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随访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的心律,探索发生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患者的导管射频消融效果。方法纳入因风湿性心脏病行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心房颤动外科消融术后发生房速的11例患者,在心动过速持续状态下采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建立左心房或右心房标测图,根据标测结果选择心动过速的关键部位行射频消融术。男4例、女7例,平均年龄(49±8)岁。结果该组患者行外科手术时间为(149±18)min,术后住院时间(9.5±2.9)d,住ICU时间(1.8±0.4)d。在电解剖标测过程中,11例患者共标测出17种心动过速,其中5例患者(6例次,35%)起源于右心房,6例患者(11例次,65%)起源于左心房,其中2例与二尖瓣环有关。消融术中即时成功率为91%(10/11)。平均随访(17±4)个月后,2例左心房房速患者复发。结论该类患者发生的房速来自左心房居多,大多数非二尖瓣瓣环依赖,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效果满意且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行二尖瓣置换术时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对二尖瓣狭窄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围术期影响及其临床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而行二尖瓣置换术联合或不联合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组1),26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时未行双极射频消融术(组2)。组1中,男4例、女14例,年龄43~67(55.67±7.56)岁;组2中,男6例、女20例,年龄40~72(54.81±8.81)岁。收集这些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超声结果、手术方式、围术期情况、术后3个月复查时超声及心电图结果,分析双极射频消融术对相关患者的围术期影响及其临床近期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7),组1患者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P=0.001)及体外循环时间(P=0.006)较组2长,两组术后住ICU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0)。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组1中1例患者因胸腔引流液过多而二次开胸止血。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及心电图,组1中16例患者恢复窦性心率,组2中2例患者恢复窦性心率。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量,肺动脉收缩压变化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变化量,左房径(LAD)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不增加手术风险,术后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成功率较高,但对心脏术后近期结构及功能的恢复无明显积极或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对二尖瓣置换同期双心房射频消融患者实施右侧微创手术的优点及疗效。方法纳入2009月10月至2012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8例,男4例、女4例,年龄34~67(52.4±17.5)岁。经右胸微创切口行二尖瓣置换同期双心房射频消融术,观察其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无院内死亡,无术中转常规手术切口病例。置换生物瓣2例,机械瓣6例。手术时间(207.9±18.1)min,体外循环时间(81.7±23.9)min,胸腔引流量(126.7±34.5)ml。术后第3 d房颤心律1例,出院时均为窦性心律。随访时间(18.3±7.4)个月,房颤复发1例,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7例,Ⅱ级1例。结论经右胸微创二尖瓣置换同期双心房射频消融术可以同时保证治疗效果并美容,值得在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手术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正>临床资料患者,女,64岁,体重51 kg。以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并钙化、三尖瓣关闭不全收入院,心房颤动(房颤),心功能分级Ⅲ级,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45 mm。拟在全身麻醉下行二尖瓣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术。在体外循环下先采用Atricure TM双极射频消融仪,参照Sims等[1]方法行射频消融;再剪除病变二尖瓣和腱索,间断缝合,植入27号St.Jude机械瓣,三尖瓣Devaga成形,阻断升主动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影响退行性二尖瓣反流行成形术早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1月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二尖瓣成形术的二尖瓣退行性变患者,入组患者132例,随访患者114例(86.4%),平均年龄(51.21±12.78)岁,其中男76例(66.7%)、女38例(33.3%),通过回访成形术早期的效果对术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入选患者合并心房颤动25例(21.9%),术前射血分数63.88%±6.93%,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指数(31.61±5.51)mm/m^2,合并i尖瓣关闭不全者56例(49.1%),其中34例(29.8%)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0例(8.8%)应用三尖瓣成形环。术后死亡2例,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术或成形术2例,超声心动图复查提示二尖瓣中量及以上反流15例。影响二尖瓣成形早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心房颤动(36.8%vs.18.9%,P=0.035)、较大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指数[(34.02±3.76)mm/m^2 vs.