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00,自引:0,他引:100  
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可能是Cajal细胞,该肿瘤并不不见,以往认为胃肠道间质瘤包括所有发生于胃肠道的平滑肌细胞,神经鞘细胞或平滑肌和神经鞘细胞双向分化的肿瘤以及未定分化的肿,但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证明,胃肠是质瘤为一组独立的起源于胃肠道壁的间叶性肿瘤,与经典的平滑肌肿瘤和神经鞘瘤不同,因此,本文重点阐述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非上皮肿瘤,以往由于受病理检测手段限制,多将其诊断为平滑肌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随着免疫组化和电镜对超微结构的研究进展,对胃肠道间质肿瘤有了新的认识。大约60%的间质瘤发生于胃,占胃肿瘤的1%~3%。笔者搜集2002年~2006年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螺旋CT检查资料的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22例,回顾分析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探讨螺旋CT对该肿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神经鞘瘤是周围神经末稍的神经鞘源性肿瘤,可以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的末稍神经,而发生在胃者较为罕见。病理学上,以往与神经纤维瘤相混,现在已明确分开,命名为神经鞘瘤(Neurilemmoma,或Schwannoma)。我们遇到一例胃恶性神经鞘瘤,在X线表现上酷似平滑肌瘤,手术前曾诊断为平滑肌肉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封书德  葛玲  王荣  付文杰 《武警医学》2005,16(4):288-289
长期以来,发生于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astrointesfinal mesenchymal tumor,GhMT)多被诊断为平滑肌瘤和神经鞘膜瘤等。近年来,随着病理检验技术的进步,发现这类肿瘤中除个别病例具有明确的平滑肌和神经鞘膜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特征外,大部分肿瘤无明确肌性或神经分化特征,类似未分化的幼稚间充质细胞,从而提出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Y)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传统上被诊断为消化道平滑肌(肉)瘤或(恶性)神经鞘瘤。近年的研究发现该肿瘤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肌壁内Cajal间质细胞的间质性肿瘤。由于小肠间质瘤发病率低,文献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6.
胃间质肿瘤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胃间质肿瘤由Mortin等人于1960年提出,曾被认为是不典型平滑肌肿瘤.近来大多数病理学家根据胃间质肿块独特的免疫组织化学表现,认为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胃肌壁间质肿瘤,不包括典型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及主神经肿瘤[1].以往文献以病理研究或个案报道居多,有关胃间质肿瘤CT表现的详细报道很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并探讨30例胃间质肿瘤的CT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消化道平滑肌(肉)瘤或(恶性)神经鞘膜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肠系膜孤立性肿块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系膜孤立性肿块的CT表现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肠系膜孤立性肿块的CT表现.结果间质瘤1例、恶性间质瘤1例、畸胎瘤1例、恶性淋巴瘤2例、脂肪肉瘤1例、恶性神经鞘瘤2例、恶性腹膜间皮瘤1例、平滑肌肉瘤1例和Castleman病1例、肠系膜上动脉瘤1例.术前准确定位11例(11/12),正确判断良、恶性10例(10/12),正确判断病理组织类型6例(6/12).结论CT是诊断肠系膜孤立性肿块的重要影像学手段,能明确肿瘤范围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部分典型病例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最常发生于胃(60%),以往常被误诊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CT在GIST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回顾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旨在探讨螺旋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肠系膜肿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在肠系膜肿瘤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肠系膜肿瘤的CT表现,结合其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肠系膜肿瘤中,18例起源于小肠系膜,4例起源于结肠系膜。其中恶性淋巴瘤9例,平滑肌肉瘤3例,转移瘤4例,平滑肌瘤2例,脂肪肉瘤、恶性上皮样神经鞘瘤、硬纤维瘤、畸胎瘤各1例。所有病例CT均表现为大小、数目不等的软组织肿块,肿块推压或包绕肠管。邻近肠系膜模糊。“夹心饼”征多见于恶性淋巴瘤和转移瘤。结论:CT对肠系膜肿瘤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但对少数病例,其定位、定性诊断仍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消化道平滑肌(肉)瘤或(恶性)神经鞘膜瘤。1983年,Mazur和Clark运用电镜和免疫组化重新评估胃间叶源性肿瘤的发生,提出了GIST的概念[1]。近年来研究表明,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不同于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本文回顾性分析了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资料完整的GIST,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33例,均为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其中男19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18F-FDG PET/CT显像特点及其相应病理学表现,以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对18例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PET/CT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总结病灶特点,并与既往PET/CT报告及病理报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18例间质瘤,原发瘤灶均为单发,其中良性3例、潜在恶性5例、恶性10例,3例良性病变PET显像均为阴性表现,潜在恶性及恶性间质瘤15例均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核素异常浓聚灶,CT表现3例良性间质瘤均表现为边界清楚、光滑肿块影,潜在恶性及恶性间质瘤CT表现不一,多数病灶内可见坏死、囊变区,部分病灶内可见出血,少部分病灶内密度均匀,呈软组织密度;大部分病例可准确定位、定性诊断,少数病例定位诊断及病理学分型不明确。