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保留二尖瓣及瓣下结构在重症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二尖瓣置换术中的应用经验,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1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因重症二尖瓣关闭不全行全保留二尖瓣及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3例;年龄38~82(63.41±11.82)岁;合并心房颤动13例;术前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5例,Ⅳ级12例;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7例,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9例,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行全保留二尖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例;其中生物瓣11例,机械瓣6例。全组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均顺利出院,住院期间未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无左心室破裂。17例患者均随访,随访时间2~25(16.44±5.02)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术后2个月发生二尖瓣重度瓣周漏死亡。其余患者人工二尖瓣功能良好,无抗凝和瓣膜引起的并发症,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心功能NYHA分级恢复至Ⅰ级11例,Ⅱ级4例,Ⅲ级1例。术后早期及随访期间心胸比率、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及收缩期末内径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减小。而术后早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术前相比有所降低[(50.94%±8.78%)vs.(55.31%±10.44%),P=0.04],术前LVEF与随访期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31%±10.44%)vs.(56.13%±9.67%),P=0.73],随访期间LVEF与术后早期相比显著增加[(56.13%±9.67%)vs.(50.94%±8.78%),P=0.02]。术后早期与随访期间人工二尖瓣压力减半时间(PH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06±19.00)ms vs.(94.56±19.19)ms,P=0.91]。结论全保留二尖瓣及瓣下结构在重症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二尖瓣置换术中应用安全有效,可以改善左心室重构及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方法自2002年3月至2012年1月共有3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二尖瓣成形术,其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10~67(35.7±17.8)岁。13例有心脏基础解剖病变。术前二尖瓣轻度反流5例,中度反流15例,重度反流13例。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5例,Ⅱ级23,Ⅲ级4例,Ⅳ级1例。所有患者均行二尖瓣成形术,活动期手术14例。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6例,三尖瓣成形术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左心房粘液瘤切除术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术1例。成形方法包括心包修补穿孔5例,瓣叶切除缝合17例,双孔法成形3例,腱索转移及人工腱索5例,15例使用人工成形环。结果围术期死亡1例,于术后7 d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32例存活患者均康复出院。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房内径分别为(48.9±7.6)mm及(31.7±7.4)mm,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0)。32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6~125(73.0±38.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无心内膜炎复发及出血栓塞等并发症。1例术后3年因二尖瓣狭窄而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25例,Ⅱ级5例,Ⅲ级2例。二尖瓣有少量反流4例,中量反流1例,无反流26例;舒张期二尖瓣流速偏快(1.7 m/s)1例,主动脉瓣中量反流1例。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及左心房内径与术后早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射血分数较术后早期改善(60.9%±6.6%vs.57.5%±6.7%;P=0.043)。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疗效可靠,左心房、左心室内径显著减小,心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12例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其中二尖瓣大量反流9例,中量反流3例,均有心肌梗死史,术前心功能Ⅱ级4例,Ⅲ级4例,Ⅳ级4例,均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同期保留二尖瓣和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结果 1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死亡,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出院时心功能为Ⅰ~Ⅱ级.随访3~59个月,无远期死亡,亦无抗凝和机械瓣膜引起的并发症,患者心功能仍为Ⅰ~Ⅱ级.术后早期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和左心房舒张期末内径均较术前缩小(P<0.05).结论缺血性心脏病伴缺血性中至重度二尖瓣反流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加二尖瓣置换术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完成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310例,男112例,女188例,均为风湿性心脏病。