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两种可调试颈椎手术定深钻和双孔槽式关节突小钢板的设计临床应用,一种为长杆型定深钻,另一种为手柄型定深钻。根据钻入深度调整钻头长度,并能在出口深部调整钻入角度。关节突钢板根据颈椎相邻椎骨关节突平均间距设计成双孔槽式,可按预定进钉点捻入螺钉固定钢板,手术操作安全、方便、实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颈椎槽式钢板的内固定作用.方法将60个成年杂种猪新鲜颈椎(颈2~7)标本随机平均分成两组(每组30例).模拟下颈椎损伤及前路椎间植骨手术后,分别用下颈椎槽式钢板及AO钢板内固定.应用电子实验设备系统测试标本抗轴向拉伸,轴向正压,前屈、后伸、侧弯,扭转应力强度,记录承载力,绘出应力应变曲线,计算出变形率,两种钢板的承载力进行t检验,变形率进行卡方检验.结果两种钢板的抗应力强度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下颈椎椎体槽式钢板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内固定作用与AO钢板相接近.所以认为把下颈椎椎体钢板的螺钉孔设计成纵槽形.更有利于手术操作,而其内固定作用不会减弱.  相似文献   

3.
颈椎退行变性的典型X线表现,包括椎小关节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颈椎小关节改变包括上下关节突变尖,关节面骨质硬化和关节间隙变窄。可使钩突关节,椎间盘退行性变,椎体边缘出现骨赘,相对骨赘可联成骨桥。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①神经根型:表现为颈肩痛,上肢放射、手指麻木;②交感神经型: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颈椎槽式钢板的内固定作用。方法:将60个成年杂种猪新鲜颈椎(颈2-7)标本随机平均分成两组(每组30例)。模拟下颈椎损伤及前路椎间植骨手术后,分别用下颈椎槽式钢板及AO钢板内固定。应用电子实验设备系统测试标本抗轴向拉伸,轴向正压、前屈、后伸、侧弯,扭转应力强度,记录承载力,绘出应力应变曲线,计算出变形率,两种钢板的承载力进行t检验,变形率进行卡方检验。结果:两种钢板的抗应力强度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下颈椎椎体槽式钢板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内固定作用与AO钢板相接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倾角测量在后路侧块螺钉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50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通过测量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倾角,后路侧块螺钉固定术中下颈椎置入螺钉以侧块中点稍内为钻孔进针点,选择进针方向在水平面外倾20°,矢状面上斜40°进针,植入骨屑,选择合适孔距的钢板和螺钉,拧入螺钉使钢板固定伤段颈椎。结果50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中,6例完全瘫者躯干感觉部分恢复,43例不全瘫者JOA评分为13~17分,1例呼吸衰竭死亡。结论下颈椎侧块螺钉置入时应根据不同患者、不同椎体术前测量的关节突关节倾角决定置入侧块螺钉的角度。  相似文献   

6.
侧块钢板螺钉系统在颈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侧块钢板螺钉系统在颈椎后路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1999年2月-2000年3月间共36例行侧块钢板内固定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29例(80.6%)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4-15个月)。29例患者中颈椎病(3节及3节段以上椎间盘突出)20例,黄韧带骨化症(OYL)1例,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2例,颈椎骨折脱位6例。手术时采取坐位,病变节段行全椎板切除减压,保留关节突。钢板螺钉固定于侧块(即关节突),同时关节突间植骨融合。结果 29例患者共植入124枚螺钉,平均每位患者4.3枚。颈痛明显改善者为18例(20例术前存在颈痛)占90%。术后3-6月X线随访,27例患者关节突间见骨小梁生成,融合率93%。4例患者路侧块钢板螺钉系统能提供较稳定的固定,有效改善颈痛。钢板螺钉松动与神经根损伤是较严重的并发症。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与安装技术,颈椎后路钢板固定是治疗颈椎不稳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如伴有关节突绞索,前路复位的成功率往往明显下降,常需要行后路手术来复位,再行前路融合,这样使得手术时间延长,创伤增加,难度加大,并发轴性痛的几率提高.为克服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手术复位困难的问题,笔者在对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解剖研究基础上,设计并发明了下颈椎骨折脱位复位器,使大部分关节突交锁患者前路复位成为可能,运用于临床并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虚拟X线影像导航在引导颈椎内固定手术的作用。方法 对 12例颈椎内固定手术 ,采用虚拟X线导航引导的内固定植入方式。其中 ,齿状突螺钉 2例 ;颈1-2 关节突螺钉 (双侧 ) 2例 ;颈3~ 6侧块螺钉 4例 (双侧 ) ;颈前三节段以上钢板 4例 ,内植完成后即作X线正侧位摄片 ;术后作CT扫描。结果 X线正侧位照片显示内植物与虚拟路径吻合 ,颈前钢板位于颈椎中线 ;CT显示齿状突、颈1-2 关节突螺钉位置理想 ;侧块螺钉与正中矢状面向外成角平均 2 8 5 °。结论 虚拟X线影像导航引导颈椎内植物 ,只需一次X线成像就能做出虚拟的手术环境和路径 ,过程无X辐射 ;导航的瞬时追踪功能 ,使术者的手术工具做到实时监测 ,内植物达到精确制导 ,操作方便、形象、多维化 ,实时感强 ,是一种理想内植物引导模式。  相似文献   

