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测定不同性别和年龄健康成年人足趾皮肤温度和加热前后微血管血流灌注量的变化。方法:选择51例健康成年人(31~83岁)。分别按性别不同分为:男性组(n=25),女性组(n=26),以及按年龄不同分为:31~40岁组(n=11)、41~50岁组(n=9)、51~60岁组(n=6)、61~70岁组(n=10)、≥71岁组(n=15)后,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检测各组左足趾皮肤温度、基础血流灌注量(PU0)、加热至44℃时的血流灌注量(PU)以及加热后血流灌注量与基础血流灌注量的比值(加热后比值),比较不同性别组和年龄组上述指标测定值的差异,分析年龄与加热前后血流灌注量的相关性。结果:(1)不同性别的足趾皮肤温度、PU0、PU、加热后比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PU明显高于PU0(P<0.01)。(2)不同年龄组足趾皮肤温度、PU0及PU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加热后比值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61~70岁组以及≥71岁组加热后比值明显低于31~40岁组(P<0.01);≥71岁组加热后比值明显低于41~50岁组(P<0.05)。(3)年龄与足趾皮肤温度、PU0及PU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年龄与加热后比值呈负相关(r=-0.419,P<0.05)。结论:不同性别健康成年人足趾皮肤温度和血流灌注量无明显差异,随着年龄增加,足趾皮肤微血管反应性明显降低,血流储备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自制促乳剂(Promoting Breaskfeeding Mill Pharmacy以下简称PBP)对大白鼠乳腺微循环动态变化的影响及其与泌乳的关系, 以求进一步明确PBP促乳作用的机理. 方法: 采用微循环显微录相摄像系统及步进慢放方式观测PBP对分娩24、 48、 72 h大鼠乳腺微血管血流速度、血流量、微血管口径、单位面积内微血管密度、乳头微管构型改变. 乳鼠体重与泌乳的关系. 结果: (1) PBP可增加乳腺血流量和微血管血流速度, 并呈量效依赖关系. (2) PBP可使乳头微血管口径一直维持在24.4±0.28 μm, 而对照组为4.6±0.21 μm, 二组差异显著(P<0.01), PBP使乳腺微血管口径为27±0.92 μm, 对照组为4.7±0.90 μm, 二组差异显著(P<0.01). (3) PBP使乳头微血管密度平均26条/mm2, 较对照组平均4条/mm2差异显著(P<0.01); PBP使乳腺微血管密度平均31条/mm2, 较对照组平均4条/mm2差异显著(P<0.01). (4) PBP使乳头微血管构型由树枝型向网束型转化, 血管密度增加. 高倍显微镜下所见二组流态均为线流, 偶而可见白细胞闪烁而过. (5) PBP 48 h、 72 h差异明显(P<0.01). 结论: PBP对大鼠乳腺微循环有正向调节作用. 可促进乳汁分泌. 泌乳机理是通过对乳腺微血管构型的改变, 增加了单位面积的微血管密度扩大了各级微血管口径, 从而使乳房微血管灌流量增多.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运用微循环图像处理系统,对36例高血压病人及30例正常人作了微循环检查.指标:1.微血管网络对血流阻力的指示,包括微动静脉管径、微血管条数及面积密度.2.微循环血液灌流指标,包括单根血管流速和流量,区域血流量,及微血管灌流比.结果:除微血管面积密度增加外,其余指标病人组均较正常组为低(P均<0.05);另外,微动脉(A_1、A_2)管径与舒张压呈直线负相关(P<0.05).提示本病微循环病变特征是微血管径变小,微血管网开放度降低及灌流状态恶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对高血压大鼠微循环的影响。方法:SPF级雄性13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和氯吡格雷组,每组5只,分别灌胃1ml 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和氯吡格雷溶液(10mg/kg),每日一次。连续四周后,用高功率激光多普勒血流探测仪(LDF)检测大鼠脑皮质、耳廓及趾血流量、血细胞聚集度和血流速度,用血流成像仪(LDPI)观察脑血流分布状态。统计学分析检测指标的组间差异。结果:除血细胞聚集度和脑皮质血流速度外,氯吡格雷组大鼠上述LDF检测指标值均高于溶剂对照组(P0.05或P0.01),LDPI检测脑皮质血流分布曲线整体右移,脑皮质高血流量(800-1500PU)面积百分比较溶剂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氯吡格雷可明显改善SHR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激光散斑成像(LSI)技术观察中药复方糖肾安煎剂对早期糖尿病(DM)大鼠耳廓及肾脏血流量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采用高糖高脂饮食喂饲4周并一次性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5mg/kg)建立DM大鼠模型,将成模的28只大鼠随机分为DM模型组(n=9)、西药治疗组(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治疗,n=9)和中药治疗组(糖肾安煎剂治疗,n=10),另选10只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药物治疗8周后,用moor FLPI-2全景激光灌注成像仪监测各组大鼠耳廓及肾脏微循环血流量变化。结果:DM模型组大鼠耳廓及肾脏血流量为133.42±49.58LSPU和297.19±39.43LSPU,正常对照组为70.04±7.28LSPU和239.27±33.27LSPU;中药治疗组为77.11±14.16LSPU和253.6±35.57LSPU,西药治疗组为82.71±14.03LSPU和248.96±39.26LSPU。