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I级33例,II级119例,III级126例,IV级32例。结果术后死亡2例,随访6个月~6年,无死亡病例,心功能I-Ⅱ级。结论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可减少左心室破裂的危险,改善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二尖瓣置换术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对术后左以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二尖瓣置找术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35例,其中5例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2周和6个月和超声惊动国图复查,对35例行保留腱索和民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观察组)与同期未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法瓣置换术20例患者(对照组)的心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2周两组左心室舒张期末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期末径(LVESD)、射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老年二尖瓣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经验,以提高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7月至2004年7月我科共30例老年二尖瓣疾病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CABG。年龄66.0±9.1岁(60~73岁),4例为风湿性瓣膜病变,26例为二尖瓣瓣膜退行性病变。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17例,Ⅳ级5例。共移植旁路血管71支,使用左侧乳内动脉24例,其余均为大隐静脉。置换机械瓣27例,置换生物瓣3例;行三尖瓣De Vega成形术17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3.3%)。随访29例,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Ⅰ级18例,Ⅱ级10例,Ⅲ级1例,可从事简单的运动及正常家务劳动,生活质量满意。结论老年二尖瓣疾病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CABG的危险性较大,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的手术方案,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及严密的术后处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60岁以上心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治疗与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60岁心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及随访结果,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2000年7月至2008年12月,86例≥60岁的心瓣膜病患者接受了心瓣膜置换术治疗,其中男43例,女43例;年龄60~74岁,平均年龄63.8岁。二尖瓣病变55例,主动脉瓣病变9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膜病变21例,三尖瓣病变1例;风湿性心瓣膜病65例,退行性心瓣膜病21例。心房颤动59例,窦性心律27例。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79例,Ⅳ级7例。行二尖瓣置换术55例,双瓣膜置换术2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9例,二尖瓣置换术后三尖瓣置换术1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6例,改良射频迷宫术8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7例。结果围术期因心律失常死亡1例。术后有3例患者因胸骨哆开而再次行胸骨固定术,1例患者因瓣周漏而再次行心瓣膜置换术,3例患者因呼吸功能不全行气管切开术。8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左心房内径(51.1±13.8mmvs.56.2±17.2mm,P=0.001)和右心房内径(48.8±9.6mmvs.52.1±13.9mm,P=0.012)较术前明显缩小,左心室、右心室内径、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84例,随访时间2~96个月(24±22个月),失访1例。随访期间有1例患者于术后5个月因抗凝强度不足发生左心房血栓,经治疗后血栓消失;另1例术后6年因抗凝强度不足发生脑梗死,经住院治疗肢体偏瘫未能恢复。结论只要适当把握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注重术前准备及围术期处理,对≥60岁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效果良好。术后与抗凝有关的主要问题为抗凝不足。对这些患者术后应加强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监测及持续的心功能调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出现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再次手术行胸腔镜下三尖瓣生物瓣置换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6年4月~2017年12月对15例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行胸腔镜下三尖瓣生物瓣置换。全麻取右侧锁骨中线至右侧腋前线第4肋间切口,长约3. 5 cm,为主操作孔,腋中线第3肋间切口为副操作口,右侧腋中线第5肋间为观察口,切开心包及右房壁,心脏不停跳行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结果无死亡,手术时间(4. 3±1. 4) h,体外循环时间(1. 5±0. 4) h,ICU滞留时间(3. 6±2. 9) d,呼吸机使用时间(65±7) h,术后24 h引流量(448±127) ml,住院时间(9. 2±7. 6) d。15例随访6~30个月,(8. 3±6. 7)月,三尖瓣均未见明显返流,术后心功能恢复至Ⅰ级3例,Ⅱ级8例,Ⅲ级4例。