(31.15±5.68)mm/m^2,P=-0.042]、功能性二尖瓣反流(15.8%vs.1.1%,P=0.00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后左心室内径改变(主要是缩小)越大,术后事件发生率降低[HR0.002,95%CI(〈0.001,0.570),P=0.031]。结论对于二尖瓣退行性反流的患者,术前左心室扩张是影响二尖瓣成形术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此类患者中,左心室内径明显缩小者,术后事件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二尖瓣置换同期全迷宫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心房功能的恢复情况,并探讨其与心房纤维化的关系。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0年1~8月期间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以二尖瓣病变为主的心瓣膜病合并慢性心房颤动(房颤)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21例,年龄(49.8±8.7)岁;其中单纯风湿性二尖瓣狭窄14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8例,二尖瓣脱垂10例;术前房颤持续时间(3.6±4.6)年。所有患者均行二尖瓣置换加全迷宫射频消融术。以左心耳纤维化程度的中位数10.9%为割点,将32例患者按心房纤维化的程度不同分为纤维化较重患者(纤维化程度〉10.9%)19例,纤维化较轻患者(纤维化程度〈10.9%)13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纤维化程度,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结果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84.6±22.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7.6±15.6)min;监护室停留时间(3.2±1.5)d。32例患者均随访半年以上,随访时间(1.3±0.6)年。32例患者的心房壁纤维化程度为4.8%~18.3%(10.7%±4.2%),19例纤维化较重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左心房内径(LAD)、左心房面积变化分数(LAFAC)及瓣环运动与13例纤维化较轻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纤维化较轻患者术后6个月LAD明显缩小(P〈0.05);二尖瓣侧壁瓣环处的舒张晚期运动峰速(Am)显著提高(P〈0.05);LAFAC有一定改善(P=0.067)。32例患者中二尖瓣置换术加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时有28例患者(87.5%)恢复为窦性心律,21例可维持窦性心律6个月以上(65.6%),左心房后壁纤维化程度较轻的患者容易维持窦性心律(P=0.010)。结论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全迷宫射频消融术后6个月心房功能得到改善,与心房纤维化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二尖瓣手术同时行心房颤动(房颤)双心房射频消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二尖瓣病变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54.5±6.5)岁。所有患者均经股动静脉内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第3或第4肋间入胸,经房间沟切口行二尖瓣手术,以单极笔行肺静脉口射频消融,以双极笔经右心房切口行右心房及右侧肺静脉口射频消融,封闭左心耳。缝合左右心房切口。2例行二尖瓣成形术,其余9例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手术时间(282.9±67.8)min,体外循环时间(165.7±39.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09.9±29.7)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7.4±3.2)h,住ICU时间(26.5±5.3)h,胸腔引流量(119.7±24.5)ml。随访时间(5.1±1.9)个月,术后3个月复查,窦性心律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1例,持续性心房颤动2例。结论经右胸前外小切口行微创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心房射频消融术,术后恢复快,美容效果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二尖瓣手术并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房颤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评价二尖瓣手术并射频消融迷宫手术(Maze Ⅲ)治疗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10月行二尖瓣手术及射频消融迷宫手术66例为研究组,同期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仅行二尖瓣手术的66例为对照组。两组术前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并比较分析两组房颤的消除率、手术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研究组较对照组长(12.61±3.56)min,两组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出院时及术后1年以上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房颤消除率分别为100%、63.7%、76.2%与57.6%、18.2%、14.8%(P〈0.001)。研究组窦性心律恢复率明显高、脑梗发生率低、心功能恢复好。结论心内直视手术合并射频消融行迷宫手术可有效消除房颤,不增加心内手术的风险,安全、有效。而单纯二尖瓣手术未处理房颤者,术后房颤多数仍存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射频消融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我院行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射频消融术的107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全胸腔镜组[n=51,其中男20例、女31例,平均年龄(50.57±5.24)岁]和正中开胸组[n=56,其中男21例、女35例,平均年龄(52.12±5.59)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在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方面,全胸腔镜组优于正中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胸腔镜组体外循环时间和射频消融时间长于正中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左心房内径、窦性心律维持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未见房室传导阻滞、肺静脉狭窄、心房食管瘘、冠状动脉损伤、脑卒中、出血等事件发生。