DM模型组上述检测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上述检测值均显著低于DM模型组(P0.01);中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组间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肾安煎剂能明显减轻早期DM大鼠微循环障碍引起的微血管血流量增加,其效果与胰激肽原酶相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迂曲时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方法选择经临床及MRI检查诊断为基底动脉走行迂曲患者36例(病例组),其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25~82岁,平均年龄52.11岁。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及肢体麻木等。健康志愿者36例(对照组),其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50.36岁。行颅脑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MRA)检查,采用快速电影相位对比(Fast CINE PC)及流动敏感交互式反转恢复(FAIR)序列,测量基底动脉中段流速及后循环脑组织血流灌注值,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基底动脉平均流速(23.13±6.90)cm/s,峰值流速(32.85±10.19)cm/s,对照组基底动脉平均流速(31.82±6.39)cm/s,峰值流速(44.63±8.50)cm/s。病例组脑血管平均流速、峰值流速及血流量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延髓(105.46±7.16)、脑桥(109.60±5.95)、小脑(119.46±9.92)、枕叶(111.17±7.56)血流灌注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底动脉迂曲可以引起血管内流速及流量的降低,但其供血区脑组织血流量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卡巴胆碱对烧伤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烧伤模型,分为对照组、烧伤组和卡巴胆碱治疗组。用活体微循环观测技术观察卡巴胆碱对烧伤大鼠肠系膜微血管管径、血流速度的作用。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仪测肠壁血流量的变化。结果(1)烧伤组大鼠颈动脉平均压和细静脉管径较对照组分别下降19.30%(P<0.01)和9.97%(P<0.05),给予卡巴胆碱治疗后,颈动脉平均压和细静脉管径较烧伤组分别升高17.88%(P<0.05)和29.42%(P<0.001)。(2)烧伤组大鼠肠系膜细静脉血流速度和肠壁血液灌注量较对照组分别下降68.18%和70.66%(P<0.001),卡巴胆碱可明显增加肠系膜细静脉血流速度和肠壁血液灌注量,分别是烧伤组的2.41倍和2.45倍(P<0.001)。(3)烧伤后大鼠毛细血管网开放数较对照组下降55.21%(P<0.001),给予卡巴胆碱治疗后,毛细血管网开放数是烧伤组的1.95倍(P<0.01)。结论卡巴胆碱能使烧伤大鼠肠系膜细静脉舒张,加快肠系膜微血管血流速度,增加肠道的血液灌注量,具有改善肠道微循环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2侧成人新鲜尸体上肢,经肱动脉灌注ABS丁酮溶液,制成铸型样品,喷镀金膜。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手鱼际和小鱼际皮肤及浅、深筋膜微细血管的立体构筑。微血管网可分为5层:(1)乳头层网:可见排列整齐的皮纹血管及乳头毛细血管;(2)乳头下层网:血管网眼大、小不均,呈多角形;(3)真皮深层血管网:在纵横交错的微血管网中,有散在或聚集成团的毛细血管球;(4)浅筋膜层网:在粗大的血管干周围,形成小叶状血管网;(5)深筋膜层网;可见并行排列的干线血管。左右侧之间、鱼际和小鱼际之间,微血管网的形态无明显差民。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13周龄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外周血外泌体数量和大小分布与微循环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市购13周龄雄性SHR(实验组)和相同周龄的WKY大鼠(对照组)各7只。采用多功能激光多普勒血流探测仪(LDF)检测两组大鼠耳廓、趾及脑皮质血流量、血细胞聚集度和血流速度,采用血流成像技术(LDPI)观察脑皮质血流分布。取外周血,提取血浆外泌体,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以Apogee流式细胞术检测总外泌体水平和直径100nm的外泌体水平,分析实验组大鼠外泌体水平与其微循环指标的相关性。结果:LDF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脑皮质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实验组大鼠趾血流量和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大鼠的耳廓血流量、血流速度及耳廓、趾和脑皮质的血细胞聚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DPI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脑皮质血流灌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体外实验显示,实验大鼠血浆外泌体大小分布不均,但以直径100nm者居多;实验组总外泌体水平和直径100nm外泌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实验组大鼠血浆总外泌体和直径100nm外泌体水平与脑皮质血流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脑微循环功能改变与血浆总外泌体含量,尤其直径100nm的外泌体水平显著相关,提示外泌体水平的升高可能预警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微循环变化,或可作为高血压早期的监测标记物。  相似文献   

10.
