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研究分别采用IFN-αa联合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IL-4联合GM-CSF在无血清培育条件下从正常人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生树突状细胞(DC),并对其形态、功能及免疫表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IFN-α联合GM-CSF能与IL-4联合GM-CSF同样有效地诱导产生DC,所得的DC在形态、免疫表型及功能上无明显差异(P>0.05),正常人和MM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诱生所获得的DC在免疫表型及功能上亦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 体外扩增慢性乙肝病人的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 ,从细胞表型和功能上鉴定和研究。方法 用含GM CSF和IL 4的无血清培养基AIM V体外培养慢性乙肝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获得树突状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 ,IL 1 2ELISA试剂盒检测DC分泌IL 1 2的水平 ,并观察加入细胞因子TNF α后对DC培养的影响。结果 慢性乙肝病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AIM V培养及细胞因子诱导后 ,经贴壁法纯化 1 0 0mL可获得 0 .5× 1 0 7~ 1 .5× 1 0 7成熟的具有典型形态的DC ,加入TNF α后 ,CD83阳性占 60 .80 % ,明显高于未加组 (P <0 .0 5) ,IL 1 2分泌较未加TNF α组增高近 1 0倍。结论 ①慢性乙肝病人的DC可用AIM V无血清培养基及特定的细胞因子诱导在体外大量获得 ,TNF α是诱导DC成熟的重要的细胞因子。②典型的细胞形态和CD1 4 -、HLA DRhigh+、CD86high+的细胞表面分子特征可作为临床上快速鉴定培养DC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IFN—α联合GM—CSF在无血清培育条件下诱生DC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健  姜华 《现代免疫学》2000,20(5):263-265
本研究分别采用IFN-α联合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IL-4联合GM-CSF在无血清培育条件下从正常人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性树突状细胞(DC),并对其形态、功能及免疫表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IFN-α联合GM-CSF能与IL-4联合GM-CSF同样有效地诱导产生DC,所得的DC在形态、免疫表型及功能上无明显差异(P〉0.05),正常人和MM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诱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静脉药瘾者辅助性T细胞的变化及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集381例静脉药瘾者和10 2例健康体检者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生的IFN γ和IL 4 ,血清中IL 2和IL 4 ,以及HBV和HCV感染的血清学指标。结果 ①静脉药瘾者单个核细胞诱生的IFN γ、IL 4以及血清IL 2比对照组减低;血清IL 4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0 .0 1)。②静脉药瘾者HBV和HCV感染率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发生HBV和HCV感染时,静脉药瘾者单个核细胞诱生的IFN γ进一步降低。结论 静脉药瘾者Th1 Th2细胞失衡,机体抗病毒能力减弱,而病毒感染又加重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5.
用Ficoll密度离心及贴壁法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 ,PBMC经细胞因子组合诱导分化成树突状细胞 (DC ) :GM CSF (10 0ng/ml)与IL 4 (5 0ng/ml)诱导 5d后 ,分别加入TNF α (10ng/ml)或rhsCD4 0L (2 μg/ml)继续培养 4d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形态 ,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分析DC表型 (CD1a、CD80、CD83、HLA DR、CD14、CD16、CD19)及摄取FITC Dextran抗原的能力 ;3 H TdR掺入法检测DC刺激自体混合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反应 (MLR )能力 ;ELISA法分析DC培养上清中IL 12的水平 ;Trans well细胞趋化实验检测DC对自体外周T淋巴细胞的趋化能力。发现经rhsCD4 0L刺激的DC表面分子 (CD1a、CD80、CD83、HLA DR )的表达水平高于经典的细胞因子组合组 (GM CSF +IL 4 +TNF α ) ,同时rhsCD4 0L刺激后的DC摄取FITC Dextran的能力下降而刺激自体MLR和分泌IL 12的能力明显提高 ;而且rhsCD4 0L诱导的DC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XCR4的表达水平及对自体外周T淋巴细胞的趋化能力均强于TNF α或FL激发的DC。rhsCD4 0L在体外不仅具有显著的诱导DC分化 ,促进DC成熟的功能 ,而且经rhsCD4 0L作用的DC能更有效地激发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6.
