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常温心脏不停跳 (非停跳组 )与低温停跳 (停跳组 )心内直视手术两组病历围术期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综合征发生程度比较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非停跳组 2 1例及停跳组 2 3例术前、体外循环 (ECC)转流 10 m in、停 ECC10 m in、术后 2 ,2 4,48h血清 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 (T4)、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r T3)及促甲状腺素 (TSH)的浓度变化 ,分别与术前以及两组之间各时点进行比较。结果 :围术期两组均发生低T3综合征 ,但非停跳组发生程度比停跳组减轻。结论 :ECC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呈现低 T3综合征 ,常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低 T3综合征发生程度较低温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减轻。认为常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机体损伤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和中低温停跳技术在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的应用. 方法:分析518例3岁以下行心脏手术患者,其中96例(组1)在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手术,422例(组2)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手术. 比较两组患者的转流时间、术后低心排发生率、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以及动脉血气等围手术期资料. 结果:不停跳组患者的平均转流时间较停跳组短(P<0.01),术后低心排的发生率也较停跳组低(P<0.05);不停跳组患者术后的失血量和输血量均较中低温停跳组少(P<0.01),并且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也较停跳组短(P<0.01),而氧合指数高于停跳组;不停跳组术后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明显低于停跳组(P<0.01),另外不停跳组术后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率也较低. 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在婴幼儿心肌保护、改善术后呼吸功能及维持酸碱平衡等方面均优于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技术. 表明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技术应用于婴幼儿心脏外科.  相似文献   

3.
停跳与不停跳心脏瓣置换术心肌酶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停跳和不停跳心脏瓣置换术心肌酶学的变化,明确不停跳手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50例瓣膜置换手术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不停跳组)和对照组(停跳组),每组25例。两组分别于体外循环前5min,体外循环后2,6,24,48h采血测定心肌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结果:对照组再灌注后CK、CK-MB、LDH、AST明显增高,与实验组同时点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不停跳心脏瓣膜置换术能有效降低心脏手术患者CK、CK-MB、LDH及AST活性,从而减少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心脏停跳与心脏不停跳心脏外科手术结合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全胸腔镜下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组(不停跳组,n=19):经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在浅低温下阻断主动脉,持续灌注机器氧合血,在心脏空跳下行二尖瓣置换术;全胸腔镜下心脏停跳二尖瓣置换术组(停跳组,n=21):经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在中低温下阻断主动脉,灌注心脏停跳液,在心脏停跳下行二尖瓣置换术。 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出现低心排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气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无围术期死亡,不停跳组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较停跳组长(P<0.05); 不停跳组与停跳组相比体外循环时间、ICU监护治疗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相对较短,可明显降低住院费用(P<0.05);心肌酶检测显示,两组术前心肌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T(cTn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外循环开始后,两组CK-MB、LDH、cTnT浓度水平均逐渐增高,其中CK-MB与cTnT浓度于术后24 h达到高峰,并开始逐渐下降,LDH浓度呈逐渐上升趋势,两组同时间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全胸腔镜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较全胸腔镜心脏停跳二尖瓣置换术术后恢复快,住院费用低,心肌保护效果更好,患者获益大,全胸腔镜心脏外科手术与心脏不停跳心脏外科手术结合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蒋洪宇  刘兵  王伟 《广西医学》2008,30(11):1688-1689
