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01—2017-07作者医院收治的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348例,根据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T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回顾性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LS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32例,未出血组316例。两组患者间基线血糖、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心房颤动史、溶栓24h后收缩压以及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血糖(OR=3.781,95%CI:1.851~11.765)、基线NIHSS评分(OR=2.678,95%CI:1.384~10.441)、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OR=2.436,95%CI:1.324~4.488)、心房颤动史(OR=4.538,95%CI:2.036~14.132)和溶栓24h后收缩压(OR=1.581,95%CI:1.071~6.415)是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基线血糖、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心房颤动史和溶栓24h后收缩压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溶栓后出血评分(HAT)、症状性溶栓出血危险因素评分(SEDAN)和相关危险因素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共143例发病4.50 h内行rt-PA静脉溶栓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溶栓治疗后头部CT所示分为出血性转化组(18例)和非出血性转化组(125例),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HAT和SEDAN评分预测出血性转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入院时收缩压和血糖水平、发病早期CT呈低密度征象、溶栓时间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HAT和SEDAN评分均为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危险因素(P0.05);代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后,除发病早期CT呈低密度征象,其余各项均为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HAT评分预测出血性转化灵敏度为94.40%、特异度为41.60%、曲线下面积0.70,SEDAN评分则为94.40%、65.62%和0.77。结论心房颤动、入院时收缩压和血糖水平、溶栓时间窗、NIHSS评分、HAT和SEDAN评分均为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但以SEDAN评分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本院2016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798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发生SAP分为肺炎组和非肺炎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AP的危险因素。结果 798例静脉溶栓的AIS患者中,有115例并发SAP。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2.846,95%CI 2.311~5.083,P 0.001)、糖尿病(OR=2.291,95%CI 1.601~3.945,P=0.00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OR=2.064,95%CI 1.759~3.528,P=0.005)、入院时NIHSS评分 8分(OR=1.814,95%CI 1.502~2.452,P=0.001)、意识障碍(OR=2.325,95%CI 2.005~3.404,P=0.008)、吞咽障碍(OR=2.457,95%CI 2.221~4.017,P 0.001)、出血转化(OR=1.828,95%CI 1.653~2.523,P=0.012)是AIS静脉溶栓患者并发S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70岁、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入院时NIHSS评分 8分、意识障碍、吞咽障碍、出血转化是AIS静脉溶栓患者并发SA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有效性、安全性和临床预后的影响 因素。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入院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 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年龄将患者分为年龄≥80岁组和年龄<80岁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 时、溶栓24 h NIHSS评分,6个月mRS评分及死亡率,观察两组溶栓相关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及 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所有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共纳入患者119例,男性69例(58.0%),年龄范围46~94岁,平均70.12±10.55岁,入院 NIHSS评分4~38分。其中年龄≥80岁患者29例,年龄<80岁患者90例。静脉溶栓后,两组患者溶栓 24 h NIHSS评分较入院时均明显降低(均P<0.05),两组治疗24 h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的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肺部感染、6个月预后良好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脑梗死静脉溶 栓6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龄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0.05)。 结论 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未增加颅内出血转化风险、死亡率及不良预 后。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6个月预后不良 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96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年龄、性别、体质量、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血糖、起病-溶栓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等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年龄、性别、体质量、高血压史、吸烟史无显著差异(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糖尿病史比例更高,溶栓前收缩压更高,溶栓前血糖更高,起病-溶栓时间更长,溶栓前NIHSS评分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糖尿病史(OR=4,P=0.032)、溶栓前收缩压(OR=11,P=0.001)、溶栓前血糖(OR=10,P=0.028)、起病-溶栓时间(OR=1.01,P=0.013)、溶栓前NIHSS评分(OR=1.28,P=0.001)与溶栓预后不良显著相关。结论糖尿病史、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血糖、起病-溶栓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NT-proBNP与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10—2022-12于盘锦市中心医院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60例C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及预后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组间患者的临床资料、出血转化危险因素、预后不良危险因素、血浆NT-proBNP水平等指标,并分析血浆NT-proBNP水平与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非出血组相比,出血组患者的基线舒张压、空腹血糖水平、NIHSS评分、NT-proBNP水平和心房颤动史显著升高,TOAST分型、卒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基线NIHSS评分、NT-proBNP、空腹血糖、基线收缩压、高血压史比率显著升高,TOAST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独立影响因素为NIHSS评分(1.071~1.205)、NT-proBNP (1.432~2.859)及卒中病灶分布情况(1.369~9.874);不良预后独立影响因素为NIHSS评分(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低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与脑卒中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9年10月在该院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17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脑出血转化组12例和非脑出血转化组163例;另选取同期于200例该院体检并检查结果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溶栓前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脑出血转化发生的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卒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较高(P0.05)。与非脑出血转化组比较,脑出血转化组患者心房纤颤发生率、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溶栓前舒张压、NIHSS评分较高(P0.05)。脑出血转化组患者溶栓前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低于非脑出血转化组(P0.05)。回归分析显示,高NIHSS评分、低间接胆红素是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低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预后呈负相关。低间接胆红素是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 48(2):134-137]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有效性、安全性和临床预后的影响
