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人的脉压变化特点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850名老年人包括住院门诊就诊者,将其脉压分为4个层次,分别为≤60mmHg,60~80mmHg,80~100mmHg和〉100mmHg,分析各组血压指标特点及其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随着收缩压的升高,脉压相应升高(P〈0.001)。脑卒中和冠心病患病率的增加与脉压的增高有关(P〈0.05)。结论:脉压反映老年人的血压变化特点,并与心脑血管理事倬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王云  常志文 《临床荟萃》2005,20(21):1207-1209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脉压指数(PPI)的变化,以及二者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方法测量12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计算昼夜PP、PPI水平,及PP、PPI变化幅度.根据PP水平分为两组:PP≤60 mm Hg组和PP>60 mm Hg组;又根据PPI水平再分为两组: PPI≤0.40组和PPI>0.40组.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下肢动脉、肾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结果不同个体PPI变化幅度(0.203±0.026)明显低于PP的变化幅度(0.327±0.034)(t=2.534,P<0.05);PPI昼夜变化(昼:0.420±0.074;夜:0.433±0.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P≤60 mm Hg组与PP>60 mm Hg组比较,年龄、PP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3,P<0.05),PPI≤0.4组与PPI>0.4组比较,年龄、TC、HDL、LDL、PP、SBP、DBP、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I是一个反映血管硬化的良好指标.其克服了脉压评价血管硬化的相对性,在反映血管顺应性中比PP更敏感,更合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脉压、血压负荷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方法 随机对61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进行测压和心电图检查。据平均血压(MBP)<110mm Hg(1mm Hg=0.1333kPa)和≥110mm Hg分为二组。再据脉压(PP)≤40mm Hg、41-60mm Hg、≥ 60mm Hg分为3个亚组。同时分心电图(ECG)正常和异常两组。采用无创性动态血压随机监测其中61例患者,总测量数不少于55次。结果 ①心电图异常检出率在各脉压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随着脉压增加,心电图异常检出率也增加。②在心电图正常和异常二组中,收缩压和舒张压的24小时血压总负荷、白昼负荷和夜间负荷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和血压负荷增加与心电图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者的脉压指数(PPI)与血浆内皮素一1(ET一1)的相互关系。方法:146例EH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PPI值,根据PPI值分为三组,PPI〈0.35为A组,PP10.35~0.45为B组,PPI〉0.45为C组。正常体检者64例为对照组(D组)。四组研究对象均抽血化验血浆ET一1。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患者血浆ET一1明显增加(P〈0.05)。而EH患者随着PPI的增加,ET—1增加更明显(P〈0.05),相关分析显示PPI与ET—1呈正相关(P〈0.01)。结论:EH患者PPI和血浆ET一1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人的脉压变化特点及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3850名老年人集中体检,将其脉压分为4个层次,分别为≤60mmHg、6080mmHg、80100mmHg和>100mmHg,分析各组血压指标特点及其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随着收缩压的升高,脉压相应升高(P<0.001)。脑卒中和冠心病患病率的增加与脉压的增高有关(P<0.05)。结论脉压反映老年人的血压变化特点,并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脉压、脉压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脉压(PP)、脉压指数(PPI)与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并比较两者用以评价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对优越性。方法547例行冠脉造影患者的冠心病(CHD)病变的严重程度分别用冠脉病变的血管支数、冠脉狭窄程度和冠脉病变评分表示。测定外周肱动脉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并计算PP及PPI。结果冠脉病变程度随增龄而逐渐加重,冠脉狭窄积分3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冠脉正常组为89.1±38.6vs57.1±32.2vs26.0±22.1vs3.7±2.7(H=239.963,P〈0.01);PP和PPI冠脉病变组〉冠脉正常组;3支病变组〉1支病变组,PP为(53±11)mmHg vs(48±11)mmHg,PPI为0.413±0.06vs0.375±0.06(均P〈0.01);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P、PPI均与CHD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547,0.632;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PI与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最为密切,(坎值为1.012,95%可信区间为(1.261,1.447)。结论脉压及脉压指数是较为简便的反映大动脉弹性的参数,与冠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且脉压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较脉压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李妍妍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9):1171-117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心肌重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12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分别测定24h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按照脉压的不同,分为三组:PP1组(脉压〈51mmHg),PP2组(脉压51~65mmHg),PP3组(脉压〉65mmHg),分析各组病例间超声心动图特点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结果随着脉压增高,左室质量指数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级增高,PP3〉PP2〉PP1(P〈0.05);EF斜率降低,PP3〈PP2〈PP1(P〈0.05);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增高可导致左室肥厚、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而对左室收缩功能无明显影响。