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特拉唑嗪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的调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对主动脉管壁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7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特拉唑嗪组。分别试验开始前、喂养后4周、8周、12周测定血浆TG、TC、LDL-C、HDL-C。满12周后处死试验动物,测定主动脉内膜斑块厚度和面积,应用RT-PCR、Western blotting测定主动脉管壁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变化。结果:各组家兔血脂的基线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特拉唑嗪显著降低TG、TC、LDL-C(P<0.01),对血清HDL-C水平有升高作用(P<0.05);高脂饮食家兔主动脉内膜的粥样斑块面积和内膜厚度均明显增加,而特拉唑嗪明显抑制了斑块形成和内膜增生。相比于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家兔主动脉管壁HSP70表达升高(P<0.05),在特拉唑嗪干预之后,HSP70表达升高更为明显(P<0.01)。结论:特拉唑嗪能够降低TC、LDL-C和升高HDL,具有一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机制除了其降脂作用以外,还可能与增加HSP70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血脂灵片系中医经验方血脂灵汤改制而成。动物实验表明:1.血脂灵口服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的主动脉内膜增生、脂质浸润、结缔组织合成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程度不等),提示血脂灵口服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作用。2.血脂灵能显著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及其亚组分HDL_2。新生球形的HDL可作为载体与动脉壁的胆固醇结合变为成熟HDL,将细胞  相似文献   

3.
苜蓿皂甙1.2及2.4g/只po连续治疗3.5月,使实验性家兔高胆固醇血症的血清TC明显下降(P<0.001),HDL-C/TC显著提高。并使主动脉内膜粥样斑块缩小面积分别达68.6%及51.5%,降低主动脉壁中TC及CE的沉积。对TG及肝内TC均无影响。对高脂血症家兔的冠状动脉内膜下平滑肌细胞增生反应明显抑制(P<0.001),2.4g组尤为明显。对改善右冠状动脉主干及大支的阻塞程度疗效显著(P<0.01),而对中支及小支的阻塞未见明显改善。两防治组间未见明显差别。两组治疗剂量均未见对肝、肾、造血功能及体重增长的影响。小鼠LD_(50) po为26.6±3.6g/kg(95%可信限)。实验证实国产苜宿的皂甙制剂苜蓿皂甙的毒性低,对高胆固醇血症及动脉内膜的粥样斑块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高脂模型的家兔摄入两种不同剂量的桔皮果胶,结果表明果胶能显著降低血清TC、TG、TC/HDL-ch 和血浆粘度以及肝脂,同时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病理学检查显示果胶二组家兔的主动脉内膜中斑块总面积、斑块最大厚度,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值等均显著低于高脂空白组,而且有降低肝脏脂肪沉积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脑络舒宁胶囊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脑络舒宁胶囊对动物血脂水平及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药效学作用.方法:选用高脂+丙基硫氧嘧啶+胆酸钠+维生素D3复合法建立大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采用脂肪乳剂灌胃法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离血清并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I(ApoA Ⅰ)、载脂蛋白B100(ApoB100)水平;剖取家兔主动脉,光镜下观察主动脉内壁有无泡沫细胞及纤维斑块形成及动脉粥性硬化(atheroselemsis,AS)病变的形成.结果:脑络舒宁胶囊组大鼠血清TC及LDL-C水平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P<0.01);脑络舒宁胶囊组家兔血清TC及LDL-C水平也较模型组低(P<0.01),主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0.01).结论:脑络舒宁胶囊具有降低高脂血症动物血清TC及LDL-C的作用,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脂模型的家兔摄入两种不同剂量的桔皮果胶,结果表明果胶能显著降低血清 TC、TG、TC/HDL-ch 和血浆粘度以及肝脂,同时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病理学检查显示果胶二组家兔的主动脉内膜中斑块总面积、斑块最大厚度,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值等均显著低于高脂空白组,而且有降低肝脏脂肪沉积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豚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对形成机制进行探讨,同时与大鼠模型进行比较,阐明豚鼠模型特点和优势。方法应用高脂饲料诱导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将豚鼠和大鼠分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饲常规饲料)、模型1组(质量分数分别为0.005的胆固醇、0.1的猪油、0.895基础饲料)和模型2组(质量分数分别为0.01的胆固醇、0.1的猪油、0.89的基础饲料),每组10只,连续饲养10周,苏丹Ⅳ染色观察主动脉壁斑块病灶面积,Masson染色观察动脉内膜胶原纤维的变化。