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段)发育异常和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颅内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64排CT血管成像(CTA)的资料。①将216例中CTA发现有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126例,分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CoAA)组69例和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AA)组57例,其余CTA检查无动脉瘤,但有头痛、头晕的9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②分析动脉瘤的有无,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和瘤颈的宽度、瘤顶指向及瘤体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③将判定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④同时观察大脑前动脉A1段是否存在发育不良或缺如,是否存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结果①64排CTA共检出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126例,其中ACoAA 69例,PCoAA57例,以DSA和手术为判断标准,64排CT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②ACoAA组中一侧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达81.7%,明显高于PCoAA组和对照组(P〈0.05);PCoAA组中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达56.1%,明显高于ACoAA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①64排CTA检出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②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及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自非优势侧眶上锁孔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ACoAA)的手术方法、经验和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根据前交通动脉和双侧A2段形成的A2开放平面朝向选择经非优势侧眶上锁孔入路夹闭的ACoAA病例资料,对手术方法和经验进行分析,总结该方法的适应证和优缺点.结果 12例患者的ACoAA均经非优势侧眶上锁孔入路完全夹闭,优势A1段动脉均显露良好.术后随访4~29个月均未发现动脉瘤复发或再破裂,格拉斯哥转归量表评分5分11例,4分1例.结论 ACoAA可经非优势A1侧眶上锁孔入路完全夹闭,是一种能获得良好疗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开颅手术治疗急性期不同瘤顶指向的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CoA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经眶上外侧入路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79例急性期不同瘤顶指向的破裂ACoA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术后3~36个月的预后情况。结果 79例患者中,瘤顶指向上型34例,下型37例,复杂型8例。ACoAA均被夹闭成功。术后随访3~36个月,GOS示预后良好者70例(88.6%),其中上型26例,下型36例,复杂型8例;轻度残疾者9例(11.4%),其中上型8例,下型1例;无一例重度残疾、植物生存及死亡;动脉瘤瘤顶指向下型者预后较指向上型者好[97.3%(36/37)比76.5%(2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P0.05)。结论眶上外侧入路是治疗急性期不同瘤顶指向的破裂ACoAA的有效手段,瘤顶指向下型者疗效优于上型者。  相似文献   

4.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大脑前动脉成窗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成窗的发生率及CT血管成像(CTA)特征,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734例经头颈部64排螺旋CTA诊断为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成窗94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大脑前动脉成窗的发生率、部位、形态等特征及其合并症。结果①发现大脑动脉和前交通动脉成窗率占3.44%(94/2734),其中有大脑前动脉成窗的为67例(69个成窗),检出率为245%;前交通动脉成窗27例,检也率为0.99%。②大脑前动脉中,A1段27个成窗(左侧13个、有侧14个),A2段36个成窗(左侧15个、右侧21个),Al与A2交界区6个成窗(左右侧均有3个)。③42个“窗”径较小(〈2mm ),呈孔状;54个“窗”径较大,其中33个成窗变异的分支粗细不等,旱椭吲形;21个成窗的分支m管粗细大致相同,呈凸透镜样。另外,1例表现为3个成窗形成网状,5例成窗近端或远端伴有动脉瘤。结论头颈部64排螺旋CTA能快速、直观、棒确地诊断大腩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成窗及所合并的动脉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 Willis环上大脑前动脉水平段 (A1)解剖结构及胎儿型大脑后动脉与前、后交通动脉瘤形成的关系。方法 对 3 2例前交通动脉瘤、5 4例后交通动脉瘤进行了临床和数字减影造影 (DSA)分析。结果 在 3 2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中 ,2 5例双侧大脑前动脉由一侧A1供血或主要供血 ,动脉瘤均在供血侧。在 5 4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中 ,共有 3 0侧出现胎儿型大脑后动脉 ,发现后交通动脉瘤 2 3例。结论 在患有高血压病 (尤其是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者 )的动脉瘤病人中 ,双侧大脑前动脉由一侧A1供血或主要供血有供血侧及胎儿型大脑后动脉更易发生动脉瘤。  相似文献   

6.
