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耳蜗是由言语处理器、接收器、电极构成的一种装置,用来刺激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耳蜗内残留听神经,以期使耳聋患者重新获听觉的一种技术。耳蜗电极埋植后,其安全性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本研究是观察耳蜗电极埋植后,是否导致残留耳蜗神经渐进性变性、萎缩,而影响人工耳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前使用的人工耳蜗电极大多是在中耳内穿过圆窗膜插入鼓阶。这在有菌的中耳与无菌的鼓阶间形成了潜在通道,对易患中耳炎的儿童来说是一种隐忧,因而对因先天性耳聋而植入电子耳蜗时应予以重视。作者用猫在作试验鼓阶内植入电极后,人工诱发中耳炎,将圆窗封闭把耳蜗与中耳分开,并观察其结果。实验用18只成年猫共31耳。人工装置植入鼓阶,其一部分留置于中耳内。第一组植人物采用直径1mm,长7mm的硬质硅胶柱(4耳);第二组将圆窗龛处的  相似文献   

3.
由于鼓阶接近中耳,易于电极插入,且与蜗管有分隔,因而自开展耳蜗埋植术以来,即用作为电极置入部位。遗憾的是迷路骨化尤其指鼓阶骨化,为脑膜炎和其它重度聋的常见并发症。在脑膜炎所致耳聋病例中,80%可出现骨化,重度聋儿童的迷路骨化率也高达34%。耳蜗骨化经常使电极进入鼓阶存在困难,导入深度限于10mm以内(多导电极埋植深度可达20~  相似文献   

4.
骨化耳蜗虽不多见 ,确系耳蜗埋植面临的一个难题。以往认为骨化耳蜗系耳蜗埋植的禁忌证 ,因为骨化耳蜗有功能的螺旋神经节细胞有限 ,耳蜗钻磨还会进一步损害残余神经组织。时至今日 ,部分甚至完全骨化的耳蜗均可成功地进行耳蜗埋植。已有许多技术用于骨化耳蜗的耳蜗埋植。最为简单的做法是埋植单导装置 ,在耳蜗基底转磨出一个深度小于 5mm的隧道或行根治性耳蜗切除将基底转完全磨去 ;以手持激光清除耳蜗骨性阻塞。这些技术均系标准埋植 ,通常不到一半的电极可植入耳蜗 ,因而有 5~ 6个电极置于耳蜗底转 ,也就是高频区。 Balkany描述了一个…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异常耳蜗主要是骨化和畸形耳蜗的多通道人工耳蜗埋植的术前检查、手术方法和听觉 -言语康复效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作者用2.5~3公斤重的猫行耳蜗电极植入的慢性实验。球形电极由钴、铬、镍合金构成,导线外被聚乙烯绝缘层。一组动物单纯植入电极;另组植入人工耳蜗并行电刺激,观察8天至6月。将植入电极及其周围组织和耳蜗行光镜与电镜检查,约在术后8周导线周围形成结缔组织包膜。人工装置经过1月后,由2层结缔组织包膜包绕,外层由与电极表面平行排列的胶元纤维束组成,内层系以成纤维细胞为主的结缔组织,包膜富于血管,3月后,包膜内细胞数增多,新生的胶元纤维整齐,约6月后结缔组织成熟致密,富于血管,电极全部被包膜包绕。在电镜下未发现纤维包膜钻进绝缘膜,仅以薄层瘢痕复盖于表面,电极形状和金属结构均无改变。光镜上未发现生物胶对组织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耳蜗埋植已经成为人们讨论和争议的问题。本文回顾耳蜗埋植发展的过程,并就目前的状况给予总结。  相似文献   

8.
9.
多导电极耳蜗埋植中最使人关注的是可能出现远期有害的生理影响,包括螺旋神经节细胞、神经元的变性和新骨形成。作者对5名使用澳大利亚多导电极耳蜗埋植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以估价使用该人工耳蜗可能造成的损伤。这些患者每天使用该装置10~19小时,将术后一年所测结果与术后经三个月训练时所测结果进行比较。测试项目包括各个电极的电阈值及舒适阈,声场纯音和言语听阈,语言辨别阈,元音和辅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用电生理方法估价耳蜗功能的可靠性和难易度,本文作者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试验:(一)比较豚鼠对声刺激和电刺激的反应;(二)比较耳蜗埋植病人用短声诱发的中潜伏期和主观行为反应;(三)比较耳蜗埋植病人对短声和声刺激的诱发听觉脑干反应。结果发现:电刺激引起豚鼠的反应类型与刺激电极和参考电极的放置部位无关;豚鼠耳蜗对电刺激和声刺激  相似文献   

