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肌松药和镇痛药等药物的联合应用,现代全身麻醉的深度、患者的意识状态常常被掩盖或难以判断.以往的传统体征(血压、心率、呼吸和瞳孔等)已不能准确地反映麻醉深度.目前,有关研究重点集中在脑电活动方面,如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脑电熵(entropy)、听觉诱发电位等.现就entropy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意义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与脑电双频指数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麻醉深度一直是麻醉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全身麻醉是一种复杂且特殊的状态.包括催眠、记忆缺失、疼痛应激抑制和肌肉松弛等多方面的因素构成。传统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瞳孔等.已不能准确的反应麻醉深度。随着脑电技术的发达.目前已有听觉诱发电位、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tS).脑电熵(Entropy)等多种监测方法.本文就脑电熵在麻醉深度中的应用以及这几年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脑电双频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就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与麻醉药物浓度及镇静深度的相关性研究,阿片类药物及麻醉过程中常用的非麻醉药物对BIS的影响进行综述,并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定量脑电分析与麻醉深度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定量化脑电图分析已用于麻醉深度监测,其中尤以双频谱指数最有价值。本文介绍其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定量化脑电图分析已用于麻醉深度监测,其中尤以双频谱指数最有价值。本文介绍其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Narcotrend脑电监测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arcotrend监测仪[1](Narcotrend(,MonitorTechnik,Bad Bramstedt,Germany)是一种新的以脑电分析为基础的的麻醉深度监测仪,已在欧洲用于临床麻醉和催眠深度监测。它是应用Kugler多参数统计分析方法,对脑电信号进行计算机处理,基于大量处理过的脑电参数进行脑电自动分级,将脑电  相似文献   

7.
脑电双频指数用于婴儿七氟醚麻醉深度监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用于婴儿七氟醚麻醉深度监测的可行性.方法 拟行腹部手术的50例婴儿按月龄分为A组(0~6个月,34例)和B组(7~12个月,16例),均采用七氟醚全麻联合骶管阻滞.记录患儿基础、麻醉诱导、气管插管、不同稳态呼气末七氟醚浓度(CETSev,3.0%、2.4%、1.8%、1.2%)、咽反射恢复、拔除气管导管以及麻醉苏醒时的BIS、HR、SBP、DBP、PnC02和直肠温度.结果 两组患儿BIS在麻醉诱导后均显著降低,麻醉恢复期显著上升.A组BIS在不同CETSev、咽反射恢复、气管拔管及麻醉苏醒时均低于B组(P<0.05或P<0.01).麻醉苏醒时B组BIS恢复至基础水平,而A组患儿BIS仍低于基础时(P<0.01).两组患儿BIS均与CETSev负相关,B组相关性(r=0.675,P<0.01)高于A组(r=0.315,P<0.01).A组与CETSev相关的指标还有SBP(r=0.345,P<0.01)、DBP(r=0.463,P<0.01),B组与CETSev相关的指标还有DBP(r=0.428,P<0.01).结论 七氟醚全麻联合骶管阻滞下,6个月以下婴儿BIS与7~12个月婴儿明显不同.7~12个月婴儿BIS与麻醉深度相关性较好,优于DBP与麻醉深度的相关性;6个月以下婴儿BIS、SBP、DBP与麻醉深度的相关性类似.临床分析6月龄以下婴儿BIS监测须慎重.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发展,脑电(EEG)监测有望成为临床麻醉、急诊及重症监护病房的常规监测手段,其中研究较多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ndex,AAI)已在麻醉诱导、维持、恢复等方面显示出优势。本文旨在就近年来BIS和AAI应用于麻醉实践中的优点及不足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脑电双频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就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与麻醉药物浓度及镇静深度的相关性研究,阿片类药物及麻醉过程中常用的非麻醉药物对BIS的影响进行综述,并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
大量研究证实,脑电双频指数(BIS)与较大小儿的镇静及麻醉深度有较好的相 关性,与麻醉药物浓度呈负相关,能较好地评价意识水平。但对于婴儿,BIS监测的有效性尚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1937年Gibbs等[1]首次提出用脑电图(EEG)监测麻醉深度的可能性,应用EEG信号来监测麻醉深度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虽然麻醉前后EEG波形会有明显变化,但因EEG个体差异及变化较大,而且不同麻醉药物、导联、温度及环境的变化都对EEG信号有较大影响,所以EEG信号一直无法直接应用于临床麻醉.  相似文献   

12.