一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良的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析一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良(细小支)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并探讨TC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TCD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筛查的28例一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良的患者,进行颈动脉压迫试验前后细小侧和对侧大脑前动脉交通前段(ACA-A1)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观察,并与28例健康者(对照组)比较。结果28例患者细小侧ACA-A1血流速度(62±17)cm/s显著低于对照组(87±15)cm/s(P<0.01),对侧ACA-A1血流速度(123±13)cm/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细小侧ACA-A1血流速度平均为对侧的1/2。压迫对侧颈总动脉后,细小侧ACA-A1血流速度增高倍数(3.08±0.51)显著高于对照组(1.97±0.25)(P<0.01),对侧ACA-A1血流速度增高倍数(1.35±0.1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细小侧ACA-A1血流速度增高幅度平均为对侧的2倍以上。结论根据颈总动脉压迫试验前后双侧大脑前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合血流信号强度、血流分布等辅助指标,TCD可诊断一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治疗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对动脉瘤转归的影响。方法对1例应用支架辅助栓塞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的患者,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有限元方法软件,重建三维血管模型。于支架置入前,截取动脉瘤并修补瘤颈部对应的血管壁,模拟单纯弹簧圈致密栓塞的结果。对比支架置入前后的血管形态改变,分析不同血管形态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血液流线、压力及壁面切应力(WSS)等。结果①与单纯弹簧圈致密栓塞对比,支架置入后,血管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同侧大脑前动脉A1段和A2段血管夹角增加14.4。;②支架置入后,瘤颈部所对应的血管段内,血液涡流明显减少,流线趋于平直;③单纯弹簧圈致密填塞后瘤颈部平均WSS为11.55Pa,支架置入后,该血管壁平均WSS为7.93Pa,下降31.3%。结论支架置入治疗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可明显改变载瘤动脉的形态,并改变局部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降低动脉瘤的WSS。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回旋支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简称心梗)的心电图表现,总结其心电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回旋支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急性下壁心梗患者36例,分为ST↑Ⅲ<Ⅱ组(n=8),ST↑Ⅲ=Ⅱ组(n=19)和ST↑Ⅲ>Ⅱ组(n=9)三组,分析发病12 h内的18导联心电图特点。比较三组冠状动脉优势型及病变部位。结果 ST↑Ⅲ<Ⅱ组STⅠ、aVL抬高、等电位线、压低的发生率分别为50%,12.5%,37.5%;ST↑Ⅲ=Ⅱ组相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0.5%,31.6%,57.9%;ST↑Ⅲ>Ⅱ组相应的发生率分别为0,11.1%,88.9%。ST↑Ⅲ<Ⅱ组STV4-6抬高、等电位线、压低的发生率分别为87.5%,0,12.5%;ST↑Ⅲ=Ⅱ组相应的发生率分别为78.9%,21.1%,0;ST↑Ⅲ>Ⅱ组相应的发生率分别为66.7%,0,33.3%。三组患者冠状动脉优势型的比较有差异(P<0.05),三组STV7-9形态、STV3R-5R形态、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无差异(P均>0.05),三组均无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结论回旋支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急性下壁心梗ST↑Ⅲ<Ⅱ时常合并STⅠ、aVL抬高,ST↑Ⅲ=Ⅱ、ST↑Ⅲ>Ⅱ时常合并STⅠ、aVL压低;回旋支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急性下壁心梗累及右室时也可表现为ST↑V3R-5R;回旋支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急性下壁心梗不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侧支循环状态的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的DSA,判定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后,侧支循环是否存在及存在的主要方式。