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再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于林州市人民医院行食管癌、贲门癌开胸手术后发生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7例患者行再次开胸手术治疗(再手术组),男14例、女3例,年龄(59.76±7.54)岁;其余22例患者行传统经皮置管胸腔引流治疗(传统引流组),男17例、女5例,年龄(59.18±7.24)岁。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结果传统引流组治愈20例,死亡2例(9%);再手术组治愈17例,无死亡病例。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VS.0%,P〉0.05)。再手术组患者第一次手术后住院时间[(29.76±7.92)d vs.(41.58±8.73)d,P〈0.001]、体重下降[(4.83±5.47)kVS.(10.05±6.21)蚝,P〈0.05]均优于传统引流组。结论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后再手术治疗可选择应用于大部分诊断明确的患者,合理的手术治疗效果优于传统引流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经腹膜外放置自制简易双套管并持续负压冲洗法与传统腹腔引流方法防治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3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普通外科同一手术组实施的627例数据完整的开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70例采用自制简易双套管在术中放置于吻合口背侧,经左侧腹膜外穿出,并固定于腹壁皮肤进行引流(双套管组),257例经腹腔放置常规引流管(常规引流组)。对比两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以及手术干预率、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生活质量评分和半年随访时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结果全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4.0%(25/627),其中双套管组14例(3.8%,14/370),常规引流组11例(4.3%,11/2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套管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后,经肛门在直肠内放置另一自制简易双套管进行持续低负压(50 mmHg)冲洗后治愈,无需再次手术干预。而常规引流组联合经直肠放置双套管冲洗,保守治疗半月无效后有5例进行了再次手术。双套管组和常规引流组引流管放置时间分别为(9.7±2.7) d和(16.4±3.6) d;住院时间分别为(15.7±4.3) d和(21.5±6.4) d;住院费用分别为(42470±3190)元和(53480±5630)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术后15 d双套管组总体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常规引流组(P<0.05)。结论尽管经腹膜外放置自制简易双套管并不能降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但该方法联合经肛门在直肠内放置另一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可以提高吻合口瘘保守治疗成功率,降低吻合口瘘手术干预的比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在经右胸行食管癌根治手术中,放置纵隔引流管对食管癌病人术后恢复、并发症发生及术后康复中临床意义。方法 2013年10月~2020年4月收治的食管癌病人62例,均行经右胸食管癌根治手术治疗,按术中引流管放置情况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研究组33例,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联合纵隔负压引流管。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后胸管引流量、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肺部感染、吻合口漏发生率及吻合口愈合时间。结果两组病人手术时间、胸管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带管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5. 2%vs. 37. 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术后均有3例病人发生吻合口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 1%vs. 10. 3%,P 0. 05)。研究组吻合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26. 56±6. 18)天vs.(40. 13±8. 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纵隔引流可以缩短胸管留置时间,减少食管癌术后吻合口漏病人肺部感染发生率,缩短吻合口漏愈合时间,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4.
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术后严重并发症。我院于1995年2月至2006年1月间,共施行食管癌手术462例.发生吻合口瘘12例(2.5%),其中9例在第2次手术时.采取瘘口内放置T型管引流同时结合应川胸腔闭式引流及空肠造瘘肠道内营养等综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食管癌、贲门癌病人3815例,术后确诊吻合口瘘320例,分析吻合口瘘发生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按照吻合口瘘保守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两组:内引流组(内镜直视下经瘘口放置引流管)38例,外引流组(胸腔闭式引流)282例。比较两组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及围手术期死亡率。结果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8. 39%,死亡率为1. 88%,吻合口瘘与年龄、吻合口部位、术后前3天平均胃液引流量具有相关性(P 0. 05)。内引流组、外引流组拔管时间分别为(23. 50±18. 64)d,(30. 60±14. 08)d;住院时间分别为(32. 45±20. 60)d,(54. 12±25. 08)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死亡率分别为0和2. 