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各种肿瘤转移促进基因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编码蛋白在恶性肿瘤转移中的表达。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56例肿瘤转移和61例肿瘤未转移患者瘤组织的CD44V5~+、CD44V6~+、cerbB-2~+、nm23~+、DCC~+和p16~+细胞检出率和DNA含量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患者瘤组织细胞的CD44V5~+、CD44V6~+和cerbB-2~+细胞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而nm23~+,DCC~+,p16~+细胞表达率则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肿瘤转移者、多器官转移者、DNA异倍体者、SPF增高者、Apo降低者的CD44V5~+、CD44V6~+、cerbB-2~+细胞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未转移者、单器官转移者、DNA二倍体者、SPF降低者、APO增高者(P<0.01或P<0.05);而nm23~+、DCC~+、p16~+细胞的表达率与此相反。结论: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编码蛋白在各种恶性肿瘤转移中均出现异常表达,但有一定的倾向性,且与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DNA倍性、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凋亡水平)的关系均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编码蛋白在卵巢癌和宫颈癌转移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29例卵巢癌和19例宫颈癌患者瘤组织的CD44V5+、CD44V6+、cerbB-2+、nm23+、DCC+和p16+细胞检出率和DNA含量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卵巢癌和宫颈癌患者瘤组织细胞的CD44V5+、CD44V6+和cerbB-2+细胞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0.05);nm23+,DCC+和p16+细胞表达率则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0.05)。肿瘤转移者、多器官转移者、DNA异倍体者、SPF增高者、Apo减低者的CD44V5+、CD44V6+、cerbB-2+细胞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未转移者、单器官转移者、DNA二倍体者、SPF不增高者、APO不减低者(P<0.01或0.05)。而nm23+、DCC+、p16+细胞的表达率与此相反。结论卵巢癌和宫颈癌组织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编码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对判断肿瘤的恶性度、转移潜能、转移严重程度及患者预后估计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53及p16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i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57例PTC和30例甲状腺瘤组织中p53及p16基因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TC中p53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0.005),并随着PTC病理分级增高而显著增加(P<0.01),而且颈部淋巴结有转移者高于无转移者(P<0.05);而PTC中p16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良性肿瘤(P<0.005),且阳性表达率随着PTC病理分级增高而显著降低(P<0.01),p16在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乳头状癌中阳性表达率与未发生转移的乳头状癌中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53基因的突变及p16基因的失表达都可能促进PTC的发生、发展及其转移,且p16基因可能在PTC的中晚期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PTC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具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组织相关基因编码蛋白表达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3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组织的p53V 、CD44v5 、CD44v6 、cerbB-2 、nm23 表达百分率和DNA含量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患者p53V 、CD44v5 、CD44v6 、cerbB-2 的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或P<0.05),肿瘤转移时升高更加明显;nm23 细胞表达率却显著降低(P<0.05),肿瘤转移时进一步降低(P<0.05)。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患者p53V 、CD44v5 、CD44v6 、cerbB-2 细胞表达水平均逐渐增高,而nm23 细胞却逐渐降低。肿瘤组织DNA倍体类型不同,p53V 、CD44v5 、CD44v6 、cerbB-2 、nm23 细胞表达率明显不同。结论:这些结果提示,肿瘤组织DNA倍性和肿瘤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病情发展和肿瘤恶性度有关,可用于患者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53基因突变、p16基因缺失、肿瘤细胞增殖活性(PCMNA)和凋亡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相互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96例不同类型胶质瘤中P53,P16蛋白表达及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PCNA);应用非同位素PCR-SSCP技术检测p53基因5-8外显子突变。应用PCR-DNA测序技术检测SSCP阳性标本中p53基因5-8外显子碱基突变谱和氨基酸顺序改变。应用TUNEL技术检测肿瘤细胞中凋亡的改变。结果结果显示96例不同类型胶质瘤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1.7%(40/96),其中Ⅱ级肿瘤阳性率为27.3%(13/53),Ⅲ、Ⅳ级肿瘤阳性率分别为62.5%(20/32)、63.6%(7/11),低分级与高分级胶质瘤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χ2=4.88,P<0.05)。