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肝脏PPARα相对表达,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血管内膜ICAM-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豚鼠模型1组比例为0.8的动物,模型2组比例为0.7的动物的主动脉壁出现较多脂质斑块,内膜和中膜胶原纤维明显增生,与对照组比较,斑块面积和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增加,肝脏PPARα表达不变,大鼠两个模型组的主动脉壁未出现明显的阳性染色斑块,胶原纤维增生不明显,肝脏PPARα表达明显下调。豚鼠血清hs-CRP浓度升高,动脉内膜ICAM-1蛋白表达上调。结论经高胆固醇饲料诱导10周后,豚鼠两个模型组均可形成典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病变形成可能与血管损伤性炎症反应有关,且其PPARα种属特异性较大鼠更接近人类,豚鼠模型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孔祥辉  华先平  杜令  管高峰  王琳 《医药导报》2007,26(10):1136-1138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对实验性兔动脉粥样硬化(AS)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27只新西兰雄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9只.正常对照组给予不含胆固醇饲料100 g·d-1,模型对照组和药物治疗组给予1.5%胆固醇饲料100 g·d-1,连续12周,药物治疗组同时灌胃给予氯吡格雷4 mg·kg-1·d-1.12周末兔耳中央动脉取血,酶法检测血脂,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内皮素(ET)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氧化酶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组织形态学分析AS斑块面积/内膜面积比值及斑块最厚处内膜厚度/中膜厚度比值. 结果 模型对照组和药物治疗组血脂、ET、hs-CRP均较NC明显升高(P<0.05);模型对照组和药物治疗组血NO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模型对照组和药物治疗组血脂无明显差异,而药物治疗组AS病变程度明显减轻,且模型对照组血清ET、hs-CRP含量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血清NO含量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 氯吡格雷具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血管壁内皮保护功能,而这两种功能可能与其抑制动脉局部炎症有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蒺藜总皂苷对高脂血症家兔的血脂及主动脉内膜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并探讨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取50只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喂普通饲料,其余40只给予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再随机分为4组:①模型组10只,继续喂高脂饲料;②小剂量治疗组10只,喂以高脂饲料和蒺藜总皂苷6.3mg/kg·d;③大剂量治疗组10只,喂高脂饲料和蒺藜总皂苷12.6mg/kg·d;④阳性药物对照组.喂以高脂饲料和辛伐他汀2.35mg/kg·d,2周后,测定血脂;光镜和电镜下观察主动脉内膜形态变化.结果:形态学观察发现:模型组主动脉内膜出现典型粥样硬化病变,给药组主动脉内膜受损程度明显减轻.电镜显示:模型组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转化为合成表型,有新生内膜形成.而治疗组明显减轻.结论:蒺藜总皂苷具有保护主动脉内膜.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抑制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否与唾液酸转移酶(ST6Gal-Ⅰ)的表达相关。方法取ApoE~(-/-)小鼠,分别采用高脂喂养16周(基线模型组,baseline)、高脂喂养23周(对照组,control)及高脂喂养23周且瑞舒伐他汀灌胃7周(药物组,rosuvastatin)构建模型。分别测定3组ApoE~(-/-)小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的含量及主动脉斑块面积,分析动脉粥样形成的病理变化,确定高胆固醇血症模型成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主动脉内膜中ST6Gal-Ⅰ的表达。结果对照组与基线组相比,随着高脂饲料喂养周数增加,小鼠血清中LDL-C、HDL-C、TC、TG均增加,其中LDL-C及TG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动脉弓斑块面积明显增大(P<0.05),管腔内膜明显增厚(P<0.05),说明高胆固醇血症模型构建成功。而瑞舒伐他汀处理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血脂四项指标、斑块面积均有所下降,且LDL-C、TG水平及斑块面积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检测3组ST6Gal-Ⅰ表达显示对照组较基线组动脉弓处表达上调,用药后ST6Gal-Ⅰ表达明显下调。结论瑞舒伐他汀预防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可能与ST6Gal-Ⅰ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软脉灵对动脉粥样硬化鹌鹑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方法:雄性日本鹌鹑60只,随机均分成6组,即正常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软脉灵低、中、高剂量(折合成生药7.5,15和30g.kg-1)组和阳性对照普伐他汀钠8 mg.kg-1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鹌鹑给予高脂饲料16周制备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给药组在造模的同时,灌胃给药,qd,持续16周。