9.
党连荣 《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6):130-131
目的 探讨颈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X线特征.方法 观察50例慢性颈痛、头晕的患者,采用颈椎关节突关节位进行X线摄影,观察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X线表现.结果 根据关节突关节受累程度和部位分为2种类型,即颈椎关节突关节滑脱和骨性关节炎;颈椎关节突关节滑脱是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早期征象,其X线表现为关节突关节错位或半脱位,上关节突增生,关节间隙呈"V"字形改变;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是晚期征象,其X线表现为病变的关节突增生、变尖、肥大、关节面硬化、部分模糊、椎间孔变形变小的放射学表现,而颈5~6的病变最严重.结论 退行性变波及关节突关节的一部分或全部呈现损伤性关节炎反应,并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颈椎关节突关节位摄影对颈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明确诊断,清楚显示病变程度,为临床提供放射学诊断依据,使临床有明确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颈椎后路单通道分体内镜(OSE)与经皮颈椎后路内镜(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创伤反应、短期疗效,总结手术经验,为临床技术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术前完善颈椎正侧位、颈椎CT及颈椎MR,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33例患者入组。15例患者行OSE技术,18例行PPECD技术,术前均于3D-CT根据关节突关节间隙最内侧端垂线与下关节突内下端交点(O点)测量开窗范围,术中镜下寻找“O”点,应用动力钻配合微型椎板咬骨钳开骨窗,实现椎管内减压。比较两者术后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患侧术后骨窗最大横向距离及纵向距离,术前、术后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CK),术后VAS评分、JOA评分。结果 33例患者术后均获6月随访。术后MR复查见33例患者减压位置准确。A、B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磨削直径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切口长度、CRP、CK及两指标增长幅度比较,P<0.05。术后VAS评分、JOA评分较术前改善,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硬脊膜损伤、无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PPEC...  相似文献   

11.
下颈椎关节突脱位损伤严重,最常用的复位方法为颅骨牵引闭合复位,其次是切开复位,因各种因素导致复位失败则为难复性下颈椎关节突脱位。仅行前路手术治疗对椎管后方绞索关节突只能间接复位,而后路手术在复位中和复位后突出的椎间盘可能加重脊髓损伤,因此患者往往需二次手术。近年来,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对难复性下颈椎关节突脱位患者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源于颈椎关节突关节的一组疼痛被称为颈椎关节突疼痛综合征[1]。颈椎关节突关节疼痛综合征的疼痛多为慢性,难以缓解,发病无明显男女差别,年龄多在30-50岁。除表现为颈部疼痛外,还可向头端和尾端放射。有人将其分为两组:1.上颈椎综合征,多起源于C2/C3,向枕部放射,甚至向额部和眶上部放射,可引起颈源性头痛,C2神经似乎是颈源性头痛的最重要来源;2.下颈椎综合征,多起源于C5/C6,除颈项部疼痛外,还可向肩部、肩胛区、前胸、臂部甚至手部放射。Fukui[2]用化学物质刺激颈椎关节突关节,同时电击支配颈椎关节突关节相应节段的颈神经后支,引发颈椎关节突关节的疼痛症状。他得到的疼痛发生区域及对应的关节突关节和颈神经后支关系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计算机虚拟X线影像导航在引导颈椎内固定手术的作用。方法对18例颈椎内固定手术,采用虚拟X线导航引导的内固定植入方式。其中,齿状突螺钉3例;颈1~2关节突螺钉(双侧)3例;颈3~6侧块螺钉6例(双侧);颈前三节段以上钢板6例。内植完成后即做X线正侧位摄片;术后作CT扫描。结果X线正侧位显示内植物与虚拟路径吻合,颈前钢板位于颈椎中线;CT显示齿状突、颈1~2关节突螺钉位置理想;侧块螺钉与正中矢状面向外成角平均28°。结论计算机虚拟X线影像导航引导颈椎内植物,只需一次X线成像就能做出虚拟的手术环境和路径,过程无X线辐射;内植物达到精确制导,操作方便,是一种理想内植物引导模式。  相似文献   