SSCP检测结果显示34/96(35.4%)例胶质瘤出现p53基因异常移动的单链DNA电泳带,主要分布在5,7,8外显子。在40例P53蛋白阳性的病例中有32例呈现该基因的单链构象多态性改变,两种方法检测的符合率基本一致。DNA序列分析显示,17例SSCP有异常电泳带的标本中均存在p53基因突变,而且主要发生在5-8外显子,突变类型多数为点突变或碱基缺失,突变位点多分布在第5外显子130-175号密码子之间,第8外显子270-291密码子之间,突变类型主要为错义突变,且多为单碱基的改变,碱基突变以G→A或A→G最多。p16蛋白的表达缺失率为60.4%(58/96),其中Ⅱ级肿瘤为39.6%(21/53),Ⅲ、Ⅳ级肿瘤为81.2%(26/32)、100%(11/11),在高级别胶质瘤中P16表达缺失率均显著高于低级别的肿瘤。复合表达研究显示,p53蛋白的表达与p16缺失之间存在负相关性(P<0.05)。96例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及凋亡检测显示,PCNA标记指数(PCNALabelIndex,PCNALI)随着肿瘤分级的升高而递增,而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随着肿瘤分级的升高而递减,PCNALI/AI之比随着肿瘤分级的升高而递增。结论p53异常表达和突变是胶质瘤中最常见的基因改变,与胶质瘤的组织学分级呈显著正相关;p53突变更常位于5、7、8外显子,突变类型主要为错义突变,且多为单碱基的改变,碱基突变以G→A或A→G最多。p53基因突变可以通过p53蛋白的表达来间接反映,p53基因的异常表达及突变与胶质瘤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p16的缺失更多见于高级别的胶质瘤,与胶质瘤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胶质瘤发生、发展与PCNA的高表达和细胞凋亡的抑制密切相关,PCNALI/AI比PCNALI或AI单独检测更能反映胶质瘤的病理特征及恶性行为。p53基因突变、p16基因表达的缺失及PCNALI的增高和细胞凋亡的抑制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协同作用并与肿瘤的分化和异常增生显著相关,而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发生受p53、p16基因的调控,p53及p16抑癌基因的失活,是胶质瘤逃逸凋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CT与p53、p16、DNA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CT征象与p53、p16基因蛋白异常表达及癌细胞核DNA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对5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NSCLC石蜡包埋标本,检测p53、p16基因蛋白表达;在此基础上,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了其中39例细胞核DNA含量并与相应的CT征象对照,分析P53、p16基因蛋白表达及DNA含量(DNA指数,DI)与CT表现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①正常肺组织、癌旁肺组织和肺癌组织中,p53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p16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p53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p16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P<0.05).TNM分期中,I、Ⅱ期NSCLCp53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Ⅲ期和Ⅳ期;而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Ⅲ期和Ⅳ期(P<0.05).②NSCLC的DI值明显高于癌旁肺组织和正常肺组织;NSCLC的细胞分化程度越差,TNM分期越高,异倍体率(AT%)越高,SPF值也越大.③CT显示NSCLC最大直径>3cm及有淋巴结肿大组p53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p16基因蛋白阴性表达及DI值、SPF值均高于直径≤3cm组及无淋巴结肿大组;肿块轮廓出现深分叶征、棘状突起征,边缘出现短毛刺征组p53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高,p16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低,同时具有较高的DI.结论CT征象与p53、p16、DNA等分子生物学指标对比观察,有助于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水平,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赵芳芳  俞岚姚敏 《实用全科医学》2006,4(2):127-128,F0003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nm23、p53和细菌L型感染在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和革兰染色方法检测101例卵巢肿瘤中的PCNA及nm23、p53、基因的表达及细菌L型的检出率。结果PCNA及p53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0.01);nm23蛋白在恶性肿瘤的表达率则低于良性肿瘤(P<0.01);PCNA及nm23肿瘤转移抑制基因、p53抑癌基因的指标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及患者预后明显相关(P<0.01~0.05)。细菌L型检出阳性率与病理分级有显著差异(P<0.005),腹腔淋巴结有转移比无转移者、有腹水比无腹水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nm23、p53基因在卵巢肿瘤中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PCNA的表达有助于卵巢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两种基因均可作为判断卵巢肿瘤生物学行为及患者预后参考指标。