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回顾性分析于2011年9月~2012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3例产后出血患者的治疗与护理资料,本组3例患者均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出血,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病情观察、穿刺侧肢体护理、疼痛护理、发热护理等。结果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干预,3例患者均一次栓塞成功,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5~15min止血,1~5d内血性恶露逐步减少,未再次发生异常阴道出血,平均住院10.5d,治愈率为100%,出院后半年内的随访显示3例患者子宫均按期复旧,恢复正常排卵与月经。对产后出血患者介入治疗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保证手术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外科治疗3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院急性肢体动脉栓塞外科治疗33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24例,女9例,最小年龄52岁,最大79岁,平均67.5岁.高血压冠心病史17例,风湿性心脏病史3例,患病时间1 h~5 d,平均11 h,并肢体远侧部分坏疽5例,均有突然出现疼痛(pain)、苍白(pallor)、无脉(pulselessness)、麻痹(paralysis)临床症状,也叫"5p"征,辅助检查采用多普勒超声或动脉造影证实均为肢体动脉栓塞,其中上肢2例,下肢31例.  相似文献   

3.
脑出血再发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奇 《中国综合临床》2003,19(10):888-889
目的 探讨再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特点与发病机理。方法 对经CT证实的l500例住院脑出血患者中再发出血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8例发生2次出血(其中3例为3次出血),脑出血再发率3.87%,2次出血者以基底节.基底节型最多(60.0%),3次出血的3例均同时有基底节出血。61.2%再出血病灶位于首次出血的对侧,2次出血闻隔时间大多在1年内(41.37%),基底节-基底节型预后较差。结论 再发性脑出血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高血压控制不良可增加再出血的危险,基底节-基底节型出血原因多为高血压,而脑叶-脑叶型出血很可能与淀粉样脑血管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手术时机选择以及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70例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45例患者行手术取栓,18例患者给予保守治疗,7例患者给予初步诊治后自动出院.在手术取栓的患者中有35例经治疗后受累动脉远端血运恢复,肢体疼痛好转,皮温恢复正常.术后2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3例再次发生肢体急性缺血性坏死、截肢,3例缺血症状无明显好转.死亡3例患者中分别为腹主动脉栓塞2例和主动脉骑跨栓1例.结论:对于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患者,争取早期确诊,应早期手术,并配合药物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潜在的心脏疾病和重要脏器栓塞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大出血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T)后急性大出血的处理原则与方法。方法:总结我院1991—2001年期间PDT术后急性大出血6例的诊治经验井复习文献,就临床表现、出血原因、处理方法与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上腹部胀痛与腹腔引流管内或周围出血是所有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2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均有术后胰瘘。所有病例均进行血管造影检查,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出血3例,胰十二指肠下动脉2例,胰腺残端后缘1例。前3例施行肝动脉血管造影与栓塞,未再出血。后3例再次行手术止血,1例术后5d死于反复再出血致多器官衰竭。加用健脾行气中药可促进肠功能恢复。结论:出血后应给予必要的准备,及时进行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出血来源,根据出血的部位选择肝动脉栓塞或手术止血。  相似文献   