16周后采血,测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以及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含量;并取主动脉,观察斑块分级及主动脉内膜厚度,制作病理切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动物在喂饲高脂饲料16周后主动脉内膜厚度显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其血浆内皮素升高,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软脉灵组剂量依赖性的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主动脉内膜的厚度,降低血浆内皮素及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升高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结论:软脉灵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浆内皮素和升高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有关。  相似文献   

12.
高脂模型的家兔摄入两种不同剂量的桔皮果胶,结果表明果胶能显著降低血清TC、TG、TC/HDL-ch和血浆粘度以及肝脂,同时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病理学检查显示果胶二组家兔的主动脉内膜中斑块总面积、斑块最大厚度,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值等均显著低于高脂空白组织,而且有降低肝脏脂肪沉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氯沙坦和卡托普利对高脂饮食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纤溶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家兔 4 0只随机分为 4组 :A组予普通饲料、B组予 1%高胆固醇饲料、C组和D组进食同B组 ,分别予氯沙坦和卡托普利灌胃。 12wk后取血检测各项生化指标 ,处死动物 ,制作标本 ,观察主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情况和血管内膜、中膜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及内膜的超微结构 ;检测血管组织的内皮素 (ET 1)水平。结果 :B组的血脂和ET 1水平较A组明显增高 ,斑块形成明显 ,血浆t PA活性降低、PAI 1活性增高。氯沙坦的干预不影响血脂水平 ,但可减小斑块面积 ,降低ET 1,改善t PA和PAI 1活性 ;D组除ET 1外的各项指标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C组和D组内皮损伤明显轻于B组。结论 :氯沙坦和卡托普利均能改善高脂血症家兔的内皮纤溶功能 ,减轻粥样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大剂量维生素D3注射和高脂喂养结合的方法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方法 6周龄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维生素D3,高脂饲料喂养大鼠。连续监测大鼠不同时间段的血脂水平、血液生化指标以及其病理变化。结果 1 AS模型组的TC、TG、HDL、LDL、血钙(Ca2+)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 HE染色,模型组大鼠的主动脉内膜下可见巨噬细胞及钙沉积,内弹力膜断裂,少量斑块沉积,而正常大鼠无病变的产生。结论该方法能够诱导大鼠高脂血症症状的发生,并逐渐在动脉内膜下形成粥样斑块,大鼠动脉硬化模型可成功建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颈动脉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聚集素表达的影响,探讨atRA抗血管再狭窄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新西兰雄性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6组:治疗组(A、B)、对照组(A、B)、假手术组(A、B),每组6只。治疗组和对照组给予高脂饮食,2周后行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假手术组正常饮食,手术但不损伤内膜,治疗组术前3d开始atRA灌胃。分别于术后7、28d处死A、B组动物,取病变血管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聚集素、PCNA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术后7d内膜开始增生,28d增生明显,管腔狭窄,有粥样斑块形成。治疗组内膜增生较轻,28d时内膜面积、内膜/中膜面积比、管腔狭窄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聚集素、PCNA阳性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atRA抑制动脉内皮损伤后新生内膜增殖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抑制聚集素表达是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芦黄颗粒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部分机制。方法3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对照组(10只)、芦黄颗粒组(10只);正常对照组饲普通标准饲料,模型对照组、芦黄颗粒组先导管球囊损伤兔左侧颈总动脉然后喂饲高脂饲料;同时芦黄颗粒组每天灌胃芦黄颗粒液3ml/kg,而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水。实验满12周后停药禁食12h,耳缘静脉取血10ml用于做血脂、Hs-CRP检查;用10%乌拉坦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分离颈总动脉,观察大体在左总动脉血管节段斑块病变情况;剪取尽可能长的颈总动脉血管节段均石蜡包埋,做连续切片,油红O染色。