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双椎体截骨术矫正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双椎体截骨矫正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15例颌眉角90°以上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平均年龄34.5岁.手术均采用后路经椎弓根连续或者间隔椎体行双椎体截骨矫形,并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身高、颌眉角、矢状面失平衡距离和截骨部位Cobb角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231~420min,平均326min;术中出血950~4600ml,平均2290ml.6例患者硬脊膜与椎板粘连,切除椎板时出现硬脊膜破裂并脑脊液漏,经严密缝合及控制引流后伤口按期愈合;1例患者矫形中已融合的C5/6处发生骨折,术后给予硬颈托固定6个月后融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经积极抗炎治疗痊愈出院.患者身高由术前122.5±10.4cm矫正到术后163.6±10.0cm,颌眉角由术前平均102.6°±9.4°矫正到术后19.5°±11.6°,矢状面失平衡距离由术前43.7±5cm矫正到术后11.3±6.1cm,脊柱侧位X线片上截骨部位Cobb角由术前后凸67.1°±24.5°矫正到术后前凸9.7°±25.1°,经统计学处理各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于颌眉角90°以上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经椎弓根双椎体截骨可以有效矫正患者后凸畸形,外观和功能均可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后路截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矫形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疗效。方法对26例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后路截骨、椎弓根内固定矫形。8例行后路Ponte截骨,13例行椎弓根截骨术(PSO)联合Ponte截骨,5例行全椎体切除术(VCR)。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Cobb角的变化及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的变化。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60个月。侧凸Cobb角:术前30°~135°(90.7°±30.6°),术后12°~30°(18°±5.6°),矫正率为82.5%,末次随访13°~32°(20°±5.8°),丢失4.3%;后凸Cobb角:术前20°~60°(40.6°±18.5°),术后10°~26°(16.8°±6.2°),矫正率为85%,末次随访13°~30°(20.5°±7.0°),丢失3.7%;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术前3.8~6.5(5.1±1.3)cm,术后0.3~1.3(0.7±0.3)cm,末次随访0.4~1.7(0.8±0.3)cm。所有患者未发生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仅1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内固定松动,经延长固定节段后骨性融合。结论术前充分的评估,选择合适的后路截骨方式,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矫形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弯,能有效矫正畸形和恢复脊柱冠、矢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3.
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经腰椎椎弓根楔形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12例男性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平均年龄36岁。手术采用一期后路经L3椎弓根截骨矫形,截骨节段上方和下方至少2个节段椎弓根螺钉矫正固定。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颌眉线/垂线夹角和脊柱侧位X线L2~4椎体Cobb角度。结果患者颌眉线/垂线夹角由术前平均76.3°矫正到术后平均17°,而L2~4的Cobb角度由术前平均后凸6.7°矫正到术后平均前凸48.6°。所有患者能够平视行走,矢状面平衡和步态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对于严重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经腰椎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采用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结合内固定对12例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手术治疗。测量术前和术后颌眉角和Cobb′s角度。结果平均颌眉角由术前59°矫正至术后17,°Cobb′s角度由术前53°矫正至术后27°。重心前移、双目视野、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也可得到明显改善。结论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结合内固定是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凸畸形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效果确切、操作简单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节段经腰椎椎弓根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单节段经腰椎椎弓根截骨术治疗25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在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矢状面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胸椎后凸、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平衡,拍摄大体像测定颌眉角,术前及末次随访患者ODI评分,评价畸形矫形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25例均获随访,时间9~36个月。截骨处均达骨性融合。患者均能平视、直立行走及平卧。腰椎前凸、胸椎后凸、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矢状面平衡、颌眉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ODI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单节段经腰椎椎弓根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后路联合经椎弓根椎体间截骨手术(PSO)和椎板关节突V形截骨术矫正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8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AS合并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8例,均为男性,年龄28~46岁,平均32岁;平均胸椎后凸角度(T1~T12)96°(80°~112°),腰椎前凸角度(L1~S1)平均10°(5°~15°),平均颏眉角47°(40°~58°),平均注视角43°(32°~50°).8例患者均在L3椎体行PSO术并在胸腰段(T12~L1,L1-2)之间进行椎板关节突V形截骨.术后综合评估影像学、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8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98.1±20.7)min,术中失血量(1588.8±171.6)ml.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5±7.7)个月.术后平均胸椎Cobb角76.1°±9.6°,矫正20.3°±1.1°;术后平均腰椎前凸角48.4°±4.7°,矫正38.4°±4.7°.术后平均颏眉角16.5°±4.6°,注视角73.0°±5.2°.矢状面平衡矫正(12.3±1.6)cm.无血管、神经损伤、应力性骨折等重大并发症发生,术后未发生冠状面的失代偿.结论 后路联合单节段PSO联合双节段楔形截骨术矫正As合并重度后凸畸形效果安全可靠,可明显改善患者视野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腰椎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的蛋壳技术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34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平均年龄为34.6岁,男性27例,女性7例.根据术前测量的颌眉垂线角,采用后路经L2或L2及L3椎弓根的椎体楔形截骨.