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中枢神经递质在针刺镇痛中有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中脑中缝核和导水管壁含有丰富的5-羟色胺,因此,探讨它在针刺镇痛中的变化,可为针麻作用原理的阐明提供科学的依据。考虑到微观放射自显影技术能够把组织的形态和代谢定位的动态过程统一起来进行观察,所以本研究用冰冻微观放射自显影和组织固定微观放射自显影平行地探讨了在针刺  相似文献   

2.
神经递质在实现针刺镇痛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它与针刺镇痛的关系,将为针麻作用原理的阐明,提供必要的依据。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脑内5-羟色胺的存在水平与针刺镇痛有着密切的关联;当脑内5-羟色胺含量降低时,就呈现出有减弱针刺镇痛的作用,而如果脑内5-羟色胺含量升高,则针刺镇痛效应可得到加强。考虑到中脑中缝核是脑内含5-羟色胺的主要核团,因此本研究工作的目的是要用冰冻微型放射自显影和组织固定微型放射自显影平行的探  相似文献   

3.
<正> 由延髓下端到中脑头端、脑干中缝两旁,有相对集中的中缝核。人、猫、兔和鼠的中缝核,由尾侧向头端均可分成下述八个核团:中缝隐核、中缝苍白核、中缝大核、中缝桥脑核、中央上核、中缝背核、线形中核和线形上核。在中枢神经内,5-羟色胺(5-HT)神经元主要分布在中缝核及其邻近的网状结构内。中缝核的联系相当广泛,共机能是多方面的。近来研究表明,它在针刺镇痛中起重要作用。 (一)损毁或电刺激中缝核对针刺镇痛的影响无论以电针刺激大鼠尾部引起嘶叫反应测痛,还是以刺激大鼠牙髓诱发的皮层  相似文献   

4.
我们以往工作已表明针刺镇痛作用与脑单胺类神经递质有密切关系。已有许多材料报道脑5-羟色胺(5-HT)主要由脑干中缝核群,尤其是中缝背核所产生的。为了进一步研究中枢色胺能神经结构——中缝核及其递质5-HT在针刺痛镇中的作用,我们损毁中缝背核,观察针刺镇痛中的变化。实验用大白鼠进行。测痛及电针方法同先前报告。损毁所用电流强度为5毫安,持续20~25秒。手术后7~9天测痛并与损毁前作比较。实验完毕后剥取动物脑干组织,用生物法进行脑(5-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探讨中缝核在针刺镇痛中的纤维联系途径,我们对猫的中缝背核和中缝大核进行了定位损毁,冰冻连续切片,用改良的Nauta法染色,这一工作目前正在进行,现将中缝大核纤维投射的部分工作简介如下。一、中缝大核是5-羟色胺能神经元集中的地方,它在针刺镇痛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观察到中缝大核的下行纤维可到脊髓腹角,中间带和背角,但到腹角的纤维较多,这可能是针刺引起中缝核对脊髓水平的痛觉传导和运动反射行使下行性调节作用的形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有不少资料证明,脑内5-羟色胺(5-HT)与针刺镇痛有密切关系。本文以中缝背核——5-HT能核团的单位放电频率作为其机能活动的指标,观察电针刺激和伤害性刺激对其自发放电频率的效应,以进一步探讨中缝背核和5-HT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实验动物是大白鼠,体重200~400克,实验在腹腔注射筒箭毒(1~2毫克/公斤)和给予人工呼吸(频率为每分钟64次)的情况下进行的。用充以2克分子KCI和0.4克分子K_3Fe(CN)_6溶液的玻璃微电极(尖端1~2微米,电阻5~20兆欧)作细胞外记录的单位放电。中缝背核的立体定位基本按Konig氏图谱进行。电针大鼠两侧“足三里”和“三阴交”穴,频率8次/秒,负载电压2  相似文献   

7.
许多资料证明,中枢神经介质5-羟色胺(5-HT)在针刺镇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已经确定,合成5-HT的神经元集中于中缝核群。本文以电子显微镜方法观察大鼠中缝背核在针刺镇痛时突触囊泡数目的变化来证实该核团是否参与针刺镇痛过程。选择体重相近、基础痛阈和针麻镇痛效应相近的雌性大鼠作配对对照,共10对。将一对动物同时绑缚于鼠板上,实验组(针麻下痛刺激组)动物给以针麻;对照组(痛刺激组)动物则不给针麻。痛刺激为开胸手术。电针穴位为“郗门”透“三阳络”(阳极)和头部“胸腔穴”(阴极)。电针条件为疏密波,强度3伏,时间30分钟。经左心室插管做灌流固定,灌流液为4%多聚甲醛溶液。灌流  相似文献   