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对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在腹部真皮下毛细血管网超薄皮瓣成形术中的临床作用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2005年7月~2007年11月采用腹部真皮下毛细血管网超薄皮瓣治疗手部、腕部及前臂皮肤套状撕脱伤14例,并采用LDF对围手术期皮瓣供区、皮瓣组织及皮瓣断蒂前血流灌注量(PU)进行监测,评价治疗及监测结果。结果:14例患者在皮瓣成形术后10~17天断蒂,平均13.2天,其中1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个月~1.3年(平均为8个月)。12例患者随访时皮瓣的外形、色泽、弹性、柔软度均正常,皮瓣PU/周围皮肤PU均大于65%,认定皮瓣断蒂术后成活;1例皮瓣远端断蒂前发生局部坏死。结论:LDF对腹部真皮下毛细血管网超薄皮瓣的临床观察结果对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汉族男女性眼、鼻、口、耳廓外形的解剖学观测,为男女性颅面外科的整形美容与假体制作提供表面解剖数据。方法i对各30具汉族男女性成尸眼睑、外鼻、口唇、耳廓的外形进行表面观测。结果:①睑裂长男性(35.0±5.6)mm,女性(34.7±4.1)mm;睑裂中部高男性(14.3±4.7)mm,女性(10.1±3.9)mm;上睑睫毛数男性(108.6±31.5)根,女性(103.1±28.7)根,下睑睫毛数男性(74.0±31.5)根、女性(61.1±28.2)根。②鼻背长男性(41.4±5.2)mm,女性(41.6±4.0)mm;鼻尖高男性(12.6±3.0)mm,女性(16.6±3.5)mm;鼻底宽男性(37.3±7.8)mm,女性(37.1±3.9)mm。③121裂长男性(52.8±9.9)mm,女性(50.0±11.1)mm;上唇中点厚男性(5.9±2.2)mm,女性(6.8±2.0)mm;下唇中点厚男性(6.0±1.6)mm,女性(7.8±1.9)mm。④耳廓高男性(59.7±6.2)mm,女性(62.7±5.9)mm;耳廓宽男性(33.4±6.3)mm,女性(32.1±5.1)mm,耳垂厚男性(6.0±2.3)mm,女性(6.7±2.1)mm。结论:根据汉族男女性成尸眼、鼻、口、耳廓的外形测量数据,为临床颅面外科、整形美容和遗体整容及再造假体提供形态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生儿脐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CD64、CD16表达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近2个月产科顺产分娩的健康足月新生儿共20例,利用流式细胞技术进行脐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CD64、CD16表达的测定,与同期30例健康成人检测结果比较,以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脐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的平均荧光道数(171.23±83.97道尔顿),高于成人对照组(98.05±44.92道尔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CD16的表达(939.12±140.61道尔顿)明显低于对照组(1269.44±107.35道尔顿)(P〈0.01)。脐血淋巴细胞CD64、CD16表达的平均荧光道数(37.66±4.85道尔顿、84.42±51.23道尔顿)与成人淋巴细胞CD64、CD16的表达相比较(34.77±5.32道尔顿、81.07±50.11道尔顿)无显著性差异(P〉0.05)。脐血单核细胞CD64表达的平均荧光道数(291.08±118.91道尔顿)与成人单核细胞CD64(256.61±143.02道尔顿)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CD16的表达(67.99±19.46道尔顿)较对照组(49.60±17.75道尔顿)明显升高(P〈0.01)。结论 脐血中性粒细胞CD64高水平表达,而CD16的表达降低;单核细胞CD16的表达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获得颞区解剖结构数据,分析颞区皮肤肿瘤活检和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方法:经10%甲醛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5例10侧,行颞区层次解剖,观测耳前、后组血管神经的参数.结果:主要结构分布于颞浅筋膜层,耳前组由后向前为颞浅静脉、耳颞神经、颞浅动脉及面神经颞支,分别距耳屏(3.14±0.21)mm,(7.04±1.18) mm,(7.32±1.92) mm,(28.67±0.37) mm;面神经颞支最后侧在颧弓上缘处距耳屏(28.67±0.37)mm.