人外周血及脐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取正常人外周血或脐血,经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取中间白膜层,培养板中进行粘附,粘附细胞加培养液和细胞因子(外周血加GM-CSF和IL-4,脐血加GM-CSF和TNF-α)培养,对其形态、表型和功能分别进行鉴定和测定。结果表明约经过1周左右培养,悬浮细胞表现为典型的DC形态,带有毛刺样凸起,经DC单克隆抗体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脐血72%为DC,外周血93%为DC,并且可以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所以通过这样的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可以从人外周血和脐血中诱导培养出大量的DC细胞,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人外周血或脐带血树突状细胞在干扰素 γ(IFN γ)或细菌脂多糖 (LPS)激活前后对肿瘤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 :分离健康供者外周血或脐血单核细胞 ,用重组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白介素 4 (IL 4 )或联合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将其分别诱导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PbDC)及脐血树突状细胞 (CbDC) ,二者分别于诱导第 7天或第 11天在合成培养基中加入LPS或IFN γ继续培养 12小时 ,将其激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改变 ;同时 ,以Jurkat、HL6 0及Daudi为靶细胞 ,以不同效靶比与DC共同培养 18小时 ,采用51 Cr释放实验检测DC激活前后抗肿瘤活性的差异。结果 :①LPS及IFN γ可上调外周血及脐带血DC表面CD86、CD83的表达 ,以LPS刺激组更明显 ,但对CD1a的表达影响较小。②以PbDC为效应细胞 ,LPS或IFN γ可分别增强DC对Daudi或HL6 0的杀伤活性 ,在效靶比为 2 0 :1时与未加刺激因子对照组(Medium DC)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然而 ,LPS DC对HL6 0、IFN DC对Daudi则无明显杀伤活性 ;但二者对Jurkat却均有杀伤作用。③以CbDC为效应细胞 ,LPS及IFN γ对其杀伤活性的调节作用与对PbDC的相似。但在未加刺激因子前 ,Cb DC可有效杀伤Jurkat细胞 ,而Medium PbDC对Jurkat细胞未见杀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U2 6 6 细胞及其可溶性抗原激发的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树突状细胞 (DC)体外诱导U2 6 6 特异性CTL的作用。方法 :将MM患者外周血来源的单核细胞在rhGM CSF 80 0U ml与IFNα 6 0 0U ml条件下利用无血清技术培养生成DC ,应用丝裂霉素C处理的U2 6 6 细胞及用U2 6 6 细胞制备的可溶性抗原预刺激DC ,然后与自体淋巴细胞共同孵育 5~ 7d以诱生特异性CTL ,采用MTT法检测对U2 6 6 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效果。结果 :MM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在GM CSF IFNα条件下培养 8d后生成具有典型特征的DC ,高度表达CD86、CD5 4及MHCII类分子HLA DR。应用MTT法检测U2 6 6 细胞及其可溶性抗原激发的DC诱导特异性CTL对靶细胞U2 6 6 的杀伤率分别为 2 1 2 %± 5 4 %和 2 8 0 %± 7 6 % ,对照组未用抗原刺激组都为 11 7%±4 3%。而以抗原直接刺激自体淋巴细胞组为 15 6 %± 4 8%和 13 1%± 5 5 % (P <0 0 1)。结论 :U2 6 6 细胞及其可溶性抗原激发的DC与自体淋巴细胞孵育能诱导抗U2 6 6 特异性CTL。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过敏性哮喘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IL 4受体 (IL 4R )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本工作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 (n =12 )、过敏性哮喘患者缓解期组 (n =14 )和急性发作期组 (n =16 )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 ,取 1× 10 6个细胞加入或不加入 10ng/mlIL 3、IL 5及GM CSF培育 2 4h ,利用流式细胞仪测量PBMC中淋巴细胞亚群膜IL 4Rα的表达。结果显示 :哮喘患者缓解期B细胞IL 4Rα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人及哮喘急性发作期 ,而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CD3+ 细胞、CD4 + 细胞和CD8+ 细胞IL 4Rα表达阳性率则较哮喘缓解期和正常人明显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5 )。经IL 3、IL 5及GM CSF刺激后 ,正常组仅见B细胞携带IL 4Rα的比例显著下降 (P <0 0 5 ) ,T细胞携带IL 4Rα的比例则无变化 ;而哮喘患者缓解期T、Th细胞携带IL 4Rα的比例有明显上升 (P均 <0 0 5 ) ,B细胞携带IL 4Rα的比例则无变化 ;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T细胞和B细胞携带IL 4Rα的比例均无变化。这提示CD4 + 细胞携带IL 4R比例的升高可能在过敏性哮喘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而IL 3、IL 5及GM CSF则有助于Th细胞携带IL 4R比例的上调  相似文献   

10.
