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穴位配伍的方法有上下配穴、局部配穴、本经配穴、同名经配穴等,是针刺治疗疾病的基础。本研究总结了生理、病理状态下,不同穴位配穴方法的脑功能成像变化,以及针刺不同深浅、时辰、侧位、刺激量对脑功能活动的影响,分析了针刺与脑功能成像变化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心经穴与同节段非经非穴时脑功能连接的不同变化,为临床运用电针心经穴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电针心经穴组10例和电针非经非穴组10例,电针心经穴组电针右侧下极泉、少海、灵道、神门穴,电针非经非穴组电针右侧同节段非经非穴,以双侧后扣带回为种子点,采用静息态动能磁共振成像,分析两组不同状态脑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两组电针前静息状态下的脑功能连接未发现存在明显差异的脑区。电针心经穴与非经非穴时两组脑功能连接中相同的脑区为双侧中央后回、右顶下小叶、右额下回;电针心经穴组功能连接中特异性增强的脑区为左侧颞下回、右侧海马旁回,特异性新激活的脑区为左侧中央前回、右侧顶叶楔前叶、左侧顶叶角回、左侧枕下回、左侧脑岛(P0.05);电针非经非穴组功能连接特异性新激活脑区为左颞上回(P0.05)。结论:大脑在无任务的安静、清醒状态下存在一定的功能活动。两组脑功能连接中相同的脑区主要与初级感觉区及精细感觉控制区密切相关,提示电针刺激均可引起一般体感觉区和精细感觉控制区的激活。电针心经穴组功能连接特异性增强和新增脑区主要与认知、情感、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相关,也包括与心血管功能相关的脑区,这些脑区的功能与心经穴的功能主治有紧密联系,推测电针心经穴对与高级认知功能及心血管功能等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影响可能是其治疗精神、神志类及心血管疾病的中枢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4.
针刺穴位和非穴位对脑功能连接影响的MR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穴区与非穴区对脑功能连接的影响,以探讨腧穴作用特异性的基础.方法:选择21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穴位组(12例)和非穴位组(9例),分别针刺受试者双侧足三里和足三里外侧3~4 mm处,采用捻针手法,分别于针刺前、出针后25 min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以双侧扣带回作为种子点,分析穴位组和非穴位组脑功能连接情况.结果:穴位组和非穴位组均能产生广泛的脑功能连接,穴位组与非穴位组相比,穴位组在双侧小脑扁桃体、右侧小脑齿状核、双侧小脑悬雍垂、左侧小脑山坡、右侧小脑结节、左侧额下回、双侧颞中回、双侧旁中央小叶、左侧扣带回、右侧颞上回、右侧前扣带回等区域与后扣带回存在功能连接增强,而穴位组双侧额内侧回、右侧额下回与后扣带回的脑功能连接强度较非穴位组减弱.结论:穴位和非穴位所引发脑功能连接的脑区大部分相同,但穴位组在脑内的脑功能连接强度总体上高于非穴位组.  相似文献   

5.
不同穴位电针的脑功能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正常人在电针穴组人迎和廉泉后的静息状态下及电针对照穴组条口和地机后的静息状态下,脑部激活区的差异.从而探讨不同穴位电针激活的脑功能区变化,研究不同穴位功能实现可能的中枢机制。方法招募10名老年健康志愿者,运用功能磁共振,分别在电针人迎和廉泉后或电针条口和地机穴后进行静息态的扫描,3天后再选取另一组穴位进行相同模式的扫描。运用SPM2软件进行后处理,采用双样本t检验,获得穴组与对照穴组电针后静息状态的差异脑功能激活区。结果电针人迎与廉泉穴后进行的静息态的扫描与电针条口与地机后进行的静息态扫描相比,在左侧后扣带回、右侧中央后回、小脑存在特异的激活脑区。电针条口与地机穴后进行的静息态的扫描与电针人迎与廉泉后进行的静息态扫描相比,在右侧中央前回、额中回、额下回、后扣带回存在特异的激活脑区。结论穴位功能的实现是和它所能激活的脑区相联系的。电针人迎和廉泉穴能够改善吞咽功能是与电针能激活与吞咽相关。或与提高整合能力相关的脑区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正常人在电针穴组人迎和廉泉后的静息状态下及电针对照穴组条口和地机后的静息状态下,脑部激活区的差异.从而探讨不同穴位电针激活的脑功能区变化,研究不同穴位功能实现可能的中枢机制。方法招募10名老年健康志愿者,运用功能磁共振,分别在电针人迎和廉泉后或电针条口和地机穴后进行静息态的扫描,3天后再选取另一组穴位进行相同模式的扫描。运用SPM2软件进行后处理,采用双样本t检验,获得穴组与对照穴组电针后静息状态的差异脑功能激活区。结果电针人迎与廉泉穴后进行的静息态的扫描与电针条口与地机后进行的静息态扫描相比,在左侧后扣带回、右侧中央后回、小脑存在特异的激活脑区。电针条口与地机穴后进行的静息态的扫描与电针人迎与廉泉后进行的静息态扫描相比,在右侧中央前回、额中回、额下回、后扣带回存在特异的激活脑区。结论穴位功能的实现是和它所能激活的脑区相联系的。电针人迎和廉泉穴能够改善吞咽功能是与电针能激活与吞咽相关。或与提高整合能力相关的脑区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7.
