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红外热像图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红外热像图仪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患者53例,运用红外热像图仪采集其人体背面腰以下半身的红外热像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红外热像图为:腰骶部呈向患侧偏斜、增大的长条形红色或深红色,患肢呈蓝色或浅绿色,与CT、MRI检查结果一致。结论:红外热像图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对病症的病理影响性质和范围提供了客观评价的方法,有CT、MRI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红外热像图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定中的应用。方法:对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行红外热像图检查,对治疗前后红外热像图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前红外热像图的特点为腰骶部出现异常热区呈菱形或梭形热区范围扩大,异常热区温度多超过34℃,与周边温度差多超过3~4℃,患侧下肢一般表现为低温区;治疗后红外热像图改善的主要表现为腰骶部热区范围缩小以及异常热区中心温度降低,异常热区中心温度低于34℃,与周边温度差未超过3~4℃,患侧下肢低温区缩小,接近或达到健侧下肢温度。结论:红外热像图能直观反应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前后腰骶及双下肢异常温度变化,可作为评定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3.
红外热像图在腰间盘突出症中的辅助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远红外热像图(F-IRT)在椎间盘突出症(LDH)辅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疼痛门诊中自诉腰痛并单侧下肢痛放射性疼痛的病人23例,随机进行红外热像图测定,并接受CT断层扫描检查.观察和分析腰骶部及下肢热形态、兴趣区域的温度及双下肢对应部位的温度差异(△T),并分析F-IRT诊断LDH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 F-IRT显示:23例LDH患者腰骶部热形态改变为四种形式:梭形,热区向一侧偏歪或呈角状突起(8例);脊中线热区不连贯(6例);骶髂骨上缘呈大片高温热区(5例);不规则形态(4例),患侧下肢较相对应的对侧肢体的温度,至少有一个患侧部位出现温度下降的有19例(82.61%).综合CT与F-IRT结果分析:F-IRT诊断腰椎间盘侧后突的灵敏度为82.61%,特异度为75.0%%.但患侧的热区分布与椎间盘突出部位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F-IRT检查能反映LDH引起的患肢体表温度的改变,在LDH的辅助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但尚不能进行病变椎间盘的定位.  相似文献   

4.
我院2006年10月-2008年12月,应用红外热像仪辅助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11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红外热像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红外热像图检查作为腰腿痛疾病诊断的客观指标之一,目前不断地引起医学界的重视,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报道文章不多。本文就近半年(1997年1月-1997年6月)来远红外热像图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我科病人做一简单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  相似文献   

6.
红外热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红外热成像在腰椎阅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地位。方法选出25例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经CT、MRI检查确诊,且有明显腰腿痛表现或体检疼痛的阳性体征。运用红外热像仪采集患者背面腰背部及双下肢的红外热像图,观察并对比分析患者的病变部位、范围。结果所有患者的热像图呈现明显不对称性,脊柱力线断续不完整,色彩不均匀;脊柱两侧局部呈现明显片状的高温或低温区;腰骶部菱形窝呈非对称性红色或深红色,热区范围增大。所有患者红外热图异常表达区域与CT、MRI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与患者自诉疼痛区域相符,23例与体检体征相符。结论热像图可客观地显示出病变及疼痛的部位、区域范围,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辅助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可以用作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项客观检查指标,以补充和完善CT、MRI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崔宝林  任晓菊 《海南医学》2016,(14):2299-2301
目的:探讨红外热像仪对腰椎盘突出症患者刺激区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以宝鸡市妇幼保健院普外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60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均知情同意行红外热像检查,观察比较两组受检者的红外热像图结果,并比较红外热成像结果与影像学、体征、自诉疼痛结果的相符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小腿前外侧温差、小腿后外侧温差分别为(1.19±0.10)℃、(1.22±0.07)℃,均明显大于对照组的(0.22±0.07)℃、(0.24±0.0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热像图异常表达区域与影像学检查、患者自诉疼痛区域相符率均为100.0%,明显高于与体征相符的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外热像仪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变、疼痛部位、范围等可客观反映,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断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8.