李杰  王芹  宋强  赵川莉  秦平  彭军 《现代免疫学》2002,22(6):411-413
为了比较GM CSF与IL 4 (IL 4DC )以及GM CSF与IL 3(IL 3DC )共刺激培养制备的两种树突状细胞 (DC )的差异 ,采用GM CSF (10 0 0U/ml)和IL 4 (10~ 2 0ng/ml)或IL 3(10~ 2 0ng/ml)从小鼠骨髓培养制备DC ,流式细胞仪分析表型 ,体外饲以颗粒化抗原 (与Latexbead交联的Ovalbumin ,微粒 OVA )或抗原多肽 (Ovalbumin的SL8表位 ,即SIIFEKL )后 ,测定两种DC体外对颗粒化抗原的摄取能力和对抗原多肽的递呈能力 ,以及体内对特异性CTL的诱导能力。结果显示 ,IL 3DC较IL 4DC胞体略大 ,但树突状分支略少 ,表达更高的F4 / 80和更低的NLDC14 5、CD4 0 ,而两者的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MHCI类分子的表达率无显著差异。体外IL 3DC对颗粒化抗原具有更高的摄取能力和对SIIFEKL多肽有更强的递呈能力 ,但体内对特异性CTL的诱导能力二者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 ,两种方法制备的DC在形态、表型、体外抗原多肽递呈和抗原摄取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差别 ,但具有相似的体内细胞免疫应答诱导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以BALB/c系小鼠作为实验动物 ,探讨两种rHuIL 6 /GM CSF融合蛋白 [包括IL 6 (1 184 )GM CSF (9 12 7) (简称IG1) ,IL 6 (2 4 184 ) GM CSF (9 12 7) (简称IG2 ) ]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学活性 ,观察它们对环磷酰胺所致BALB/c系小鼠白细胞减少及造血功能的影响。注射环磷酰胺建立化疗模型 ,分别同时注射融合蛋白 7d ,于 13d摘除眼球采血 ,并进行外周血白细胞记数 ,骨髓有核细胞 ,单个核细胞记数及CFU GM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两种rHuIL 6 /GM CSF融合蛋白对环磷酰胺所致小鼠白细胞减少及造血功能的损伤具有不同程度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白细胞介素(IL)-28和IL-29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IL 2 8A、IL 2 8B和IL 2 9是由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BC)和树突状细胞 (DC)等产生的细胞因子 ,组成一个新的细胞因子家族[1,2 ] 。其基因结构与IL 10相近似 ,但氨基酸水平与干扰素 (IFN)更接近 ,故Kotenko等[2 ] 也将它们相应地称为IFN λ1(IL 2 9)、IFN λ2 (IL 2 8A)和IFN λ  相似文献   

13.