结论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射频消融术安全、有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二尖瓣病变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水平与持续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关系。方法124例拟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二尖瓣病变患者纳人本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血生化、心电图、彩色超声心动图及胸部X线片检查。根据是否伴有持续性Af将124例患者分为窦性心律(sinus rhythm,SR)组(SR组)和Af组;在Af组,根据患者的二尖瓣病变类型,进一步分为二尖瓣狭窄(mitral stenosis,MS)伴Af组(MS—Af组)和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伴Af组(MR—Af组)。采用竞争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的ACE水平。结果二尖瓣病变患者中47.58%(59/124)伴有Af,与二尖瓣反流相比,二尖瓣狭窄较多伴有持续性Af(60.53%vs.27.08%,P〈0.05)。Af组的血浆ACE水平明显高于SR组(72.60±22.03U/L vs.56.40±17.96U/L,P〈0.05)。在Af患者中,MS—Af组的ACE水平高于MR—Af组(82.92±18.75U/L vs.66.25±21.10U/L,P〈0.05),且易伴有血栓。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f与ACE水平(r=0.089,P=0.021)及左房直径(r=0.447,P=0.033)有关。结论二尖瓣病变患者血浆ACE水平升高与Af发生有关,在二尖瓣狭窄伴Af的患者中ACE水平升高更为明显;ACE水平与左心房血栓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同期单极和双极射频消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5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瓣膜置换术和射频消融迷宫手术的261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射频消融方式的不同分为单极消融组[(209例,其中男129例、女80例,年龄(59.6±9.7)岁]和双极消融组[52例,其中男36例、女16例,年龄(58.6±11.2)岁]。比较两组患者基础临床资料、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房颤消除率等指标。结果两组围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单极消融组射频消融时间长于双极消融组[(29.7±3.3)min vs.(22.3±7.8)min,P=0.035)],术后1年随访中,两组患者的左房内径均明显减小,双极消融组术后3个月和1年随访时房颤消除率分别为82.0%和80.0%,明显高于单极消融组的66.3%和59.6%(P=0.037和P=0.008)。结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同期行房颤消融术是安全有效的,与单极射频消融相比,双极射频消融房颤消除率高,射频消融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均有所缩短,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双心房射频消融术与单纯右心房射频消融术治疗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47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心房颤动接受房间隔缺损修补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27例;年龄35~76岁;房颤病程3个月至15年;持续性房颤18例,长程持续性房颤29例。合并二尖瓣轻度至中度以上关闭不全10例,三尖瓣轻度至中度以上关闭不全2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47例患者分为两组,单纯右心房消融组(n=19):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单纯右心房射频消融术;双心房消融组(n=28):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双心房射频消融术。对于二尖瓣、三尖瓣存在轻一中度以上反流者,术中同期行二尖瓣、三尖瓣成形术。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1年后间断门诊随访。结果双心房消融组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较单纯右心房消融组略长,但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及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心脏复跳时,双心房消融组25例(89.3%)直接恢复窦性心律,3例为交界心律,无房颤心律。单纯右心房消融组14例(73.7%)直接恢复窦性心律,2例为交界心律,3例为房颤心律。出院时,双心房消融组28例(100%)均维持窦性心律;单纯右心房消融组15例(78.9%)维持窦性心律,4例房颤复发(P=0.045)。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75个月,全组无死亡病例;房间隔无残余分流;2例出现二尖瓣轻一中度以上关闭不全,4例出现三尖瓣轻.中度以上关闭不全;双心房消融组术后2年累积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7.7%±6.7%,明显高于单纯右心房消融组的47.4%±11.5%(P=0.003)。结论对于成人房间隔缺损合并房颤,双心房射频消融术较单纯右心房射频消融术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而且不会增加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二尖瓣成形术中轻度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中重度粘液样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轻度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患者,二尖瓣成形术(mitralvalverepair,MVP)同期是否需行三尖瓣成形术(tricuspidvalvuloplasty,TVP)。