保持合理的脉压,可减轻和改善心肌重构,改善患者左室舒张功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脉压(PP)、脉压指数(PPJ)与代谢综合征(M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评价各指标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4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计算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和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同时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分为非CHD和CHD组,按PPI≤0.40、0.41-0.50、0.51—0.60、〉0.60分为4组,按PP≤40mmHg、41-60mmHg、61—80mmHg、〉80mmHg分为4组,比较各组间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结果非CHD和CHD组在年龄、血脂、体重指数、SBP、PP、PPI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和PPI组在冠心病发生率、冠状动脉病变的血管数、评分和冠脉狭窄程度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or P〈0.01);MS患者的CHD发生率及病变程度与SBP、PP、PPI显著相关(P〈0.01),与PPI相关性最为最著。结论在动态血压各指标中,PP、PPI、SBP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可作为代谢综合征患者二级预防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人动态脉压及脉压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随机抽样调查65岁以上人群200人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监测患者的动态脉压(APP)水平,按APP≤40mmHg(46例)、41~60mmHg(66例)、61—80mmHg(61例)和〉80mmHg(27例)分为4组;按动态脉压指数(APPI)≤0.40(49例)、0.41—0.50(70例)、0.51~0.60(57例)和〉0.60(24例)分为4组。分别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采集其静脉血测定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随着APP及APPI的增加,颈动脉IMT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APP、APPI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其中以APPI相关系数(r)值大。结论动态脉压及脉压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密切相关,且脉压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较脉压在动脉硬化发展上有更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脉压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检测80例MHD患者(MHD)和30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脉压(PP)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HD组患者PP值为(58.6±18.5)mm Hg,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5.9±16.5)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HD组患者MoCA评分为(23.65±5.12)分,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27.34±4.63)分(P〈0.05);随着脉压升高,MoCA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P〈0.01);脉压与MoCA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587,P〈0.01)。结论脉压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偏高,且参与此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成都地区中老年居民脉压(pulse pressure,PP)及脉压指数(pulse presure index,PPI)与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的关系.方法 利用2007年5月代谢综合征研究调查资料(共1 061人),依据PP[≤60 mm Hg(1 mm Hg=0.133 kPa)...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动态脉压(pulse pressure,PP)、脉压指数(pulse pressure index,PPI)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1月—12月入选的1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PWV检测。测量并计算24 h收缩压(24 h SBP)、24 h舒张压(24 h DBP)、PP及PWV。结果:根据PWV,将198例患者分为:动脉僵硬度正常组(PWV20%预测值)、轻度动脉硬化组(20%预测值≤PWV30%预测值)、中度动脉硬化组(30%预测值≤PWV50%预测值)及重度动脉硬化组(PWV≥50%预测值)。4组患者的PP、PPI有明显差异(P0.05);随着动脉硬化程度加重,动态脉压(PP)、脉压指数(PPI)增大。结论:PP、PPI可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硬化情况。动态血压检测获得的PP、PPI对于临床高血压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高血压患者162例,所有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 T ),并依据IM T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114例(硬化组)和颈动脉正常48例(正常组),对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PP和PPI ,并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对比分析。【结果】硬化组患者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BP)、脉压(PP)和PPI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PP>60 mmHg患者的IMT(1.37±0.43 cm)显著高于PP≤60 mmHg患者的IMT(0.83±0.12 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PP与PPI均呈现正相关性(正常组:r =0.902,P =0.001;硬化组:r =0.894,P =0.002)。【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PP与PPI密切相关性,通过联合检测,对临床预防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建辉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8):1446-144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与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的相关性。【方法】对拟诊冠心病(CHD)的164例高血压病患者以标准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造影结果将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合并冠心病)和非冠心病组(未合并冠心病)。计算机定量分析系统(QCA)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计算其冠状动脉病变积分(CAS)。标准台式水银血压计测定外周肱动脉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计算PP(PP—SBP—DBP)与PPI(PPI—PP/SBP)。