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病案摘要患者女性,48岁。因"右侧乳房疼痛1年,发现右侧乳房肿块1月"于2010年12月于我院就诊。查体示:右侧乳腺外下象限距乳晕2cm可触及肿块2cm×3cm,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尚可,无压痛,肿块处皮肤无红肿、溃破,未触及腋窝淋巴结肿大。乳腺侧位片示:(1)右乳外象限肿块考虑:恶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2岁,2008年8月20日因“发现左乳房包块10年”入院。入院体检左乳房外上象限可触及一肿块约8cm×10cm,质地硬,边界不清,活动欠佳,乳房皮肤颜色无改变,同侧腋窝和锁骨上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右侧乳房无异常,心、肺、腹部等均无异常。  相似文献   

3.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2岁,2008年8月20日因"发现左乳房包块10年"入院.入院体检左乳房外上象限可触及一肿块约8cm×10cm,质地硬,边界不清,活动欠佳,乳房皮肤颜色无改变,同侧腋窝和锁骨上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右侧乳房无异常,心、肺、腹部等均无异常.入院后初步诊断为左侧乳房纤维腺瘤,于2008年8月23日行左侧乳房肿块切除术,术后见乳腺组织内一肿块约9cm×8cm×6cm,分界不清,切面实性呈灰白色,质脆.HE染色镜下见肿瘤主体由梭形细胞组成,具轻度异型性,可见核分裂,其内见散在的灶状上皮样细胞、导管内癌及鳞状细胞癌图像,另见乳腺腺管周围肌上皮增生并向梭形细胞区域过度(见图1-2),病理诊断为左侧乳腺化生性癌.免疫组化显示:ER(-),PR(-)CK7(+),PCK(+),vimentin(+),进一步证实乳腺化生性癌(见图3-6).2008年8月27日患者再次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检查同侧淋巴结未见转移(0/9),术后给予CAF方案化疗和左侧胸壁和锁骨上区放疗,目前仍在治疗中.  相似文献   

4.
李凤陈 《癌症进展》2015,(4):452-453
1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40岁。因发现左乳肿物5个月,近2个月肿物突然增大就诊入院。查体:左乳外侧可触及一肿物,大小5.0 cm×4.0 cm,质韧,边界清晰,活动度差,无压痛,周围皮肤未见“橘皮样”改变,左乳头无凹陷;左锁骨上、下及左腋窝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心、肺、腹部检查阴性。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42岁。因左乳单切术后16个月,左腋下肿块7个月于2005年9月12日入院。该患者16个月前因左乳有一10.0cm×9.0cm×4.0cm肿块于北京肿瘤医院行左乳单切术。冰冻切片回报左乳乳腺组织小叶增生,间质内大量粘液样组织,粘液细胞较小,丰富而且一致,未见核分裂。石蜡切片回报“左乳腺增生症伴肌上皮细胞瘤样增生,部分细胞成软骨样化生.小叶之间呈侵袭性结节生长倾向(免疫组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乳腺化生性癌是一组形态学异质性的浸润性乳腺癌,可以分为多种组织学亚型。此类癌比较少见,占所有乳腺癌的1%以下,且关于乳腺化生性癌的文献报道也比较少。本文结合最新2012版乳腺肿瘤的WHO分类,对乳腺化生性癌各种类型的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免疫表型、预后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在男性中较为少见。男性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breast cancer,MpBC)更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恶性肿瘤,在临床上鲜有报道。目前对于其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均尚未清楚。本文将1例接受乳腺改良根治术的男性MpBC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情况结合文献复习作如下报道。  相似文献   

8.
 胃癌乳腺转移极其罕见,据日本剖辑报(1958~1976),报告,在32082例胃癌尸检中乳腺转移65例(占0.2%)。我国胃癌协作组(1987年)收集全国20个单位从1946~1980年34年间的360例胃癌尸材料,仅一例发生乳腺转移(占0.27%)。  相似文献   

