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丽  唐雯琦  章左艳 《护理研究》2012,26(12):1096-1097
罗伊适应模式是美国护理学家提出的一种护理理论[1],罗伊认为人是一个整体的适应系统,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为了维持自身的完整状态,持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当机体受到内外环境的主要刺激、相关刺激和固有刺激的作用后,机体适应系统通过生理和认知调节器两个亚系统进行控制、调整,并通过效应器表现出来,即产生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和相互依赖4个方面的变化[2].罗伊适应模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如何有效地实施罗伊适应模式,扩大服务对象的适应范围,改善护理对象的适应方式是临床护士必须面对、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对200名护理人员进行罗伊适应模式护理理论的认知调查,并分析了影响因素,为今后的相关业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刘励军 《新医学》2008,39(7):432-433
1 引言 严重创伤、休克和感染等致病原因,通过引发机体炎症反应失衡,最终导致脓毒症相关性MODS.研究表明,机体炎症反应的失衡,即机体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紊乱,主要表现为2种状态:①全身炎症反应过激或失控,此时适应性抗炎反应低下;②适应性抗炎反应亢进,造成免疫系统功能低下而引发继发性感染.  相似文献   

3.
通过运用罗伊适应模式对1例颅脑损伤致偏瘫、失语病人的护理,阐明了人体是具有适应能力的系统,护理人员必须分辨作用于护理对象的各种刺激及由此而引起的效应,从而帮助护理对象降低刺激强度,改善护理对象的适应方式,促进机体的适应性反应,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相似文献   

4.
学术背景:剧烈运动可诱发心肌损伤.研究表明,心肌缺血预适应是有效的保护心肌免于损伤的内源性保护措施.另有研究表明,运动可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保护物质,从而提高机体耐受缺血缺氧的能力称为运动预适应.目的:探讨运动顶适应的心肌细胞保护机制,为在运动实践中保护心脏提供新的思路.检索策略: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01/2007-12的相关文献,检索词"Exercise preconditioning,Ischemicpreconditioning,Adaptive cytoprotec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2000-01/2007-04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缺血预适应;运动预适应:适应性细胞保护",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37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与缺血预适应和运动预适应相关.②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义章.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缺血预适应与运动预适应的随机对照试验.所选用的30篇文献中,8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资料综合:①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缺血是造成心肌损伤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发病因素,短暂的心肌缺血引起可逆性心肌损伤,使心肌难于承受再次缺血,反复多次短暂的缺血发作有可能引起累积性心肌梗死.②研究表明,缺血预适应能对随后长时间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这种现象称为缺血预适应.缺血预适应使心脏遭受短暂缺血后能耐受较长时间的缺血,是心脏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③激烈运动作为一种应激,可极大提高心肌耗氧量,造成暂时的心肌相对缺血或绝对缺血,反复的运动则造成反复的短暂缺血,这种通过运动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保护物质,从而提高机体耐受缺血缺氧的能力称为运动预适应.运动预适应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运动预适应的机制与运动诱导心肌细胞适应性保护有关.结论:运动预适应的机制与运动诱导心肌细胞适应性保护有关.这种适应性心肌细胞保护可能与抗氧化酶活性提高、热休克蛋白产生、一氧化氮的作用、心肌细胞凋亡的抑制,以及与运动导致冠状动脉解剖、生理适应和心肌肌浆网Ca2 -ATP酶活性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护理理论家们相继建立了许多护理学的理论和模式,罗伊适应模式(RAM)便是其中一个对护理学领域有着广泛影响的理论。RAM是由美国护理理论家Sister Callista Roy于20世纪70年代正式提出[1]。Roy认为人是一个整体的适应系统,需要持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通过不断地与环境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来维持自身的完整状态,人的生命过程就是对内外环境各种刺激的适应过程。当机体内外环境的刺激作为输入进入机体后,机体的适应系  相似文献   