腰椎间盘突出症,亦称为髓核突出(或脱出)或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我科2003年10月-2005年11月经手术治疗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62例,本文探讨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文毅鹏 《中外医疗》2009,28(17):160-160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经手术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X线和CT诊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55例,与手术诊断符合率为91.7%,X线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25例,与手术诊断符合率为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的正确率明显高于X线诊断。结论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具有较高价值,但在实际应用中应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25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其中椎间孔型17例,椎间孔外型8例。分别采用经椎板间扩大开窗入路,经峡部外缘入路两种术式进行手术治疗。结果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5年,平均随访1年2个月。采用M 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19例,良5例,可1例,差无,优良率96%。结论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常累及相应节段的上位神经根,临床体征与影像学不符时应高度怀疑本症,运用CT薄层扫描和MR I检查可以确诊。保守治疗均不佳,应尽早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突出部位选择不同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再次手术治疗的原因、方法和疗效.方法我院自1995年1月~2004年1月共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28例,再次手术者43例(4.6%).40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3~84个月).按Macnab评分法进行术后疗效评定.结果优:11例(27.5%)、良:16例(40%)、可:8例(20%)、差:5例(12.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为间盘组织摘除不彻底,同一间隙间盘组织再突出、继发性椎管狭窄以及神经根粘连等;腰椎间盘突出症初次手术前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正确选择手术术式,提高手术操作技术水平,将有效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再次手术治疗;对需要再次手术的患者仍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物的C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对腰椎间突出症突出物的CT影像认识和诊断水平。对 5 0例作L3 ~S1间隙CT水平薄层扫描 ,对突出物的CT影像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根据突出物形态、大小、边缘和密度 ,判断急性突出符合率 77 77% ,慢性突出诊断符合率 86 2 0 % ,穿破后纵韧带压迫硬膜囊诊断符合率 6 6 6 0 %。CT检查能客观地显示突出物和突出物形态、大小、密度、陈旧程度和与周围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护士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情况。方法采用问卷式调查230名护士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情况。结果护士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患率为17.83%;年龄越大护士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越高;干部科室的护士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高于普通科室。结论护士应重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卧床患者多的科室更应注意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第二代椎间盘镜手术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2006年5月~2008年7月应用第二代腰椎间盘镜手术(MEDⅡ)治疗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3个间隙),单间隙突出者31例,双间隙突出者1例。腰3、42例,腰4、57例,腰5骶122例。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平均(5.6±0.8)个月,优良率90.6%。结论:显微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神经根减压彻底、术后恢复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适应证和仔细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牵引时对血压的影响。方法对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牵引术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46例患者在牵引过程中的不同时间内血压均有升高。结论腰椎牵引过程中细心观察患者变化,随时监测血压是预防因牵引造成意外发生不可缺少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聂清培 《四川医学》2010,31(7):973-974
目的探讨采用穴位注射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方法 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再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结果治疗组40例中显效26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中显效9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6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既有药物治疗效果、又能起到针灸的治疗作用,适用于颈肩腰腿痛、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坐骨神经痛等疾病,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文俊  刘君  邓泽彦  田晓鑫  张皓  罗灏 《四川医学》2011,32(11):1780-1782
目的探讨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automated 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A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对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226例腰椎间盘突出经APLD治疗后,观察术后疗效和分析术后恢复时间、椎间盘突出类型、切吸量以及术后处理等相关因素对术后疗效的影响。结果经平均2.8年随访,治疗有效率为94.1%(212/226),其中术后2~4周治疗有效率达到77.83%(165/212);切吸量〉2g的治疗有效率为98.5%(205/208);中央性局限性突出的有效率为99.1%(118/119)。结论 APLD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且简单有效的方法。术后2~4周为恢复最佳时期;后正中突出并良好的后纵韧带为最佳适应证;术后适时、适度牵引治疗有助于APLD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14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椎间盘造影证实14个椎间盘后方纤维环均撕裂,行PELD治疗.比较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前、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60 ~120(96±18.1)min,术中出血量10 ~30(16±8.6)mL.住院时间3~9(4.6±1.3)d.14例均获随访,时间2~12(6.9±4.3)个月.术中未发生脑脊液漏、脊髓神经损伤.VAS术前为6~10(7..9±1.8)分,术后为0~3(1.8±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ODI术前为52.0%~85.1%(78.1±17.3)%,末次随访时为10.8% ~24.1%(16.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7例,良6例,可1例.结论 PELD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特点,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原因探讨及处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成因及其处理措施.方法对1995~2002年间本科收治的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例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22~63岁,平均37岁.包括侧隐窝狭窄12例,术后复发4例,术中定位错误7例,神经根粘连6例,下腰椎手术后失稳10例.初次手术后症状未缓解或加重者17例,症状有暂时性缓解而后复发者20例.二次手术间隔时间7天~15年,平均2.4年.再次手术前临床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者14例,下肢放射性疼痛者10例,腰背部疼痛者7例,间歇性跛行者6例,会阴部麻木4例,全部患者患侧小腿外侧后侧皮肤感觉减退.再次手术方式为,扩大开窗及神经根管扩大减压术19例,半椎板切除术8例,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内固定术10例.随访6月~6年2月,平均随访3年10月,再次手术术后优良率97.2%.结论术前周全的检查、准切的定位及术式的合理选择是防范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关键;术中应正确处理神经根管及椎管狭窄与椎体稳定性间的关系,既要避免椎管狭窄减压不足导致术后效果不佳,又要防止过分减压导致术后脊柱不稳;CT及MRI对于引起腰椎手术失败的多数病因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二次手术除摘除突出的髓核和解除椎管狭窄外,一定要注意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