结论胸腔镜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近期疗效满意,可作为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出现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的优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评价国产CL-V型双叶瓣植入人体后的早期临床疗效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自2004年4月至2010年5月对38例心脏瓣膜病变患者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使用国产CL-V型双叶瓣18例(CL组),男8例,女10例;年龄(47.4±6.2)岁;体重(64.7±11.9)kg;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15例,Ⅳ级2例,行二尖瓣置换术16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DVR)2例,共植入CL-V型双叶瓣20枚。使用进口St.Jude双叶瓣20例(SJM组),男9例,女11例;年龄(49.7±7.6)岁;体重(66.1±11.1)kg;术前心功能分级Ⅲ级15例,Ⅳ级3例;行二尖瓣置换术1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DVR2例;共植入St.Jude双叶瓣22枚。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7d,术后6个月的临床结果、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和血液相容性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无早期死亡(30 d内),无术后早期并发症;随访率100%,平均随访时间19.8(6~61)个月。术后6个月心功能分级均从Ⅲ~Ⅳ级提高为Ⅰ~Ⅱ级,CL组心胸比率为0.51±0.05,左心房长径(44.5±7.8)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46.6±4.1)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5.3%±7.7%,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35.0%±7.1%;SJM组心胸比率0.51±0.06,左心房长径(45.8±9.6)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46.2±9.8)mm,LVEF 64.1%±9.0%,LVFS 34.9%±4.7%,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同型号27 mm双叶瓣,平均跨瓣压差CL组(5.1±0.9)mm Hg,SJM组(5.8±0.8)mm Hg;有效瓣口面积CL组(2.3±0.3)cm2,SJM组(2.5±0.2)cm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术前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血小板计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属正常范围,未发现溶血反应及溶血性贫血。采用相同的抗凝治疗强度下[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5~2.5],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及近期随访中均未发现血栓栓塞和严重的抗凝相关出血事件。结论国产CL-V型双叶瓣早期临床疗效和近期随访结果与St.Jude双叶瓣类似,其早期临床疗效明显,血流动力学稳定,血液相容性良好;近期随访中患者心功能改善,未发现与人工瓣膜有关并发症,对其中、远期疗效需做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二尖瓣成形术矫治二尖瓣前叶脱垂的近、远期疗效,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2002年1至2013年6月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应用“缘对缘”成形、人工腱索、腱索缩短、“缘对缘”腱索转移法等各种成形击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共67例,其中男41例、女26例,年龄18~71(46.34±7.68)岁,体重43~91(65.30±18.60).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5例,Ⅲ级27例,Ⅳ级35例。腱索断裂46例,腱索延长21例。二尖瓣反流面(15.36±4.53)cm^2,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29%~71%。所有患者出院前、术后6个月及以后每1~2年再次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观察二尖瓣成形术矫治二尖瓣前叶脱垂的近、远期疗效。结果 围术期无死亡。除1例患者术后第3d出现瓣膜穿孔,1例术后6个月因成形环撕脱导致血红蛋白尿,再次行心瓣膜成形术外,其余患者均无需二次手术。随访67例,随访率100%,随访时间2~138(65.6±17.3)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术后心功能分级(NYHA)全部恢复至Ⅰ级。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二尖瓣瓣口面积2_3~4:8(3.63±0.79)cm^2,均无明显反流,反移积(O.574±0.37)cm^2,术后左心房内径[(38.23±11.56)mm vs.(49.26±10.36)mm,P〈0.05]、左心室舒张期末p[(43.35±13.74)mm vs.(64.29±12.54)mm,P〈0.05]较术前明显缩小。结论几乎所有二尖瓣前叶脱垂患{可以通过个性化二尖瓣成形手术治疗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二尖瓣置换术同期采用Atricure双极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治疗慢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总结其临床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9月苏北人民医院59例二尖瓣病变合并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37例;年龄29 ~ 71 (48 ± 11) 岁。心房颤动持续时间1.2 ~ 26.0 (7.2 ± 3.4) 年。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 Ⅱ级20例,Ⅲ级31例,Ⅳ级8例。二尖瓣中至重度狭窄32例,二尖瓣中至重度关闭不全9例,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18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42例。左心房内径39 ~ 98 (55.2±8.9) mm。9例患者左心房内有血栓形成。于术中应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装置(Inc.West Chester,Ohio,USA),频率460 kHz,最大能量28.5 W,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进行右心房消融,然后在中低温心脏停搏下进行左、右肺静脉口和左心房的消融隔离,最后进行二尖瓣置换。术后常规使用胺碘酮,并定期进行随访。 