉下完成肺动脉环缩术。结果术毕测压PmLV/mRV 0.57~0.93(0.76±0.10);全组患者无住院死亡,出院时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双心室结构和功能良好,室间隔位置较术前略向mRV侧移位,mLVEDD较术前略增大,TR较术前减轻。术后随访1~35个月,无远期死亡。所有患者一般情况好,生命体征平稳,心功能分级(NYHA)Ⅰ~Ⅱ级,mLVEDD 14~40(26.17±7.11)mm,mLV后壁厚度4~9(4.95±1.44)mm,PmLV/mRV 0.52~0.98(0.72±0.16),TR较术前明显减轻,其中14例患者完成二期心房大动脉双调转术。结论左室训练术应用于左心室退化的cCTGA患者安全有效,mLV压力负荷及后壁厚度增加,mLV腔扩大,且TR显著减轻。  相似文献   

2.
大动脉转位术治疗婴儿大动脉错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大动脉转位术的术后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动脉转位术(arterialswitchoperation,ASO)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ASO从解剖上完全纠正TGA,效果良好。除手术技术,体外循环管理外,术后处理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自1987年9月~1992...  相似文献   

4.
改良Senning术在完全型大动脉转位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TGA)是一种常见的紫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7%~8%〔1〕。自1993年8月至1998年5月,我院共为11例TGA病儿实行改良Senning术,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病儿中男7例,女4例。年龄1.5~12.3岁,平均(4.9±4.0)岁;体重7~25kg,平均(13.3±5.4)kg。所有病儿均口唇及四肢末梢发绀,杵状指趾,有缺氧发作和心脏杂音。术前均行X线胸部正侧位平片、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其中伴房间隔缺损2例,房缺加永存左上…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体外膜式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在婴幼儿大动脉错位(TGA)患者大动脉转位术(ASO)后心室功能恢复和适应性训练的临床结果及可行性。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8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7例TGA患者接受ASO后需要ECMO支持,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3周~14个月。ASO后心室不能适应新的血流动力学和/或合并心功能受损,采用静脉-动脉-ECMO辅助,占同期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应用ECMO的36.84%(7/19)。插管途径为经胸右心房引流,升主动脉灌注;采用ECMO系统为:Biomedicu(Medtronic)4例,Jostra 2例,Medos 1例;辅助流量20~100 ml/kg。结果 7例患者平均转流时间174h(64~266 h),心室训练时间平均96 h。4例成功脱离ECMO,脱机率57.14%(4/7);3例出院。死亡4例,其中3例不能脱离ECMO直接死亡,死亡原因为肾功能衰竭1例,出血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1例在脱离ECMO后6 d感染死亡。结论 ECMO能为TGA患者ASO后心功能的恢复和左心室适应性训练提供有效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动脉转位术治疗65例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错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报告美国西雅图儿童医院1989年10月~1992年10月,为完全性大动脉错位新生儿作动脉转位术65例,其中伴室间隔完整型41例,伴室间隔缺损型24例。方法36例使用深低温停循环方法,29例使用深低温低流量方法。结果手术死亡4例(6.15%),死亡原因均与冠状动脉解剖变异有关。结论动脉转位术是矫正新生儿期室间隔完整型和伴室间隔缺损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最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快速和长期双期大动脉调转术(ASO)的组间特点,总结发生左室退化后室间隔完整大动脉转位(TGA-IVS)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纳入2007年1月至2019年1月主要诊断为TGA-IVS并行双期ASO的患儿41例,其中男25例、女16例,平均年龄17.9个月(7 d至7岁)。根据双期手术间隔时间,分为快速双期ASO组(19例)和长期双期ASO组(22例)。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儿的年龄、体重、ASO术前血氧饱和度、训练术前左室舒张期末内径、ASO术前左室后壁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年龄>1岁是进行长期双期ASO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长期双期ASO对年龄>1岁和左心室退化严重的患儿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影响大动脉转位术死亡率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分析大动脉转位术(arterial switch operation,ASO)治疗完全性大动脉错位(complete 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TGA)的手术结果,探讨影响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我院对67例TGA患者施行ASO的临床资料,包括住院病历、超声心动图和手术记录。