结果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侧支循环出现频度,前交通动脉58例(83%),后交通动脉18例(26%),大脑前、后交通动脉均显影11例(16%),眼动脉70例(100%),脉络膜前动脉37例(53%),脉络膜后动脉5例(7%),同侧大脑前、后动脉或中动脉之间吻合12例(17%),同侧大脑前、中动脉之间吻合14例(20%),椎动脉造影示软脑膜吻合支3例(4%),基底节区前组和后组异常血管网(MMD)血管9例(13%)。结论DSA检查发现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均存在不同的侧支循环。通过准确分析病变侧侧支循环形成状态和脑血管代偿能力,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经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DN患者124例,病理分型分布为Ⅰ型-Ⅱa型15例,Ⅱb型26例,Ⅲ型76例,Ⅳ型7例。结果肾小球和肾小管的AT1受体表达水平以Ⅲ型最高,且肾脏血管的AT1受体表达水平以Ⅰ型-Ⅱa型最高;Ⅱb型、Ⅰ型-Ⅱa型、Ⅲ型及Ⅳ型的肾脏血管AT2受体表达水平大致持平,肾小球和肾小管AT2受体表达水平主要以Ⅱb型最高;Ⅰ型-Ⅱa型肾小球MAS受体表达水平最高,且Ⅱb型和Ⅲ型大致持平,Ⅳ型最低,肾小管和肾脏血管的MAS受体表达水平与肾小球相似。结论 DN患者肾组织中AT1、AT2、MAS受体可对患者的病情情况进行反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结果作为标准,探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对椎动脉发育不全(vertebral artery hypoplasia,VAH)和局限性椎动脉狭窄(focal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fVAS)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连续完成TCD和CTA检查的患者,根据CTA结果分为正常组、VAH组和fVAS组.TCD参数包括平均血流速度(mean flow velocity,MF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和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AI),分别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TCD参数诊断VAH和fVA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共纳入405例患者,正常组278例(68.6%),VAH组75例(18.5%),fVAS组52例(12.8%).各组间受累侧(正常组受累侧定义为右侧椎动脉)MFV、PSV、PI和RI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VAH组血流速度最慢,fVAS组血流速度最快,其他参数具有相同的趋势.各组间非受累侧MFV和PSV存在显著性差异,VAH组血流速度明显增快,fVAS组血流速度略增快,增快幅度小于VAH组.各组间AI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可作为诊断VAH的指标(曲线下面积为0.78,95%可信区间0.72~0.84;P <0.001).以AI >33.7%作为截断值诊断VAH的敏感性为74.7%,特异性为68.7%.结论 应用TCD评价椎动脉时注意鉴别VAH和fVAS.AI >33.7%可作为诊断VAH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成窗变异及合并其他血管异常。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53例经头部CTA检查,并诊断为颅内动脉成窗的39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颅内动脉成窗的发生率、部位、形态及其他血管异常。结果 (1)653例患者共检出39例(5.97%)41个成窗动脉,其中基底动脉成窗检出率3.37%(22个),椎动脉成窗检出率0.31%(2个),大脑前动脉成窗检出率1.22%(8个),前交通动脉成窗检出率0.61%(4个),大脑中动脉成窗检出率0.76%(5个)。后循环成窗以凸透镜型为主(66.67%,16/24),前循环成窗以裂隙型为主(76.47%,1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11,P0.05)。(2)39例中22例成窗患者合并其他血管异常,以单侧或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最多(10例),其次为颅内动脉瘤(5例)。5例动脉瘤部位均远离成窗部位,位于颈内动脉交通段3例、基底动脉顶端1例、双侧大脑中动脉M2段1例。结论 CTA可以直观、清晰地显示颅内动脉成窗及合并其他血管异常,但血管成窗与血管异常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 壁成像对脑动脉夹层分离(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CAD)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确诊为CAD且完成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HR-MRI检查的患者,比较和分析4种影像学技术对CAD的检出率和诊断价值.结果 共纳入15例患者,其中颈内动脉夹层分离5例,椎动脉夹层分离7例,大脑中动脉夹层分离2例,基底动脉夹层分离1例.HR-MRI可见壁内血肿11例,内膜瓣9例,双腔征3例,假性动脉瘤2例.15例CAD患者共检出CAD18处,HR-MRI、DSA、CTA和MRA分别检出17处(94.44%)、14处(77.78%)、5处(27.78%)和6处(33.33%),检出率存在显著差异(x2=24.939,P<0.001),HR-MRI(P均<0.01)和DSA(P均<0.05)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A和MRA,但HR-MRI与DSA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HR-MRI是一种敏感性较高的CAD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Percheron动脉梗死的影像学和临床特征.