方法根据MVP同期是否行TVP,将1993年1月至2008年3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胸心外科135例中重度粘液样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轻度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患者分成MVP组(76例)和MVP+TVP组(59例),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病死率和三尖瓣反流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三尖瓣中重度反流免除率;采用多因素Coxregression分析术后远期三尖瓣中重度反流的危险因素。结果(1)所有患者围术期均无死亡,术后在院期间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两组患者三尖瓣反流程度均为轻度或轻度以下;(2)MVP组患者术后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98.4%和95.0%;MVP+TVP组患者术后5年、l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和93.7%,两组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1),但术后远期三尖瓣中重度反流免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存在肺动脉压〉30mmHg(95%CI:1.127,137.487,P=0.040),心房颤动(95%CI:1.177,23.378,P=0.030)是术后远期三尖瓣中重度反流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中重度粘液样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合并轻度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特别是术前存在肺动脉压〉30mmHg、心房颤动的患者,MVP同期应积极行TVP。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16例二尖瓣置换同期行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03—2015-05间收治16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者,在瓣膜置换同时采用双极射频消融系统,用改良迷宫手术路线治疗房颤。观察和记录术前、术后当日、出院后1、3、6个月常规心电图等指标变化。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即刻恢复窦性心律16例,转窦率100%。术后当日恢复窦性心律15例(93.8%),房颤1例。术后1个月窦性心律14例(87.5%),房颤2例。术后3、6个月窦性心律均为12例(75.0%),房颤4例。结论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瓣膜病合并房颤,安全、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直视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瓣膜病合并慢性心房颤动(AF)的初步体会,探讨控制慢性AF的有效方法。方法2005年5月至2007年11月,对23例心瓣膜病合并慢性AF患者采用直视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进行右心房的消融,然后在中度低温心脏停搏下做左、右肺静脉口和左心耳的消融隔离,最后行心瓣膜置换术。结果射频消融时间18-26min。术后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致消化道大出血住院死亡1例,生存的22例患者随访3~30个月,出院时、3个月、1年和2年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是81.8%、86.4%、82.4%和77.8%,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和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直视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瓣膜病合并慢性AF操作简单、效果满意、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二尖瓣置换术同期采用Atricure双极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治疗慢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总结其临床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9月苏北人民医院59例二尖瓣病变合并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37例;年龄29 ~ 71 (48 ± 11) 岁。心房颤动持续时间1.2 ~ 26.0 (7.2 ± 3.4) 年。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 Ⅱ级20例,Ⅲ级31例,Ⅳ级8例。二尖瓣中至重度狭窄32例,二尖瓣中至重度关闭不全9例,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18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42例。左心房内径39 ~ 98 (55.2±8.9) mm。9例患者左心房内有血栓形成。于术中应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装置(Inc.West Chester,Ohio,USA),频率460 kHz,最大能量28.5 W,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进行右心房消融,然后在中低温心脏停搏下进行左、右肺静脉口和左心房的消融隔离,最后进行二尖瓣置换。术后常规使用胺碘酮,并定期进行随访。 结果 术后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 65~180 (99 ± 28) 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 46~123 (69 ± 17) min,射频消融时间15~28 (21 ± 4) min。术后心脏复跳后44例患者立即恢复窦性心律,10例患者仍为心房颤动,1例患者呈心房扑动心律,4例患者心动过缓使用心外膜临时起搏(3例恢复窦性心律,1例仍为心房颤动)。术后随访58例,随访时间6~33个月,失访1例。出院时、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为86.2 % (50/58)、91.4% (53/58)、89.7 % (52/58)、84.6 % (33/39)和71.4 % (5/7)。随访期间无远期血栓栓塞发生。 