耳后组由前向后依次为耳后动脉、枕小神经及耳后静脉,分别距耳廓后沟中部(6.55±0.23)mm,(40.41±1.37)mm,(41.18±1.57)mm.结论:颞区手术切口以耳尖为中心呈放射状,术后瘢痕最小;颞区活检或手术最易损伤面神经颞支,越近颧弓上缘越易损伤,其后果越严重;耳屏前28 mm范围内无面神经颞支,为手术相对安全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产前脐血MCV、MCH特点及参考范围,比较MCV、MCH诊断α地中海贫血(地贫)的价值。方法对1 563例孕妇经腹行脐带穿刺术,取脐血进行血细胞和地贫基因分析,比较MCV、MCH筛查α地贫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等指标。结果α地贫组、正常组脐血MCV和MCH分别为(106.9±10.9)fl、(121.7±8.5)fl和(33.4±4.7)pg、(41.3±2.8)pg,产前脐血MCV和MCH的参考范围为(105.0~138.4)fl和(35.8~46.8)pg。MCH筛查α地贫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MCV,其筛查中间型、重型α地贫灵敏度为100%。结论产前脐血MCV、MCH的参考范围明显高于新生儿及成人,有必要建立参考范围;产前脐血MCV、MCH检测可为α地贫临床诊断提供依据,MCH筛查α地贫优于MCV。  相似文献   

15.
急性椎基底动脉阻塞急诊血管内治疗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管内重建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阻塞的疗效。方法:收集急性椎基底动脉阻塞20例,全脑造影后进行动脉溶栓和支架血管成形术等血管内重建治疗,比较手术前后NIHSS评分、TIMI血流等级及临床表现。结果:完全开通9例(45%),部分开通9例(45%),未开通2例(10%),总开通率为(90%);继发脑出血1例(5%),死亡2例(10%)。术前、术后NIHSS评分分别为18.05±6.72、13.24±5.36(P〈0.01),术后TIMI靶血流可达2~3级,术后18例(90%)临床症状好转。结论:血管内重建是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阻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牙种植术等临床口腔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成人全牙上、下颌骨标本和志愿者全牙CT重建影像各20例,观察上颌窦下壁的凸起结构和下颌管的走行,测量上颌窦下壁、下颌管上壁至牙根的距离.结果:上颌窦系呈三边形或四边形的锥形腔隙,其下壁常有凸起的骨隔.在标本及影像上的上颌窦下壁至第1前磨牙、第2前磨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牙根的距离左、右分别为(9.30±2.64)mm和(9.50±2.72)mm、(4.50±1.98)mm和(4.60±1.95)mm、(2.02±0.91) mm和(2.18±0.96)mm、(2.06±1.04) mm和(2.26±1.20)mm、(3.74±1.73)mm和(3.82±1.84)mm.下颌管自牙槽窝下方走行,其舌侧骨板较厚.在标本及影像上的下颌管上壁至第1前磨牙、第2前磨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牙根的距离左、右分别为(8.36 +2.34) mm和(8.42±2.42)mm、(7.36±2.21)mm和(7.52±2.18)mm、(3.22±1.40)mm和(3.36±1.85)mm、(2.96±1.54)mm和(2.84±1.55)mm、(3.64±1.72) mm和(3.88±1.76)mm.结论:上颌窦、下颌管至牙根的距离测量,对选择适宜长度的牙种植体,避免牙种植体误入上颌窦和损伤下牙槽神经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复方氨基酸和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胎儿生长受限(FGR)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48例因FGR入院治疗的患者分成2组:观察组25例给予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和复方氨基酸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日1次;对照组23例给予复方氨基酸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日1次;2组均以10天为1疗程,间隔1周后,可再继续下一疗程。治疗期间定期用B型超声监测两组胎儿生长发育参数,产后测量新生儿出生体重。二组进行比较,比较治疗前后宫高增长,胎儿双顶径,股骨长情况及脐血流S/D比值,比较新生儿的出生体重。结果治疗后检查,观察组每周增长:宫高(1.31±0.38)cm、双顶径(2.78±0.60)mm、股骨长(2.22±0.57)mm、脐血流S/D比值(2.32±0.42)、新生儿出生体重(3047±236)g;对照组:宫高(1.12±0.16)cm、双顶径(2.37±0.42)mm、股骨长(1.56±0.41)mm、脐血流S/D比值(2.94±0.58)、新生儿出生体重(2437±279)g。