9.
10.
陈樟荥  杨毅  时光喜  赵鹏玲  宋爱莉 《癌症进展》2021,19(19):2050-2052
1 病历资料 患者女,39岁,于2020年10月扪及右乳外上肿块,约"核桃"大小,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行右乳肿块穿刺后,考虑为"(右)肉芽肿性乳腺炎",经保守治疗未见明显好转.2020年12月1日因"发现右乳肿块1月余"收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既往史: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梅毒病史(已治愈十余年).入院查体:右乳皮色红,皮温略高,右乳外上象限扪及一肿块,大小约10 cm× 8 cm,质硬,界尚清,活动度差,伴压痛;双乳头无凹陷、溢液,双腋下及锁骨上未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影像学检查:入院后复查乳腺彩超显示,右乳外上探及4.67 cm × 3.16 cm囊实性结节,内可见小片状无回声区及强回声光斑(图1),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级为4a级;乳腺增强MRI检查显示,右乳外上象限及中部不规则结节影,多发异常信号,大小约4.2 cm×3.9 cm(图2),BI-RADS-MRI分级为4c级,考虑炎性病变.因患者前期对症治疗无效,结合影像学检查,考虑右乳肿瘤,故行胸部+上腹部增强CT、颅脑MRI、骨扫描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探讨利用乳腺及腋窝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肿瘤病理学检查分析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75例经过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行乳腺及腋窝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后对肿瘤行病理检查。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及绘制ROC曲线。结果175例病例中,病理证实腋窝淋巴结转移者107例,肿瘤直径、肿瘤血流分级、腋窝淋巴结个数、淋巴结纵横比、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淋巴结血流分型、肿瘤组织学分级、Ki67抗原和c—erbB-2阳性表达是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的因素(P〈0.050)。最终进入模型的因素有淋巴结纵横比、肿瘤直径、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肿瘤组织学分级Ⅱ、Ⅲ级及Ki67抗原阳性表达。ROC曲线下面积是0.964。结论淋巴结纵横比小、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I〉3mm、肿瘤直径≥2cm、肿瘤组织学分级高和Ki67抗原阳性提示较高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breast carcinoma,MBC )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 月至2015年1 月55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诊治MBC 患者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MBC 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复发及生存情况。MBC 患者根据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淋巴结阳性组(13例)及淋巴结阴性组(39例);根据术后是否接受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将其分为化疗组(40例)和非化疗组(15例)、放疗组(12例)及非放疗组(43例)和内分泌治疗组(5 例)及非内分泌治疗组(50例)。 并且每例MBC 患者与3 例同期年龄及临床TNM 分期情况基本类似,均接受手术治疗的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170 例匹配。结果:MBC 患者5 年无疾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45.0% 及48.2% ,显著低于TNBC 患者5 年DFS 74.7% 及OS83.5% ,且两者之间比较5 年OS和DFS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 肿瘤大小、淋巴结是否转移及接受化疗与否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重要因素。化疗组5 年OS和DFS 明显高于非化疗组的OS(P = 0.008)和DFS(P = 0.033)。 淋巴结阳性组的MBC 患者接受放疗可明显提高其5 年OS(P = 0.030)。 结论:MBC 是一种侵袭性强的罕见的乳腺癌特殊类型,预后较TNBC 差,化疗使其5 年OS及DFS 获益,且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可使患者获益更大,对淋巴结阳性患者应行术后放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乳腺鳞状细胞癌病灶的超声、磁共振、X线钼靶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21年5月期间的术后病理或粗针穿刺诊断乳腺鳞状细胞癌38例患者的超声、磁共振、X线影像学资料、临床资料及术后的病理资料。[结果]乳腺鳞状细胞癌38例,腋窝淋巴结未转移共24例(63.16%)。乳腺鳞状细胞癌病灶的超声表现主要为形状不规则(81.58%,31/38)、边界不清(65.79%,25/38)和低回声为主(60.53%,23/38)。MRI特征主要包括形状不规则(68.18%,15/22)、边界不清(68.18%,15/22)、增强模式以不均质增强为主(81.82%,18/22),TIC曲线以Ⅱ型为主(72.73%,16/22)。肿块型病灶的X线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形状不规则(77.78%,21/27)、边界不清(70.37%,19/27)和高密度(66.67%,18/27)。乳腺X线表现可见钙化者占82.14%(23/28)。相对于腋窝淋巴结转移组,腋窝淋巴结未转移组的磁共振影像表现多为不均质强化(P=0.046),腋窝淋巴结未转移组更容易出现钙化的超声表现(P=0.015)。[结论]乳腺鳞状细胞癌的影像学特征大多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不规则肿块,腋窝淋巴结转移与特定影像学特征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张颖  周全  王玲玲 《肿瘤学杂志》2018,24(11):1122-1125
摘 要:[目的] 探讨伴间叶分化的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breast carcinoma with mesenchymal differentiation,MBC with mesenchymal differentiatio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对不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伴间叶分化的乳腺化生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资料、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 [结果] 7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49岁,肿瘤直径1.8~4.0cm,4例为非特殊类型浸润癌,同时伴低-中级别导管原位癌和平滑肌肉瘤成分伴骨样分化,1例为梭形细胞癌伴骨肉瘤样改变,2例为高级别浸润性低分化癌伴软骨肉瘤样分化和神经内分泌分化。免疫表型 全部病例肿瘤组织均表达上皮标记。激素受体和Her-2均不表达。伴平滑肌肉瘤分化的肿瘤组织内TOPOⅡα蛋白高表达。[结论] 伴间叶分化的乳腺化生性癌需与伴异源性成分的乳腺叶状肿瘤鉴别,伴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可能对蒽环类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乳腺产生基质的化生性癌(MPC)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例M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表型特征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年龄分别为53岁和50岁,肿瘤长径分别为2.5 cm和1.8 cm。2例MPC浸润性癌成分(浸润性导管癌Ⅲ级形态)直接转化为黏液软骨样基质,无介于中间的梭形细胞...  相似文献   