8.
<正> 近代神经解剖学将脑干中缝的核团命名为中缝核或缝际核(Nuclei raphe)。Tabet等又把猫中缝核分为8个核团。DahIstrom等用荧光组织化学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了大白鼠脑干5-羟色胺神经元胞体的分布,并将其分为9群。而且证明中缝核团  相似文献   

9.
针刺对肥胖大鼠中缝核群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观察针刺对肥胖大鼠中缝核群的作用。方法 :采用中枢神经核团推挽灌流和生化实验技术 ,研究针刺对肥胖大鼠中缝核群组织单胺类递质水平的影响。结果 :肥胖组中缝核群中色氨酸 (Trp)、5-羟色胺 (5- HT)、5- TH/ 5-羟吲哚乙酸 (5- HIAA)、酪氨酸 (Tyr)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 ,而去甲肾上腺素 (NA)、多巴胺 (DA)含量却显著高于正常组。中缝背核中 5- HT含量与肥胖程度呈负相关。针刺与肥胖组相比 ,中缝核群中 5- HT含量显著回升 ,DA含量明显回降。说明针刺对肥胖机体中缝核群单胺类递质具有良性调整作用。结论 :针刺对肥胖机体中缝核群的调控可能是针刺减肥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沈晓明  杜元灏  李谈  石学敏 《针刺研究》2004,29(1):35-38,62
目的 :研究调神益肾针法对更年期大鼠中脑 5 羟色胺神经元形态功能的影响。方法 :建立自然的更年期大鼠模型 ,实验动物包括青年组、更年组、调神益肾组、补肾健脾组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辅以计算机图像分析 ,观测中脑中缝背核和正中核 5 羟色胺样免疫阳性物质总面积、积分光度值。结果 :更年组大鼠中脑中缝背核和正中核 5 羟色胺神经元功能减退 ,合成、分泌 5 羟色胺明显减少。经针刺干预后 ,调神益肾组大鼠该部位 5 羟色胺神经元活动加强 ,合成、分泌 5 羟色胺显著增多 ;而补肾健脾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调神益肾针法能够促进更年期大鼠中脑 5 羟色胺神经元的合成与分泌。  相似文献   

11.
<正> 文献中曾报道当给机体预先在脑室内注射r-氨基丁酸,对几种典型的惊厥剂都呈现出一定的对抗作用。这是因为r-氨基丁酸作为一个中性氨基酸,具有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表现在癫痫病人的大脑皮层中r-氨基丁酸含量呈现降低。因此,我们考虑探讨r-氨基丁酸与针刺镇痛的关系,从而为针麻作用原理的阐明,提供必要的依椐。本研究工作的目的,是要用冰冻微型放射自显影和组织固定微型放射自显影平行的观察机体在头面部电针镇痛时,脑内不同部位细胞水平的~3H-r-氨基丁酸的含量定位动态变化。因为微型放射自显影具有可以显示  相似文献   

12.
<正> 不少实验报道,海马参与针刺镇痛,而针刺既可影响痛感觉,又可影响痛情绪,其中尤对病情绪反应的压抑较强,这可能与海马的机能有关。电生理实验表明,刺激蓝斑和中缝核均显著改变海马细胞放电形式,我们也曾看到,电针、刺激蓝斑及中缝背核对海马锥体细胞均有明显抑制效应,且形态学证明脑内存在从中缝核及蓝斑核投射到海马的神经通路。中缝核与蓝斑核在针刺镇痛中似存在相互拮抗的效应,而中缝核与蓝斑核之间也存在相互抑制性控制。本文试图分别通过电刺激及损毁蓝斑,以及应用某些药物的方法,来观察该核团在针刺影响海马锥体细胞自发放电活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往工作已证实脑5-羟色胺及其有关的神经结构——中缝背核在针刺镇痛有重要作用。本实验用埋藏电极的方法,对大鼠中缝背核进行局限性电刺激,观察针刺镇痛效应的变化。植入电极的直径是0.3毫米,尖端裸露0.3~0.5毫米,极间距离为0.3~0.5毫米的绝缘不锈钢针双电极。脑内刺激为波宽0.5毫秒,频率50次/秒,强度1.5伏的方波。测痛及电针方法同前文。于手术后的第4天进行实验观察。实验发现,刺激大鼠中缝背核可明显升高动物痛阈。12例动物在中缝背  相似文献   

