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沈小琴 《医学与社会》2011,24(10):21-22
目的:探讨和分析健康教育对新生儿急性肺炎父母知识水平和护理技巧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住院患儿父母50人,调查其对新生儿急性肺炎护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然后针对常见的新生儿急性肺炎问题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培训,然后再统计其对护理知识的知晓和掌握情况。结果:健康教育前后父母对婴幼儿肺炎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统计学差异(〈0.05)。结论:针对新生儿急性肺炎父母进行系统科学的健康教育培训,能有效提高其对新生儿急性肺炎的知识水平和护理技能,从而促进患儿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健康教育护理在脑瘫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8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给予对照组临床常规康复护理干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家属对脑瘫康复知识掌握情况、患儿配合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康复知识掌握率为95.45%,患儿配合率为97.73%,护理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患儿家属对康复知识掌握率为79.55%,患儿配合率为79.55%,护理满意度为81.82%。观察组患儿家属康复知识掌握率、患儿配合率、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脑瘫患儿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儿家属对脑瘫康复治疗相关知识及方法的掌握度,提高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完成度和护理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脑瘫患儿父母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脑瘫患儿父母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状况,分析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方法:主要以到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高压氧科和预防保健科接受治疗的脑瘫患儿的父母8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健康行为自我效能量表、健康概念量表及自觉健康状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影响脑瘫患儿父母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结果:4个量表得分分别为59.65±17.78、3.36±19.51、117.21±17.92、6.29±0.99;脑瘫患儿父母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42,P=0.70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食状况、居住情况、健康促进课程和生产过程4个变量有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食状况、居住情况、健康促进课程、生产过程、健康行为自我效能和健康概念等6项是影响脑瘫患儿父母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最主要因素.结论:模型总体有统计学意义,多方面因素影响着脑瘫患儿父母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这为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模式以及了解脑瘫患儿父母的健康状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信群式健康教育在脑瘫出院患儿家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8月至2017年10月,60例脑瘫出院患儿家属纳入微信群,在出院后接受家庭康复护理知识宣教及操作指导。根据家属掌握情况分组对患儿进行GMFM评估量表评估,根据量表评分进行应用效果评价。结果实施微信群健康教育后,大部分患儿家属能基本掌握康复护理知识,患儿GMFM评估均明显改善。结论微信群式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儿家属康复护理知识及患儿GMFM。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脑性瘫痪患儿接受早期康复干预及疗效的作用。方法:对150例脑性瘫痪患儿家长的脑瘫知识进行调查和脑瘫患儿的康复疗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实验组患儿家长对脑瘫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康复疗效也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健康教育对脑性瘫痪患儿接受早期康复干预及康复疗效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脑瘫儿童医疗保健服务利用状况,寻找影响早期诊断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2010年1月—12011年12月住院及门诊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216例,通过与患儿家长访谈后填写调查表,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延迟诊断率为37.04%,家长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居住地为农村、确诊医院级别为市级以下是造成脑瘫延迟诊断的3种因素。脑瘫患儿医疗保健服务利用存在着从家长到医生对脑瘫缺乏足够的认识、儿童保健管理及高危儿管理不到位现象。结论整个社会存在对脑瘫认识不足的现象,应大力开展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提高各级医院儿科人员鉴别诊断及评估脑瘫患儿的能力,切实做好儿童保健、高危儿的管理以利于脑瘫患儿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7.
高继春 《中外医疗》2011,30(27):166-166
目的 探讨健康讲堂在新生儿病房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家长对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程度的形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患儿200名的家长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先后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健康救育,实验组除接受常规健康教育以外,还听取了由病房高年资护士准备的健康讲堂,比较2组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 实脸组家长对新生儿基础护理知识和常见病的护理要点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未掌握百分比也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 对在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患儿家长除采取常规的健康教育外,进行的健康讲堂,可以提高患儿家长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相似文献   

8.