对单元型相同骨髓移植患者造血重建后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GM-CSF、IL-4进行DC诱导,7d后加入TNF-α于培养DC中,继续诱导3d。测定DC的表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对T细胞增殖能力的测定,并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来源的DC进行比较。探讨单元型相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的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单元型相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均高表达CD1α、CD83、CD80、CD86和HLA-DR等DC的相关抗原和共刺激分子,患者的未成熟DC经TNF-α诱导后,成为成熟和有功能的DC,单元型相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在体外具有激发同种异体外周血T细胞增殖的能力,与健康人外周血来源DC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SLE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的表面标志,探讨DC和SLE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培养瓶中贴壁培养3h,吸去悬浮的细胞,联合应用GMCSF、IL4和TNFα刺激正常人及SLE患者外周血DC的增殖及分化成熟。用流式细胞仪分析DC的表面标志,用ELISA法检测培养9d的培养上清中IL12和IFNα的水平。结果:SLE患者DC表面CD1a、CD11c、CD40、CD83和CD123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8.88±7.64)%、(54.4±10.88)%、(37.29±8.08)%、(57.76±11.54)%和(13.14±4.44)%;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为:(47.71±4.01)%、(43.12±8.82)%、(28.59±7.07)%、(48.31±8.79)%和(9.85±3.97)%,两者相差明显(P<0.05)。SLE患者DC上CD80表达的阳性率为(55.16±10.12)%与对照组[(47.95±12.21)%]相差不明显(P>0.05)。培养上清中IL12的水平[(9.78±0.76)ng/L],较正常对照组[(7.49±0.74)ng/L]明显升高(P<0.05);SLE患者组IFNα的水平为[(2.95±0.61)ng/L]与对照组[(2.70±0.29)ng/L]相比升高不明显(P>0.05)。SLE患者非活动期与活动期培养上清中IL12和IFNα的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SLE患者的DC可能是通过其抗原递呈功能的增强及分泌IL12而参与本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状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汪晓莺  朱俊  汤伟  张学光  刘玲 《现代免疫学》2002,22(5):329-331,336
通过比较细胞因子诱导的外周血来源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 (DC )和正常人DC在免疫分子表达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差别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所处的功能状态。以细胞计数、间接荧光表型分析、MTT法测定DC对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ELISA法测定DC分泌IL 1 2、IL 6等方法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同数量的前体细胞经诱导分化形成的DC数量明显减少 ;在培养的 3、 6、 9d,与同期正常人相比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DC表达CD1、CD83、CD80和HLA DR分子水平均较低 ,而CD1 4分子表达水平较高 ;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也低于同期正常人 ;在培养的第 6天DC分泌的上清液中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分泌的IL 1 2水平低于正常人 ,而分泌的IL 6水平高于正常人。结果提示 ,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来源的DC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 ,细胞因子表达异常。  相似文献   

16.
我们应用基因重组人白介素 4 (rhIL 4 ) ,基因重组人粒 /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M CSF)联合培养体系自健康志愿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产生DC ,使其负载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细胞冻融抗原 ,体外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 (CTL) ,观察负载AML细胞冻融抗原后DC的状态对所激发的T淋巴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及CTL对AML细胞特异性杀伤活性。我们发现负载AML冻融抗原后DC的CD1a、CD83、CD86、CD11C、HLA DR表达率为较培养前明显增高 (P <0 .0 1) ,且负载AML冻融抗原的DC诱导的CTL中CD3 CD8 T细胞比例 ,较诱导前明显增高 (P <0 .0 1) ,而负载AML细胞冻融抗原的DC诱导CTL对AML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 ,明显强于加或不加IL 2培养的T细胞对照组 (P <0 .0 1) ,而对K5 6 2细胞无明显的杀伤活性。