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三、属于中枢支配地位的器官微循环体内有几个器官,在调节全身或部分器官的功能、代谢及结构方面处于相对的中枢、支配地位,如调节支配全身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脑;在免疫系统中的胸腺;保持种属延续的睾丸等.它们在器官实质细胞的结构、形态各具特点,在微循环形态功能代谢调节方面互相差别,但同时又有一些共同的或相似的微循环功能和结构.在这里归为一类,逐次概括地讨论它们的微循环特点和改变.1.脑微循环特点(1)脑功能和脑微循环脑和脊髓是机体内最复杂的器官.脑的基本功能是及时而适当地支配、调节全身各脏器、组织的功能与代谢,以适应内、外环境不断变化的需要.为了完成这一基本功能,中枢神经系统首先要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胰腺微循环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为揭示胰腺微循环通道的结构与功能,用保留动态信息和组织信息于静态样本的微循环光镜和扫描电镜研究法、FITC红细胞标记胰腺微循环活体荧光显微观察法,对人、猴、狗、鼠、兔胰腺微循环通道的构筑特征、胰腺活体微循环的动力学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①胰腺小叶为胰腺微循环形态与机能的基本单位,小叶内动脉与小叶内静脉之间包括了胰腺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两极毛细血管床;②胰腺微循环的流向是由内分泌部流向外分泌部,胰岛-腺泡门脉循环是胰腺微循环的基本特征;③胰腺小叶多由独支的小叶内动脉供血,相邻小叶内动脉及其分支间无吻合存在,属终动脉,这一解剖学特性是急性胰腺炎局部缺血及小叶内灶性坏死的解剖学基础;④生理状态下胰腺微循环表现为稳定的毛细血管灌注形式,灌流量为1.18±0.05nl/min;急性胰腺炎早期出现FITC-RBC流量减少、微循环灌流不足和机能毛细血管密度减少,提示胰腺小叶为胰腺微循环结构与机能的基本单位;胰岛-腺泡门脉循环是胰腺微循环的基本特征;胰腺小叶内动脉具终动脉的特性是急性胰腺炎局部微循环紊乱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胰腺微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腺是人体重要的实质器官,兼具内、外分泌功能,胰腺功能的正常发挥与胰腺微循环密切相关,本文就近年来胰腺微循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曾剑文 《医学信息》2002,15(7):463-463
目的 从理论上讲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的肱骨近端骨折方法优于开放复位法 ,据我们所知 ,经皮穿刺内固定治疗不稳定的肱骨近端骨折对神经血管损伤的危险性还不曾有过研究 ,我们通过尸体模型试图给这种危险性定量。方法  10具新鲜冰冻的尸体肩部 ,在 X线机引导下用同样的方法向完整的肱骨近端穿针 ,每具尸肩共穿 5枚直径2 .5 mm的 AO螺纹针 ,其中 2枚从侧方穿入 ;1枚从前方穿入 ;2枚从肱骨大结节穿入。然后 ,将标本解剖以便测定每根针与神经血管结构的距离以及主要的解剖关系。结果 经侧方穿入的螺纹针距腋神经前方分支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咽升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在颈部颅底区域走行规律及其在血管内外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以10%甲醛固定并用乳胶灌注的8具(16侧)成人颅颈部标本, 自颈总动脉分叉水平向上解剖至颅底骨质, 分离显露咽升动脉及周围相关结构, 观察咽升动脉的起源部位及主要分支, 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依据咽升动脉主要分支与颈动脉鞘的位置关系分为颈动脉鞘内、外2组, 观察2组分支血管的走行规律及解剖分布特点。结果 8具16侧标本中:咽升动脉13侧自面动脉起始点平面以下的颈外动脉发出, 2侧起源于枕动脉, 1侧与枕动脉共干起源于颈外动脉;14侧咽升动脉沿颈内动脉腹侧上行(15.39 ± 3.20)mm后发出主要分支咽干和脑膜干, 2侧变异。脑膜干自咽升动脉主干发出(9.32 ± 3.20)mm后均穿入颈动脉鞘, 上行分叉后经舌下神经管或颈静脉孔或鼓室小管下口或枕大孔入颅;咽干则在颈动脉鞘外走行并分布于咽旁、椎旁等区域。颈动脉鞘内组包括脑膜干和鼓室下动脉, 均穿入颈动脉鞘后沿颈内动脉内侧上行;颈动脉鞘外组包括咽干和肌支, 于鞘外走行。结论咽升动脉及其分支变异显著、走行复杂, 可按照咽升动脉各主要分支与颈动脉鞘的...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皮功能与微循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人类易患的血管疾病中 ,许多因素都影响了大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近期对内皮功能的研究中了解在早期血管功能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微循环的变化也在较早时期受到重视。我们通过对微循环异常的病例进行观察 ,并测定其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的情况 ,发现两者有一定的相关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 :根据微循环状态分为两组。表现为典型线流的为一组 ,共20例 ,男14例 ,女6例 ,年龄23~49岁 ,平均(32.40±5.6)岁 ;表现为典型粒流和粒缓流的为一组 ,共16例 ,男13例 ,女3例 ,年龄28~59岁 ,平均(36.6±8.…  相似文献   

7.