6.
生物钟是机体为适应周围环境,经过长期进化而来的内在适应性反应,它受外界环境(辐射、药物等)影响引起DNA损伤而使节律重新设置。肿瘤的发生、发展可改变机体微环境,近期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肿瘤疾病进展与机体生物钟紊乱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生物钟和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factor,HIF)的结构、调控及表达角度分析,对缺氧及生物钟相关性进行综述性介绍,以期凭靶向调节生物钟来改善机体肿瘤疾病进展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希望能促进时间生物学领域与更多其他领域形成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 理疗作用的一般理论是用以说明进行理疗时,物理因子是怎样发挥作用而产生治疗效果的。在考虑物理因子对机体的作用时必须从机体与外界环境统一的原则出发。机体在与环境中各种因子相互作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适应。机体的任何生命现象都是适应的表现。都是对某些特定存在的条件的适应。疾病是机体对条件不能充分适应而产生的病理性适应。理疗时所用的物理因子都属于外界刺激物。它们既能引起机体周围外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心肌缺血预适应及其抗心律失常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是指一次或几次短暂重复缺血再灌注可提高随后较长时间心肌缺血再灌注的耐受性,减轻心肌损伤.IPC是机体组织细胞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内在的抗损伤能力.自1986年Murry等[1]首次发现这一现象以来,机体这一内源性抗损伤作用已在不同种属动物与不同实验模型(在体、离体心脏,培养心肌细胞,转基因动物)所证实,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不仅发生在心脏,也可出现在心外组织[2].诱导预适应的因素从缺血、缺氧、牵扯、快速起搏、热应激到药理性预适应.  相似文献   

9.
正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是通过给予机体部分器官缺血预处理,可减少缺血/再灌注对远隔器官的损伤,对血管内皮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就近年来RIPC对血管内皮的保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新进展做一综述。远程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是指机体部分器官(如上肢)在受到短暂的、可逆性缺血缺氧刺激后,通过诱导缺血器官以外的其他脏器  相似文献   

10.
危重病人血糖、胰岛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重病人由于应激反应,血糖、胰岛素发生变化以适应此时机体对能量增加的需要,其变化与病情轻重有密切关系.我们观察了60例危重病人血糖、胰岛素的变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俄]/ПашковВК…//ВопрКурортол.-2000,4.-37~39 特异反应性皮炎是儿童常见病,近年来发病显著增多,除局部红斑、水肿、渗出、脱屑等皮损外还伴搔痒、睡眠障碍、皮肤划痕反应等症状,表明有躯体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可引起应激反应促使机体适应障碍.桑拿浴作用于机体的温度及压力感受器,可影响心肺和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变精神情绪张力和代谢过程,是一种生理性促适应因子,对早期和晚期缓解期特异反应性皮炎无疑是有益的.本文研究桑拿浴对缓解期特异反应性皮炎儿童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护士面临的压力分析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剑霞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9):1431-1432
压力(stree)又称紧张或应激,是某种事物对人的生理或心理造成的一系列紧张反应状态.持续压力可使机体内用以适应和调节压力的能量和精力耗尽,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心身疾病.现就护士面临的压力及应对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适应是指机体在内外环境的变化中,通过改变调节自身的机能、形态和结构以适应其变化,从而更好地生存下去。已有研究报告,不同程度的持续性低氧对机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可是合理的间歇性低氧对缺氧机体却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被称为间歇性低氧适应(intermittent hypoxia adaptation)。小鼠经重复密闭缺氧4次后,脑组织匀浆提取液可显著增强未经处理的小鼠对缺氧的耐受能力。为探讨间歇性低氧训练对人的感知、工效的影响,本研究对入我院疗养的歼击机飞行员进行了低氧训练前后有效意识时间的测定并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学术背景:低氧应激状态下精作为首当其充的能源物质优先被动用,长期低氧应激机体糖代谢过程发生深刻影响,包括糖的摄取、利用、氧化等.因此研究低氧适应对糖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尤为必要.目的:探讨低氧适应对糖代谢的影响及具可能机制,为低氧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01/2007-07的有关文献,检索词为"低氧(缺氧),代谢酶,胰岛素,GLUT,HIF-1,AMPK",限定文章语言分别为英语和中文.共检索到338篇相关文献,其中中文文献215篇,英文文献123篇,对文献进行筛选,纳入标准:①选取针对性强,相关度高的文献.②对同一领域的文献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献:排除重复研究和Meta分析类文章.最后40篇被选用.文献评价:选用40篇文献,其中8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与实验研究.资料综合:伴随着低氧适应,机体糖磷酸化酶与糖原合成酶含量升高、活性增强,葡萄糖转运能力增强,可能是低氧诱导因子1上调了糖代谢有关的低氧基因表达;AMPK的激活通过一条未知的途径调节糖代谢过程.结论:糖代谢能力增强是低氧适应的重要标志之一;低氧适应糖代谢能力增强,在高原训练、预防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正> 80年代里苏联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增强机体.全身非特异性抵抗力的方法—间歇常压低氧疗法,即在常压下间歇吸入10%氧与90%氮的混合气体使机体产生适应,其优点是无副作用并能激活机体的固有功能储备,高血压病应用的理论根据是它对低氧的适应有良好影响,而低氧正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基础发病机制。系统地应用低氧因子使血压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交感神经系统张力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降  相似文献   