脑功能成像技术在穴位特异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 SJ  Zhao XF  Wang S 《中国针灸》2010,30(12):997-1001
探讨脑功能成像技术在穴位特异性研究中的作用.检索利用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穴位激活脑区方面的相关文献,对比分析其研究.结果发现:①针刺可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的脑血流低灌注状态,这可能是针刺治疗效应机制;②针刺治疗具有选择性调节作用,其效应与人体的状态和脑功能区的状态有关;③脑功能成像技术可以明确区分针刺的治疗作用和安慰作用;④穴位在激活脑区方面有一定的特异性,但不同实验所得结果不完全相同.脑功能成像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经穴特异性,但诸多干扰因素影响实验的准确性,为了使实验设计更严谨,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今后的实验设计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 MRI),探讨针刺对原发性痛经(PDM)患者脑部功能活动的影响,为针刺治疗PDM的中枢机制提供可视化证据。方法:将42例PDM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21例,脱落2例,剔除3例)。观察组予针刺三阴交、关元,于月经来潮前5~7d开始治疗,每天1次至月经来潮为止,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评分;基于rs-f MRI技术,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联合全脑功能连接强度(FCS)和功能连接(FC)分析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异脑区,并分析其功能连接改变与观察组患者VAS、CMSS评分改善值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CM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CMSS-持续时间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VAS、CMSS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右侧中扣带皮层和左侧楔叶FCS增高,左侧顶下小叶FCS降低,对照组左侧眶额叶FCS增高;观察...  相似文献   

9.
运用fMRI观察电针关元及中脘穴相对特异性的脑功能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ang JL  Hong Y  Wang XL  Liu HS  Wang Y  Liu J  Wang L  Xue C  Zhou KH  Song M  Liu BY  Zhu B 《针刺研究》2011,36(5):366-372
目的:比较电针关元和中脘穴激活的脑功能区及其功能区网络连接的异同。方法:21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电针关元穴、中脘穴时的fMRI配对试验,在针刺前静息状态、留针、电针(15 Hz,3次30 s,间以1 min)、拔针后静息态采集fMRI脑功能数据,并记录电针任务后的针感。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针感,SPM 2、短程和长程"中心度"法分析脑激活功能区及其之间的功能网络连接。结果:关元穴显示更强的胀满感。电针两穴均产生了额叶内侧部的明显负激活,留针及电针能改变脑静息默认功能模式,额叶内侧回、扣带前回前下部及海马区(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系统)脑功能网络出现了明显的即时针刺后效应。两穴位脑效应存在较小的差异。结论:针刺关元、中脘穴均具有对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网络的调制作用,但也存在较小的差异,显示了穴位脑效应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分析方法,研究电针刺激双侧子宫穴(EX-CA1)引发的大脑活动及其功能连接情况,探究针刺子宫穴治疗妇科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电针刺激22名健康女性受试者的双侧子宫穴,对受试者脑部rs-MRI数据做标准化预处理;采用度中心性、低频波动振幅和局部一致性方法,分析被试针刺前后...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关于脑网络特征和脑疾病的关联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随着脑功能网络研究的不断深入,脑功能连接分析方法在针灸脑机制研究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方法主要包括静态功能连接和(Static Functional Connectivity,SFC)分析方法和动态功能连接(Dynamic Functional Connection,DFC)分析方法。SFC主要以功能磁共振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为手段,fMRI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但设备昂贵,对实验数据采集环境要求很高。DFC是用以表征静息状态下大脑功能连接的动态特性。