[结果]所有患者都能很好的耐受手术.手术时间为150~ 210min,出血量为1 000~2 400 ml.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颌眉垂线角由术前的平均41°矫正为术后的平均为5°.所有患者能够平视行走,矢状面平衡和步态得到明显改善.随访中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无断钉及内固定失效发生.[结论]腰椎后路经椎弓根的蛋壳技术,能够在充分保护脊髓和神经根的前提下实现椎体的楔形截骨,对于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椎弓根双节段闭合型楔形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所致重度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2010年6月,对9例强直性脊柱炎所致重度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经椎弓根双节段(T12、L3)闭合型楔形截骨术.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矢状面X线片,测量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C7铅垂线与S1后上角距离,术前、术后大体像颌眉角的大小,术前及末次随访患者ODI评分,评价患者畸形矫形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年7个月.术中2例出现硬脊膜破裂,术后4例出现麻痹性肠梗阻,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术前分别平均为(0.2±4.8)°、(78.4±3.2)°、(86.8±3.2)°.术后分别平均为(33.7±3.0)°、(42.7±3.4)°、(34.44±2.8)°.两处截骨共获得平均(67.9±5.5)°矫形;C7铅线与S1后上角距离术前平均(27.3±4.4)cm,术后平均(3.4±0.7)cm;颌眉角由术前平均(58.8±6.4)°降至术后平均(1.3±3.5)°.患者恢复矢状面平衡,能够平视行走.末次随访ODI评分较术前降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随访结果显示经后路椎弓根双节段(T12、L3)闭合型楔形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致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是安全的,且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背景:经椎弓跟双椎体截骨治疗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能够很好地恢复矢状位平衡,术后效果明显,但缺乏临床随访观察研究。目的:探讨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经椎弓根双椎体截骨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经椎弓根双椎体截骨术治疗的34例强直性脊柱炎重度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2例,女12例;年龄23-62岁,平均(38.3±9.6)岁。统计测量患者术前、术后身高,X线片的矢状面平衡参数,如颌眉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脊柱整体后凸角等。结果:本组患者身高术前为(125.3±7.8)cm,术后为(165.4±10.3)cm;颌眉角术前为92.4°±8.3°,术后为13.2°±11.9°;胸椎后凸角术前为72.3°±14°,术后为63.4°±11.5°;腰椎前凸角术前为-30°±20.3°,术后为29.0°±13.1°;脊柱整体后凸角术前为100.4°±19.3°,术后为26.4°±12.4°;C7铅垂线与骶骨后上角之间的垂直距离术前为(50.3±13.4)cm,术后为(15.4±7.2)cm。上述指标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RS-22评分术前为(4.0±0.4)分,术后为(1.6±0.2)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内固定断裂、脱出,均达骨性融合。结论:对于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经椎弓根双椎体截骨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单节段脊柱去松质骨截骨(vertebral column decancellation,VCD)与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探索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方法 :2007年1月~2013年3月共有33例需行40°~65°截骨的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31例,女2例,年龄19~56岁(35.2±8.9岁),后凸畸形以胸腰段后凸为重,脊柱胸腰段后凸Cobb角42.3°±15.2°,腰段前凸Cobb角4.4°±16.4°。A组15例行单节段VCD,B组18例行双节段PSO,记录手术前后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垂直轴、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截骨角度、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22量表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两组观察指标及其变化量之间的差异。结果 :A组截骨部位分别为T12 1例、L2 6例、L3 8例,截骨角度46.7°~64.2°(53.6°±6.7°);B组截骨部位分别为L1、L3 13例,T12、L2 4例,T12、L3 1例,截骨角度45.1°~63.9°(55.6°±6.0°)。固定节段于截骨部位近端及其远端延伸至少2个椎体,B组截骨部位之间椎体均固定。A、B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A、B两组术后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矢状面垂直轴、ODI、SRS-功能评分、SRS-疼痛评分、SRS-外观评分、SRS-心理评分、SRS-满意度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A组术后胸椎后凸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胸椎后凸角与术前相比变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观察指标对比,除胸椎后凸角变化量、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外,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需行40°~65°截骨角度的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单节段VCD可取得与双节段PSO相似的矫正效果,且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在重建矢状面平衡与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前后影像学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僵硬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前后影像学参数对比分析及相关性研究,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矫形对矢状面脊柱骨盆序列的影响,进而探究AS后凸患者脊柱骨盆序列的代偿机制。方法 2004年1月~2010年3月,38例AS僵硬性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单节段或双节段截骨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矫形前后拍摄全脊柱侧位X线片,测量AS患者全脊柱后凸角(Cobb T1~S1)、矢状面平衡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及截骨角度(PSO angle)。观察矫形前后影像学参数变化,控制影响患者个体差异的因素,将影像学参数做偏相关分析。结果矫形前,Cobb T1~S1=56°±28°,PI=45°±9°,PT=38°±13°,SS=7°±12°,SVA=21 cm±9 cm;矫形后,Cobb T1~S1=11°±22°,PI=46°±9°,PT=21°±10°,SS=24°±9°,SVA=9 cm±5 cm。矫形前,PT、SVA与Cobb T1~S1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0.81(P〈0.01)、0.64(P〈0.01);矫形后,PT、SVA与Cobb T1-S1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0.58(P〈0.05)、0.72(P〈0.01)。PSO angle与Cobb T1~S1、PT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0.82(P〈0.01)、-0.56(P〈0.05),PSO angle与SVA无相关性。结论矫形前后,AS患者通过后旋骨盆代偿全脊柱后凸所致的矢状面失平衡;骨盆后旋程度、矢状面平衡距离与全脊柱后凸程度呈正相关;人体自身代偿机制优先恢复骨盆的中立状态而非改善矢状面平衡距离。  相似文献   

12.