6.
超声消融治疗动脉闭塞性硬化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应用Acolysis血栓超声消融仪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进行治疗,评价其疗效。方法 10例ASO患者共11条肢体均经血管造影确诊,病程在15d至3年。在DSA下用Acolysis血栓消融仪行腔内超声消融治疗。配合抗凝,祛聚,扩张血管等治疗。多普勒超声随访。结果 10例患者除1例肢体因动脉再次闭塞外,9例患者10条闭塞的动脉管腔均经一次治疗后再通,随访1~3个月,10条血管保持通畅,有效率达90%。结论 血管内超声消融技术,可以有效地消融外周动脉的陈旧性血栓和斑块,重新恢复闭塞血管的血流,从而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挽救肢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脑梗死肢体瘫痪患者肢体功能及生存能力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梗死肢体瘫痪患者88例,随机均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存能力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肢体功能优23例,良17例,中3例,差1例,肢体功能优良率90.91%;对照组肢体功能优9例、良22例、中9、差4例,肢体功能优良率70.45%。两组患者在肢体功能优良率上差异有显著性(χ2=34.13,P<0.05)。观察组生存能力优27例、良15例、差2例,优良率95.45%;对照组生存能力优4例、良30例、差10例,优良率77.27%。两组患者在生存能力优良率上差异有显著性(χ2=23.12,P<0.05)。结论早期康复干预对脑梗死肢体瘫痪患者肢体功能、生存能力改善具有确切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王钢  刘旭 《急诊医学》2000,9(2):98-100
目的 应用溶栓药物治疗9例肢体栓塞和血栓形成的病人共15个肢体,对共疗效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 应用链激酶和栓体舒两种溶栓制剂,通过静脉给药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险一例因肌肾代谢综合症、肾衰、心衰死亡和一个肢体部分截肢以外,其余肢体都得到挽救,其中三个肢体末端动脉恢复搏动。无一例出现出血副作用。结论 链激酶和栓体舒静脉溶栓治疗肢体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是一种快速、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可和介入、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出血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患者的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检测110例24 h内发生基底节出血患者人院时血糖、IL-6、vWF、TNF-α的血浆浓度,结合临床资料,对24 h死亡概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出血量大、高血压史和入院时高IL-6、TNF-α、收缩压、血糖是基底节出血24 h死亡的危险因素(P<0.1),高vWF是保护因素(P<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入院时高IL-6、血糖是基底节出血24 h死亡的危险因素(P<0.1),高vWF是保护因素(P<0.1).结论 检测大脑基底节出血患者人院时血糖、IL-6、vWF的血浆浓度,结合高血压病史的有无,可能对早期死亡的预测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动脉栓塞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6~2006-12我科收治的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36例,均在臂丛、连续硬膜外或局部麻醉下在肱动脉近分叉处及腹股沟处股动脉切开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术后配合药物治疗。结果:27例完全治愈,3例取栓效果不满意者均为腘动脉以下栓塞遗留间歇性跛行。术后发生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6例,其中1例发生在截肢术后;死亡2例;截肢5例。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结论:早期诊断并及时手术切开动脉行Fogarty导管取栓是救治急性动脉栓塞的关键,肢体已经坏死者也应及时行截肢手术以保全生命。  相似文献   

11.
宗俊学  芦琳  芦璐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597-4597
目的探讨早期与晚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山东省交通医院收治216例脑梗死患者,其中早期康复组与期康复组各108例。早期康复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48h~14d开始康复。晚期康复组在发病后15—30d开始康复。两组均采用Bobath法和运动再学习法进行训练。采用改良巴式指数(MBI)、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进行康复评价。结果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FMA和MBI入选时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30d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lt;0.01),早期康复组较晚期康复组改善程度更大(P&;lt;0.01)。结论早期与晚期康复均可明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晚期康复。  相似文献   