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病人年龄60岁,主动脉弓下吻合,前3天平均胃液引流量多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低。内镜直视下经瘘口放置内引流,能快速改善病人症状,缩短拔管及住院时间,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术中留置纵隔引流管对防治术后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行食管癌或贲门癌根治性切除手术(吻合口均位于胸腔内)的病人120例,将120例病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研究组术中在吻合口下方放置纵隔引流管;对照组未放置纵隔引流管。比较两组病人术后相关并发症指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术后胸腔总引流量分别为(732.67±57.33)ml和(572.76±66.77)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纵隔引流管的引流量为(594.75±30.61)ml,约占胸腔总引流量的70.0%;研究组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平拔除时间为(5.82±0.90)天,对照组为(5.47±0.95)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平均最高体温为(37.81±0.76)℃,对照组为(38.53±0.45)℃,术后平均白细胞计数峰值分别为(14.52±1.22×109/L)和(16.49±1.19×109/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对侧胸腔积液行穿刺引流5例,对照组1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出院后半年吻合口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吻合口漏确诊时间、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吻合口漏所致病死率、吻合口漏治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放置纵隔引流管虽然不能降低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胸内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但是能更好地通畅术后胸腔引流、降低对侧胸腔积液发生率,减轻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症状,有助于术后早期发现吻合口漏,减少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吻合口漏的治愈时间,降低吻合口漏所致死亡率。但对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与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低位三管引流预防低位直肠癌一期切除吻合术后吻合口瘘的效果。方法将1985年1月至2007年12月130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按术后引流方式分为两组。低位三管引流组(822例)术中经肛门吻合口上放置肠腔内双管引流,经肛管旁放置一盆腔引流管。对照组(480例)仅经肛管旁放置一骶前腔引流管。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切口感染、吻合口瘘发生率:引流组分别为8.9%、2.2%;对照组分别为9.4%、8.1%。两组切口感染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位三管引流可显著降低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网膜纵隔移位固定对食管癌Ivor-Lewis术后近期胸内感染并发症的预防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通胸外科于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行Ivor-Lewis手术的148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大网膜纵隔移位固定者84例(改良组),未行大网膜纵隔移位固定者64例(对照组),评估两组患者术后近期胸内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和对照组分别为胸内感染发生率39.3%(33/84)和56.2%(36/64),其中合并出现败血症的比例分别为57.6%(19/33)和86.1%(31/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吻合口瘘、切口感染和心脏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住院时间改良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中位13.0 d比16.5 d,P<0.05)。结论大网膜纵隔移植固定改良手术可显著降低食管癌患者术后胸内感染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食管癌术后两种胃腔减压方式的效果。方法安阳市肿瘤医院2011-08—2017-10间行食管癌手术1248例。其中左胸左颈手术636例,McKeown手术396例,全腔镜食管癌手术198例,食管拔脱术18例。术后均给予胃腔减压。常规组(729例)将胃管经鼻置入近胃窦部,对照组(519例)应用改制胃管经鼻行全胸胃减压。比较2组吻合口颈部瘘、纵隔瘘、胸内瘘发生率及瘘愈合时间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吻合口颈部瘘、纵隔瘘、胸内瘘发生率及瘘愈合时间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食管癌术后应用全胸胃减压较常规胃肠减压,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肠外营养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息者营养状况的改善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06例食管癌根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早期EN组和PN组,手术后第1天开始分别给予营养支持1周,于术前1d、术后8d检测体重、血常规、肝功能,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EN组体重、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白蛋白及转氨酶下降幅度少于PN组,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N组息者无吻合口瘘发生,肺部感染发生率为5.7%,胸腔积液发生率为3.8%,无切口愈合不良者;PN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5.7%,肺部感染发生率28.3%,胸腔积液发生率15.1%,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7.6%;丽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早期EN比PN对食管癌营养状况的改善更好,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全腔镜食管癌三野根治术食管胃颈部吻合方式(机械或手工)对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间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胸外科接受全腔镜食管癌三野根治术治疗的203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部吻合方式的不同,分为机械吻合组(104例)和手工吻合组(9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机械吻合组术中吻合时间较手工吻合组明显缩短[(15.5±5.0) min比(28.0±4.5) min,P<0.01]。