结论PET/CT在对间质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可鉴别间质瘤良、恶性,且一次扫描可判断肿瘤有无转移,但对于间质瘤恶性程度分级上还有一定困难,最后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胃间质瘤与非胃间质瘤的CT征象及病理分级之间的差异,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恶性风险与发生部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且CT资料完整的64例GIST患者资料,按照病灶发生部位将其分为胃间质瘤组与非胃间质瘤组。采用秩和检验对比分析两组之间CT影像学征象及病理学差异。其中对间质瘤的生长方式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余均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结果当肿瘤直径≤5 cm,非胃间质瘤恶性风险明显高于胃间质瘤(P<0.05);且CT征象分别为圆形、腔内生长方式、无坏死、轻中度强化时,非胃间质瘤组与胃间质瘤组恶性风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对比:胃间质瘤肿块>5 cm、有坏死、重度强化者及发生转移的肿瘤恶性风险更高;非胃间质瘤组内3种生长方式对应的风险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腔内生长方式的恶性风险显著性高于腔外生长方式(P=0.042),且肿瘤有坏死比没有坏死恶性程度更高(P=0.001)。结论非胃来源间质瘤恶性风险高于胃间质瘤,且腔内生长方式的非胃来源间质瘤恶性程度更高,CT影像学征象有助于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以向肝脏转移较为常见,但在无明确原发病灶的情况下,以肝脏占位为首发表现的病例却很容易被误诊.现将恶性间质瘤肝转移1例的诊断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MSCT表现特征并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2012年3月16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但CT检查误诊的胃神经鞘瘤临床资料。结果胃体8例,胃窦部3例,胃底5例,CT主要表现为胃壁起源的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的密度均匀肿块,增强扫描呈持续渐进性强化,无明显钙化及液化坏死,病灶直径平均为(5.5±1.9)cm,其中CT检查误诊为恶性胃间质瘤3例,胃平滑肌瘤6例,胃癌3例,胃外肿瘤2例,良性胃间质瘤2例,均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为胃神经鞘瘤。结论胃神经鞘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当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均质肿块,与肌肉组织相比呈略低密度,且无出血坏死和囊变时,应考虑胃神经鞘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growthfactors,IGFs)是一类多功能细胞增殖调控因子,在胚胎和个体的发育过程中,IGFs有着极其重要而广泛的生物学作用,不仅有促有丝分裂作用,而且也能诱导分化或促进分化功能的表达,其精确的生物学效应取决于细胞发育的状态及其他激素或生长因子的存在。IGFs通过细胞表面的受体而发生作用。除了IGF受体(IGF-R)外,在体液中还存在一类IGF结合蛋白(IGFbindingproteins,IGFBPs),它们以高亲和力结合IGF,并对IGF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膜后原发性肿瘤的CT特点,试图进一步提高对该类病变的认识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腹膜后肿瘤的CT图像,观察肿块的位置、形态、大小及强化程度,并结合病理结果分析腹膜后肿瘤的CT特点。结果脂肪肉瘤3例,平滑肌肉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胃肠外恶性胃肠间质瘤2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神经鞘瘤4例,副神经节瘤2例,嗜铬细胞瘤3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皮样囊肿1例,脉管瘤3例,囊性淋巴管瘤1例。其CT表现各不相同,CT定位腹膜后的准确率为71.42%(20/28),其中准确定性率为21.42%(6/28)。另有8例错误定位于腹膜后的脏器。结论腹膜后肿瘤种类多,其CT表现有很多重叠,但CT对腹膜后肿瘤的定位诊断率较高,对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也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膜后原发性肿瘤的CT特点,试图进一步提高对该类病变的认识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腹膜后肿瘤的CT图像,观察肿块的位置、形态、大小及强化程度,并结合病理结果分析腹膜后肿瘤的CT特点.结果 脂肪肉瘤3例,平滑肌肉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胃肠外恶性胃肠间质瘤2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神经鞘瘤4例,副神经节瘤2例,嗜铬细胞瘤3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皮样囊肿1例,脉管瘤3例,囊性淋巴管瘤1例.其CT表现各不相同,CT定位腹膜后的准确率为71.42%( 20/28),其中准确定性率为21.42% (6/28).另有8例错误定位于腹膜后的脏器.结论 腹膜后肿瘤种类多,其CT表现有很多重叠,但CT对腹膜后肿瘤的定位诊断率较高,对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也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周围神经鞘肿瘤不常见,两种主要的良性肿瘤为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雪旺氏瘤),恶性肿瘤最常称为恶性周围神经鞘瘤(恶性雪旺氏瘤)。作者报告了22个(17例患者)经组织学证实的此类肿瘤的MR表现。其中雪旺氏瘤12个,神经纤维瘤7个,恶性周围神经鞘瘤3个(2个发生于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平均年龄36岁(14~75岁),女9例,男8例。64%发生于下肢,32%发生于上肢,仅4%发生于前腹壁,最常受累的下肢部位为大腿,大多数肿瘤位于发病肢体的前间隔,5例位于皮下,仅3例位于后间隔,1例丛状神经纤维瘤侵犯多个间隔。在MR图象上,肿瘤的大小为1~24cm,雪旺氏瘤3.6cm,神经纤维瘤3.9cm,恶性者10.6cm,11个肿瘤为卵圆形,10个为梭形,1个丛状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由Mazur等[1]于1983年根据肿瘤的分化特征首先提出.以往由于病理手段的限制,多将其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或神经纤维瘤和神经纤维肉瘤等.近年来,随着病理学尤其是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对超微结构的研究,对胃肠道间质瘤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它是一类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壁的、具有非定向分化特征的问质肿瘤[2].笔者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CT征象,探讨其CT表现特征,提高其CT影像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