12.
早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和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疗法,1 次/d,45min/次,训练5次/周,连续6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Lindmark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经6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治疗及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如早期(病情稳定后)辅以运动疗法,可明显改善患肢肢体功能、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SA血管造影及介入栓塞治疗在急性出血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临床急性出血患者的DSA造影表现和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资料,男24例,女11例,年龄15~82岁。全部患者股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超选入可疑出血动脉内,先行DSA造影明确出血有无及部位,再将同轴微导管超选入出血动脉内,栓塞出血动脉,达到止血目的。结果33例患者经DSA造影明确诊断为血管出血,经栓塞治疗后,均达到止血目的;2例患者DSA造影未见明确出血征象而放弃介入栓塞治疗。栓塞治疗的33例患者术后1周随访,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DSA造影加栓塞是诊断和治疗急性出血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肢体主干动脉损伤36例救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肢体主干动脉损伤的诊治经验。方法:手术治疗肢体主干动脉损伤36例,手术方法分别采取直接吻合、静脉移植、人造血管移植、血管结扎。结果:行血管修复27例,成功24例,失败3例分别为人造血管移植2例,静脉移植1例。结论:下肢动脉损伤早期诊断主要看末端出血及搏动情况;火器伤血管缺失以自体静脉移植为佳;张力下血管吻合是否可行与血管缺损长度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5.
基底节出血预后的判别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影响基底节出血预后的危险因素,建立基底节出血后30d内死亡或生存的判别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来病房收治的340例基底节出血病例,对影响基底节出血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判别分析。结果 340例基底节出血病人,30d死亡率为26.2%。单因素检验表明,意识障碍、出血量、脑出血破入脑室、出血半球、伴发缺血性心脏病、消化道出血等6个因素为影响基底节脑出血30d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元逐步判别分析发现仅有意识障碍、出血量、伴发消化道出血等3个因素可作为判别因子,所建判别方程内回代检验,判别符合率为87.6%。结论 意识水平、出血量和是否伴发消化道出血3个因素是影响基底节出血30d预后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由此 建立的基底节出血30d生存和死亡的判别模型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不同原因引起的产后大出血DSA表现及介入治疗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原因导致的产后大出血各自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探讨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本文收集17例产后大出血病人,其中经阴道分娩后7例,剖腹产后8例,人工流产后2例。均行DSA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及出血原因后检塞子宫动脉或(和)髂内动脉,检塞刺为明胶海绵和(或)金属弹簧圈。结果:DSA表现为宫腔内弥漫性出血8例,宫腔内局灶性出血2例,子宫动脉分支受损出血4例。出血部位不明3例。检塞靶动脉后均成功止血。结论;不同原因引起的产后大出血DSA表现各有特点,介入治疗疗效佳,并发症少,可取代传统的子宫切除术。  相似文献   

17.
非手术治疗急性肢体动脉阻塞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肢体动脉阻塞早期动、静脉内注射尿激酶并合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动脉治疗组24例,在患肢动脉内注入尿激酶,静脉治疗组6例,浅静脉内静滴尿激酶。两组均合用侈分子肝素。结果:动脉治疗组;治疗7天后阻塞部位远端动脉搏动完全恢复12例;远端动脉搏动未扪及,但缺血症状缓解1例,肢体救治率为33.3%,两组比较肢体救8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动脉内注入尿激酶溶栓并合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肢体动脉阻塞,血管再通纺高,方法简单易行,减少了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10年7月~2011年8月,我院共收治脑梗死患者79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与对照组39例。两组患者均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研究组在入院第1d实施康复护理,对照组在发病14 d行康复护理,对患者康复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ADL)能力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康复护理前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康复护理30 d后的Bar-thel指数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恢复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有重要意义,具有很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消化道出血的动脉造影表现和栓塞治疗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23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分别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造影,对其中造影明确诊断12例进行超选择插管并行栓塞治疗,栓塞材料分别为明胶海绵颗粒、明胶海绵颗粒+弹簧圈、聚乙烯醇微粒。结果23例中15例出现阳性征象,主要表现为对比剂外溢、动脉瘤、肿瘤血管和染色、动脉侵蚀、局部血管痉挛等,12例接受了栓塞治疗,其中10例出血停止,30d内无再出血,无肠缺血、肠坏死等并发症,1例栓塞后次日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栓塞3d后复发出血,经外科手术治疗痊愈。结论动脉造影及栓塞治疗是急性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与动脉栓塞治疗肝胆胰外科术后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3年1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治疗的28例外科术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28例中11例行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治疗,17例行动脉栓塞治疗。结果:行动脉栓塞治疗术后出血的17例患者中,止血成功9例(52.9%),因再次出血而行剖腹探查止血术者5例(29.4%),存活6例(35.4%);行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治疗术后出血的11例患者中,止血成功10例(90.9%),1例(9.1%)因再次出血而行剖腹探查止血术,存活9例(81.8%)。2组患者止血成功率、存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Cox回归分析,组别、是否行再次手术及止血是否成功对存活率有显著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栓塞次数对存活率无明显影响。结论:相对于传统的动脉栓塞治疗,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术用于外科术后出血时具有止血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