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棒状链霉菌(Streptomyces clavuligerus)在含有不同有机氮源的培养基中发酵合成克拉维酸时,效价会存在显著差异。实验运用聚类分析方法,从不同有机氮源氨基酸组成差异上研究其对克拉维酸合成的影响,结果发现,氮源蛋白质中天冬氨酸、谷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和甲硫氨酸5种氨基酸对克拉维酸合成均有较大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添加0.1 g/L天冬氨酸、谷氨酸、苏氨酸和赖氨酸后,克拉维酸效价分别提高了22.3%、39.3%、16.3%和6.3%,而添加0.1 g/L半胱氨酸后,克拉维酸效价降低23.3%。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影响产气肠杆菌EAM-Z1的嘧啶核苷磷酸化酶(PyNPase)酶活力的因素。方法:分别考察添加底物、金属离子、速效碳源和磷酸盐对菌体浓度及PyNPase活力的影响。结果:加入4 g/L胞苷,菌体的量增加了19.30%,综合考虑对菌体量和比酶活,加入3 g/L胞苷可使PyNPase活力增加10.46%;4 mg/L Ca2 使菌体量增加了10.90%,PyNPase活力增加了30.25%;低浓度的速效碳源可以增加菌体浓度,但均使PyNPase的活力降低;1 g/L磷酸盐使PyNPase活力增加了17.40%。结论:底物诱导、金属离子、速效碳源和磷酸盐均对PyNPase的活力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芳香族氨基酸和维生素对转酮醇酶缺失的枯草芽孢杆菌生长以及D-核糖生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L-酪氨酸、L-色氨酸、L-苯丙氨酸、生物素、烟酸、吡哆醛的添加能改善菌体生长,提高D-核糖产量,特别是烟酸作用尤其明显。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对培养基中的维生素添加量进行了优化,确定最佳培养基组成。在此优化培养基中D-核糖质量浓度达到 (23.4±0.39) g/L,与预测结果一致,是不添加维生素时核糖产量的2.31倍,D-核糖对葡萄糖的得率达到0.353 mol/mol。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腺苷合成途径中不同前体氨基酸对芽孢杆菌ATCC21616产腺苷的影响。其中谷氨酸对腺苷合成的促进作用最大,能提高产苷30%以上。谷氨酰胺、丝氨酸、苏氨酸和甲硫氨酸也能促进腺苷合成,分别提高16%,14%,10%和6%。进一步研究添加谷氨酸后发酵液中NH4 浓度、有机酸浓度和胞内NAD 浓度的变化,发现添加谷氨酸能提供稳定的NH4 供应,并提供重要的代谢中间物α-酮戊二酸。同时,发酵液中乙酸和丙酮酸的浓度比对照低,胞内NAD 浓度较高,糖酵解生成的丙酮酸能顺利地进入TCA循环,从而能为菌体和腺苷合成提供充足的能量和前体,促进腺苷的合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中国红豆杉Taxus chinensis细胞悬浮培养中蔗糖、柠檬酸三铵、水杨酸和氨基酸前体组合对细胞生长和紫杉醇(taxol)积累的影响。方法 采用L9(34)设计试验,考察了第9天添加蔗糖(10、16、22 g/L)、柠檬酸三铵(0、154、1 540 mg/L),第21天添加蔗糖(20、26、0 g/L)和不同时间组合添加水杨酸及氨基酸前体4个因素对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和紫杉醇合成的影响。结果 当在细胞培养的第0天添加1.67 mg/L硝酸银,第9天添加10 g/L蔗糖,第9天添加1 540 mg/L柠檬酸三铵,紫杉醇达到最高,在此最优组合处理时紫杉醇质量浓度达到39.2 mg/L,相对于最差组合处理的(2.1 mg/L)时提高18.7倍。结论 促进剂组合对中国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的生长和紫杉醇的合成都有很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重组毕赤酵母G12CBS经代谢工程改造,可高效表达重组S腺苷甲硫氨酸(SAM)合成酶,并弱化了SAM转化途径的关键酶β胱硫醚合成酶,是一株优良的SAM高产菌。为了利用G12CBS高效合成SAM,需对前体(甲硫氨酸)的补料策略进行优化。首先在摇瓶中考察了不同甲硫氨酸(LMethionine,LMet)添加量对于G12CBS的影响,发现每24 h LMet补加量超过3 mg/mL时,会影响重组菌生长和SAM合成。在15 L发酵罐中优化LMet的补料速率,当外源补料速率为0.4 g/(L·h)时SAM产量最高,分别比补料速率为0.2 g/(L·h)和0.6 g/(L·h)时提高22.2%和31.8%,达到13.01 g/L,比出发菌最高产量提高54%。代谢物及酶活测定的结果表明,较低的LMet补料速率(0.2 g/(L·h))导致前体供应不足而影响SAM合成,过高的补料速率(0.6 g/(L·h))可能会抑制三羧酸循环,并且影响氮源的摄取和利用,从而导致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7.