14.
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狭窄因素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引起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狭窄的主要骨性原因.方法 对6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X线片进行观测,首先观测双斜位片上发生狭窄的椎间孔,依据导致椎间孔狭窄的不同原因(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关节突关节位置关系异常、关节突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等)进行分类计数.结果 本组病例提示颈椎间孔狭窄因素以关节突关节位置关系异常居多,占94.1%(其中单纯关节突关节位置关系异常引起椎间孔狭窄者占42.0%;与其他3种原因相兼者占52.1%),关节突关节位置关系异常以C5-6和C6-7为多发节段.结论 颈椎关节突关节位置关系异常居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骨性狭窄因素的首位,通过45°斜位X线片可进行定性诊断,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5.
成人椎动脉第二段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成人椎动脉第二段的走行和毗邻结构,为进一步明确椎动脉型椎病的病因提供依据。方法:对14具成人尸体颈椎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双侧椎动脉的形态,走行方向与周围骨,肌肉,神经的关系,结果:椎动脉第二段走行于骨,肌肉,神经根所围成的管道中,与后方颈神经前支和小关节突的关系密切,钩突的高度在C5,C6最高,颈椎上关节突前缘和横突孔后缘距离较近,部分可超过横突孔后缘,结论:椎动脉后方关节突的退变,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又一个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颈椎双侧关节突交锁的治疗疗效。方法 对30例颈椎双侧关节突交锁的病人,实施早期、快速大重量牵引,配合手法复位。并对其中17例MRI证实合并椎管前有脱出的椎间盘压迫,均行前路减压植骨术,9例辅以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随访28例2~3年,1例出院后8个月并发症褥疮而死亡,27例按ASIA分级,A级5例,治疗前后无变化。B级10例,转为C级4例,C级6例,转为D级3例,D级4例,均转为E级,E级2例。结论 对颈椎双侧关节突交锁的治疗应早期颅环大重量牵引,配合手法迅速复位,彻底减压重建脊柱稳定性为原则。前路减压是最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能量损伤致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的患者,实施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对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其疗效进行评价并讨论。方法 手术分两步进行:(1)局麻+颈丛麻醉,先行后路小关节突部分切除,撬拨复位,棘突间双股“8”字钢丝内固定,髂骨植骨融合术。(2)前路椎间减压自体髂骨块移植Orion带锁钢板固定。结果 术后经3~36个月随访,X线片示16例患者颈椎骨折脱位全部复位,恢复了颈椎椎体的正常序列及生理弧度,6个月后植骨全部融合,无钢丝、钛板、螺钉断裂及松动。结论 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一期前后联合手术是可行的,具有容易复位,稳定性好,植骨易融合,便于术后护理和功能康复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颈椎病是由于颈、肩周围软组织急,慢性损伤而引起颈椎关节突关节在生理解剖上发生细微改变,导致颈椎关节突关节移位,为一种多发常见病。自1976年~1981年6月共治疗1,016例(门诊治疗847例,住院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24 h内行颈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6年9月采用24 h内行颈前路手术治疗30名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其中单侧关节突绞锁14例,双侧关节突绞锁16例,记录关节突关节复位所需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定期随访,通过测量椎间隙高度及Lenke分级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通过手术前后ASIS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根据JOA评分评估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0例患者均在24 h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5±8)min,术中出血量为(30±5)ml,切口均Ⅰ/甲愈合。于术后定期复查X线及CT,提示椎间隙高度维持稳定,植骨融合程度良好。ASIS分级除3例A级功能未改善外,其余较术前提高1~2级,术后3个月JOA得分较术前增加(P<0.05)。结论 24 h内行颈前路手术能够尽早解除脊髓压迫,使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复位,恢复椎管容积,为脊髓功能恢复及减少并发症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椎单侧关节突绞锁损伤机制与临床诊治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7月~2012年6月收治的颈椎单侧关节突绞锁损伤患者38例纳入本研究,均接受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观察手术效果,对比手术前后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均1期愈合。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感觉功能评分由术前的75.21±20.68分提高至术后的105.28±18.35分,运动功能评分由术前的51.34±12.36分提高至术后的88.75±11.73分,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损伤可起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