用注射、固定透明的脑厚切片在立体解剖显微镜下观察了十一个新生儿大脑内微动脉的走行与配布。各大脑动脉在大脑表面反复分支,互相吻合,形成多角形和不规则形的软膜动脉网。各脑回内微动脉的走行和配布形象具有共同特征。皮质动脉由软膜动脉网发出,与脑表面垂直穿入大脑皮质,在皮质内是直行的,排列整齐,随沟回起伏。皮质长动脉管径为16~31微米,短的为7.5~15.4微米,形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毛细血管网。髓质动脉从回顶穿入的完全直行,长的直达髓质深部,管径为48~61微米,短的只35~47微米。从脑沟穿入的髓质动脉在皮质内是直行的,至髓质则有不同程度的弯曲,随同纤维方向行走。髓质动脉的分支也都以直角分出,行一短程,又“T”形分叉,互相连接,构成近似长方格形的毛细血管网。中央动脉由脑底等处穿入,至纹状体的动脉在穿入脑实质以后,沿壳核浅层扇形分开,弧形上行;丘脑的动脉从后外、下内及上面各方面穿入,分支也均呈锐角,经3~4级分支后形成多角形,三角形、近圆形和不规则形毛细血管网。内囊的动脉多顺纤维方向行走,也直角分支,“T”形分叉,形成近似长方格形的毛细血管网,但杂有横行从豆状核至尾状核的分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和神经肽Y(NP-Y)在不同年龄牦牛睾丸的分布特征。方法 采取睾丸摘除术收集3~4月龄睾丸9对,3、4岁牦牛睾丸10对,10~12岁牦牛睾丸7对,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PGP 9.5和NP-Y在不同年龄牦牛睾丸的分布特点。结果 PGP 9.5和NP-Y显著分布于幼龄及青年牦牛睾丸Leydig细胞及间质血管周围或血管壁内,两者在青年牦牛睾丸初级精母细胞为阴性,其余生精细胞为阳性;且阳性信号在睾丸体最强,其次为头部,尾部最弱;各年龄段Sertoli 细胞中NP-Y为阳性表达,PGP 9.5均为阴性;老龄牦牛睾丸血管PGP 9.5阳性信号明显,而NP-Y基本无表达。结论 青年牦牛睾丸组织PGP 9.5及NP-Y的显著分布对睾丸生殖功能调节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提示NP-Y在老龄牦牛睾丸血管的分布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成人肱二头肌微血管的三维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脂铸型扫描电镜法研究了4例成人肱二头肌微循环血管的三维结构,着重分析了其结构-功能单位:(1)基本单位,是指横微动脉和其两侧的横微静脉之间的微循环血管结构,长约900~1200μm;(2)集合单位,约由20~40个基本单位组成,是以肌内中央微动脉为中轴,其分支为分布范围的微循环单位,每支中央动脉沿途分出若干横微动脉,每支横微动脉又分出若干终末微动脉。(3)肌内微动脉存在广泛的吻合,构成微动脉网络  相似文献   

10.