L型感染极有可能成为诱发肿瘤因素之一,它们与癌基因可能有协同致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良、恶性周围神经肿瘤DNA倍体分析,佐以检测 p53基因表达,研究其与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及临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65例良、恶性周围神经肿瘤石蜡包埋组织进行肿瘤单细胞DNA倍体分析;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P53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23例良性肿瘤DNA倍体检测均为二倍体;42例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PNST)中检出异倍体4例,二者差别无意义.SPF、PI值在良、恶性周围神经肿瘤中差别有显著意义(χ2=28.674、23.730,P<0.001),且与MPNST病理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rs=0.418、0.347,P<0.01、0.05). P53阳性表达在MPNST显著高于良性者(χ2=34.719,P<0.001);P53阳性表达强度与MPNST恶性程度呈正相关(rs=0.326,P<0.05).P53阳性表达强度与异倍体的出现及SPF、PI值均呈正相关(rs=0.318~0.354,P<0.05).结论 SPF、PI值在良性周围神经肿瘤向恶性转化过程中会不断升高,对良、恶性周围神经肿瘤的鉴别诊断有临床应用价值.检测P53表达是鉴别诊断良、恶性以及判断MPNST恶性程度高低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p53基因突变、细胞倍性、细胞凋亡三者的关系,探讨突变型p53基因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PCR-SSCP检测20例正常卵巢组织、20例良性卵巢肿瘤、45例恶性卵巢癌(其中肿瘤未转移组20例,肿瘤转移组25例)患者的p53基因突变,流式细胞仪Facscan检测卵巢癌细胞染色体倍性、凋亡率及其在细胞周期各相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卵巢癌转移组的p53基因突变率为60%,未转移组为40%(P>0.05);其中p53基因突变组肿瘤细胞凋亡率(20.25%)明显低于未突变组肿瘤细胞凋亡率(41.68%)(P<0.05);p53基因突变组异倍体细胞百分率(73.9%)明显高于未突变组(36.4%,P<0.05);另外,异倍体细胞较二倍体细胞更容易发生转移(P<0.05);异倍体肿瘤细胞凋亡率为36.1%,二倍体肿瘤细胞凋亡率为42.0%,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p53基因突变使肿瘤细胞凋亡率下降,进而促进肿瘤发生发展。p53基因突变多见于异倍体细胞,细胞凋亡率与细胞倍性无关。  相似文献   

10.
应用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10例正常大肠粘膜、27例大肠腺瘤及32例大肠腺癌的p21~(ras)及DNA含量,结果发现:①正常大肠粘膜、大肠腺瘤及大肠癌的p21~(ras)表达量依次递增,并随大肠腺瘤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加重以及瘤体的增大而增多;②大肠腺瘤组p21~(ras)表达增强呈阳性者的DI值、SPF值显著高于p21~(ras)阴性者,而大肠癌组仅SPF值有显著性差异;③DNA含量呈异倍体的大肠腺瘤及腺癌的p21~(ras)表达量显著高于DNA二倍体者本研究从p21~(ras)表达的量变意义上说明:①p21~(ras)过表达促进了大肠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并导致细胞DNA含量异常,出现DNA异倍体;②p21~(ras)表达量的变化在大肠腺瘤向腺癌恶性转化的质变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53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姜涛  刘玉林  李晨  程庆书  刘锟 《医学争鸣》2002,23(8):760-762
目的 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p53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PCNA和p53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肿瘤发生及恶性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 肺癌组织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0%,较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淋巴结转移者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在不同组织学分级和病理分期的肺癌组织间p53的表达无差异性。肺癌组织PCNA标记指数随组织学分级和病理分期的增高而增高(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显著增高(P<0.01),p53阳性表达者PCNA标记指数显著高于p53表达阴性者(P<0.01)。结论 p53蛋白表达与肺癌的发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CNA与肺癌的生长及恶性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肺腺癌患者组织中P16和P53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7例不同临床病理参数肺腺癌患者肺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16和p53基因表达产物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肺腺癌组织中P16蛋白的阳性率为35.1%,明显低于癌旁组织59.6%;P53蛋白的阳性率为80.7%(46/5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42.1%(P<0.05)。P16和P53蛋白表达与肺腺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有无转移有关(P<0.05)。结论:肺腺癌组织P16和P53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其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癌中端粒酶活性和p53蛋白表达的意义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检测端粒酶活性,免疫组化SABC检测p53蛋白表达。并观察其5年的生存期。结果: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p53蛋白表达分别为80.9%和59.6%,而正常组织无表达。端粒酶活性、p53蛋白表达均与肺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无显著性相关。肺癌p53蛋白表达与无p53蛋白表达的5年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端粒酶活性表达与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的5年生存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有端粒酶活性表达的患者,其生存率较低。结论:端粒酶活性和p53蛋白表达与肺癌发生有关,两者均可作为肺癌早期肿瘤标志物;p53蛋白与肺癌临床预后无明显相关,有端粒酶活性表达肺癌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唐录英  金亦  苏祖兰  任泽肪  何丹 《广东医学》2001,22(10):900-901
