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隐球菌性脑膜炎为神经系统真菌感染的常见典型,治疗困难,死亡率高,临床极易延误诊断。现就我们的诊治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和临床表现 8例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12岁~45岁,平均24.5岁。城镇3例,农  相似文献   

2.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中枢神经系统新生隐球菌病(CM)在国内报道逐年增多,然而误诊率及死亡率仍很高。早期确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是提高CM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现对我院1985~2003年12月,收治经病原学确诊并系统治疗的29例CM诊疗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us neoformans meningitis,CNM)的治疗一直是临床诊疗中的难点。近年来已有一些新的抗真菌药进入临床,新的治疗方案也在探索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出现的耐药问题也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4.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情复杂多样,致使预后较差。现对我院收治的30例诊治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4岁~62岁,平均年龄41.5岁。病程10天~150天,平均43天。发病季节以冬春两季多见。发病至确诊时间最短5天,最长4个月。1.2 临床表现全部病人均有头痛,头痛程度不  相似文献   

5.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usneoformansmeningitis,CNM)的治疗一直是临床诊疗中的难点。近年来已有一些新的抗真菌药进入临床,新的治疗方案也在探索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出现的耐药问题也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新生隐球菌脑膜炎(CNM)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6例CN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26例患者均有头痛,发热21例,脑膜刺激征阳性19例。涂片找到隐球菌24例,真菌培养阳性3例。首诊误诊12例。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5-氟胞嘧啶(5-Fc)治疗,治愈好转率81.82%(9/11);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5例,治愈好转3例;两性霉素B联合5-Fc治疗3例,治愈好转2例;单用氟康唑治疗4例,治愈好转2例;3例未予抗真菌治疗者均病死。结论:新生隐球菌脑膜炎早期误诊率高,脑脊液涂片及真菌培养有利于确诊;两性霉素B、氟康唑、5-Fc是有效的治疗药物,且联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以下简称隐脑 )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性疾病 ,其起病隐匿 ,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变化不典型 ,常常被误诊而延误治疗 ,造成病死率、后遗症发生率高。现将我院近 2 0年 (1980~ 2 0 0 0年 )收治的 7例隐脑加以分析 ,旨在尽早诊断 ,并探讨治疗方案。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男 5例 ,女 2例。年龄 6~ 12岁 ,平均 9 42岁。农村 5例 ,城市 2例。入院前病程 12天~ 1年 ,平均75 15天。 7例患儿中除 1例患过病毒性脑炎 ,1例患过肺炎外 ,余既往均体健 ,否认有糖尿病、结核、肿瘤病史 ,均无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  相似文献   

8.
1引言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因菌株耐药性强,药物副作用大,病例治疗难度大,多数病例因副作用大而中止治疗,导致治疗失败而患者死亡。本例坚持鞘内注射相对大剂量、副作用小的二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坚持近7个月治疗,最终完全治愈。  相似文献   

9.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以下简称隐脑)是真菌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的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近来,我们应用粟氏脑脊液细胞收集器进行细胞学检查,共检出14例病人,因而能够确诊且对预后有重要价值。1 材料和方法1.1 病人来源 14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男性9人,女性5人。年龄最大者64岁,最小者14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由于免疫抑制剂、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 ,隐球菌性脑膜炎 (以下称隐脑 )的发病率有所上升 ,且病情危重 ,病死率高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极易被误诊误治。对绵阳 40 4医院1984~ 2 0 0 2年收治被误诊的隐脑 2 1例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1例患者中 ,男 15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47( 15~ 65 )岁。本组 4例有原发疾病 :肾移植术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 1例 ;肾病综合征长期服用激素 1例 ;结核性脑膜炎 1例 ;慢性肾炎 1例。本组早期误诊为结脑 14例、病脑 4例、颅内占位 2例 ,化脓性脑膜炎 1例。误诊时间最长 …  相似文献   