两组间比较,观察组在宫高增长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胎儿双顶径及股骨长增长、新生儿体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脐血流S/D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丹参和氨基酸联合用药较单独应有氨基酸更有效改善子宫胎盘血液供应,及治疗FGR,促进胎儿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志愿者20名,在螺旋CT机上以眦耳线(CML)为基线对侧颅底结构进行层厚1mm连续扫描.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20例,以CML为基线制成层厚5 mm的连续断层标本.在经颈动脉管水平段和咽隐窝层面的CT影像及断层标本上,观察侧颅底结构的位置关系,测量侧颅底主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侧颅底的CT影像及断层标本可清晰显示茎突、颈动脉管水平段等侧颅底结构及其毗邻关系,以及咽旁间隙内的结构,茎突是侧颅底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中观察各结构之间位置关系和寻找血管、神经等的骨性标志.在CT影像及断层标本上,茎突至翼突的距离左、右侧分别为(45.98±2.71)mm和(46.14±2.57) mm、(45.96±2.72)mm和(46.12±2.52)mm,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颅底的CT影像与断层标本的解剖对照研究,对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指导手术入路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及子宫内膜血流参数在绝经期出血患者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绝经期阴道出血患者病变子宫内膜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图像、血流分布及子宫内膜血流参数,以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结果79例研究对象中,59例子宫内膜病变良性组三维能量多普勒表现:血管分布多呈“短棒状”、“分枝状”或无血流;子宫内膜形态均规则,与肌层界限清晰或欠清晰。20例恶性组三维能量多普勒成像表现:病变内膜中血管除高分化腺癌以不丰富为主外,余均较丰富,呈“网格状”,子宫内膜血流与子宫肌层血流相延续;子宫内膜不规则,边界呈虫蚀样浸润肌层,与肌层界限不清。定量分析血流参数:内膜容积V(m1)、VI%、FI、VFI,良、恶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96、3.436、2.594、2.668,P均〈0.05);ROC曲线VI、FI、VF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6、0.913、0.973,其中VFI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当VFI截值0.814时,敏感性:95%,特异性:91.5%。结论三维能量多普勒成像能量化病变子宫内膜血管分布及密度情况,对鉴别绝经期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具有较高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儿童与成人支原体肺炎的CT影像表现特点,指导临床对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血清学证实的支原体肺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根据支原体肺炎患者的年龄分为儿童组(20例)和成人组(16例),对其CT影像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儿童组的病变部位主要位于右肺下叶11例(55%)、右肺中叶6例(30%)和左肺上叶5例(25%),成人组的病变部位主要位于右肺下叶8例(50%)、左肺下叶5例(31%)和右肺中叶4例(25%),两组间病变位于左肺舌叶、左肺下叶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儿童组的CT影像表现以大片状实变影为主15例(75%),成人组CT影像表现以磨玻璃样变12例(75%)和小斑片状实变影8例(50%)为主,两组间CT影像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与成人支原体肺炎的病变部位和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