16.
乳腺导管内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与术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的角度,探讨对乳腺导管内癌(DCIS)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我院1994年1月~2003年12月间收治的16例女性DCIS患者,中位年龄43岁(30~84岁),中位随访时间62(6~114)个月,2例作Halsted根治术,11例作改良根治术,2例作全乳切除术,1例作象限切除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8例作辅助化疗,3例作放疗,10例作内分泌治疗。结果:16例DCIS中,2例腋窝淋巴结有微转移。术后随访无复发,无死亡,只有1例术后4年骨扫描发现有髋转移。结论:治疗DCIS宜行肿块扩大切除(保乳手术)加术后放疗。  相似文献   

17.
乳腺纯上皮化生性癌9例观察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乳腺化生性癌十分少见。对此,本文旨在探讨乳腺纯上皮化生性癌的病理和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7年9例在我院治疗的女性乳腺纯上皮化生性癌病例。结果:患者中位年龄50岁(37~78岁),9例均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病理诊断为梭形细胞化生性癌6例,鳞癌3例。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者2例。2例淋巴结转移。中位随访时间为25(3~112)个月,术后局部复发1例,远处转移3例,肺转移2例,2例患者死亡,1例带瘤生存。结论:本病以梭形细胞化生性癌多见,可同时表达上皮和间叶组织抗原,但较少表达ER和PR。患者多以无痛性肿块就诊,肿块局切复发率高。腋窝淋巴结转移少见,肺转移多见。手术治疗宜选择单纯乳房切除加前哨淋巴结活检。  相似文献   

18.
临床T1~2NoMo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T1~2NoMo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的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56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微淋巴管浸润、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癌周浸润、间质浸润等5个指标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P值分别为0、0.0056、0.0239、0.0225和0.0301。结论:微淋巴管浸润、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癌周浸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乳腺癌被认为是局部病变,沿淋巴管转移扩散,且遵循逐级转移即从第一站淋巴结转移到第二站淋巴结,然后再转移到全身的规律。Halsted根治术就是依据这个理论设计的手术方式。直到20世纪60年代Fisher提出乳腺癌是全身性疾病,在病程的早期即可发生全身转移。乳腺癌局部病变的理论便为全身性疾病的理论所替代。并且,依据预后因素用“预后好”或“预后差”的乳腺癌替代“早期”或“晚期”乳腺癌。  相似文献   

20.
黄珍  谢玉洁  李黎荟 《肿瘤学杂志》2021,27(12):991-996
摘 要:乳腺癌腋窝手术对确立临床分期、辅助治疗选择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价值。临床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应用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确定腋窝淋巴结分期已成为标准。对于前哨淋巴结(SLN)阴性的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可以避免;而对于SLN阳性的乳腺癌,ALND仍是标准的腋窝处理方式。然而,在SLN阳性患者中进一步行ALND后发现,在仅1~2枚SLN阳性患者中,61.4%~64.5%非前哨淋巴结(nSLN)为阴性。已有大量的临床研究探索了特定条件下的1~2枚SLN阳性患者免除ALND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全文就乳腺癌伴1~2枚SLN转移腋窝外科处理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