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5月至2008年6月采用经后凸顶椎椎弓根Ⅴ形截骨,凸侧采用悬臂梁压棒技术治疗16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男12例,女4例,年龄14~22岁,平均17.4岁。先天性脊柱侧后凸11例,特发性脊柱侧后凸5例。截骨部位均位于胸椎。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26±32)min,术中出血量(1360±265) ml,平均随访28个月(24~36月),术前主弯侧凸Cobb角83°±11.7°(75°~106°),后凸角91°±13.2°(82°~102°),术前C7铅垂线距骶中线距离(1.45±0.26)cm;术后侧凸Cobb角矫正至27.4°±11°(矫正率67%);后凸Cobb角25.5°±9.5°(矫正率72%)。C7铅垂线距骶中线距离(0.48±0.13) cm。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后凸顶椎椎弓根V形截骨,凸侧采用悬臂梁压棒技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矫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临床初步效果.方法:2004年6月至2008年5月,收治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11例.男4例,女8例,年龄16-42岁,平均27.9岁:其中先天性椎体形成不良6例,胸腰椎结核3例,陈旧性脊柱骨折2例,神经纤维瘤病1例.术前矢状面角状后凸Cobb角82°~150°,平均107.0°;10例合并侧凸畸形,冠状面侧凸Cobb角11°~128°,平均52.7°;6例先天性椎体发育不良中有1例合并神经损害,3例结核中有1例合并神经损害,根据Frankel分级均为D级.均采用顶椎全脊椎切除折顶椎管三维同心闭合矫形术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为7.9~14.7h.平均11.1h.术中出血2400~5100ml,平均3866ml.脊髓短缩1.6~2.7cm,平均2.1cm.融合同定节段为8~14节椎体,平均12.5节.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07.0°矫正至26.1°矫正率75.6%.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52.7°矫正至12.3°,矫正率76.7%.躯干矢状偏移距离平均矫正率76.4%.术前2例神经损害者,术后Frankl分级恢复到E级,随访9~61个月,平均25.9个月.所有患者获得良好的骨质愈合,无脊髓损伤,也无矫正度的丢失.结论:全脊椎切除折顶复位术矫正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疗效满意,椎管三维同心闭合技术保证了截骨面椎管在矢状面、冠状面及水平面的安全闭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蛋壳"技术单椎体截骨治疗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对2005年8月至2008年9月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一期后路经椎弓根"蛋壳"技术单椎体楔形截骨治疗17例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1例,女6例;年龄26~58岁,平均42.3岁;其中创伤后胸腰椎后n畸形14例,陈旧性结核脊柱后凸畸形3例;后凸Cobb角32°~63°,平均45.1°±17.3°;矢状面平衡距离12.5~19.0 cm,平均(16.5±2.8)cm.8例患者术前有神经系统症状,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5例.结果 手术时间160~230 min(平均185 min),术中出血800~1450 mL(平均1150 mL),术后患者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无伤口感染,所有患者腰背部疼痛、外观及后凸畸形均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8~33个月).8例术后神经功能均恢复正常.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脊柱后凸Cobb角(9.2°±7.9°)及矢状面平衡[(7.5±2.4)cm]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矫正无明显丢失.结论 一期后路经椎弓根"蛋壳"技术单椎体截骨是治疗轻中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安全有效的方法.该技术矫正后凸畸形效果满意,腰背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改善明显,可使脊髓和神经根充分减压(360°减压),同时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脊髓、神经根和椎体侧前方血管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多发半椎体脊柱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6月至2012年12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9例胸腰椎多发半椎体畸形患儿,其中3例胸腰椎有3个半椎体畸形、6例有2个半椎体畸形,共计21个半椎体;完全分节型14个、不完全分节型7个。均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前、术后和定期随访时拍摄站立位脊柱正侧位片,测量冠状面侧凸Cobb角及矢状面后凸Cobb角。结果全部患者获随访7~52个月(平均24.8个月)。手术时间210~450 min (平均326 min),术中出血量1200~3800 mL(平均1950 mL)。冠状面侧凸Cobb角由术前的(47±10)°矫正至术后的(14±4)°,矢状面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28±4)°矫正至术后的(11±4)°,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和矢状面矫形丢失不明显。1例术中出现硬脊膜撕裂致术后脑脊液漏,延长伤口引流时间后痊愈;1例术后出现神经根性分布一侧下肢麻木、胀痛,随访3个月症状消失。术后6个月随访9例患者均获得植骨融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结论对于胸腰椎多发半椎体脊柱畸形,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