结果 术后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 65~180 (99 ± 28) 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 46~123 (69 ± 17) min,射频消融时间15~28 (21 ± 4) min。术后心脏复跳后44例患者立即恢复窦性心律,10例患者仍为心房颤动,1例患者呈心房扑动心律,4例患者心动过缓使用心外膜临时起搏(3例恢复窦性心律,1例仍为心房颤动)。术后随访58例,随访时间6~33个月,失访1例。出院时、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为86.2 % (50/58)、91.4% (53/58)、89.7 % (52/58)、84.6 % (33/39)和71.4 % (5/7)。随访期间无远期血栓栓塞发生。 结论 二尖瓣置换术中应用Atricure双极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治疗慢性心房颤动安全、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改良保留前叶技术在二尖瓣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和体会,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方法 纳入2005年5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采用改良保留二尖瓣前叶的瓣膜置换术128例患者,作为改良组,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4例;其中男49例、女79例,年龄(45.0±12.3)岁。同期纳入行常规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12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5例、女73例,年龄(48.0±8.4)岁。两组患者术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 改良组无围手术期死亡,6例开胸止血,4例出现低心排血量,5例并发肺部感染,1例行气管切开,3例出现肾功能衰竭。对照组早期死亡5例,3例死于左心室后壁破裂,2 例死于严重低心排血量。5例开胸止血,12例出现低心排血量,4例并发肺部感染,6例出现肾功能衰竭。术后6个月心脏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显示改良组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收缩期末内径均较对照组有改善,其中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收缩期末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前、术后射血分数、舒张期末内径、收缩期末内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舒张期末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血分数和收缩期末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良保留前叶的二尖瓣置换术近期效果良好,方法简便易行,适合各种类型的二尖瓣病变,尤其是退行性病变和感染性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对二尖瓣置换同期双心房射频消融患者实施右侧微创手术的优点及疗效。方法纳入2009月10月至2012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8例,男4例、女4例,年龄34~67(52.4±17.5)岁。经右胸微创切口行二尖瓣置换同期双心房射频消融术,观察其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无院内死亡,无术中转常规手术切口病例。置换生物瓣2例,机械瓣6例。手术时间(207.9±18.1)min,体外循环时间(81.7±23.9)min,胸腔引流量(126.7±34.5)ml。术后第3 d房颤心律1例,出院时均为窦性心律。随访时间(18.3±7.4)个月,房颤复发1例,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7例,Ⅱ级1例。结论经右胸微创二尖瓣置换同期双心房射频消融术可以同时保证治疗效果并美容,值得在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手术中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总结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47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28例,年龄60~79岁;风湿性心脏病35例,退行性心脏瓣膜病10例,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2例;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3例,Ⅲ级19例,Ⅳ级5例。体外循环下行心瓣膜置换术,或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TVP)、左心房血栓清除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观察手术早期病死率、并发症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全组行二尖瓣置换术(MVR)2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5例,MVR+AVR5例,同期行TVP4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3例,CABG6例。全组手术时间138~412(196±52)min,体外循环时间48~301(108±3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4~196(87±21)min,住院时间12~31(19±5)d。无术中死亡病例,术后早期死亡2例(4.3%),死亡原因为左心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发生并发症23例(51.1%),包括呼吸功能不全6例,肺部感染5例,心律失常5例,切口感染2例,胸腔积液2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肾功能不全1例。通过电话、网上视频、来院复查等方式随访生存患者45例,随访时间1~32个月,随访率100%,心功能改善至I级11例、Ⅱ级32例、Ⅲ级2例。结论针对老年瓣膜疾病的特点,提高手术技巧,改善围手术期处理,可有效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二尖瓣置换同期全迷宫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心房功能的恢复情况,并探讨其与心房纤维化的关系。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0年1~8月期间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以二尖瓣病变为主的心瓣膜病合并慢性心房颤动(房颤)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21例,年龄(49.8±8.7)岁;其中单纯风湿性二尖瓣狭窄14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8例,二尖瓣脱垂10例;术前房颤持续时间(3.6±4.6)年。