11.
CT三维重建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电极位置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建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观察人工耳蜗植入(CI)电极的方法,并比较不同CT扫描三维重建方法的耳蜗内植入电极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例CI患者全部作术后CT扫描并分别应用多层面重建的容积再现(VR)、平均密度投影(AIP)、表面遮盖显示技术(SSD)3种方法进行三维重建,观察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耳蜗内电极。结果:3种方法的三维重建图均可直观地显示电极形态、走行及其在耳蜗内植入的深度和植入电极与内耳的空间关系,并可清晰识别耳蜗内的电极数目。结论:CT扫描三维重建方法可直接观察植入电极的形态及位置,可准确判断电极在耳蜗内电极数目,有其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近10多年来有关多导电子耳蜗埋植的文献进行综述,初步探讨多导电子耳蜗装置的设计、接受—刺激器和语言信息处理机的功能及其临床手术埋植的技术。  相似文献   

13.
Diourno与Eyries(1957)报导给1例全聋患者耳蜗内植入电极,当给予电刺激时患者有声感,这一发现成为今日耳蜗电极植入深入研究的开端。适应症的选择和诊断技术一、适应症:耳蜗电极植入与助听器的原理截然不同,后者是将声刺激的幅度放大到足以引起听觉的强度;而前者则是替代功能完全丧失的  相似文献   

14.
颞骨高分辨率CT等影像学检查能清晰显示耳蜗和内耳道的形态,已成为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implantation,CI)前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随着CI的广泛开展,CI术后影像学评估越来越受到关注,检查方法从单一的二维图像向三维影像发展,观察内容从单纯评估耳蜗内电极向探讨电极位置与相关功能关系上扩展。本文就近年来CI术后耳蜗内电极影像学评估进展和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要引导耳蜗电图、必须安置好耳蜗电极。而成品的耳蜗电极、常常不能使操作者快速有效地安置,这与电极盘较大、与电极盘相连的导线太僵硬有关。因此,设计了能推广应用的自制耳蜗电极。现介绍如下:1-修剪一宽0-5mm,直径约3mm的银盘一片,其周围上带一厚0-5mm,长约1cm的银线并与银盘成80度锐角;2-取一根长20cm,直径0-1mm的银丝线或铜丝线(后者普通电线内均有),两端分别焊在上述银线的末端及插头上3-用电解法氯化电极银盘,用指甲油绝缘银线或铜丝线;4-从记录电极上并联引出一长30cm,直径1…  相似文献   

16.
作者回顾了美国耳蜗埋植手术并发症的经验。成人459例和儿童309例接受了Nucleus电子耳蜗埋植手术。另外一组84例成人患者中亦应用了其他种类的电子耳蜗。耳蜗埋植手术具有潜在的危险。严重的并发症常与手术操作有关,包括皮瓣坏死、电极放置不当和罕见的面神经损伤。严重的皮瓣损伤可导致电子耳蜗装置的污染,需经静脉应用抗生素和(或)多种术式的复合手术修复。面神经麻痹的危害是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使用人工耳蜗系统患者的电极阻抗数值进行分析,总结电极阻抗的变化规律,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术后调试计划提供依据。方法对152位使用澳大利亚Cochlear Nucleus24M型人工耳蜗系统的患者于术后4周左右安装体外设备并进行测试,使用澳大利亚Cochlear公司提供的R116或R126软件进行电极阻抗测试。结果患者电极阻抗数值自术中至术后开机时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在开机时达到最大,其后随开机时间的增长显著降低,至开机3个月后趋于稳定,不同部位的电极显示了相同的变化趋势。结论电极阻抗数值随术后使用时间及电极部位的变化而变化。在开机3个月内需多次进行调试,从而为患者提供最适合的程序,使患者的言语感知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8.
人工耳蜗电极植入耳蜗入口的定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确定人工耳蜗电极植入耳蜗入口的位置。方法 :对 2 5具尸头 50耳标本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有关的解剖数据测量。结果 :人工耳蜗电极植入耳蜗鼓阶入口与前庭窗最近距离为 2 .77mm。结论 :该解剖参数为蜗窗难以找到的人工耳蜗植入病例提供了定位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植入电极的影像学检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建立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观察人工耳蜗植入电极方法,并比较X线摄片方法与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方法的耳蜗内电极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8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全部作术后X线摄片检查。其中9例用经眼眶前后位摄片,9例采用侧斜位60。摄片。3例患者施行术后螺旋CT扫描及内耳三维重建方法。结果 2种投射头位的X线摄片均可显示电极形态及单个电极对,可间接判断电极在耳蜗内的植入深度。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图可直观地显示耳蜗形态、电极形态及其在耳蜗内植入的深度,可清晰识别单个电极对。结论 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方法可直观观察植入电极的形态及位置,可准确判断电极在耳蜗内植入的深度,有其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