11.
地震伤员救治中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FREE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某院在抗震救治特殊环境中的医院感染防控工作。 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该院诊治地震伤员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进行经验总结。结果通过建立工作流程,使感染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感染管理工作前移,保证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积极开展对伤口的目标性监测;深入临床一线,参与危重患者救治等措施的实施,确保了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未发生气性坏疽二代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经过治疗,多数痊愈出院,部分病情较重患者病情得到控制。结论抗震救治的特殊环境中,医院感染防控技术和措施的贯彻落实是确保医疗质量、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08版《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指南》已出版,本指南最终目标是通过适当选择消毒灭菌方法,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以下节选关于医疗机构环境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内容,每条建议均根据科学证据、基本原理、实用性和联邦法律制定。其建议分级系统如下。  相似文献   

13.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08版《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指南》已出版,该指南最终目标是通过选择适当的消毒灭菌方法,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以下节选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建议(表1)。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万古霉素目标血药浓度达标及如何进行调整已讨论多年。根据有效血药浓度监测出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和调整的初始浓度,两者均高于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和避免可能的耳毒性或肾毒性等副作用的浓度。前期很多研究由于缺乏设计良好的随机临床评估或缺乏某血药浓度与患者预后间的确切关系的明确资料,由此导致了监测力度不够或不监测以及如何进行剂量调整的争论。  相似文献   

15.
2010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更新了M100-S20文件,现将其中主要更新内容作简要介绍,供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工作者在常规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重症肝病合并医院真菌感染60例临床分析    FRE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重症肝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 60例重症肝病合并医院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同期住院重症肝病患者485例,其中60例(12.37%)发生医院真菌感染83例次(17.11%)。感染部位以肠道为主,占50.60%;其次为口腔(25.30%)、下呼吸道(9.64%)、腹腔(7.23%)、泌尿道(4.82%)和血液(2.41%)。 感染菌种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占61.67%;其次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占16.67% 。60例重症肝病合并医院真菌感染者中死亡34例(56.67%),与真菌感染直接相关2例(3.33%);而未发生真菌感染的60例对照者中死亡19例(31.67%),两组病死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7.60,P<0.01)。结论重症肝病患者发生医院真菌感染预后差,病死率极高。预防和治疗医院真菌感染需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人员证实,香港海鸥型菌自被发现以来,即与社区获得性胃肠炎、旅行者腹泻有关,甚至可能是近20年来发现的首种可致严重胃肠炎的新病菌。淡水鱼可能是香港海鸥型菌的主要储存宿主,进食鱼类为其主要的感染途径。同时,亚洲、欧洲、非洲及中美国家相继发现感染个案,提示病菌可能在全球范围广泛分布。本文描述了香港海鸥型菌的生物学及生化特性,并阐述其病原学、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等方面的主要进展,展望其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8.
随着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器官移植、侵入性操作的广泛开展,临床上真菌感染逐年增多,尤其在免疫力低下和危重患者中,侵袭性真菌感染已成为主要并发症,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1]。通常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一方面因为真菌感染早期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另外,目前临床常用的培养鉴定方法难以满足早期诊断的要求。因此,建立非培养的快速真菌感染诊断方法成为研究热点,这类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尿路感染抗菌药物治疗的进展    FREE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泛使用抗菌药物后诱发耐药与多重耐药现象已十分严重。对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s)革兰阴性(G-)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尿路感染的治疗十分困难。在多重耐药病原菌尿路感染高发病区必须掌握本部门耐药动向,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既要使临床取得良好的疗效,又要能阻遏耐药菌株扩散。  相似文献   

20.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是1989年由美国学者Choo等首次从受感染的黑猩猩血液标本中分离。HCV呈全球性流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统计,HC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约为3%,全球约有1.8亿人感染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00~500万例。我国进行的全国HCV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我国一般人群抗 HCV阳性率为3.2%,约有4 000万人感染HCV;70%以上的感染者将发展成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常规的干扰素(IFN)单用或者IFN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总体应答率比较低,治疗费用颇高,且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2]。据分析,在未来的10~20年中,将会出现一个因HCV感染而导致的肝硬化与肝癌高峰期。HCV感染后缺乏有效的保护性免疫,因此,HCV中和抗体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3]。近年来HCV体外培养系统的建立为HCV中和抗体相关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使人们对HCV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层次,为从根本上认识HCV和彻底防治丙型肝炎奠定了基础。本文就近年来在丙型肝炎中和抗体及机体抗HCV感染免疫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