目的 探讨肺癌组织中p5 3基因蛋白表达和肺癌患者血白细胞p5 3基因突变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肺癌组织中p5 3基因蛋白表达及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PCR -SSCP)检测其中肺癌患者血白细胞p5 3基因突变。结果 p5 3基因蛋白在 5 1例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5 9% ,其中p5 3蛋白在鳞癌、腺鳞癌和腺癌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有淋巴结转移者 ( 77% )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 4 5 % ,P <0 0 5 ) ,p5 3蛋白在肺癌癌旁正常肺组织及白细胞中均为阴性 ;5 1例肺癌患者中 2 8例血白细胞DNA均未见p5 3基因突变。结论 p5 3基因在肺癌患者血白细胞DNA未见突变 ,p5 3基因蛋白阳性的肺癌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 c- erb B- 2基因产物 p185 neu和 ras基因产物 p2 1ras在肺癌组织的表达情况 ,以揭示 c- erb B- 2和 ras基因在肺癌形成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 SABC法检测 5 5例原发性肺癌组织中 2种基因产物 .结果  10例小细胞肺癌组织均无 p185 neu和 p2 1ras的阳性表达 .2 8例肺鳞癌中 p185 neu和 p2 1ras阳性表达率分别是 46 %(13/ 2 8)和 5 4% (15 / 2 8) .16例肺腺癌中 p185 neu阳性表达率为 5 6 % (9/ 16 ) ,p2 1ras阳性表达率为 6 2 % (10 / 16 ) .肺鳞癌和肺腺癌中 2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p185 neu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相关性 (r=0 .36 ,P<0 .0 5 ) ,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无关 ;p2 1ras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等临床病理因素无关 .p185 neu和 p2 1ras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r=0 .5 2 ,P <0 .0 1) .结论 c- erb B- 2和 ras基因的改变与非小细胞肺癌 (NSCL C)的发生有关 ,这 2种基因在 NSCL C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 .同时 ,检测 p185 neu和 p2 1ras还有助于评估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Ki67)和p53 的表达水平,探 讨其对患者预后(生存率)判断的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 中的Ki67 和p53 表达水平。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Ki67 和p53 表达水平与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率的关系。 结果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Ki67 阳性细胞率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时间具有较弱的相关性(r =-0.200, P =0.030),p53 阳性细胞率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时间无相关性(r =0.003,P =0.050)。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 Ki67 和p53 共表达以及原发肿瘤局部淋巴结远处转移(TNM)分期对患者生存期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0)。当Ki67 和p53 均低表达时,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及1 ~ 5 年生存率均高于平均水平。预后影响因 素Cox 回归分析表明,TNM 分期越低,患者中位生存时间越长,死亡风险越低。结论 TNM 分期是影响肺癌 预后的指标,TNM 分期越高,患者死亡风险越大。Ki67 和p53 均低表达时,中位生存时间及1 ~ 5 年生存率 均高于平均水平,提示Ki67 和p53 联合检测可为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17.
p16基因结构及表达异常与周围型肺癌CT征象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p16基因结构及表达异常与周围型肺癌CT征象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方法检测52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癌肺组织和癌旁肺组织中p16基因的表达水平及第2外显子突变,并与其CT征象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52例肺癌患者癌组织中p16基因蛋白丢失率为53.8%(28/52),第2外显子缺失/突变率为23.1%(12/52);p16基因的缺失和蛋白的丢失率在不同临床分期的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的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细毛刺、棘突、胸膜凹陷及淋巴结转移等CT征象的肺癌患者,p16基因的缺失和蛋白的丢失率明显高于无以上征象者(P<0.05);而在不同肿瘤大小、有无分叶、有无空洞、不同增强值方面,各组的p16基因的缺失和蛋白的丢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16基因突变及表达异常可能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与肺癌患者CT征象有关。 p16基因可作为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p53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60例NSCLC中p53和PCNA表达情况。结果: 在NSCLC中p53表达率(53.3%)及PCNA增殖指数均高于癌旁组织(P<0.001~P<0.05),且两者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临床病理分级有一定关系(P<0.05~P<0.005).p53、PCNA表达与组织类型无相关性(P>0.05)。结论: p53参与了NSCLC的发生发展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肿瘤分化程度相关.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在肿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