通过以上实验我们认为经rhGM CSF ,rhIL 4培养产生的DC为CD14CD1a DC ,能诱导CTL对AML细胞产生明显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另外 ,负载AML细胞冻融抗原DC诱导的CTL中CD3 CD8 T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提示CD8 T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体外用细胞因子诱导实体瘤细胞生成具有树突状细胞样的抗原提呈功能。方法 以人肝母细胞瘤为研究模型 ,用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 1)、人重组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人重组白细胞介素 4 (IL 4 )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诱导培养瘤细胞 2周 ,用流式细胞仪及MTT法检测诱导前后瘤细胞表型及抗原提呈功能。结果 用细胞因子处理瘤细胞后 ,树突状细胞样的特异性标志CD1a和CD83表达阳性率显著上调 ;MHCⅡ、B7 1、B7 2、ICAM 1和CD4 0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同时 ,瘤细胞能显著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 ,促进IL 12的产生 ,明显提高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对瘤细胞的杀伤活性。结论 初步实验结果提示 ,体外用IGF 1、GM CSF、IL 4及TNF α等细胞因子能诱导肝母细胞瘤细胞生成具有树突状细胞样特征的抗原提呈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HBsAg冲击的慢性乙肝患者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Cs)的功能状况及体外对HBV特异性CTL的诱导作用 ,初步探讨诱导特异性抗HBV细胞免疫的途径。方法 :分离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 ,以GM CSF +IL 4 +TNF α培养诱导DCs,加入HBsAg冲击以诱导HBV特异性DCs。采用FCM测定细胞表面免疫分子CD1a、CD83、CD86、CD80、CD4 0以及HLA DR的表达水平 ,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 6、IL 12的分泌含量 ,MTT法测定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 ,LDH法检测DC诱导的患者外周血T细胞对HepG2 2 2 15 (转染HBVDNA)、HepG2肝癌细胞株及K5 6 2白血病细胞株的细胞毒作用。结果 :HBsAg冲击的DC其表达CD1a、CD83、CD86、CD80、CD4 0、HLA DR表面分子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P <0 0 5 ) ,分泌IL 12的水平也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而分泌IL 6的水平则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0 0 1) ;HBsAg冲击的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增强 (P <0 0 5 ) ,并可有效地诱导自体CTL对转HBV基因的HepG2 2 2 15细胞高效特异性杀伤作用 (P <0 0 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单核细胞来源的DCs经HBsAg抗原冲击后 ,生物学活性增强 ,并且能有效地诱导对HBV特异性反应的CTL。  相似文献   

19.
观察抗P选择素Lectin EGF功能域单抗 (PsL EGFmAb )对体外培养人树突状细胞 (DC )表型以及促炎细胞因子IL 1 2分泌的影响 ,探讨PsL EGFmAb对DC炎性成熟过程中的调节作用。通过SCF、GM CSF、TGF β1 、Flt 3和TNF α体外培养体系 ,从脐血CD34+ 造血干细胞中诱导扩增获得DC ,并于成熟中用PsL EGFmAb进行干预。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CD1a、CD1 1c、CD83、CD80、CD86和HLA DR ;采用RT PCR检测IL 1 2p35、p4 0mRNA表达 ;以及ELISA法测定IL 1 2p70分泌的含量。结果显示 ,PsL EGFmAb可下调成熟中DC表面CD1 1c、CD83、CD80、CD86和HLA DR的表达 ,同时能抑制DC内IL 1 2p35、p4 0mRNA的转录和IL 1 2p70的分泌。本研究提示 ,PsL EGFmAb对DC黏附共刺激分子表达和促炎细胞因子合成具有抑制作用 ,并可能影响和调抑DC成熟及其提呈抗原功能  相似文献   

20.
对 15 9例应用国产左旋 18甲基炔诺酮皮埋避孕剂 (Cla型 )妇女血清中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自发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在该药应用早期 (<1 5年 ) ,血清中和PBMC分泌的IL 2和TNF 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0 1) ,PBMC分泌IL 6的水平则有所降低 ;而IFN γ未见明显变化 ,以上变化在中晚期 (1 5~ 6 0年 )基本恢复正常 ,并保持稳定。血清中IL 2、IL 6和TNF α的水平变化与PBMC自发分泌水平相关。PBMC在体外经PHA刺激后 ,分泌四种细胞因子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