应用x^2检验和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对患者的手术年龄、体重、诊断、冠状动脉分型、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延迟关胸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影响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结果施行ASO的67例TGA患者中,围手术期死亡5例(7.5%)。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影响ASO死亡率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年龄(P=0.004)、体重(P=0.042)、冠状动脉分型(P=0.006)和体外循环时间(P=0.048)。伴有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患者(TGA/VSD)术后住心脏监护室(CICU)时间(P=0.004)和术后住院时间(P=0.007)明显长于室间隔完整(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IVS)的患者(TGA/IVS)。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患者手术时年龄(P=0.012)、冠状动脉畸形(P=0.001)和较长的体外循环时间(P=0.002)是影响ASO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结论对TGA患者及时施行ASO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患者手术时年龄、冠状动脉畸形和较长的体外循环时间是影响死亡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大动脉转位术(ASO)中利用"多余"的冠状动脉纽片作新主动脉根部成形的临床经验,探讨保持主动脉瓣窦的解剖形态对改善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室间隔缺损型大血管错位和Taussig-Bing畸形患者110例,手术年龄为出生2d~2岁,平均年龄91.1d;体重1.79~9.50kg,平均体重4.70kg。根据不同的外科处理技术,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78例,术中采用多余的冠状动脉纽片作新的主动脉根部成形,减小新主动脉根部近心端开口的直径;B组:32例,术中剪除多余的冠状动脉纽片,主动脉吻合口近心端与远心端直径不匹配。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筛选结果中影响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2例,总病死率为10.9%(12/110),A组病死率明显低于B组[6.4%(5/78)vs.21.9%(7/32),P=0.019]。随访72例,随访时间为术后3个月~5年。后期死亡3例,A组1例,B组2例;5例患者再次手术。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子包括Taussig-Bing畸形(χ2=4.011,P=0.046)、合并主动脉弓病变(χ2=4.437,P=0.036)、单支冠状动脉(χ2=5.071,P=0.025)和B组患者(χ2=5.584,P=0.0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主动脉弓病变(χ2=5.681,P=0.010)和B组患者(χ2=3.987,P=0.047)是构成影响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利用"多余"的冠状动脉纽片作新的主动脉根部成形能够较好地保持新主动脉瓣窦形态,而主动脉根部的特殊解剖形态与冠状动脉灌注有重要的关系,手术病死率降低可能与术后冠状动脉灌注得到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分期双调转解剖矫治术治疗先天性左心室退化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CTG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1年5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4例左心室退化CCTGA患儿经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6例;年龄2.5~72.0(34.4-24.0)个月;体重5.1~23.0(12.7±4.9)kg。术前经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或心导管检查确诊。主要合并畸形:三尖瓣关闭不全13例,限制型室间隔缺损10例,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7例,动脉导管未闭4例,肺动脉瓣轻度狭窄4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在全身麻醉下完成一期左心室训练术,在体外循环下完成二期心房大动脉双调转术,平均间隔时间0.67~34.0(10.23±9.47)个月。