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酒石酸布托啡诺对行有创机械通气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HL-SAP)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方法 行有创机械通气HL-SAP患者47例,数字抽签法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给予酒石酸布托啡诺联合舒芬太尼镇静、镇痛,对照组给予咪唑安定联合舒芬太尼镇静、镇痛.给予镇静、镇痛治疗4h、12 h、24 h、48 h时比较两组镇静评分(RASS评分)及镇痛评分(CPOT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及谵妄发生率.结果 给予镇静、镇痛治疗4h、12h、24h、48 h时,两组RASS评分及CPOT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分组与时间均有交互作用,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谵妄发生率为17.4%,低于对照组的45.8% (P <0.05);治疗组患者入住ICU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行有创机械通气的HL-SAP患者,使用酒石酸布托啡诺联合舒芬太尼行镇静、镇痛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镇静镇痛效果,减少谵妄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2.
每日唤醒计划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每日唤醒计划在危重患者镇静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ICU内APACHEⅡ评分≥12分、机械通气超过24小时、需要持续镇静的患者176例,随机分为唤醒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持续泵入芬太尼镇痛的基础上,给予咪唑安定镇静治疗.在此基础上,唤醒组次日起实施每日唤醒计划.两组均维持理想的镇静状态,直至脱机.观察两组患者停用镇静药物后完全清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总镇静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患者自行拔管发生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唤醒组停用镇静药后患者完全清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总镇静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均无发生自行拔管,无深静脉血栓发生.结论 每日唤醒计划对于ICU机械通气镇静患者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减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泵注对危重患者机械通气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镇平县中医院收治的68例采用镇痛镇静治疗并行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均采取气管插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咪达唑仑+芬太尼治疗,观察组给予丙泊酚+舒芬太尼泵注治疗。对比两组治疗24 h、96 h镇痛、镇静评分情况及停药后达到唤醒标准等待时间,观察两组谵妄、躁动、人机对抗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镇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镇静评分低于对照组,唤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危重机械通气患者给予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泵注,镇静效果显著,唤醒等待时间较短,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肺叶切除术后两种镇痛方法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开胸肺叶切除术患者胸部硬膜外镇痛与静脉镇痛的效果及对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ASA I~Ⅱ级、开胸肺叶切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麻醉方法为静吸复合麻醉,术后静脉芬太尼患者自控镇痛(PCIA);B组全麻诱导前T5-6间隙硬膜外置管,2%利多卡因3 ml试验剂量,术后罗哌卡因及芬太尼硬膜外镇痛(PEA).所有患者均记录气管导管及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第4,24,48 h静息及运动疼痛评分,镇静评分.观察两组术后肺部并发症(感染、肺不张)发生率.结果:B组患者气管导管拔除时间(0.7±0.2)h早于A组(2.1±0.4) h,P<0.01;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2.7±0.6)d明显早于A组(4.3±0.7)d,P<0.05.B组术后各时间点静息及运动疼痛评分均小于A组(P<0.05),而镇静评分两组无差异.术后B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7.5%低于A组17.5%,P<0.05,特别是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两组有明显差异(2.5%与12.5%,P<0.01).结论:开胸肺叶切除手术硬膜外镇痛效果优于静脉自控镇痛,并可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枸橼酸舒芬太尼对重症肺炎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拟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70例,按信封法分为联合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行机械通气+右美托咪定治疗,联合组行机械通气+右美托咪定+枸橼酸舒芬太尼治疗。比较两组Ramsay镇静评分、VAS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肺功能指标、血清应激反应指标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等。结果:与用药前比较,两组用药24 h和拔管后的SpO_2、OI、PaO_2均较高,同期VAS评分、HR、MAP、PaCO_2及血清IL-6、TNF-α和MDA水平则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用药24 h和拔管后的Ramsay镇静评分为2~3分患者比例、OI和PaO_2均较高,同期VAS评分、PaCO_2及血清IL-6、TNF-α和MDA水平则均降低(P0.05)。联合组住院期间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枸橼酸舒芬太尼应用于重症肺炎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镇痛效果和预后较佳,可行性和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静脉自控镇痛用于重症胸外伤( STT)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STT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按通气、输液、搏动、控制出血、手术的程序进行救治,观察组术后给予芬太尼、格拉司琼和氯胺酮行静脉自控镇痛,对照组术后给予芬太尼、格拉司琼和右美托咪定行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 h、6 h、12 h及24 h视觉模拟( VAS)评分、Ramsay镇静( R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VAS评分随着时间延长而降低(P<0.05);两组R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胸外伤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加用氯胺酮能增强镇痛效果,并且未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布托啡诺、芬太尼、布托啡诺联合芬太尼用于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ASAⅠ~Ⅱ级的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布托啡诺组(B组)、芬太尼组(F组)、布托啡诺联合芬太尼组(BF组),术毕按3种方案实行PCIA.记录并比较术后2、4、8、18、24、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3组患者均达到了良好的镇痛效果,但术后8 h、18 h、24 h,BF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B组术后4、8、18、24 h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F组(P<0.05).B组头晕发生率高于F组(P<0.05);BF组呕吐发生率低于F组(P<0.05).结论布托啡诺联合芬太尼用于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是一种较理想的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分析舒芬太尼联合地佐辛在上腹部手术后自控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自2015年1月—2016年12月这一段期间内收治的需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122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以随机对照分组法将其平均分成两组,一组作为观察组,一组作为对照组,各61例,两组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中注射昂丹司琼,于手术结束前10 min时,对观察组采用舒芬太尼+地佐辛+昂丹司琼行自控静脉镇痛,对照组采用舒芬太尼+昂丹司琼行自控静脉镇痛,分别在术后2、6、12、24、48 h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镇静评分、自控镇痛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术后2、6 h及术后12 h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术后24 h和术后48 h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术后2、6、12、24、48 h时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2、6、12 h及术后24 h时两组患者的镇静评分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术后48 h时两组患者的镇静评分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术后2、6、12、24、48 h时观察组患者的镇静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2、6、12、24、48 h时两组患者的自控镇痛次数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术后2、6、12、24、48 h时观察组患者的自控镇痛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2%)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39.3%)(P<0.05).结论 舒芬太尼联合地佐辛在上腹部手术后自控镇痛中应用不但镇痛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较少,可于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布托啡诺联合舒芬太尼镇痛方案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ICU收治的118例机械通气患者,按1∶1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9例。观察组采取布托啡诺联合舒芬太尼镇痛方案,对照组采取舒芬太尼镇痛方案。比较两组镇静、镇痛情况(镇静起效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丙泊酚总用量)。以用药前(T0)、用药后6 h(T1)、12 h(T2)、24 h(T3)为时间节点,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以用药后6 h(t1)、12 h(t2)、18 h(t3)、24 h(t4)为时间节点,比较两组Ricker镇静-躁动评分(SAS)、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POT)评分。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用药后观察组镇静起效、停药后苏醒、机械通气、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丙泊酚总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t1~t4时观察组CPOT评分均低于对照组,S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T1、T2...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针对性舒适护理在ICU机械通气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老年呼吸衰竭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均在右美托咪定镇静下进行机械通气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针对性舒适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镇静起效时间、镇静程度[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RASS)评分]、停药后苏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镇静相关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镇静起效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快于对照组,RASS评分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低于对照组的46.7%,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时用右美托咪定并实施针对性舒适护理干预措施,镇痛镇静起效快,停药后苏醒快,RASS评分高,机械通气时间短,可降低镇静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