因素。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入院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
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年龄将患者分为年龄≥80岁组和年龄<80岁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
时、溶栓24 h NIHSS评分,6个月mRS评分及死亡率,观察两组溶栓相关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及
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所有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共纳入患者119例,男性69例(58.0%),年龄范围46~94岁,平均70.12±10.55岁,入院
NIHSS评分4~38分。其中年龄≥80岁患者29例,年龄<80岁患者90例。静脉溶栓后,两组患者溶栓
24 h NIHSS评分较入院时均明显降低(均P<0.05),两组治疗24 h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的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肺部感染、6个月预后良好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脑梗死静脉溶
栓6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龄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0.05)。
结论 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未增加颅内出血转化风险、死亡率及不良预
后。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6个月预后不良
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211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omsformation,HT)的34例患者记为HT组,未出血转化的177...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 收集100例发病<4.5 h的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50例,未溶栓组50例; 溶栓组于入院后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24 h后非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21d后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抗凝治疗; 未溶栓组非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21d后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抗凝治疗; 对所有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第14 d、90 d分别进行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第90 d mRS评分,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结果 入院时溶栓组及未溶栓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NIHSS评分及mRS评分等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第14、90 d与未溶栓组患者比较,溶栓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显著降低,溶栓组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未溶栓组(P<0.05); 2组患者的颅内出血发生率、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且2组患者均无死亡。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LA)与急性脑梗死(ACI)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例ACI患者,搜集患者临床资料,静脉溶栓前根据Fazekas量表分为无或轻度LA组(n=150)和中重度LA组(n=51)。根据静脉溶栓后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n=39)和非出血转化组(n=162),根据改良Rankin量表分为预后不良组(n=57)和预后良好组(n=144)。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ACI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中重度LA组出血转化率35.29%和预后不良率49.02%高于无或轻度LA组14.00%和21.33%(P<0.05)。年龄、高血压史、心房颤动史、心源性栓塞、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重度LA是ACI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NIHSS评分、出血转化、中重度LA是ACI溶栓后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中重度LA是ACI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的严重程度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10—2022-10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587例ACI患者。根据EPVS部位分为基底节区和半卵圆中心,进一步根据视觉量化评分将基底节区EPVS与半卵圆中心EPVS分为轻度(0~1级)和中重度(2~4级)。根据溶栓后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HT组和非HT组(NHT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PVS与溶栓后HT的关系。结果 静脉溶栓后587例患者中75例(12.78%)发生HT。2组患者在年龄、入院时收缩压、冠心病、心房颤动、基线NIHSS评分、尿酸、基线血糖、甘油三酯、脑白质高信号程度、基底节区EPVS严重程度方面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得出,基线NIHSS评分(OR=1.073,P<0.001)、心房颤动(OR=2.136,P=0.023)、脑白质高信号程度(OR=1.902,P=0.041)、基底节区EPVS严重程度(OR=2.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介入取栓后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本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AIS患者22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取栓治疗,比较2组年龄、性别、既往史、吸烟史、饮酒史、溶栓治疗情况、闭塞血管等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AIS患者取栓术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226例AIS患者均成功完成介入取栓手术,其中发生HT 44例(HT组),未发生HT182例(非HT组),HT组房颤史占比、闭塞血管为前循环占比、取栓次数、术中替罗非班应用率、术后收缩压均高于非HT组(P<0.05或P<0.01),术前NIHSS评分低于非HT组(P<0.01)。以是否发生HT为因变量,以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房颤史、闭塞血管位于前循环、取栓次数和术后收缩压为AIS患者介入取栓后H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房颤史、闭塞血管位于前循环、取栓次数增加和术后收缩压升高是AIS患者取栓术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具有上述因素的AIS患者要综合评估介入取栓的利弊,实施介入取栓后要密切监护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危险因素以及继发HT患者的溶栓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经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选择溶栓后继发HT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史、脑卒中史、有无早期CT缺血改变、是否大面积脑梗死、是否心源性脑栓塞、发病至溶栓时间、溶栓药物、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血糖水平、溶栓后3d内最低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小板计数、肌酐水平等进行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法发现有统计学差异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与无HT组相比,继发HT组年龄较大(P<0.01),溶栓前血糖水平(P<0.05)、溶栓后6h和12h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高(均P<0.05),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至溶栓时间>3h、有早期CT缺血改变的患者比例高(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高龄(OR:1.129,P<0.05)、溶栓时间>3h(OR:2.592,P<0.05)、早期CT有缺血改变(OR:1.728,P<0.05)是继发HT的危险因素。