两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5.8%(6/104)和3.0%(3/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分别为9.6%(10/104)和2.0%(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手工吻合相比,全腔镜食管癌三野根治术食管胃颈部机械吻合操作简单、吻合确切,但吻合口狭窄的风险增加,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纵隔瘘的发生原因、诊断方法、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对3 902例行食管癌颈部吻合手术发生的25例颈部吻合口-纵隔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6-01—2007-12间食管癌颈部手工吻合手术720例,发生颈部吻合口-纵隔瘘2例;2008-01—2010-12间食管癌颈部机械单层吻合手术2 431例,发生颈部吻合口-纵隔瘘22例;2011-01—2013-01间改进手术方法后食管癌颈部吻合手术751例,颈部吻合口-纵隔瘘1例。10例颈部吻合口-纵隔瘘发生在右开胸三切口颈部吻合手术;15例吻合口-纵隔瘘发生在左开胸二切口颈部吻合手术。25例患者合并各种并发症21例,行口服造影剂胸透、CT检查及胃镜确诊。所有患者均采用脓腔引流、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等治疗措施,25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食管癌手术颈部吻合口-纵隔瘘发生主要与吻合方法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有关。造影、CT及胃镜检查可确诊。早期诊断、充分引流及良好的营养支持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合方法是预防颈部吻合口-纵隔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管状胃在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及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78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手术组和管状胃组。常规组37例,男31例,女6例,年龄(62.70±5.89)岁,胸中段食管癌21例,胸下段食管癌14例,贲门癌2例。管状胃组41例,男33例,女8例,年龄(60.56±6.75)岁,胸中段食管癌20例,胸下段食管癌18例,贲门癌3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输血,术后心律失常,肺部并发症,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返流性食管炎,胸胃综合征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丽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两组心律失常(40.54%比19.51%,P=0.042)、肺部并发症(32.43%比12.20%,P=0.031)、返流性食管炎(27.02%比4.87%,P=0.007)、胸胃综合征发生率(16.22%比0,P=0.024)及术后住院时间[(12.16±1.99)d比(10.87±1.41)d,P=0.001)]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输血,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管状胃在食管癌、贲门癌手术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不增加手术时间、可缩短住院时间,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结肠造1:3还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8年间44例行结肠造口还纳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4例中.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牢59.1%;其中手术切口感染26例(59.1%).大便失禁5例(11.4%).吻合口瘘2例(4.5%),切口疝2例(4.5%),直肠膀胱瘘1例(2.3%)。术后吻合口瘘及直肠膀胱瘘者,行再次结肠造口;其余并发症经引流、局部换药、生物反馈及手术治疗后均获得好转。结论结肠造口还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新型肠内引流预防低位直肠吻合口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肠内引流技术预防低位直肠吻合口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19例获得经腹切除、低位直肠吻合的直肠癌病例随机分成2组,研究组(55例)术中附加由生物可降解吻合环、避孕套复合而成的新型肠内引流装置;对照组(64例)术中附加回肠末端保护性造瘘: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形、肿瘤位置、肿瘤大小、肿瘤分化、吻合位置、营养状态及伴随疾病等生理病理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围手术期死亡者。全组病例3个月随访率100%。研究组吻合口瘘的发生率7.3%(4/55),内引流装置排出时间平均18.3d,无引流相关并发症,术后3个月仅见5.5%(3/55)无需松解治疗的吻合口轻度狭窄;吻合口瘘者漏后引流时间平均4.8d,前3日引流量平均12.8ml/d,无严重感染及保肛失败病例。对照组吻合口瘘发生率10.9%(7/64);45.3%(29/64)的病例伴有肠造瘘相关并发症,3个月后有28.1%(18/64)的病例吻合口轻度狭窄,6.3%(4/64)的病例吻合口严重狭窄需进行松解治疗:吻合口瘘者漏后引流时间平均17.1d,前3日引流量平均35.4ml/d;2例并发严重感染,1例吻合口毁损而致保肛失败。