结果一期左心室训练术后无住院死亡,随访结束时形态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mLVEDd)及形态左心室(mLV)后壁厚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室间隔位置较术前略向形态学有心室侧(mRV)移位,三尖瓣关闭不会(TR)较术前减轻,跨肺动脉环缩带压差显著增加(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无显著变化;形态左心室压力与形态右心室压力比值(PmLV/PmRV)显著增大(P〈0.05)。二期心房大动脉双调转术住院死亡2例,死亡率14.3%(2/14);死亡原因:严重心律失常、循环衰竭、猝死。术后早期并发症:肺部感染6例,房性心律失常2例,胸腔积液2例,气胸、膈肌麻痹行膈肌折叠术、气道出血、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腹膜透析、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二次气管内插管各l例。生存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2例,随访时间2~8年。随访期间死亡1例,死亡率8.33%(1/12),死亡原因:严重心律失常、循环衰竭。心功能I级8例,Ⅱ级3例。主要晚期并发症:左心功能不全3例,主动脉瓣中度关闭不全3例,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1例。结论分期双凋转解剖矫治术治疗左心室退化CCTGA早期临床疗效满意,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但术后左心功能不良和新出现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应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D-TGA)约占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5%,是新生儿期常见、易发生心力衰竭、病死率最高的紫绀型先心病。病婴的主动脉起自右心室,肺动脉起自左心室,体肺循环成并列循环状态,肺循环的氧合血不能有效地进入体循环。病婴出生后,因体循环血氧饱和度过低,发生缺氧、酸中毒死亡。文献报道,若未及时行外科治疗,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室间隔完整(TGA-IVS)病婴1个月内的病死率为50%,90%的病婴将在1岁以内死亡。大动脉转位术(ASO)是纠治的最佳手术方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我院于 1987年 4月~ 1999年 6月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全麻下为 71例矫正性大动脉转位病人实行纠治术 ,术后死亡 9例 ,无麻醉死亡。现将麻醉处理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男 4 1例 ,女 30例 ,年龄 3~ 37岁 ,体重14~ 74 5kg。属功能矫正型大动脉左转位 (SLL)型 5 3例 ,功能矫正型大动脉右转位 (IDD) 16例 ,解剖矫正大动脉右转位 (SLD)型、解剖矫正大动脉左转位 (IDL)型各 1例。合并房缺 (ASD) 2 1例 ,室缺 (VSD) 6 4例 ,肺动脉狭窄 (PAS) 6 7例 ,动脉导管未闭 (PDA) 2例 ,左房室瓣关闭不全 2例。术前发…  相似文献   

13.
大动脉转位术后吻合口生长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随访分析大动脉转位术(ASO)后的主动脉(AO)、肺动脉(PA)吻合口生长情况,以了解ASO术后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12月至200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施行ASO 331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合并室间隔完整型(TGA/IVS)111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合并室间隔缺损(TGA/VSD)123例,右心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Taussig-Bing)73例,快速二期大动脉转位术(Stage-Switch)24例。随访228例,随访时间20.4±18.6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报告752张,平均每例随访3.3次。根据超声心动图所测AO、PA吻合口直径大小,分析吻合口的生长情况。结果TGA/IVS患者AO、PA吻合口直径(近期为0.74±0.17cm和0.65±0.13cm,远期1.09±0.31cm和0.84±0.21cm),TGA/VSD患者AO、PA吻合口直径(近期为0.76±0.20cm和0.63±0.14cm,远期为1.09±0.24cm和0.82±0.22cm),Taussig-Bing患者AO、PA吻合口直径(近期为0.84±0.25cm和0.74±0.20cm,远期为1.05±0.30cm和0.85±0.24cm)远期较近期均有明显生长(P〈0.05);Stage—Switch患者AO吻合口直径(近期为0.93±0.19cm,远期为1.19±0.29cm)远期相对于近期有明显生长(P〈0.05),PA吻合口直径(近期为0.90±0.27cm,远期为1.00±0.32cm)远期较近期有生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2008年11月,共有6例患者因左、右心室流出道梗阻而需再次手术,术后有3例无残余梗阻,3例仍有残余梗阻。结论ASO的主动脉和肺动脉离断再缝合连接之后,血管能够随着年龄增加而生长,但也会发生狭窄。在长期随访中,有个别患者需要再次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14.