目的 观察小儿心内直视手术中乳酸和血糖变化.方法 4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婴儿组20例,年龄<1岁;幼儿组22例,年龄1~3岁.分别于麻醉后体外循环(CPB)前(T1 )、CPB 10 min(T2)、停体外循环前(T3)采集动脉血测血浆乳酸和血糖水平.结果 体外循环中两组血浆乳酸和血糖水平均明显升高,且婴儿组乳酸和血糖浓度高于同时点幼儿组.停体外循环前幼儿组乳酸有所下降,婴儿组无明显下降.两组血糖浓度均进一步升高.结论 CPB对小儿糖代谢及氧代谢有明显影响,CPB期间糖代谢紊乱,血糖明显升高,组织氧供失衡,血中乳酸浓度升高.CPB对低龄低体重患儿氧代谢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和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机体细胞免疫影响的差异。方法60例风湿性二尖瓣瓣膜病变患者,随机分成不停跳组(实验组)和停跳组(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0例,对照组20例,分别于10个时点抽取静脉血,测定T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结果两组总T淋巴细胞(CD^3+)、辅助T淋巴细胞(CD^4+)、CD^4+/抑制T淋巴细胞(CD^8+)、NK细胞在体外循环后下降,CD^8+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D^3+、CD^4+、CD^4+/CD^8+、CD^8+、NK细胞恢复较对照组快(P〈0.05)。结论体外循环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机体细胞免疫影响显著小于心脏停跳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心脏停跳与不停跳手术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肺动脉瓣狭窄(PS)患者共11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不停跳组)和对照组(停跳组)。实验组在体外循环(CPB)心脏跳动状态下手术,对照组在CPB心脏停跳下手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6、24、48h采集血标本,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含量;记录CPB时间、术后48h心律失常发生率、残余分流发生率、呼吸机支持时间、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结果两组术后各时点血清CK—MB、cTnI、AST、LDH含量均显著高于术前(P〈0.01),但两组间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PB时间较对照组短(P〈0.01),其他临床观察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能缩短CPB时间,但手术效果与停跳手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心脏不停跳与心脏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患者,围手术期血浆S-100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含量变化,探讨它们造成脑损伤的差异。方法:40例接受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分为A组(n=20例),在心脏停跳下施行手术。B组(n=20例),在心脏不停跳下施行手术,均在CPB前,CPB20min,CPB停止,CPB后6h和24h采取血样本,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测定血浆S-100蛋白和NSE含量。结果:CPB20min后两组患者血浆S-100蛋白均明显升高,CPB停止时达峰值(P〈0.01),CPB后24hS-100蛋白浓度低于CPB前(P〈0.01)。A组S-100蛋白升高程度较B组明显。两组NSE浓度CPB20min升高,CPB停止达高峰(P〈0.01),CPB后24hA组高于CPB前(P〈0.01),B组仍高但接近CPB前水平(P〉0.05),A组CPB停止时NSE浓度较B组水平高(P〈0.05)。结论:中低温心脏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比浅低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脑损伤更明显,不停跳体外循环脑保护优于心脏停跳体外循环方法。  相似文献   

9.
体外循环对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 ( CPB)对患者 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测定实验组 ( 35例CPB心脏手术 )、对照组 ( 10例非 CPB心脏手术 )围术期 T淋巴细胞亚群和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进行各时点指标与术前比较的方差分析 ( x± s) ,组间两两比较配对 t检验。结果 :实验组 T淋巴细胞亚群和淋巴细胞计数较术前显著下降 ,自停 CPB持续至术后 3天。白细胞计数在术后 3~ 8天显著高于术前水平 ( P<0 .0 1,P<0 .0 5)。结论 :CPB可损害患者 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 ,使术后机体抵抗力下降 ,易并发感染 ,在围术期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常温心脏不停跳与浅低温心脏停跳手术两组患者的血乳酸值及临床效果,分析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技术对人体内环境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房间隔缺损患者50例,心功能(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常温不停跳组(A组,n=25)和浅低温停跳组(B组,n=25)。采集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5min(T1)、体外循环(CPB)中间时间点(T2)、CPB停机后10min(T3)、ICU 1h(T4)、ICU 6h(T5)、ICU 24h(T6)动脉血,检测乳酸(Lac)含量并进行分析。并记录两组患者体外循环(CPB)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尿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情况。结果:①T1时点两组Lac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②T2、T3、T4、T5时点,A组Lac值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T6时点两组Lac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另外A组体外循环(CPB)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尿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较B组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A组有缩短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常温不停跳体外循环技术在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中对人体内环境影响小、且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冼磊  陈铭伍  何巍  郑宝石  冯旭 《广西医学》2009,31(4):463-465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手术与停跳手术对心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影响的差异。方法将40只健康山羊分为实验组(浅低温不停跳组)与对照组(中度低温停跳组)进行体外循环,分别于7个时点采冠状静脉窦血,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和醛固酮(Aldo)水平。结果两组在体外循环过程中冠状静脉窦血PRA、AⅡ和Aldo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1),其中对照组比实验组升高更明显(P〈0.01)。结论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手术对心脏RAAS的影响可能较停跳心内手术小。  相似文献   

12.