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漏后腹腔引流量、引流时间、感染及3个月后吻合口狭窄发生情况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型肠内引流技术简便、安全.能有效避免低位直肠吻合口瘘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与预防性肠造瘘相比.保护吻合口的作用更为优越,同时也显著减少了因废用而导致的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胸腹腔镜Ivor-Lewis术与McKeown术治疗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4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二科同一治疗组采用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288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Ivor-Lewis组103例,McKeown组185例,两种手术方式均进行胸腹部淋巴结清扫。对比观察两种术式的围术期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胸或开腹率、术后拔管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清扫淋巴结总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vor-Lewis组手术时间较McKeown组缩短[(283.4±32.0) min比(303.6±43.7) min,P<0.01],住院总费用增高[(76492±18553)元比(68923±17331)元,P<0.01)。McKeown组围手术期死亡1例(0.5%),Ivor-Lewis组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Ivor-Lewis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6.5%(17/103),明显低于McKeown组的31.4%(58/185)(P<0.01),其中术后肺部并发症、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均明显低于McKeown组(均P<0.05)。结论全胸腹腔镜Ivor-Lewis术较McKeown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但手术费用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的胸腔引流方法。方法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对200例食管癌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按手术后放置胸腔引流管的数量不同分为两组,双胸腔引流管组(双引流管组):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100例食管癌患者(男80例,女20例;年龄61.8±11.4岁),术后行双胸腔引流管引流;单胸腔引流管组(单引流管组):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100例食管癌患者(男76例,女24例;年龄57.5±9.3岁)作为对照,术后均行单胸腔引流管引流。术后观察两组患者胸腔引流时间、胸腔引流总量、气胸或肺不张发生情况、术后拔管后胸腔穿刺或再次胸腔引流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双引流管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时间明显短于单引流管组(50.8±7.3hvs.75.6±9.4h,P〈0.05),术后气胸或肺不张发生率明显低于单引流管组(2%vs.12%,P〈0.05)。双引流管组患者术后拔管后仅有2例因术侧胸腔内有残余积液需行胸腔穿刺,无须行再次胸腔引流;单引流管组拔管后有10例因胸腔内有积液或气胸需行胸腔穿刺,有6例需行再次胸腔引流,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手术后放置双胸腔引流管引流更有利于肺充分复张,缩短胸腔引流时间,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上纵隔的缝合方法,评判其操作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间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胸心外科收治的行胸腔镜食管癌手术的248例患者,对其中245例患者在术中胸胃上提至颈部吻合后行胸腔镜下上纵隔缝合,总结并分析术中发现胸腔出血、管状胃扭转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中行胸腔镜下上纵隔缝合时发现纵隔床出血2例,管状胃切缘出血2例,管状胃扭转1例,及时做出相应处理。术后未发生因胸腔出血的二次手术、未发生上纵隔管状胃扩张。吻合口瘘入胸腔2例(均局限于胸顶部)。结论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可以顺利完成上纵隔的缝合,并通过再次观察胸腔情况可以减少术后出血、胃扭转、胃扩张、吻合口瘘入胸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直肠肛管内外双引流预防直肠低位吻合口瘘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直肠肛管内、外双引流在预防直肠低位吻合口瘘的作用。方法将235例行直肠低位前切除术的患者按不同时间段分成前期组(2003年3月至2004年8月)和后期组(2004年9月至2007年11月)。后期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有所改进,特别是常规行直肠肛管内、外双引流。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吻合口瘘发生率和相关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前期组89例患者中4例(4.5%)发生吻合口瘘,后期组146例患者中1例(0.7%)发生吻合口瘘。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是否行直肠肛管内、外双引流是影响吻合口瘘发生率的主要因素。结论直肠肛管内、外双引流能有效预防直肠低位吻合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机械吻合在食管和贲门癌手术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机械吻合在食管和贲门癌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食管癌和贲门癌162例患者随机分为机械吻合(A)组,手工吻合(B)组。A组患者术中应用常州GW-1型圆型吻合器吻合,B组常规手术吻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吻合口瘘发生率及吻合口狭窄率。结果 A组平均手术时间90.5min,无吻合口瘘发生,吻合口狭窄率为1.2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械吻合在食管和贲门癌手术中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