方法 对10例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均急性起病且存在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其中垂直注视麻痹3例,语言障碍3例,肢体无力6例,记忆缺损4例.MRI均显示双侧丘脑梗死,1例可见“中脑V字征”,1例脑血管造影发现Percheron动脉闭塞.10例均病情好转出院,但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结论 Percheron动脉梗死极为少见,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脑血管造影可确诊本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穿支供血区域内单发性皮质下小梗死(single small subcortical infarction,SSSI)的临床特征和可能机制.方法 连续前瞻性纳入急性SSSI患者,根据病灶部位与MCA的关系将SSSI的分布模式分为近端SSSI(proximal SSSI,pSSSI)和远端SSSI(distal SSSI,dSSSI).比较2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和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209例SSSI患者,其中pSSSI组86例,dSSSI组12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pSSSI组病灶直径显著性大于dSSSI组[(14.97±3.14)mm对(11.46± 3.42)mm; t=7.551,P=0.000],糖尿病(25.6%对13.8%;x2=4.612,P=0.032)、高脂血症(32.6%对20.3%;x2=4.001,P=0.045)、同侧MCA狭窄(46.5%对17.1%;x2=21.222,P=0.000)、其他颅内动脉狭窄(45.3%对20.3%;x2=14.918,P=0.000)以及颅外动脉狭窄(26.7%对11.4%;x2 =8.198,P=0.004)患者的构成比显著性高于dSSSI组,但高血压(69.8%对82.1%;x2=4.361,P=0.037)和白质疏松(24.4%对48.8%;x2=12.655,P=0.000)患者的构成比显著性低于dSSSI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同侧MCA狭窄[优势比(odds ratio,0R)2.79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58 ~6.214;P=0.012]、其他颅内动脉狭窄(OR2.690,95% CI 1.251 ~5.783;P =0.011)、白质疏松(OR0.442,95% CI 0.212~0.922;P =0.030)以及病灶直径(OR 1.285,95% CI1.155 ~ 1.429;P=0.000)与pSSSI独立相关.结论 依据病灶部位与MCA的关系进行分类的SSSI的临床特征不同,提示SSSI的分布模式可能反映其潜在的发病机制:穿支动脉供血近端区域的SSSI可能是大动脉病变所致,而远端区域的SSSI则更多是小动脉病变所致.  相似文献   

16.
Small atherosclerotic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s are a relatively frequent incidental finding at angiography. We report an unusual case in that the aneurysm found was extremely large and therefore potentially at risk of rupture.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采用影像学方法诊断颅内动脉狭窄并精确评价狭窄程度,对于指导临床治疗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经颅多普勒、经颅彩色双功超声、血管内超声、血管内镜、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诊断颅内动脉狭窄方面的优缺点、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医生选择理想的检查工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小脑前下动脉区脑梗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老年人小脑前下动脉(AICA)区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1997-2000年4月间通过磁共振成像(MRI)确诊的10年老年人AICA区脑梗死连续病例从发生率、病因学、急性期临床特点及预后几方面进行探讨。结果 老年人AICA区脑梗死占AICA区脑梗死的58.8%,占同期老年人小脑梗死的22.7%。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病因不同于青年人AICA区脑梗死患者,而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一般AICA区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在老年人AICA区脑梗死中均可出现,所有患者均有眩晕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症状、体征;除1例患者外,均有颅神经受累,以Ⅷ、Ⅶ、Ⅴ、Ⅸ最多见。第Ⅷ颅神经受累是AICA区脑梗死的一个特征性改变。老年人AICA区脑梗死预后较好。结论 应提高对老年人AICA区脑梗死临床特点的认识,以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