张建海  任哲  梁诚之  翁贤武  林培锋 《浙江医学》2009,31(6):762-764,773
目的探讨微创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房室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微创不停跳组不阻断升主动脉,在微创常温体外循环(CPB)、心脏跳动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停跳组在常规方法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分别于术前、术后2、6、12、24、48h取外周静脉血测定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的水平,并观察手术时间、CPB时间、术后辅助呼吸时间,多巴胺和硝普钠的用量、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引流量,用血量等。结果微创不停跳组的手术时间、CPB时间、术后辅助呼吸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较停跳组明显缩短,术后进ICU时的多巴胺用量较停跳组少,术后引流量、用血量较停跳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6、12、24h,停跳组CK-MB和cTnI较微创不停跳组显著升高,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微创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损伤相对较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适用于简单先天性心脏病的矫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浅低温降低流量体外循环在心脏不停跳直视手术中血液保护的作用。方法选择30例符合条件的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根据体外循环温度及流量控制的不同分成两组。实验组:浅低温(鼻温30—32℃),降低流量2.0—2.2L/(min·m2);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不停跳体外循环方式[鼻温(33~35℃),流量2.6~3.2L/(min·m2)]。抽取颈静脉血检测转机前及转机后20、40、60min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含量。结果实验组转机20、40、60min FHb数值(mg/L)分别为(243.73±104.52)、(342.33±115.78)和(386.13±122.79),而对照组数值分别为(513.60±213.47)、(607.53±291.93)和(742.80±282.74)。两组各时间点对照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浅低温降低流量体外循环在心脏不停跳直视手术中血液破坏较传统不停跳体外循环方式小,具有血液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109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意义和手术适应征。方法心脏不停跳法:阻断上下腔、不阻断冠脉循环,不用心脏停搏液;鼻咽温缓慢降至(33±1)℃,在心脏有节律的空跳中完成手术操作。主动脉瓣置换等要切开主动脉根部的手术,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行灌注。心脏停跳法:降温至32~28℃±1℃,阻断主动脉后从其根部灌注4℃晶体或15℃血K^+心停跳液,每间隔30min复灌1次。室缺补片修补等心内操作完毕开放主动脉阻断,心脏复跳后完成其余手术操作。结果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8例(0.74%),血红蛋白尿46例(4.19%),急性肾功能衰竭7例(0.64%),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0.09%),精神症状7例(0.64%),消化道出血1例(0.09%),死亡28例(死亡率2.55%)。结论心脏不停跳法是一种较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新方法,获得较理想的临床效果,可适用于绝大部分常规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期间的心肌保护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30例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5例,于麻醉诱导后转机前给予三磷酸腺苷,用量160μg/kg,以WZ-50C6微量泵输入,5ml/h,10分钟输完。对照组按常规处理。分别在术前、转机后30分钟及术后6、12小时各时间点抽取桡动脉血3ml,测定心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记录CPB转机时间、心律失常发生率、ICU监护时间以及围CPB期间心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实验组心肌损伤的指标心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梯度低于对照组。实验组CPB转机时间、ICU监护时间、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围CPB期间心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均少于对照组。结论三磷酸腺苷对不停跳心内直视手病人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8kg以上婴幼儿体外循环中人工胶体液代替血浆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90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首次矫正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应用佳乐施、万汶和血浆预充。胶体总量(预充量+转中用量)最高达20ml/kg。分时点观察胶体渗透压、血红蛋白(Hb)、血小板、白蛋白、总蛋白、尿素氮(BUN)、肌酐(Cr)、超滤量、尿量、胸液量、气管插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佳乐施组和万汶组在Hb、血小板、白蛋白、总蛋白、肾功能(BUN、Cr)、超滤量、各时点的胸液量及尿量、乳酸方面与血浆组无差异(P〉0.05)。佳乐施组、万汶组预充液的胶体渗透压高于血浆组(P〈0.05),三组患儿转前、转中、转后与术后24h的血浆胶体渗透压无差异(P〉0.05)。万汶组和佳乐施组在气管插管时间与ICU时间上稍短于血浆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8kg以上患儿可应用万汶或佳乐施代替血浆预充,整个体外循环中胶体用量在20ml/kg以下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低温室颤性停搏对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选择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Ⅱ~Ⅳ级,随机分为中低温室颤性停搏组(A组)和浅低温不停跳组(B组)各30例。各组分别于麻醉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后60 min、120 min和停机时、手术后6 h、手术后24 h抽取动脉血检测肌酸磷酸肌酶(CK)、心肌型肌酸磷酸肌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乳酸(Lac)、心肌肌钙蛋白T(cTnT)指标,并取左室心肌标本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在麻醉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后60 min、120 min和停机时、手术后6 h、24 h各时点A组和B组的CK、CKMB、LDH、Lac、cTnT指标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心肌电镜扫描发现两组差异无显著性,仅在体外循环120 min后心肌细胞轻度受损。结论中低温诱导室颤性停搏对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 。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在婴幼儿体外循环(CPB)中采用自制微量晶体心肌保护灌注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 kg以下择期在CPB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心肌保护均采用顺行灌注高K+含血停搏液,试验组采用微量晶体灌注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储血罐灌注方法。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1)、CPB 20 min(T2)、主动脉开放后(T3)、手术结束即刻(T4)检测动脉血气的K+离子浓度、红细胞比容(Hct)、乳酸(Lac)并进行比较,比较患儿术前和术后一般情况、左室射血分数(EF)、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脏复苏、术中超滤量、CPB预充总量、围术期用血量,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数据。结果 1两组患儿术前一般情况、术前和术后EF值、CPB时间、阻断时间、心脏复苏率、术中超滤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2T1、T2、T3、T4的动脉血气K+、Hct、Lac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儿CK、CKMB在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K、CKMB在术后1天明显升高,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术后3天较术后1天明显下降(P<0.01),但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4试验组较对照组CPB预充总量和围术期用血量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婴幼儿CPB中的心肌保护使用微量晶体灌注方法能获得与储血罐灌注法相同的效果,但预充液总量和围术期用血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