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纠治新生儿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总结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2年9月至2003年5月,5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患者行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手术平均年龄83.0±72.2 天,平均体重4.7±0.9 kg.由于求诊时已经超过最佳手术年龄,左心室退化,不能承受体循环压力,则先行肺动脉环缩和体肺动脉分流术,术后6~9天行第二期动脉转位术.结果一期手术中,1例术后32小时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少尿,经腹膜透析和药物处理无效死亡;其余4例分别在术后6~9天行二期动脉转位术,无死亡.术后随访2~10个月,生长发育良好,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心内无残余分流,主动脉和肺动脉干吻合口通畅,左心室射血分数(EF)0.68~0.77,短轴缩短率(FS)0.24~0.37,1例主动脉瓣轻度反流.结论对失去最佳手术时间的新生儿完全型大动脉转位,行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是最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手术的围术期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动脉转位(transposition of great arteries,TGA)是指主动脉和肺动脉与心室的衔接异常,分为两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图1A)和矫正性大动脉转位(图1B)。前者的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8%~10%,仅次于法乐四联症(12%~14%),是2个月内婴儿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若不及时治疗90%的患儿在1岁内死亡。后者血液循环已经达到生理上的矫正,若无合并其他畸形,不需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是比较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之一,约占先心病的7%~9%,自然预后极差。大动脉转换术又叫大动脉调转术(switch术),已广泛应用于完全性大血管转位的纠治,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1,2]。现将我院自1998年5月至2004年11月共8例患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相似文献   

17.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婴幼儿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婴幼儿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年来,体重10kg以下大动脉转位8例手术患儿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总结。结果通过及时细致的护理处理,最低限度地减少了各种并发症,为今后小体重、高难度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婴幼儿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积累经验。结论密切注意观察各项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果断正确处理,将直接关系到术后患儿恢复的良好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动脉环缩术在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形态学左心室功能锻炼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手术治疗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患者89例中行肺动脉环缩术1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除1例12岁外,其余为3~42(16.40±11.67)个月;体重6~32(11.70±7.20)kg。所有患者均经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结果 11例行肺动脉环缩术患者无死亡,术前肺循环与体循环压力比(Pp/Ps)值0.3~0.6(0.44±0.09),术后为0.6~0.8(0.7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三尖瓣反流轻度2例(18.2%),中度5例(45.4%),重度4例(36.4%);术后无反流2例(18.2%),轻度反流7例(63.6%),轻-中度反流2例(18.2%)。11例中5例术后(15.20±8.31)个月行二期双心室解剖纠治术,其中1例死亡;余6例行单纯肺动脉环缩术后随访(18.83±3.43)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三尖瓣反流轻微2例(33.3%),轻度3例(50.0%),中度1例(16.7%)。结论矫正型大动脉转位通过肺动脉环缩术可减轻三尖瓣反流,锻炼形态学左心室功能,为二期解剖纠治做好准备,手术效果较好。但术后必须定期随访,观察术后形态学左心室功能和三尖瓣反流情况。  相似文献   

19.
我院于 2 0 0 1年 9月在多科室协同配合下成功行首例罕见大动脉转位胸腹联体畸形儿分离术 ,由于分离术麻醉方法选择适宜 ,加强术中、术后监测和管理 ,取得较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病例摘要 紫绀联体畸形儿 ,同为男性 ,10个月 ,5 90 0g。主体完整 ,呈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TGA)、房缺、右房-左房通道畸形。附体无头 ,体内只有双肾和膀胱 ,可排尿。两体呈拥抱状 ,胸骨下端至脐上连接。主体SpO2 73% ,主体在上附体在下低流量吸氧时 ,SpO2 81% ,侧卧位则升至95 %。Hb 2 0 4g/L ,Hct 0 6 7,动脉血气分析 :pH 7 187、PCO25 …  相似文献   

20.
Rastelli手术治疗大动脉转位伴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介绍Rastelli手术治疗大动脉错位伴室间隔缺损的经验.方法全组49例中男29例,女20例.平均年龄5.6岁;平均体重17.2kg.完全性大动脉转位31例,纠正性大动脉转位18例;伴肺动脉狭窄45例,伴肺动脉高压4例.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Rastelli手术.二期根治5例.体外循环灌注(178.5±52.5)min;主动脉阻断(109.2±38.3) min.结果手术早期死亡6例,死亡率12.2%.死因为肺动脉高压危象、肾衰、心律紊乱和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术后并发症有心律紊乱、肺动脉高压危象、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功能紊乱、肾衰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心包或胸腔积液、感染等.CICU平均监护7.3 d.随访中因同种带瓣大动脉(VHC)感染死亡1例.结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手术中,右室流出道直切口有利于心内隧道修补室间隔缺损;纠正性大动脉转位手术中,解剖右室径路显露缺损较好且易避开传导系统,但不利于术后心功能恢复.而解剖左室径路修补室间隔缺损的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高;大于4岁者手术宜选择大号VHC可减少再次手术几率;对无长段左室流出道狭窄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病婴,可在动脉换位术基础上行肺动脉瓣叶交界切开或Konno术以解除左室流出道梗阻.为防止术后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对伴肺动脉狭窄的纠正性大动脉转位病儿,提倡心房-大动脉双换位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