人大脑内血管铸型的显微解剖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应用6212-Ⅲ型手术显微镜,观察了灌注ABS的10个儿童脑半球的脑内血管,并用TSM-Ⅰ型扫描电镜进行了观察。 1.软膜动脉网为不规则的吻合网,网眼内有许多未梢支并未吻合,而直角弯曲穿入脑实质。穿入点多沿脑回纵行排成非直线的两行,且多偏于一侧。2.软膜静脉网多在动脉网深面,汇成较大的支以后才越至动脉网的浅面。3.皮质动脉平均直径44.30±6.28μm,可由各级分支直接发出,垂直穿入,丛密如刷毛样。4.皮质静脉属支汇集成倒置的宝塔松样。5.髓质动脉长短粗细不一,平均直径158.20±75.71μm,在脑回顶穿入的是直的,在脑沟穿入的,穿过皮质后有不同程度的弯曲。穿经皮质无分支,中段直角分支呈“T”形分岔,深段又锐角分支如树根样,与中央动脉形成广泛的吻合。还发现不少波浪形扭曲的髓质动脉。本文还把这些动脉的铸型标本经扫描电镜观察。对髓质静脉和中央动脉等也进行了显微解剖和描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对病理模型状态下的微循环障碍及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由于血粘度升高所致的微循环障碍,对体液免疫及补体有着直接的影响.受激光照射后,随着微循环的改善,其免疫功能增强,提示微循环障碍是影响免疫功能的因素之一,而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对免疫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睾丸源性不育患者睾丸间质血管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睾丸源性不育患者睾丸间质血管的形态观察王涛*王更新曹玉纯雷建章(河北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微循环的好坏是一个器官能否正常行使其功能的必要条件之一,在众多研究睾丸生精障碍的报道中,睾丸间质血管的改变往往被一带而过,进行充分观察和讨论该部分改变的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 (stellateganglionicblock,SGB)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前后甲襞微循环的变化情况。方法按照CCMD诊断标准选取39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均为女性 ,年龄(40.72±10.29)岁。用1.5 %利多卡因6ml进行SGB治疗 ,在治疗前30min和治疗后10min分别测量甲襞血管襻管径及流速的变化 ,并对甲襞微循环的血管形态、血液流态和管周状态进行评分。结果SGB治疗后 ,甲襞血管襻的输入枝管径、输出枝管径、襻顶管径及输入枝襻长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 ,血液流速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血管形态积分增加(P<0.01),血液流态积分减少(P<0.05),管周状态积分和总积分无显著改变。结论本实验结果显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治疗前的甲襞微循环总积分大于2 ,提示甲襞微循环障碍 ;SGB可以增加甲襞微循环血流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活体状态下观察家兔大脑皮质内微循环。方法 :在开放颅窗的家兔动物模型上 ,荧光素标记血浆 ,罗丹明 6G标记WBC ,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活体观测正常状态下家兔大脑皮质内 3 0 0 μm处的微循环。结果 :动脉影像上有明显的充盈立体感 ,边缘清晰明确 ,可辩清两根动脉之间的互相走行关系 ,见“藤样”、“环样”结构 ,“喷泉”样分支 ,也见有动脉吻合成“环状” ,还见到“树枝”样动脉 ,“灌木丛”样且互相间吻合成网。静脉影像在外观上似较空虚的“囊样” ,与动脉形成鲜明对比 ,在静脉影像边缘处可见有一些压迹 ,还见有动静脉吻合及不同动脉分支间吻合。毛细血管迂曲盘绕形成血管袢 ,相互间也存在有吻合 ,以及与大脑皮质垂直方向的相互缠绕的柱形血管结构。白细胞在动静脉内都有贴壁现象 ,且静脉内贴壁现象较动脉内多。结论 :家兔大脑皮质内可见多种形态的血管结构 ,与人类的脑血管形态相似 ;并见有与大脑皮质垂直方向的相互缠绕的柱形血管结构  相似文献   

15.