所有患者均行二尖瓣置换加全迷宫射频消融术。以左心耳纤维化程度的中位数10.9%为割点,将32例患者按心房纤维化的程度不同分为纤维化较重患者(纤维化程度〉10.9%)19例,纤维化较轻患者(纤维化程度〈10.9%)13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纤维化程度,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结果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84.6±22.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7.6±15.6)min;监护室停留时间(3.2±1.5)d。32例患者均随访半年以上,随访时间(1.3±0.6)年。32例患者的心房壁纤维化程度为4.8%~18.3%(10.7%±4.2%),19例纤维化较重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左心房内径(LAD)、左心房面积变化分数(LAFAC)及瓣环运动与13例纤维化较轻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纤维化较轻患者术后6个月LAD明显缩小(P〈0.05);二尖瓣侧壁瓣环处的舒张晚期运动峰速(Am)显著提高(P〈0.05);LAFAC有一定改善(P=0.067)。32例患者中二尖瓣置换术加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时有28例患者(87.5%)恢复为窦性心律,21例可维持窦性心律6个月以上(65.6%),左心房后壁纤维化程度较轻的患者容易维持窦性心律(P=0.010)。结论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全迷宫射频消融术后6个月心房功能得到改善,与心房纤维化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左心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远期发生孤立性三尖瓣关闭不全 (TR) 再次手术治疗的危险因素和远期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3年6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发生远期孤立性重度TR行再次手术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53例;年龄37~72 (52.3±8.0) 岁,其中合并心房颤动 (AF) 59例。功能性TR 61例,风湿性TR 4例。术前心功能Ⅱ级6例,Ⅲ级40例,Ⅳ级19例。两次手术的间隔时间1~26 (11.2±4.7) 年。行三尖瓣置换术 (TVR) 55例,三尖瓣成形术 (TVP) 10例。 结果 全组患者住院死亡11例 (1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术前右心室内径、血浆白蛋白 (ALB)、结合胆红素 (DBil)、体外循环 (CPB) 时间及术前心功能Ⅳ级与手术死亡显著相关;而术前心胸比率 (C/T)、TR面积、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肺动脉收缩压 (PAs)、术前血红蛋白 (HGB)、肌酐 (Cr)、总胆红素 (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及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均与手术死亡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手术早期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心功能Ⅳ级 (OR=7.23,95% CI:1.57-33.25,P=0.01)。54例生存患者中共有50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2.6%,随访时间1~160 (47.2±43.3) 个月。随访期间死亡5例,其中行TVR患者死于心力衰竭3例、主动脉瓣梗阻1例;TVP1例患者死于心跳骤停。行TVR患者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5%±3%和89%±7%;行TVP患者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0%±18%(P=0.92)。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术后远期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血肌酐值(HR=1.10,95% CI:1.03-1.17,P<0.01)。 结论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发生远期孤立性三尖瓣关闭不全行再次手术的死亡率与术前患者全身状况和心功能独立相关,外科手术治疗应在严重心力衰竭发生之前进行。术后5年生存率较好,术后远期死亡主要与术前肌酐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线圈法人工腱索植入治疗二尖瓣脱垂导致的瓣膜关闭不全的临床经验。 方法 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应用线圈法人工腱索植入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共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26~69 (53.1±8.5) 岁。心功能分级(NYHA) Ⅱ级6例,Ⅲ级16例。前叶腱索断裂14例,前叶腱索延长2例,前后叶腱索均有断裂4例,后叶腱索断裂2例。均合并重度以上二尖瓣反流,1例合并三房心,1例合并冠心病。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49~67 (58.1±3.9) mm,射血分数(EF) 58%~69% (61.8%±6.1%),心胸比率0.53±0.16。应用自制的腱索测量器,测量病变腱索邻近正常腱索的长度作为人工腱索的长度,根据瓣叶脱垂的范围,在测量器上制作人工腱索线圈数根,然后将其固定在相应乳头肌和脱垂瓣叶游离缘,常规进行瓣环成形。同期行三房心矫治术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所有患者出院后华法林抗凝治疗3个月。 结果 无手术死亡,术后出现血红蛋白尿1例,伤口感染1例,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提示无反流或微量反流1例,微量反流21例。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43~53 (48.3±2.1) mm,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门诊随访4~39 (18.3±5.2) 个月,少量反流5例,无或微量反流17例。心功能分级(NYHA) Ⅰ级17例,Ⅱ级5例,较术前明显改善。 结论 线圈法人工腱索植入治疗二尖瓣脱垂所致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手术操作简单易行,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