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丛琐谈     
“童便”、“伏龙肝”二药,从现象看都是污秽浊物,因此,多年来药店不备,中医处方亦不取用。然而这两味药在中医用它为人类治病的历史过程中,却有重  相似文献   

2.
医政医讯     
  相似文献   

3.
医政要闻     
  相似文献   

4.
医政要闻     
  相似文献   

5.
医政要闻     
中医有望对医学模式带来深远影响2007年10月15日,卫生部长陈竺在北京香山举行的太平洋健康高层论坛上预见: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如能得以进一步诠释和光大,将有望对新世纪的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疗政策、医药工业、甚至整个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带来深远的影响。科学家应逐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二十一世纪新医学。这种医学兼取两长,既高于现在的  相似文献   

6.
7.
任应秋论医琐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应秋老师已去世10多年了。任老寝馈中医事业50余载,颇多独到见解,忆其言谈,略陈一二。1 谈各家学说学派争鸣古迄今:“学派争鸣古迄今”,这是任老多年来深入研究中医学术所发现的规律,也是他的卓越见解。他根据大量史料进行分析,认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学术流派。任老对纪晓岚“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大持异议。他说:“‘门户’是个贬义词,不是学派。古人治学,忌‘门户’之说。清·张之洞云:‘为学忌分门户’。‘门户’是个视界问题,带有保守、偏见等含义,属于历史上‘朋党’之类。而学派争鸣则是正常的,它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门户’与‘学派’的含义绝然不同”。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学术争鸣,具备了产生学派的条件:(1)出现了不少有代表性的医家。如秦国的医和、医缓以及秦越人等;(2)有了师承关系。如长  相似文献   

8.
祖国的医学成就,与祖国的文学史、哲学史密切相关,因此,论及中国的医学史,必须联系到中国的文学史和哲学史,方可避免片面性。如果说,1930年从埃及的古墓中发掘出来的纸草片,可以作为世界医学史的早期记录的话,那么,从公元前一千多年的甲骨文上考证出来的医学记载,便是我国最早的医学记录了。张介宾(景岳)的《类经》序说:“上古时神农黄帝君而医,岐伯诸公师而医,而医实首于伏羲。”据此而论,我国医学之早当源于渔猎时代了。据《诗经》、《周礼》和  相似文献   

9.
关于医术、医德的话题 ,大家均耳熟能详 ,虽褒贬不一 ,但全社会都来关注一下并付于行动的话 ,是有益处的。尤其是在医学教育中 ,只有特别强调 ,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生。历史上 ,对医生的赞誉 ,以“济世活人”或“良医良相”之言相赠。“济世”则以救死扶伤为怀 ,非以谋取私利是务的一种良好医德 ;“活人”指具有高明的医疗技术 ,对于复杂、险重的患者亦能加以救治。至于以良医比作良相 ,则其道德与学问更高尚 ,可以与良相关怀人民的疾苦之功相提并论了。在我国的医学史上 ,对于医术与医德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千金方》中…  相似文献   

10.
从事中医临床四十余年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俗语说:“干到老,学到老”。回首往事,深感学无止境。一、随父学医医德并重我从十六岁随父关月波学医经过了十三年才独立工作。父亲治学严谨行医仔细更重视医德。要我们做到:“胆大、心细、行正、治园”。胆大就是在战略上要敢于攻克难关,树立必胜信念;心细就是在战术上要严密观察病情,仔  相似文献   

11.
医教协同是我国提出的医学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理念,对医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均有促进作用.但也存在院校管理机制不健全,医教双方权力不均衡;课程体系设置欠完善,缺乏协同育人机制;编制阻碍发展,教学医疗无法统一等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医院等从组织目标、体制管理、课程设置、利益分配等方面统一协调管理,使...  相似文献   

12.
针灸琐谈     
<正> 关于留针问题我们翻阅针灸文献如:《明堂》、《铜人经》、《甲乙经》、《针灸大成》等书,记载  相似文献   

13.
用药琐谈     
<正> 辨证为论治之前提,论治乃用药之准则;辨证正确,论治必当,然而用药不精,则收效迥异。兹不揣愚庸,略谈某些中药之应用琐事,以为引玉。1.秦艽:苦辛平,入肝胃胆经,能舒肝胆清湿热、解邪毒,因具油质而性滑润。秦艽不仅能退黄疸,治湿热性肝炎,而且对邪毒深入营血之乙型肝炎亦有效,其效不在于退黄,而主要是用其降转氨酶,但剂量非同一般,须20克至25克。低于此,效不显;高于此,徒增胃肠反应,使用时伍以半夏,可缓胃之不适。2.苁蓉:甘酸咸温,入肝脾肾心包大肠  相似文献   

14.
肝病琐谈     
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直,在体为阴,其用为阳。上能助心肺以司呼吸;中能疏仓廪以助消化;下能达肾以精血互生。疏通周身气机,调节气血津液的运行,为五脏之要也。一、肝气肝主疏泄,即指肝的气机调畅而言。肝气为病,有不及与太过之别。前者,指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即肝失疏泄,则气的升发就显现不足,气机的疏通和畅达就会阻碍,从而形成气机不畅而致肝郁证。后者,指肝的升发太过,形成肝气上逆,郁久化  相似文献   

15.
痿证琐谈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本病在《内经》中有专篇讨论,后世医家沿袭经旨,阐隐发微,对本病的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的认识逐步完善,辨证论治的方法渐臻完备。病因病机 1.肺热叶焦《素问·瘘论》云:“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辟。”肺朝百脉,主宣发而输于五脏,若肺受热邪,使肺叶焦而不举,宣发失职,五脏之精不得输布,故五痿作矣。  相似文献   

16.
阳强琐谈     
<正> 十几年前,我市郊区有某青年新婚不久,新妇便归宁一去不返。何故蜜月始过,夫妻也未吵闹就匆匆分离呢?原来丈夫性欲过度,每到夜晚便迫不急待,入房后,历七、八个小时阳强不倒,亦不射精,直至疲惫而罢。夜夜如此,妻不堪其苦,夫始求  相似文献   

17.
旋复花琐谈     
旋复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旋复花的头状花序。首载《神农本草经》,为常用的化痰止咳药。根据前贤的经验结合本人临床实践,兹论述如下:宣降肺气如《南阳活人书》金沸散,  相似文献   

18.
小方琐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方,始见于《素问》,与大方并论:“治有缓急,方有大小。”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将之列入七方。经后世不断演绎、发挥,其概念及用法渐趋明确,迄清,《医家四要》中已有较完整的记述,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小方有数说。一云小方有三:治疗病势轻浅之方;病无兼证,药味须少之方;病在上焦,药量轻,或分两虽重、要多次频眼之方。另一种认为:药味少的为小方,药味多而药量小者亦为小方。前者系狭义小方,限治轻浅、单纯、偶发小恙,用之恰当,随用随安。许多民间习用小方,俗称验方,廉简便验,广为流传。如偶感风寒,用葱苏取微汗;…  相似文献   

19.
中药琐谈     
“细辛不过钱”宋代医家陈承在《本草别说》中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闷塞不通者死……”。这就是后世所谓“细辛不过钱”之由来。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了这句话,并解释  相似文献   

20.
方药琐谈     
一、关于方药的双向调节同一药物或方剂,常可用于貌似对立的不同脉症。如大黄之兼通肠止泻,防风之兼发表止汗,蒲黄之兼止血消瘀,枣仁之兼安眠醒睡以及桂枝汤之既发太阳中风之汗,又疗杂病之自汗盗汗;大承气汤既主阳明之腑实,又宜杂病之下利;肾气丸之兼治小便不利与小便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