16.
情志护理是的一种心理疗法,系根据医学心理学的理论,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或消除一切不良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使病人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以达到早日康复之目的.它适应于临床各科疾病的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生理周期主要存在纵向(longitudinal)和振动(oscillatory )两种时间模式.纵向时间模式又称为沙漏模式,通过单方向、不同阶段来反应生理变化周期.出生、青春期、成年期、更年期、衰老和死亡是人类沙漏模式的最好例子[1].振动时间模式又称为循环模式,是机体自身的一个临时反应模式,该模式在人类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  相似文献   

18.
学术背景:抗阻力训练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多种生理性适应,其中最显著生理性适应的可能是改变骨骼肌的形态和功能。在抗组力训练前通常会进行肌肉的拉伸或柔韧性练习,急性或长期拉伸练习对随后力量训练产生的影响与生物力学的关系十分密切。目的:归纳分析肌肉的拉伸或柔韧性运动中生物力学变化及拉伸练习引起机体适应的变化机制。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www.Ovid.com数据库和http://www.ncbi.nlm.nih.gov网站1996-01/2007-05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flexibility,stretching,elasticity,range of movement,range of motion,training and injury,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在检索272篇文献中,选择拉伸运动与抗阻力训练,拉伸练习诱导的机体适应机制,拉伸练习与运动损伤等文献108篇。文献评价:在108篇文献中,删除20篇重复文献;对88篇文献进行分类整理,选择其中密切相关的30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其中人体和动物实验25篇,综述文献5篇。资料综合:①抗组力训练前进行肌肉的拉伸练习是否可以避免肌肉损伤,肌肉酸痛,提高成绩,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②柔韧性训练导致力量增加的可能原因是长期的拉伸练习诱导的肌肉肥大。③拉伸练习引起机体适应的变化机制包括神经系统适应、肌肉结构性适应、细胞性适应和体内激素变化。④回顾性调查结果显示拉伸练习并不能预防肌肉或关节的损伤,相反可能会增加肌肉或关节损伤的危险性。结论:拉伸练习可导致肌肉力量下降,但其中的变化机制尚需进一步调查研究。柔韧性长期训练能提高协调能力、运动技术和本体感受器感受刺激的能力。在力量训练中,避免长时间拉伸练习对于预防肌肉或关节的损伤可能会有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进入昆明亚高原疗养而出现一些机体反应,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方法通过对症治疗、心理安慰、严密监护、注意预防等措施。结果本组191例冠心病患者经过10~15天的疗养生活,使患者由高山反应到逐渐适应时机体产生潜力的作用。结论冠心病稳定型患者进入昆明亚高原地区疗养,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和一定的医疗保障措施是完全可以在此进行疗养的。  相似文献   

20.
严重创伤或脓毒血症的病人应激时会出现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和功能代谢的改变。这些变化重新调整机体的内环境的稳定 ,以适应和对抗应激原的作用 ,这在早期对机体的适应和防御保护方面有积极作用。但这种内环境的改变常常是以增加器官功能的负荷或自身防御机制的消耗为代价的 (如胰岛素及其抵抗激素—皮质醇、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 ,在应激早期时合成增加 ,但此后相关激素的活性降低 )。因此 ,过分强烈或长期的应激状态将造成机体适应能力的损害或适应潜能的耗竭 ,从而使得机体内环境明显失衡 ,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发展 ,器官功能的衰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