14.
王慧  王旭  唐卉凌  白丽敏 《中医杂志》2011,52(12):1038-1040
目的研究针刺神门和命门穴后大鼠中缝背核5-羟色胺(5-HT)和5-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变化,探讨针刺治疗失眠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神门组、针刺命门组各6只,采用立体定位法将微透析探针置入大鼠中缝背核,运用微透析法收集大鼠针刺前40min,针刺后20、40、60、80、100、120min中缝背核细胞外液,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法(HPLC-ED)检测其5-HT和5-HIAA含量的变化。结果与针刺前相比,针刺大鼠神门和命门穴20min后中缝背核5-HT的水平显著下降(P<0.01),在其后2h维持在低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大鼠针刺后2h各时相点中缝背核5-HT的水平也显著下降(P<0.01)。与针刺前的基础值及与对照组相比,针刺神门和命门穴均显著降低中缝背核5-HIAA含量(P<0.01)。结论针刺神门和命门穴能通过调节中缝背核组织中5-HT和5-HIAA含量从而起到调节睡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电针镇痛时突触后膜厚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我们过去的工作曾揭示:电针镇痛时,小鼠脑内某些核团的突触后膜有明显的增厚现象。由于化学突触的后膜是神经递质受体所在部位,这种显著的增厚现象引起了我们的重视。为了进一步验证其厚度变化的规律性,我们再一次测定了针刺镇痛所引起的丘脑束旁核,中脑中缝背核和中脑中央灰质等部位突触后膜(包括突触后电子致密物质,并一律测量最宽处)的厚度变化。实验动物仍为正常健康的成年小白鼠,雌雄兼  相似文献   

16.
脑内存在着5-羟色胺能神经元,其胞体主要集中于脑干缝际核,从背侧缝际核、正中缝际核的神经元发出轴索,在内侧前脑束内上行,投射到端脑和间脑的许多区域;从脑干尾端缝际核的神经元发出轴索,沿脊髓前束和侧束下行,其末梢终止于脊髓腹角、中间外侧角和背角。5-羟色胺(5-HT)是中枢5-羟色胺能神经的神经介质,它参与许多生理机能的调节作用。很多实验证明吗啡的镇痛作用是与5-羟色胺有关的。Akil 指出刺激中脑  相似文献   

17.
<正> 以往不少实验认为,中缝核的5-羟色胺能系统与蓝斑核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在针刺镇痛过程中的作用是相互颉颃的.形态学观察表明,蓝斑核与中缝核之间存在着相互的纤维联系,两核团的相互关系以往也有一些报导:Jouvet提出破坏  相似文献   

18.
中缝背核和蓝斑在唇针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们以往的实验表明,脑内5-羟色胺能神经原系统是实现唇针镇痛的必要条件。破坏或减弱这个系统的神经传递,唇针的镇痛效应降低;相反,激活或加强这个系统的神经传递,则唇针的镇痛效应升高.同时也有资料提示,脑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原系统对针刺镇痛可能起着某种拮抗作用.此外,近年来的形态研究资料表明,在5-羟色胺能神经原胞体主要集中的中缝背核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原胞体主要集中的蓝斑之间有相互的神经支配。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两个递质系统在唇针镇痛中的作用,我们用生理学方法,以不同的组合方式损毁和/或刺激中缝背核和蓝斑,观察其对唇针镇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 关于针刺镇痛的原理,许多资料说明脑干中缝核系统在针刺镇痛中起重要作用,中缝核色胺能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是针刺镇痛的重要物质基础。中缝核神经元的轴突分布很广,其上行纤维经内侧前脑束(MFB)上达间脑和端脑各部,下行纤维广泛分布于脊髓的灰质,在脑干部分还与兰斑核,巨细胞核等其他网状结构神经核团有广泛联系.以往的工作证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的动物为成年雄性大白鼠,共52只,分为对照组(即正常动物,18只),电针组(26只)。对照组不测痛,电针组用等速增加的直流电刺激老鼠尾部的皮肤,分别测定引起甩尾和嘶叫两种痛反应的电流强度,即甩尾阈和嘶叫阈,选择电针后痛阈明显提高的动物和对照组的动物进行荧光组织化学的比较观察。另外,为比较电针动物中脑中缝核(中缝背核,中缝中核)5-HT荧光强度是否真正增强,增强的程度以及这种增强和镇痛的关系,还在8只动物的腹腔注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尼尔酰胺(200毫克/公斤),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