熵指数麻醉深度监测仪在全麻苏醒期患者意识监测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熵指数在全麻苏醒期监测患者意识状态的效能。方法选择25例ASAⅠ或Ⅱ级在全麻下择期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手术期间通过丙泊酚、雷米芬太尼和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术毕采用熵指数监测麻醉深度,采用镇静/警觉(OAA/S)评分评估患者全麻后意识恢复程度,并记录不同OAA/S评分时所对应熵指数(RE和SE)的值。计算这些参数对应意识状态的相关系数(r)。结果rSE、rRE与患者全麻苏醒期意识状态变化显著相关(P<0.01)。结论熵指数在全麻苏醒期能够及时有效地反映患者意识状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麻醉深度一直是麻醉医生所关注的问题.全身麻醉是一种特殊而非常复杂的状态,包括催眠、记忆缺失、疼痛应激抑制和肌肉松弛等方面的因素.熵(entropy)是通过对脑电图(elelctroencephalogram,EEG)及前额肌电图(frontal electro-myogram,FEMG)的采集,运用一种特殊的运算方式将反映脑电信号的复杂程度用数值表述出来.Datex-Ohmeda公司经过数年与临床合作研究开发,于2003年在全球推出了S/5TMM-Entropy模块,将熵指数的概念第一次作为监测的一种手段提供给麻醉医师,使其真正在临床得以实践.现就麻醉深度和熵在临床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在临床麻醉中,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是保证患者安全,减少麻醉并发症的前提.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ial in-dex,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line aRX index,AAI)是近年来发展较好的意识水平监测手段,二者的工作原理不同,麻醉药对各自数值的判读影响也不尽一致,值得麻醉医生注意.现就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麻醉深度监测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麻醉深度监测的手段随着麻醉技术的不同而变化,脑功能监测成为当前麻醉深度研究的热点。在不断开发的脑功能监测指标中,如脑电双频指数(BIS)、听觉诱发电位(AEP)、熵(Entropy)、脑电功率谱(PSA)、脑功能状态指数(CSI)等,只有BIS经过大样本、多中心和较全面的临床验证。虽然BIS对预防知晓的发生有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不少缺陷。由于麻醉不同成分产生的机制和作用部位不同,目前还没有一个指标能够全面、正确地反映麻醉状态的不同成分变化,所以麻醉深度监测的发展趋势应该是针对麻醉不同成分采用特异性强的指标进行综合监测和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大鼠两侧脑半球顶叶、额叶和枕叶皮质脑电互近似熵(C-ApEn)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300~350 g,随机分为3组(n=12),分别于左右顶叶(Ⅰ组)、额叶(Ⅱ组)和枕叶(Ⅲ组)埋置硬膜外电极,连续监测自发腩电.于大鼠清醒状态下连续记录20 min脑电图,取最后2 min的脑电图进行后期分析并记为基础值;然后静脉输注异丙酚,初始输注速率为400μg·kg~(-1)·min~(-1),每次递增100 μg·kg~(-1)·min~(-1),直至900μg·kg~(-1)·min~(-1),每个速率持续输注10 min,取最后2 min的脑电图进行后期分析,计算不同异丙酚输注速率时两侧脑半球的C-ApEn.于埋置电极前1周时测定不同异丙酚输注速率时大鼠翻正反射和夹尾反射消失情况.结果 所有大鼠异丙酚500~600μg·kg~(-1)·min~(-1)时翻正反射消失,800~900 μg·kg~(-1)·min~(-1)时夹尾反射消失.各组给予异丙酚后的C-ApEn均低于清醒状态时,且随异丙酚剂量的增加C-ApEn逐渐降低(P<0.05).结论 异丙酚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两侧脑半球顶叶、额叶和枕叶皮质的信息交流和联系.C-ApEn是与异丙酚麻醉效应相关的敏感的非线性腩电参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状态熵指数(SE)监测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全麻诱导时镇静深度的准确性。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7例,年龄21~64岁,ASAⅠ级或Ⅱ级,靶控输注异丙酚行全麻诱导,初始效应室靶浓度设定为1.5μg/ml,效应室靶浓度达到设定浓度后1 min以0.5μg/ml的浓度梯度递增,靶控输注开始后每30秒进行1次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直至患者意识消失(OAA/S评分≤1分),记录每次OAA/S评分即刻的SE及BIS。分析SE和BIS与OAA/S评分的相关性,计算SE和BIS的镇静深度预测概率(P_K)、患者意识消失时SE_(50)、SK_(90)、BIS_(50)、BIS_(90)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BIS、SE与OAA/S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6(P<0.05)和0.824(P<0.05);BIS与SE的相关系数为0.855 (P<0.05);SE的镇静深度P_K(0.874±0.021)高于BIS(0.820±0.028)(P<0.05)。SE_(50)和BIS_(50)分别为59(48~65)、62(53~67),SE_(90)和BIS_(90)分别为39(16~49)、44(23~53)。结论SE监测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全麻诱导时镇静深度的准确性高于BI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术体积描计指数(SPI)联合熵指数麻醉深度监测对关节镜肩袖修补患者术中循环及早期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关节镜肩袖修补手术患者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18~65岁,BMI 18~28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标准组(S组)和多模式组(M组),每组30例。S组术中采用常规监测;M组在S组的基础上联合SPI和熵指数监测[以状态熵(SE)为主要监测参数]。记录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和调控次数。记录麻醉诱导前(T_1)、插管前10 s(T_2)、插管完成时(T_3)、切皮时(T_4)、缝皮时(T_5)和拔管时(T_6)M组SPI、SE值和两组HR、MAP。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进流食时间和住院时间。记录术后6 h(T_7)、12 h(T_8)、24 h(T_9)、48 h(T_(10))、1周(T_(11))及1个月(T_(12))的加州大学肩关节(UCLA)评分和NRS评分。记录术中知晓、苏醒延迟、术后躁动、术后喉痉挛、术后寒颤、术后恶心呕吐和伤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_1时比较,T_2—T_6时M组SPI和SE值明显降低(P0.01);T_2、T_5时两组HR明显减慢(P0.05),T_3时两组HR明显增快(P0.05),T_6时S组HR明显增快(P0.05);T_2、T_4、T_5时两组MAP明显降低(P0.05),T_3时S组MAP明显升高(P0.05)。与S组比较,M组T_2时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T_3、T_6时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T_5时MAP明显升高(P0.05);M组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P0.01),调控次数明显增加(P0.01),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进流食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T_9—T_(10)时M组UCLA评分明显升高(P0.01),T_9—T_(11)时M组NRS评分明显降低(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PI联合熵指数能有效监测全麻镇痛和镇静深度,利于指导术中用药,促进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早期康复,不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