DFC在近5年应用于脑卒中领域,主要用于探索全脑不同网络、感觉运动网络以及语言网络的功能连接属性。SFC包括种子点法、独立成分分析方法等。DFC包括基于滑动时间窗法、时频相干分析法等。文章梳理了功能连接分析方法的作用原理、常用估算方法、特征提取方法和可靠性检验及统计分析方法,综合论述了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DFC分析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脑功能连接分析方法在针灸脑机制研究领域中的最新进展,并介绍了基于静息态数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电针人体合谷穴和痛刺激正中神经时 ,其传入冲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相互作用。方法 :按照受试者、记录者、施针者三盲的方法 ,对 1 2例健康人进行 4系列试验。系列Ⅰ为非痛单独电刺激正中神经 ;系列Ⅱ为痛单独电刺激正中神经 ;系列Ⅲ为同时电刺激正中神经与合谷穴 ;系列Ⅳ为同时电刺激正中神经与合谷穴旁。刺激正中神经的电流强度在Ⅱ、Ⅲ、Ⅳ系列中相同。利用NeuroScan公司ESI 1 2 8脑电记录仪记录从 64个头皮电极点引出的体感诱发电位 (So 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 ,并比较各主波的绝对峰值和峰峰值及作二维地形图分析。结果 :系列Ⅰ未能引出明显的SEP晚成分 ;系列Ⅱ、Ⅲ、ⅣSEP中、晚成分N80 、P1 70 、N2 80 的绝对峰值大小关系为 :系列Ⅱ >系列Ⅳ >系列Ⅲ ,而早成分在 3系列中变化不明显。二维地形图显示 ,SEP早成分发生源位于对侧半球 ,晚成分位于中央略偏对侧 ,向前额部扩伸 ,系列Ⅲ 87 40ms以后各时间窗口信号强度明显弱于系列Ⅱ和Ⅳ。结论 :电针合谷穴明显抑制痛刺激正中神经引起的痛觉诱发脑电位 ,穴位的镇痛效果好于非穴位 ,大脑皮质在针刺穴位镇痛过程中具有时间依赖的电活动 ,痛觉诱发电位可以实时反映电针穴位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3.
吴萌萌  刘存志 《中医杂志》2011,52(8):710-712
足三里穴取穴方便、作用广泛,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病变的常选穴位。通过对近10年相关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分别从磁共振成像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针刺足三里穴的中枢作用机制,分析足三里穴与脑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深入揭示针刺足三里穴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刺胃经穴位对胃功能影响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针灸胃经穴位对胃运动、胃电活动、胃运动昼夜节律及胃酸分泌等具有抑制、增强或双向调节作用。本文在回顾、概括针灸胃经穴位对胃功能调节作用的基础上,着重指出疗效是针灸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探索经穴效应规律对于针灸的理论发展与临床应用具有重大意义,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充分重视穴位一脏腑相关性的研究工作,比如围绕脏腑功能开展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经脉的穴位、同一经脉的不同穴位(特定穴与非特定穴)的比较研究,深入揭示和把握经穴效应的基本规律,指导针灸临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针刺足三里穴脑磁图成像的实验方法,寻找针刺足三里穴引起脑功能变化的实验依据。方法:通过对5例健康志愿者行针刺右侧足三里穴,记录脑磁图(MEG)的变化,结合脑部核磁共振仪(MRI)的定位,并与足三里穴旁非经非穴、刺前与刺后进行对照,观察针刺对脑神经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根据实时脑磁图及颅脑核磁共振图像定位资料,认为针刺足三里穴的体感刺激诱发脑部生物磁场源在大脑中央后回,并传导至边缘系统。结论:脑磁图检测对循经感传的经络研究具有一定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赵兵 《中医药通报》2011,10(3):43-44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性别分为观察组(针刺加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结果:穴位埋线观察组总有效率95%,优于对照组80%(P<0·01)。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埋线能促进脑性瘫痪患儿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Rs-fMRI),观察原发性痛经患者经艾灸热敏态关元穴后脑功能连接网络的变化,为探索艾灸热敏化腧穴的中枢机制提供潜在的影像学证据。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2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原发性痛经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热敏腧穴灸感法进行检测,根据施灸过程中关元穴是否发生热敏现象分为热敏态腧穴组(n=30)和非热敏态腧穴组(n=30)。