利用脱氮假单胞菌发酵生产维生素B12的过程中,甜菜碱是产物合成的前体,但高浓度的甜菜碱对细胞生长会产生抑制作用,将发酵液中甜菜碱浓度控制在适宜水平对维生素B12的高效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考察了不同补料策略下,不同的甜菜碱浓度对维生素B12合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连续发酵过程中,维持低浓度的甜菜碱有利于维生素B12向胞外释放,尤其在产物大量合成期,低浓度甜菜碱能够明显促进胞外产物的积累。在50 L发酵罐中,当甜菜碱质量浓度控制在3.0 g/L时,维生素B12的产量最高,是甜菜碱质量浓度为9.0 g/L时的129%。  相似文献   

8.
应用单室Scaledown反应器系统模拟大规模反应器内的溶氧(DO)浓度梯度,通过控制搅拌桨转速使DO水平(波动范围0~30%,波动周期2、4、6 h)产生矩形波动,从而研究溶氧波动条件对谷氨酸发酵的影响,尤其是菌体生长及产物合成等的变化。与DO水平30%的对照实验进行比较后发现:DO周期性波动条件下,谷氨酸棒杆菌更倾向于利用葡萄糖产生菌体而非积累产物谷氨酸。与较长波动周期(4 h或6 h)相比,短波动周期(2 h)时最终菌体浓度升高(10.03 g/L),最大比生长速率降低(0.112 h-1),产物谷氨酸及副产物乳酸浓度降低(分别为23 g/L和10.5 g/L)。  相似文献   

9.
叶酸是维生素B族中的1种,其功能是在细胞内许多代谢过程中有关嘌呤和嘧啶核苷酸、DNA合成以及氨基酸的互变过程中起重要辅酶作用,为血细胞生成的重要物质.血清叶酸正常参考值为6~12 μg/L,<6 μg/L为缺乏,可无临床和血液学形态学改变;<3 μg/L则有叶酸缺乏的临床和血液形态学改变.叶酸缺乏和维生素B12缺乏一样引起大红细胞贫血,骨髓像红细胞系有巨幼红细胞生成.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了人脑恶性胶质瘤SHG-44细胞培养液中氨基酸的变化。其中精氨酸、苏氨酸十丝氨酸等有明显降低,而谷氨酸、丙氨酸、鸟氨酸等有明显增高。精氨酸的添加实验测得本细胞所需精氨酸的合适浓度为200mg/L~100mg/L。通过添加天门冬氨酸改进Eagte基础培养基,可使之更适于胶质细胞生长。从10-羟基癸烯酸对细胞的影响来探讨以培养液氨基酸的变化作为细胞动态观察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1.
选取了优化过程中典型的3种含有不同碳源的培养基配方(其中配方A中含有100g/L葡萄糖,配方B中含100g/L蔗糖,配方C中含100g/L蔗糖和10g/L谷氨酸),进行摇瓶发酵生产腺苷(AR),以测定发酵液的生化参数。通过研究发酵液中的有机酸与腺苷的积累在时序性上的代谢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增强TCA循环为手段以提高目的产物产量的观点,即TCA强化论假说。  相似文献   

12.