继发HT组出现颅外出血并发症(52.2%vs 20.5%,χ2=6.637,P<0.05)、重度脑水肿(30.4%vs 5.1%,χ2=5.567,P<0.05)和脑疝形成(26.1%vs 2.6%,P<0.05)的比例更高。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发生率高,高龄、发病至溶栓时间>3h和早期CT缺血改变是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后血清中补体Cq1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CTRP)3,CTRP9水平与出血转化(HT)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本院192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静脉溶栓1周左右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42例)和无HT组(150例); 收集2组一般资料,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中CTRP3,CTRP9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AIS患者静脉溶栓后CTRP3与CTRP9水平的相关性;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血清中CTRP3,CTRP9水平对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诊断价值,Logistic分析影响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因素。结果 HT组年龄、心脏房颤史、NIHSS评分、THRIVE评分、FBG水平、梗死面积、梗死体积高于无HT组(P<0.05),TC、血清中CTRP3,CTRP9水平低于无HT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IS患者静脉溶栓后CTRP3与CTRP9水平呈正相关(r=0.41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脏房颤史、FBG水平高是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 TC,CTRP3,CTRP9水平高是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保护因素。ROC曲线显示,血清中CTRP3,CTRP9水平预测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2、0.744,截断值分别为716.24、220.56 ng/mL,对应敏感性分别为81.0%、59.5%,特异性分别为64.0%、79.3%。二者联合预测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7,敏感性为76.2%、特异性为75.3%。结论 AIS静脉溶栓后HT患者血清中CTRP3,CTRP9表达水平降低,二者水平呈正相关,均对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有一定预测价值,可作为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潜在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出血昏迷患者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危险因素。方法抽取2014-11—2017-01荥阳市人民医院91例脑出血昏迷患者,根据是否继发MODS分为观察组(n=34)与对照组(n=57)。对2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出血部位(小脑、丘脑、脑叶)、血压、血肿量]、既往病史(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相关评分[昏迷指数(GCS)、病情严重程度评分(APACHE?Ⅱ)]进行对比,分析脑出血昏迷患者继发MODS的危险因素。随访3个月,对比2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性别、出血部位、既往高血压史、脑卒中史及血压(SBP、D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年龄、既往糖尿病史、冠心病史、血肿量及GCS评分、APACHE?Ⅱ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年龄、糖尿病史、血肿量及GCS评分、APACHE?Ⅱ评分是脑出血昏迷患者继发MODS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预后情况较对照组更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昏迷患者继发MODS预后较差,年龄、既往糖尿病史、血肿量及GCS评分、APACHE?Ⅱ评分是引起脑出血昏迷患者继发MOD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6h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既往史及入院时心电图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22例)和非心房颤动组(42例),所有患者溶栓前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3个月行改良Ra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溶栓后3个月mRS评分0~1分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颤动不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远期疗效,心房颤动患者行静脉溶栓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外周血中S-100β、CysC和NF-κB水平对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及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9-03—2022-03接受溶栓治疗的AIS患者140例,根据溶栓后24 h是否发生出血转化(HT)将患者分为非HT组(n=112)和HT组(n=28)。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T发生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100β、CysC和NF-κB预测HT发生的价值。结果 HT组与非HT组相比,患者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房颤、TOAST分型、C反应蛋白、凝血酶原时间、S-100β、CysC、NF-κB、白质高信号和脑微出血等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房颤、S-100β、CysC和NF-κB为影响HT发生的危险因素。S-100β、CysC和NF-κB预测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5(0.902~0.923)、0.874(0.856~0.882)和0.789(0.771~0.796),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 S-100β、Cys...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诊中心脑卒中合并脑栓塞患者的死亡因素。方法选择2013-10—2014-03脑卒中合并脑栓塞患者80例(死亡组),选择同期年龄、性别、诊断均与死亡组相匹配的未死亡脑卒中合并脑栓塞患者74例(对照组),比较2组相关指标,对脑卒中合并脑栓塞患者的死亡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死亡组脑卒中合并脑栓塞患者血压、入院时NIHSS和Glasgow评分,以及既往史和并发症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电图、开始治疗时间、糖尿病史、收缩压、并发症、意识障碍、入院NIHSS和Glasgow评分评分的OR值分别为3.371、1.423、4.902、1.076、36.186、1.895、1.092,是影响脑卒中合并脑栓塞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脑卒中合并脑栓塞患者死亡的因素有多种,心电图异常、糖尿病史、收缩压、并发症、患者意识障碍以及入院NIHSS和Glasgow评分等均与脑卒中合并脑栓塞患者的死亡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探讨脑梗死患者的基线情况与其静脉溶栓早期疗效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为静脉溶栓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以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49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线资料,以NIHSS评分的差值作为结局变量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早期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溶栓后1h有效62例(24.90%),溶栓后24h有效118例(47.39%),溶栓后第7天有效165例(66.27%)。溶栓1h有效组房颤史比例、溶栓前NIHSS评分明显均低于无效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既往房颤史、溶栓前NIHSS评分是静脉溶栓1h后影响神经功能恢复的独立因素。溶栓24h后有效组发病至溶栓的时间(onset to treatment,OTT)、房颤史比例、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血糖水平均低于无效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OTT、房颤史、溶栓前血糖水平、溶栓前NIHSS评分是静脉溶栓24h后影响神经功能恢复的独立因素。溶栓7d后有效组OTT、溶栓前NIHSS评分均低于无效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OTT、溶栓前NIHSS评分是静脉溶栓7d后影响神经功能恢复的独立因素。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有效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房颤史、溶栓前血糖水平、溶栓前NIHSS评分、OTT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