脑瘫患儿父母心理反应及应对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脑瘫患儿父母在陪伴子女诊断、治疗、康复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及情绪变化,为医务人员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支持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对100位脑瘫患儿的父母访谈资料的整理、分析,提出主题.结果:脑瘫患儿父母在子女患病诊疗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并经历着严重的心理矛盾冲突,呈现出否认-惊恐-焦虑的情绪心理变化过程;父母的天性及其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是帮助其渡过该心理危机的关键.结论:脑瘫患儿父母需要深切人文关怀和情感支持,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有利缓解父母心理负担,进而减轻患儿父母心理悲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脑瘫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儿家长对脑瘫康复护理的需求状况,确立脑瘫患儿家长最为迫切需要了解的康复护理内容,以及最适合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 采用自设问卷,对我中心所接诊到的120例脑瘫儿童家长进行调查,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后按分值高低进行排序.结果 被调查者以患儿的母亲、爷爷奶奶为主,偏远农村远远高于城市,文化程度低,对脑瘫的康复护理知识匮乏,对康复护理的需求愿望高.结论 充分了解患儿家长对脑瘫康复护理的需求,制订操作性强的康复护理措施,让家庭康复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细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3岁脑瘫患儿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为脑瘫患儿实施早期心理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中心确诊的2~3岁脑瘫患儿138例,采用2~3岁Ache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及自拟基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并对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影响因素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脑瘫患儿除躯体诉述外,其余各行为因子(社交退缩、抑郁、睡眠问题、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得分及总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住院时间、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期望值、社会活动次数4个因素最终进入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时间上,住院1~3个月的患儿社交退缩、抑郁、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及行为总分均高于住院时间<1个月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3个月的患儿睡眠问题、躯体诉述、社交退缩、抑郁、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及行为总分均高于住院<1个月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家庭经济状况上,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0元的患儿除躯体诉述外,其余各行为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1~5 000元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0元的患儿除躯体诉述外,其余各个行为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家庭人均月收入>5 000元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父母期望值上,父母对患儿的康复效果期望值过高的患儿,除躯体述诉外,行为问题总分及其他各因子得分均高于父母期望值合理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参加社会活动上,经常参加社会活动的脑瘫患儿除躯体诉述、睡眠问题、破坏行为外,行为总分及其他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偶尔参加或不参加社会活动的脑瘫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院时间、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期望值、社会活动次数是影响脑瘫患儿行为问题发生的4个因素,且住院时间越长、家庭收入越低、父母期望值过高以及不参加社会活动的脑瘫患儿行为问题越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康复训练过程中脑性瘫痪儿童家长的心理状况并提供相应的对策。方法:选择2004年9月~2009年9月在我院小儿康复科进行3个自然疗程以上康复训练的107例脑性瘫痪患儿的父母或同其共同生活的其他监护人(祖父母,外祖父母)。在获得知情同意后,共调查107人,男51人,女56人,年龄22~65岁。分析心理特点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结果:脑性瘫痪患儿家长心理状况与其文化程度及医疗费负担比例不同存在差异,其中中学以上学历组对康复治疗的信心显著高于小学及文盲组,而医疗费负担比例高低对家长心理的影响亦存在差异,公费劳保和医疗保险组明显高于自费组。结合患儿家长有着其独特的心理特点,通过充分了解并分析其特点并予以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能使其接受并顺利完成治疗。结论:脑性瘫痪患儿康复训练过程中其家长的心理状况与文化程度的高低及医疗费用负担对其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降低双胎试管婴儿脑瘫发生率的方法。方法:2007年1月~2009年1月我院收治经抢救存活的试管儿双胎88例高危出生儿,新生儿NBNA评分不足37分,Vojta7种姿势反射判断存在中枢性协调障碍(ZKS),0~1岁定期检查神经运动系统发现异常者,开始新生儿抚触、高压氧及营养脑细胞药等早期干预,并根据神经运动系统有异常者作相应的的康复运动训练疗法,结合家庭早期干预健康教育指导进行家庭康复训练。结果:经评估神经发育均有异常的88例高危双胎试管婴儿,经早期干预后97.7%恢复正常发育,脑瘫发生率为2.27%。结论:早期干预可以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且试管婴儿较自然受孕的早产儿脑瘫防治疗效无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吴新宇 《中国现代医生》2012,(34):120-121,124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脑性瘫痪患儿家长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89例脑性瘫痪患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GQOL-74、SAS和SDS量表评价患儿家长生活质量、焦虑和抑郁水平,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结果GQOL-74量表中睡眠与精力、负性情绪、精神紧张度、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对患儿焦虑水平有显著影响(P<0.05),睡眠与精力、负性情绪、社会支持、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对患儿抑郁水平有显著影响(P<0.05)。GQOL-74的5个维度及SAS、SDS评分在接受健康教育后1、3、6个月评分均呈上升趋势,均显著高于健康教育前(P<0.05)。结论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改善脑性瘫痪患儿家长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同步健康教育对小儿脑瘫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脑瘫患儿采用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后,筛选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GMFCSⅠ-Ⅲ级的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按照一般健康教育宣传模式进行常规指导。