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严重感染(病毒、细菌、真菌等)可致机体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一步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目前临床上有许多应用于监测的手段,我们观察一组感染患儿病程中血小板的动态变化.用以探讨血小板与严重感染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是新生儿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为了解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急性期及恢复期血小板的功能状态,本研究对90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血小板相关参数进行检测,并与45例健康新生儿进行对比,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变化与临床的关系,动态观察血小板计数(PL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发现KD患儿入院时MPV明显增大,随病程进展,MPV迅速下降而PLT明显增高并持续2周左右;心脏受累患儿PLT明显高于无心脏并发症患儿(t=2.9187,P<0.01)。这些变化反映了血小板在KD的血管炎性反应中起了重要作用,并提示PLT显著增高的患儿具有心脏并发症的潜在危险。本文还讨论了KD患儿PLT和MPV变化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住院患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并血小板异常的病毒病原学情况。方法 收集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255例血小板异常及同期442例血小板正常的ALRTI住院患儿鼻咽抽吸物样本,采用RT-PCR或PCR方法 进行14种病毒检测。结果 255例血小板异常并ALRTI患儿中,血小板增多253例(99.2%),血小板减少2例(0.8%)。血小板异常组中检出至少有1种病毒感染173例(67.8%),其中,人鼻病毒(HRV)检出率最高,其次是副流感病毒3(PIV3)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与血小板正常组相比较,血小板异常组PIV3检出率显著增高(PPPP结论 ALRTI时易引起血小板增多,尤其是PIV3感染者,而IFVB感染则不易引起血小板的变化。小于1岁的ALRTI住院患儿更易出现血小板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呼吸道感染导致ITP患儿在治疗过程中血小板数量骤降的因素。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对 72例治疗中ITP患儿血清腺病毒 (ADV)、柯萨奇病毒 (CBV)、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肺炎支原体 (MP)和肺炎衣原体 (CP)抗体进行检测。结果  72例ITP患儿呼吸道病原体感染阳性率为 81 9% (5 9/ 72 )。其中RSV阳性率为 2 9 2 % (2 1/ 72 ) ;CBV阳性率为 19 4 % (14 /72 ) ;MP阳性率为 15 3% (11/ 72 )。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阳性率为 2 7 7% (2 0 / 72 )。结论 ITP患儿治疗过程中 ,呼吸道病原体感染是其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 ,应注意抗病毒和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导致ITP患儿在治疗过程中血小板数量骤降的因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对72例治疗中ITP患儿血清腺病毒(ADV)、柯萨奇病毒(CB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支原体(MP)和肺炎衣原体(CP)抗体进行检测。结果72例ITP患儿呼吸道病原体感染阳性率为81.9%(59/72)。其中RSV阳性率为29.2%(21/72);CBV阳性率为19.4%(14/72);MP阳性率为15.3%(11/72)。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阳性率为27.7%(20/72)。结论ITP患儿治疗过程中,呼吸道病原体感染是其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应注意抗病毒和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动态变化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PLT)、白细胞(WBC)和血红蛋白(Hb)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2例KD患儿病程第1~4周每周检测外周血PLT,WBC,Hb,32例患儿在入院次日及入院第3~4周时作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KD患儿病程第1周时WBC明显高于其后阶段,Hb明显低于其后阶段;病程第2~3周时PLT明显升高。冠脉病变组最高WBC,PLT明显高于无冠脉病变组(P<0.01),其最低Hb也明显低于无冠脉病变组(P<0.05)。结论:在病程中动态观察PLT,WBC,Hb的变化,对KD的诊断、预后判定及冠状动脉并发症的监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结合血常规、凝血功能及骨髓细胞学检查,探讨严重脓毒症患儿PLT减少的原因及临床处理措施。方法选取严重脓毒症患儿72例,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2组患儿的PLT计数与预后关系进行分析;分析PLT减少患儿入院时脏器累及情况;结合凝血功能监测与骨髓细胞学检查分析PLT减少的原因及其处理对策。结果死亡组入院当天及入院后7 d PLT计数与存活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LT<80×109L-129例患儿入院时受累器官数目≥3个19例(65.5%),死亡8例(27.6%);而PLT<50×109L-113例中受累器官数目≥3个10例(76.9%),死亡6例(46.2%)。14例死亡患儿中因PLT重度减低/DIC致重要脏器出血死亡6例(42.9%)。29例PLT减少患儿中,20例(69.0%)伴有凝血功能异常,9例(31.0%)伴骨髓巨核系成熟障碍。13例PLT<50×109L-1患儿中给予积极处理11例(84.6%),死亡4例(36.4%);未能积极处理2例(15.4%),全部死亡。结论PLT持续进行性下降提示预后差;针对PLT减少病因积极处理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感染患儿血小板数量变化的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360例患儿入院24 h内进行危重病例评分,分为非危重组56例,危重组256例,极危重组48例,同时测定血小板数量和白细胞数量。结果危重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非危重组[(488±148)×109/L vs.(371±57)×109/L、(15±2)×109/L vs.(12±1)×109/L],极危重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124±96)×109/L、(8±3)×109/L]明显低于危重组和非危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白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明显呈正相关(r=0.719,P<0.05)。