在对苏芸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发酵生理特性研究的基础上,证实了B.t发酵过程中发酵液中溶氧(DO)浓度是影响发酵永平的关键因素。在12L玻璃发酵罐试验中,通过优化供氧条件,使发酵水平(活芽孢数)得以提高。如搅拌转速由300r/min增加至600r/min,菌数可提高47.1%;适当增加搅拌器直径,菌数可提高13.6%。发酵全过程采用变转速控制,菌数比300 r/min定速控制提高36%,轴功耗较600r/min定速控制节约50%。在20t发酵罐放大试验中,调整内部结构后,使溶氧水平提高,菌数比改造前增加了15.3%。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优化RNA生产工艺,通过对解脂假丝酵母发酵培养,研究了pH、溶氧、还原糖浓度、高密度补料分批发酵和高密度连续发酵等因素对RNA产量及还原糖转化成菌体的转化率(g-DCW/g-reducing sugar)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条件为pH 4,溶氧30%。在分批发酵中,培养基糖浓度为40 g/L时,最高DCW (dry cell weight)可达19.5 g/L,培养时间为8 h,RNA最高含量达到14.3%(g-RNA/g-DCW),转化率为48.2%。在最佳pH和溶氧条件下进行pH-stat补糖分批发酵,控制罐内培养基糖浓度始终维持在15 g/L以下,最高核酸含量达到14.2%,转化率达到43.5%,最高菌体浓度35.6 g/L,比40 g/L糖浓度条件下分批发酵时的菌体浓度提高了75%。在此基础上进行高密度连续发酵,最终结果与高密度分批发酵相似。首次实现了高密度发酵解脂假丝酵母制备RNA。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简便有效的里氏木霉胞外多糖提取发酵工艺,为木霉胞外多糖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以粗胞外多糖产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配方,利用正交试验对摇瓶培养过程中的发酵液初始 pH、孢子接种量、发酵温度及发酵时间进行优选。结果里氏木霉发酵最佳控制参数为:培养基配方为蔗糖50 g/L、酵母粉20 g/L、K2HPO4·3H2O 8 g/L、MgSO40.5 g/L;发酵条件为发酵液初始 pH5.0、孢子接种量10%、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190 h。优选发酵条件下里氏木霉粗胞外多糖产量达到21.6 g/L(RSD=2.54%, n=3)。结论优化的里氏木霉胞外多糖发酵提取工艺是一种简便、合理、可行和产量较高的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叶酸和维生素B12对人神经母细胞瘤株SH-SY5Y细胞生长的影响,探讨叶酸和维生素B12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SH-SY5Y细胞,分为对照组、叶酸组(1.875 mg/L)、维生素B12组(800μg/L)、叶酸(1.875 mg/L)+维生素B12(800μg/L)组,进行细胞形态观察、细胞计数分析以及测定各组细胞的噻唑蓝(thiazolyl blue,MTT)代谢率、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漏出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叶酸组、维生素B12组、叶酸+维生素B12组的细胞计数和MTT代谢率升高(P<0.05),LDH漏出率降低(P<0.05),在细胞形态上,叶酸组、维生素B12组、叶酸+维生素B12组明显好于对照组,表现为细胞胞体饱满、存活细胞数目增多、贴壁良好、突起延长。结论叶酸、维生素B12能促进神经细胞生长,降低神经细胞死亡率,从而达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从营养代谢调控和转化条件控制两个方面入手提高雄甾-4-烯-3,17-二酮(androst-4-ene-3,17-dione,AD)11α羟化突变株Metarhizium anisopliae M28-203转化效率.方法 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发酵培养基配方,对影响转化的一系列因素如:pH、发酵时间、通气量、底物投料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维生素E微球凝胶(GMS)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设计法筛选GMS的优化处方;采用紫外二阶导数光谱法测定其中维生素E的含量.结果:所制备凝胶性状、鉴别等均符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相关规定.维生素E在0.1—0.dg/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4),平均回收率为99.2%,RSD=0.75%(n=9).结论:本制剂制备工艺简便可行,质量稳定可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含量,短期叶酸和维生素B12干预AD患者后,观察血浆Hcy的含量变化,以及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变.方法 入组AD患者126例,进行基线MMSE和ADL的评定;正常对照组120例.空腹采取静脉血3ml,离心后取血浆测定Hcy、叶酸和维生素B12浓度.AD组给予叶酸和维生素B12干预4周,再进行血浆Hcy和MMSE及ADL的评定.结果 AD组血浆Hcy、叶酸和维生素B12分别是(18.69&#177;4.57) μmol/L、(10.86 &#177;3.96) nmol/L、(266.62&#177;42.38) pmol/L;正常对照组分别是(10.23&#177;2.85) μmol/L、(15.92&#177;4.45) nmol/L、(335.90&#177;95.58) pmol/L.AD组血浆Hcy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叶酸和维生素B12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叶酸5 mg(3次/d)和维生素B12 500 mg(1次/d)干预AD组4周后,血浆Hcy水平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MSE、AD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患者血浆中Hcy显著升高,而叶酸和维生素B12显著下降,叶酸和维生素B12短期干预AD患者没能显示改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孕女性血清25(OH)D水平与抗苗勒氏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 AMH)间的关系及二者对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9月间756例应用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助孕的不孕女性,根据体内维生素D水平将入组人群分为3组(血清25(OH)D≤10μg/L为A组,10μg/L<血清25(OH)D<20μg/L为B组,血清25(OH)D≥20μg/L为C组),检测患者血清AMH水平,分析组间差异并探讨各不孕类型[输卵管/男方因素、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排卵障碍(非PCOS原因)、子宫内膜异位症、不明原因不孕、其他]中维生素D水平与血清AMH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在全部不孕女性中血清25(OH)D水平和血清AMH水平对妊娠结局的独立/协同预测作用。结果:(1) 87.7%的入组研究对象处于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的状态;(2) A、B、C三个不同维生素D水平组的血清AMH分别为1.960 (1.155, 3.655)μg/L、2.455(1.37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