犬肾血管构筑及血管和肾小管相互关系——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用同时显示肾血管和肾小管扫描电镜法及肾血管铸型扫描电镜法,观察研究了犬肾血管构筑及肾血管和肾小管相互关系。血管球内存在亚小叶微循环单位;血管球内存在直捷通路;迷路部血管和肾小管无明显的逆流配置;球后血管在肾皮质内有广泛吻合;肾髓质次级血管束内一些降直血管具有门静脉特点;直血管在乳头部肾盂上皮下形成致密血管丛,它是升、降直血管间的主要连接通道;内髓升、降直血管间还有毛细血管及少量血管襻连接。本文还讨论了上述结构特点的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定量评价翼点锁孔入路对鞍区各解剖间隙的显微暴露。方法:在15例(30侧)经颈内动脉、椎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头上模拟经翼点锁孔入路,观察鞍区各间隙显微解剖结构,并在神经导航下量化可观察到的Ⅰ、Ⅱ、Ⅲ、Ⅳ、Ⅴ间隙面积。结果:各间隙面积Ⅰ(22.23±2.12)mm2、Ⅱ(63.42±7.84)mm2、Ⅲ(64.96±5.43) mm2、Ⅳ(26±5.85) mm2、Ⅴ(16.64±2.97 )mm2;可观察双侧视神经及视交叉、鞍隔、垂体柄及对侧颈内动脉、眼动脉、垂体上动脉及其分支;所有标本通过间隙Ⅱ、Ⅲ均可很好显露后交通动脉(PcoA)、脉络膜前动脉(AchA),清楚显示PcoA发出5-7支穿支,经下丘脑和后穿质穿入脑实质,从AchA发出6-7支小分支,分布于视束、钩回、脉络丛并穿入脑实质;大脑前、中动脉及分支,基底动脉分叉及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动眼神经也可以良好暴露;调整显微镜视野还可观察动眼神经外侧间隙及海绵窦。结论:(1)翼点锁孔入路可良好显露鞍区各解剖间隙;(2)经Ⅱ、Ⅲ、Ⅴ间隙观察鞍上、鞍旁解剖结构较好;(3)更好显示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起始和分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微栓子在微循环内的变化及其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16只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制备右侧提睾肌模型 ,吻合髂动脉后 ,采用活体微循环观察技术以及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观察进入提睾肌微循环内的微栓子以及功能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 ,扫描电镜观察微栓子的组成。结果 :血管吻合后产生了微栓子 ;微栓子在微循环内变形、分裂、碰撞聚集、阻断血流 ;吻合灌注后 3h ,功能毛细血管密度降到基础值的 57.6% ;微栓子几乎全部由处于不同激活状态的血小板组成并显著脱颗粒。结论 :微栓子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降低微循环的灌注 ,临床医生应提高对微栓子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8.
骆秉铨 《中国微循环》2003,7(4):260-265
近20年来 ,由于内皮细胞和血管生物学的研究发生了突破性进展 ,改变了过去内皮功能被动交换和血管“机械管道”调节血流的传统观念。现代生理学、药理学、蛋白组学、基因工程、影像诊断技术等不断创新 ,促进临床医学的迅速发展 ,微循环对于边缘学科的渗透 ,必将赋予新的内涵。本文就微循环概念的延伸 ,涉及微循环血管网络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某些病理生理改变及其争议问题 ,复习文献进行综述性评价。1微血管网络解剖结构的基本概念动脉分支进入器官称微动脉(arteriole)。微动脉不断分支为1、2、3、4级微动脉(即A1、A2、A3、A4)。按解剖…  相似文献   

19.
通常很难区别胰腺上皮内瘤变和腺癌中的单个腺体,但胰腺导管-血管系统的空间关系可作为鉴别指标之一。大体上,胰腺的主导管位于胰腺实质内,并在胰头部与胆总管汇合;而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和脾动脉却走行于胰腺外部,分支进入胰实质为其供血。因此组织学上胰腺的导管和血管并不在其实质中并行,而是分别穿行其间。  相似文献   

20.
34只小鼠经快速低气压性缺氧处理,引起肠系膜微循环明显损害。包括:1.微血管轮廓及分支状态改变;2.血管管径粗细不匀;3.微小动脉细直;4.血管内红细胞聚集;5.血液流态改变;6.血管周围出血及渗出。电镜下见到微血管内皮细胞明显损害及血浆血细胞分离。提示:以上损害程度与低气压程度及持续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