治疗组除进行一般健康教育外,责任护士根据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情况给予家长同步健康教育,观察时间6个月。结果同步健康教育后,治疗组GM—FCSⅠ级的患儿21例,对照组13例,治疗组患儿康复至GMFCSⅠ级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康复6个月后,56项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价积分均较同步健康教育前增加(P〈0.05),且治疗组积分增加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同步健康教育对小儿脑瘫运动功能的改善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脑瘫高危儿饮食进行行为干预的效果。方法:将80例有饮食行为问题的脑瘫高危儿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对喂养人行喂养相关知识宣教,干预组结合口腔按摩进行干预;观察2个月,比较两组1个月、2个月的效果。结果:1个月后干预组饮食行为改善有效率77.5%,对照组25.0%;2个月后干预组有效率87.5%,对照组2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脑瘫高危儿喂养人行喂养相关知识宣教并结合患儿口腔按摩可改善脑瘫高危儿饮食行为,干预时间长短影响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儿临床发生脑性瘫痪的危险致病因素,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数据参考。 方法 选择我区残联2014年8月—2015年8月间收治的68例脑性瘫痪患儿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保健科体检的136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以1∶2配比病例对照的方式进行本项研究。制定危险因素调查表,对2组儿童父亲吸烟情况;母亲生育年龄、家族病史、怀孕次数、生产次数、孕前月经状况、营养保健状况、孕期疾病状况、分娩方式;新生儿早产、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核黄疸、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等情况进行统计,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小儿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结果显示母亲生育年龄、家族史、早产、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核黄疸、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小儿发生脑性瘫痪的单因素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生育年龄、家族史、早产、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核黄疸、缺氧缺血性脑病等是小儿发生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 结论 近年来,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其临床发病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其中,母亲生育年龄、家族史、早产、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核黄疸、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小儿脑性瘫痪的高危因素,明确脑瘫高发人群,为其早期康复介入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广西11万1—6岁小儿脑性瘫痪患病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广西部分市县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试点调查,为全省范围的调查及防治工作打下基础。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在横县、钦州抽取24个乡(镇)为样本区,由通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按统一诊断标准,对样本区1~6岁小儿进行脑性瘫痪的患病状况调查。结果 共调查114952人,脑瘫152例,脑瘫患病率为1.33‰,其中男性111例,占73%,女性41例占27%。结论 广西两县11万1~6岁小儿脑瘫患病率与国内  相似文献   

18.
王正香  李素  陈万流 《现代医学》2012,40(5):549-551
目的:调查了解脑性瘫痪(CP)患儿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CP患儿家长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对CP患儿家长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在干预前后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对患儿家长心理状态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它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0.05).结论:综合性心理干预提高了CP患儿家长的应对能力,延长了其坚持治疗的恒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规范化运动处方的制定经验并观察其对学龄前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符合入选标准的学龄前(≤6岁)脑瘫患儿33例,接受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其运动疗法均有规范运动处方指导。在康复治疗前后:采用GMFM量表评分;统计能独坐(坐位平衡≥2级)、独站(站立平衡≥2级)、独走(Holden分级≥3级)者例数;并调查家属对患儿治疗效果的满意度。结果康复治疗前月龄(12.00±10.41)个月。在院治疗时间(3.58±2.39)个月。家庭治疗时间(8.16±4.17)个月。末次评估时年龄(26.52±11.58)个月。GMFM 5个区治疗前(后)得分:A区20.97±18.79(48.12±8.10),B区17.24±22.41(52.88±13.24),C区5.67±11.96(30.56±11.36),D区3.76±8.51(26.19±10.10),E区2.45±6.68(25.97±13.38)。治疗前(后):能独坐9(32)例、能独站5(32)例,能独走4(30)例。满意度:满意29例(87.9%),较满意3例(9.1%),不满意1例(3%)。结论规范的运动处方能够规范运动疗法行为,同时能显著提高学龄期前脑瘫患儿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现况调查对脑性瘫痪患儿父母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分析,研究其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脑性瘫痪患儿52例及健康婴儿52例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所有婴儿的父母发放SF-36量表,实验组还需填写《家庭一般情况调查表》,对两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影响脑性瘫痪患儿父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 与正常儿童的父母相比,脑性瘫痪儿童的父母生活质量明显较低,脑性瘫痪患儿父母的8个维度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脑性瘫痪患儿父母各个维度评分与主要因素的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將影响因素纳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患儿年龄越大,疾病越严重,父母年龄越大,均可导致患儿父母生活质量越低。结论 脑性瘫痪患儿父母的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受多种因素影响,最主要的因素为患儿年龄、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父母年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