结论危重组感染患儿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极危重组明显下降,血小板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的炎症程度,作为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In 69 children with severe infectious purpura (SIP), anomalies of hemostasis on admission wer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 Forty-four children presented with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and 18 with factor VII deficiency +/- thrombocytopenia +/- antithrombin III deficiency. Seven patients were free of hemostasis anomalies. In 5 children, purpura was necrotic on admission, whereas in 9 additional patients skin necrosis occurred subsequently (5 patients with and 4 without DIC). Among the 18 children (26%) who died, 16 were in the DIC group. Factors II and V, fibrinogen and platelet counts were lower in children who died and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prognostic score. In the DIC group, however, factor VII + X level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the prognostic score and was equally low in fatal and non-fatal cases. Antithrombin III level was markedly decreased in patients who subsequently developed necrosi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actor VII level decreases early in the course of SIP and that consumption of physiologic coagulation inhibitors probably plays a central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crotic purpura.  相似文献   

13.
恙虫病系立克次体感染,由恙螨通过叮咬处进入人体,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产生立克次体血症及毒血症,导致全身小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可引起多脏器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确诊为Epstein-Barr( EB)病毒感染引起的IM患儿60例为IM组,同期来我院门诊健康体检患儿36例为对照组.所有患儿行血常规、血涂片、T细胞亚群、肝肾功能及病毒抗体、肝炎病毒抗体检测.T细胞亚群检测包括CD3、CD4、CD8、CD4/CD8.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IM组患儿CD3( 81.55%±9.04%)、CD8 (58.13%±13.35%)比例较对照组(53.58%±5.97%)、(31.22%±8.72%)明显升高(P<0.05);CD4( 18.19%±7.61%)、CD4/CD8(0.37±0.33)比值较对照组(36.98%±5.32%、1.98±0.41)明显降低(P<0.05).IM组患儿白细胞计数、异型淋巴细胞比值及谷丙转氨酶与CD4/CD8的下降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EB病毒感染引起IM患儿免疫功能显著低下,可早期进行免疫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T细胞免疫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急性期 T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对入院诊断为传单和传单综合征的 50例患儿进行分析,年龄 1个月~ 12岁,用流式细胞仪方法测定其血 CD3、 CD4、 CD8的值;同时对照正常儿童的 CD值.结果显示,传单患儿血中的 CD4明显下降( P<0.05), CD8明显上升, CD4/CD8比例明显下降( P均 <0.01).提示在传单患儿中存在 T细胞免疫紊乱, CD4明显下降, CD8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在儿童重症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9例重症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29例患儿的29份标本(外周血标本27份,胸水...  相似文献   

17.
18.
感染性心内膜炎30例临床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及预后因素,对15年来的收治的30例IE患儿的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30例IE患儿治愈9例,死亡5例;持续发热为其主要表现,血培养阳性18例(60.0%),其中金葡菌9例(50.0%);超声检查发现赘生物21例,有赘生物及基础心脏病组死亡率为23.8%和25.0%,无赘生物和无基础心脏病组无死亡;栓塞组死亡21.4%,无栓塞组为12.5%;血培养阳性组死亡22.2%,阴性组为8.3%。提示IE的显著症状是持续发热,金葡菌感染占首位,预后与赘生物、栓塞、基础心脏病存在和血培养阳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分析儿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导致严重脓毒症的临床特点及细菌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例MRSA感染致严重脓毒症患儿的病史和细菌药敏试验资料。结果 12例患儿中,男5例、女7例,年龄8 d~11岁,中位年龄1岁,9例为1岁婴儿,均急性起病。5例表现为急性骨髓炎和/或化脓性关节炎,5例表现为坏死性肺炎伴脓胸,1例表现为坏死性筋膜炎,1例表现为血流感染;其中8例同时伴有皮肤及软组织感染,7例并发脓毒性休克,1例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儿C反应蛋白均显著升高,4例白细胞计数下降。药敏试验显示12株MRSA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均敏感,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经手术清创、胸腔闭式引流等治疗后,8例存活,4例死亡。结论 MRSA感染导致的严重脓毒症多见于婴儿,发病急、进展迅速,需要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