2组患者分别在艾灸前及艾灸结束后进行Rs-fMRI数据采集。采用DPARSFA软件和以前额叶(PFC)为种子点的脑功能连接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后处理。结果:与艾灸前比较:热敏态腧穴组艾灸后与PFC脑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有右大脑、脑白质区、壳核、豆状核、顶叶、楔前叶。非热敏态腧穴组艾灸后与PFC脑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有右大脑、壳核、豆状核,与PFC脑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有额叶、中央前回、脑灰质区。与非热敏态腧穴组比较:艾灸前,热敏态腧穴组与PFC脑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有左大脑、额叶、额下回、顶叶、顶下小叶。艾灸后,热敏态腧穴组与PFC脑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有左侧脑干、左侧小脑,与PFC脑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有左大脑、脑白质区、岛叶、额叶。结论:艾灸热敏态关元穴能使原发性痛经患者脑功能连接网络发生变化,热敏灸感的出现可能与增强左侧脑干-左侧小脑的联系,同时抑制左大脑-脑白质区-岛叶-额叶的功能连接,间接影响其他边缘系统相关脑区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比较电针心经穴与心包经穴时激活脑区的功能连接变化差异,为临床运用针刺心经、心包经穴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9例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电针心经穴组14例和电针心包经穴组15例,以双侧后扣带回为种子点,采用功能连接作为观察指标,分析两组电针刺激状态下脑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两组电针前静息状态下的脑功能连接比较未发现存在明显差异的脑区。电针心经穴与心包经穴时脑内功能网络均发生改变,前者出现功能连接增强的区域为右侧额下回、左侧颞下回、右侧顶下小叶、右侧海马旁回,新激活脑区为双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前回、右侧楔前叶、左侧角回、左侧枕下回、左侧脑岛(P<0.05);后者出现功能连接增强的区域为右侧顶上小叶,新激活脑区为左侧小脑舌、左侧顶叶楔前叶、右侧枕下回、左侧豆状核、右侧脑岛(P<0.05)。结论:(1)大脑在无任务的安静、清醒状态下存在一定的功能活动。(2)电针心经、心包经穴广泛激活的脑区主要与精神、神志、智力等密切相关,为临床上选用二者治疗与上述脑区相关的精神、神志类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电针心经激活的中央前回为皮质运动前区,与对侧肢体运动功能密切相关,它的激活为临床上治疗中风肢体功能障碍选用手少阴心经穴提供了佐证。两组均激活的脑岛与心血管的功能关系密切,为临床上选用心经、心包经穴治疗心血管病提供了部分影像学依据。两条经脉的主治有交叉性,均可用于治疗心脑相关疾病,同时又各有偏颇,心包经多用于治疗与心相关疾病,而心经更多用于治疗精神神志类疾病。  相似文献   

19.
肠—脑相关学说无论在中医或西医这两门医学科学研究发展史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但有重要医学基础理论研究价值,而且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特别是它对揭示一些疾病的病因学、病理学、药物治疗学规律和拓宽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都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对Dr.Gersion MD的第二脑学说(The Second Brain)又展开了更加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值得及时关注并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和临床工作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穴位疗法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的临床选穴规律,为临床运用穴位疗法治疗甲减提供思路。方法:阅读筛选维普、万方、知网、Sino Med、Pubmed等数据库中自建库以来至2021年5月12日的运用穴位疗法治疗甲减的相关文献,应用Excel软件统计所涉穴位处方,对文献类型、辨证分析、干预方法,以及腧穴使用频次、分布、归经和特定穴种类进行总结,运用SPSSModeler18及SPSSStatistics25.0软件对高频腧穴进行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目标文献36篇,并提取出53组腧穴处方。统计分析得出治疗甲减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肾俞、足三里、脾俞、关元、气海;腧穴分布以四肢和腰背部为主;最常选取的经脉为膀胱经;使用最多的特定穴为背俞穴;关联规则显示:核心穴对为“肾俞-足三里”,核心腧穴处方为“肾俞、足三里、脾俞、气海”;聚类分析共有4组有效聚类群。结论:穴位疗法治疗甲减在施治方式及腧穴经络选择上存在一定规律性,治疗以温阳补气为要,艾灸疗法使用最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