油红o染色后,标本平铺,使用数码相机拍照,用专业图像分析软件IPP 6.0测定颈动脉面积、粥样斑块面积,以及板块面积占颈动脉面积的百分比。左颈总动脉斑块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组织Hs-CRP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血脂,血清Hs-CRP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3组血清及斑块组织Hs-CRP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模型对照组、芦黄颗粒组血清及斑块组织hs-CRP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芦黄颗粒组血清及斑块组织hs-CRP含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肉眼可见正常对照组内膜光滑,无斑块明显形成;模型对照组血管表面粗糙,内膜面散在不规则表明隆突斑块,颜色为瓷白色;芦黄颗粒组血管内膜隆突斑块减少,颜色浅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芦黄颗粒组斑块面积比无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芦黄颗粒组斑块面积比小,P<0.05。结论芦黄颗粒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参与机制可能为调脂,抗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硫酸甘糖酯对鹌鹑实验性动脉粥样损害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雄性鹌鹑用高脂饲料喂养8wk能形成典型的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给动物po硫酸苷糖酯(PGMS)50及25 mg·kg~1·d~1,能明显抑制鹌鹑血清总胆固醇TC及(LDL+VLDL)C水平的升高,提高HDL C/TC及HDL_2/HDL_3 C比值,实验8 wk末,高脂组动脉病变重,斑块发生率为91.7%(11/12);PGMS高,低剂量组动脉病变轻,斑块发生率分别为25.0%(3/12)及41.7%(5/12).光镜和电镜观察表明,用药组动脉内膜增生明显轻于高脂组,提示硫酸甘糖酯对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具有抑制作用,并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丹参酮Ⅱ_A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御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对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防御作用。方法:将60只兔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洛伐他汀组及丹参酮ⅡA高、中、低剂量组,采用喂饲高脂饲料方法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90d后,观察兔血清血脂水平、主动脉内膜脂质斑块面积以及左冠状动脉和主动脉病理变化。结果:丹参酮ⅡA高、中、低剂量组血脂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酮ⅡA高、中剂量组主动脉内膜脂质斑块面积比率显著减少(P<0.01或P<0.05),肉眼和病理显示有显著改善。结论:丹参酮ⅡA能显著抑制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但其降低血脂水平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方法:回顾本院同期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40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对照组),比较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发生率,及对冠状动脉疾病的预测意义,并观察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与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之间的意义。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的颈动脉内膜厚度比对照组有增厚;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颈动脉内膜厚度和斑块发生率随之增高。颈动脉斑块对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高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当同时存在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时,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进一步升高,分别为85.71%、95.24%、97.67%。经超声检查有颈动脉斑块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阳性率明显增高。结论:颈动脉彩超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可提示冠状动脉病变意义,能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阳性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养心颗粒对p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清CRP含量的影响。方法制备家兔转染重组人p53腺病毒载体易损斑块模型,设立空白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血清CRP含量。结果治疗组在8周末CRP的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周末,各治疗组CRP含量升高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治疗组比较,CRP含量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心颗粒能明显抑制p53基因转染易损斑块家兔模型血清CRP含量的升高,这可能为其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