【结果】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组的CAS积分、PP及PPI均较非冠心病组显著增高(66.5±28.8 vs 8.6±6.7;51.8±12.7 vs 38.7±14.2;0.47±0.12 vs 0.33±0.08,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患者的CAS与PP及PPI显著相关。【结论】PP及PPI是预测高血压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血压水平高低、脉压差大小、平均血压值之间的关系。方法以1461例因动脉硬化所致慢性疾病住院的老年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选对象通过血管超声检查,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两组(颈动脉斑块组1012例和无颈动脉斑块组449例),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记录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变化,分别计算每个患者的脉压差(PP)、平均动脉压(MBP),并分析这些数据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结果颈动脉斑块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非颈动脉斑块组[(80.5±5.4)岁与(77.3±5.9)岁,t=-4.233,P〈0.01];颈动脉斑块组和无颈动脉斑块组比较,24h的SBP[(132.2±17.0)mmHg与(127.5±16.0)mmHg,t=-4.893,P〈0.001]、PP[(60.8±13.4)mmHg与(55.9±12.5)mmHg,t=-5.021,P〈0.001]、MBP[(92.6±10.3)mmHg与(91.0±9.9)mmHg,t=-3.987,P〈0.01]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颈动脉斑块组的发病率与年龄(OR=1.061,P=0.0001)、心肌梗死(OR=1.896,P=0.0135)、高血压分级(OR=1.177,P=0.0019)、高血脂(OR=1.353,P=0.0335)、心脏收缩功能降低(OR=2.466,P=0.0001)、下肢动脉斑块(OR=5.453,P=0.0001)密切相关。结论在老年男性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SBP升高、PP增大、MBP的升高密切相关,而与舒张压的水平关系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PPI)、胰岛素抵抗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对2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测定空腹血糖(FSG)、空腹血胰岛素浓度(INS)及血压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脉压指数(PPI)。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LVH组收缩压(SBP)、PPI、INS、年龄、高血压病程高于非LVH组,舒张压(DBP)、ISI低于非LVH组(均P〈0.05)。高PPI组LVMI、INS高于低PPI组,ISI低于低PPI组(均P〈0.05)。高胰岛素组LVMI高于正常胰岛素组,ISI低于正常胰岛素组(均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示LVMI与PP、PPI、INS、年龄呈正相关,与ISI呈负相关(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PPI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最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PPI、胰岛素抵抗与LVH密切相关,PPI、ISI可作为LVH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偏瘫患者在心电监护中健侧与瘫痪侧手臂的体温、脉搏、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是否存在差异。方法60例患者每天测量患侧及健侧手臂体温、脉搏、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值,连续监测30d,比较患侧及健侧手臂体温、脉搏、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监测值。结果60例患者健侧舒张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与患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健侧的体温及收缩压分别为(36.2±0.2)℃,(142±13.9)mmHg,与患侧的(36.1±0.2)℃,(125±12。2)mmH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045,11.200;P〈0.05)。结论老年偏瘫患者在心电监护中健侧与瘫痪侧手臂的脉搏、血氧饱和度无差异;而体温、血压存在差异,建议测量体温时用健侧上臂;首次测量血压时先测量双上臂血压,若双上臂血压差值≥10mmHg时,以血压高的一侧上臂为测量肢体。通过对患者生命体征准确的测量,以保证患者及时、正确的治疗与抢救。  相似文献   

18.
李红建  韩素霞 《华西医学》2014,(9):1635-163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脉压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一12月住院的11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已行动态血压检测,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依据24h动态血压结果计算动态脉压,依据超声心动图结果计算LVMI,按照脉压〈60mmHg(1mmHg=0.133kPa)以及≥60mmHg将患者分为A组(n=70)和B组(n=40),比较两组患者的LVMI等指标,并采用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动态脉压与LVMI的关系。结果B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动态脉压较A组明显增高(P〈0.001);B组患者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质量、LVMI均高于A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动态脉压与LVMI呈正相关(r=0.33,P〈0.001);多重线性逐步回归显示:动态脉压是LVMI增加的危险因素(β=0.90,P〈0.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LVMI呈正相关,动态脉压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结构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老年人24h动态血压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2例老老年人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其24h、白天、夜间平均血压和平均脉压及血压变异性。结果血压节律呈非杓型者112例(91.80%,112/122),杓型者10例(8.20%,10/122)。24h平均收缩压(126.37±14.78)mmHg,平均舒张压(66.35±8.32)mmHg;白天平均收缩压(127.69±14.72)mmHg,平均舒张压(67.75±8.58)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123.72±17.96)mmHg,平均舒张压(63.54±9.29)mmHg。24h动态脉压60.02mmHg。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分别为:收缩压3.11%,舒张压6.21%。昼夜血压变化规律在男女间无明显差别。结论老老年人血压昼夜节律呈非杓型改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24h动态脉压远大于正常脉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