结论 二尖瓣置换术中应用Atricure双极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治疗慢性心房颤动安全、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主动脉路径同期手术修复主动脉根部或主动脉瓣病变合并的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技术,分析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新华医院25例主动脉根部或主动脉瓣病变合并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经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42~75(57.9±9.6)岁。所有患者除主动脉根部或主动脉瓣病变均合并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Carpentier分型均为Ⅰ型。手术方法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置换或主动脉根部置换加二尖瓣成形术(均为经主动脉切口交界缝合成形)。通过门诊复查,电话等随访观察,评价二尖瓣及心脏结构和功能。结果术中食管超声心电图提示2例有残余微量反流,其余23例患者无反流,无瓣膜狭窄,成形效果满意。全组患者无死亡。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与术前比较明显缩小(t=4.086,P=0.000;t=4.442,P=0.000);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有所降低(t=3.671,P=0.001)。术后二尖瓣瓣环直径与术前比较缩小[(32.4±3.6)mm vs.(35.6±6.4)mm]。术后二尖瓣瓣口压差[(1.4±0.7)mmHg vs.(1.5±0.7)mmHg],二尖瓣瓣口峰值压差[(3.7±2.2)mmHg vs.(3.3±1.5)mmHg]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院后随访23例,随访率92%,随访时间7~92(50.4±25.3)个月;2例失访。随访期间出现二尖瓣轻度反流3例。最后一次随访二尖瓣瓣环直径(33.9±4.6)mm,二尖瓣瓣口压差(1.3±0.6)mmHg,二尖瓣瓣口峰值压差(3.6±2.3)mmHg。结论主动脉瓣或主动脉根部手术时,经主动脉路径修复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安全、方便、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60岁以上老年患者风湿性二尖瓣修复(MVP)与生物瓣膜置换(MVR)的中期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北京安贞医院瓣膜外科诊疗中心行风湿性二尖瓣修复或生物瓣置换手术的60岁以上老年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包括同期行三尖瓣修复术及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排除合并主动脉瓣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二次手术患者,最终纳入患者82例。根据二尖瓣手术方式分为二尖瓣修复组(MVP组,25例)和生物瓣置换组(MVR组,57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曲线,通过Log Rank方法比较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围手术期全组患者平均年龄(66.37±4.41)岁。54.9%的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两组患者在体外循环时间(P=0.99),主动脉阻断时间(P=0.88),术后住院时间(P=0.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VR组3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病死率5.3%;MVP组无住院期死亡(P=0.24)。随访5年,最长随访63个月,平均随访47.03个月。MVR组6例死亡,其中4例死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2例死于非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VP组无死亡。两组均无再手术病例。结论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老年患者采用二尖瓣修复手术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19.
改良线路心房直视迷宫式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病人,在瓣膜置换同时采用改良线路经心房直视迷品式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66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病人,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经心房行迷宫式射频消融,同时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无手术死亡,57例房颤消失,其中术后窦性心律54例(81.8%),结性心律1例(1.5%),心房扑动2例(3%),9例(13.6%)仍为房颤,随访2-60个月,总随访率89.6%,窦性心律稳定,无远期死亡,结论:经心房内视改良线路迷宫式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方法简捷,安全有效,远期疗效稳定,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老年二尖瓣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经验,以提高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7月至2004年7月我科共30例老年二尖瓣疾病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CABG。年龄66.0±9.1岁(60~73岁),4例为风湿性瓣膜病变,26例为二尖瓣瓣膜退行性病变。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17例,Ⅳ级5例。共移植旁路血管71支,使用左侧乳内动脉24例,其余均为大隐静脉。置换机械瓣27例,置换生物瓣3例;行三尖瓣De Vega成形术17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3.3%)。随访29例,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Ⅰ级18例,Ⅱ级10例,Ⅲ级1例,可从事简单的运动及正常家务劳动,生活质量满意。结论老年二尖瓣疾病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CABG的危险性较大,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的手术方案,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及严密的术后处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