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8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社区糖调节受损者进行行为干预,提高糖调节受损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认知,为开展社区糖尿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北站街道社区53例糖调节受损者,采用人户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和饮食、运动干预指导。随访半年后再次测试受损者糖尿病知识水平和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糖调节受损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P〈0.01),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h血糖(2hPGG)也明显下降(P值均〈0.01)。结论在糖调节受损阶段进行早期行为干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使血糖水平下降,对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大幅度提高。最新调查结果公布:我国糖尿病患病率9.7%,糖调节受损高达15.5%。糖调节受损具有可逆性。对糖调节受损患者进行干预,不仅能降低糖调节受损向2型糖尿病的转化,还能减少心血管疾病和慢性微血管病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应当对糖调节受损早期实施干预。本研究对糖调节受损的发病情况、干预意义和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社区糖调节受损(IGR)人群的营养干预方法和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某社区IGR人群作为干预组(57例),另一社区IGR人群作为对照组(58例)。对干预组进行6个月的营养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干预组经过营养干预后,空腹血糖、糖耐量、BMI、WHR、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血压的降低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营养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IGR人群的糖代谢水平及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糖调节受损患者早期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糖调节受损(糖耐量异常与空腹血糖异常)者早期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我院于2 0 0 2年1月开始对5 1名患者进行强化和一般生活干预,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2 0 0 2年1月对792名健康人进行了血糖检查,其中女476名,男3 16名,检出糖耐量异常(IGT ) (餐后血糖7.8~11.1mmol/L ,空腹血糖正常)和空腹血糖异常(IFG) (空腹血糖6.1~7.0mmol/L ,餐后血糖正常)患者98例为观察对象。年龄2 5~70岁,平均年龄5 2岁,体重指数(BMI) >2 3。1.2 方法1.2 .1 分组 检出的98名IGT和IFG患者有5 1名愿意接受生活方式干预,随机…  相似文献   

5.
糖调节受损伴相关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 分析糖调节受损 (IGR)即糖耐量受损 (IGT)或空腹血糖减损 (IFG)的患病情况及与高血压、血脂紊乱、超重肥胖等相关疾病的关系。  [方法 ]  1998年 9月~ 1999年 10月 ,采用多级分层、随机抽样、横断面现场调查方法 ,在 1960例人群中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 在 40岁及以上自然人群中IGT/IFG患病率为 13 .0 % ,60岁及以上老年人IGT/IFG患病率达 17.3 %。随着年龄的增加 ,IGT/IFG的发病呈逐渐升高趋势 (P <0 .0 1)。IGT/IFG同时伴有高血压、血脂紊乱、超重 /肥胖的危险因素与糖尿病相似 ,但明显大于正常血糖人群。  [结论 ] 如果在IGT/IFG阶段进行有效干预 ,将减少 2型糖尿病和大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对糖调节受损(IGR)人群的干预措施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和一些药物(如阿卡波糖)的应用。运动对IGR有较好的干预作用。但是。不同时间带的运动对IGR人群干预效果还缺乏比较研究。研究选取晚饭前后这段时间。比较晚饭前运动与晚饭后运动对糖耐量受损人群干预的效果。以期为人们选取更有效的运动时间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累及面广、危害大的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大多数患者死于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肾病[1].糖调节受损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心血管病变的危险标志.如果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一部分糖调节受损者会有机会逆转为正常糖调节状态.而若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则有大量的人群在几年或十几年内进展为不可逆转的2型糖尿病,糖尿病的一系列并发症也将发生[2].此次笔者从永清县25~ 50岁城镇机关工作人员体检中筛查出的糖调节受损者35例分为2组.一组进行饮食及运动干预治疗,另一组不进行任何干预,观察5年后糖尿病发病率的差异,为防治糖尿病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怀孕前糖调节受损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影响。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对准备怀孕的育龄妇女志愿者进行空腹血糖和糖负荷后2 h血糖检测,选取糖调节受损妇女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观察组进行早期干预,对照组按照正常孕妇体检,确诊妊娠期糖尿病再做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及其对孕妇与围生儿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在羊水过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羊膜腔感染、产后出血,及巨大儿、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怀孕前糖调节受损妇女从怀孕前即开始进行干预,能减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并降低其并发症,是提高妊娠质量和保障母婴健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比较健康教育综合性干预前后糖调节受损人群生活方式的改变,评价综合性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确定驻某一城市的糖调节受损官兵及家属作为干预组,给予综合性干预;另一城市为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宣教。1年后通过知识知晓率、态度认可率、行为养成率的变化,对干预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组的知识知晓率、态度认可率、行为养成率在28个指标中有23个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前后自身比较在各指标上均有大幅度提高(P〈0.05)。结论健康教育综合性干预是使糖调节受损人群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糖调节受损进展为糖尿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糖调节受损(IGR)患者大动脉僵硬度与肱踝动脉脉搏波速度(baPWV)、踝壁厚度(ABI)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糖调节受损患者40例(设为观察组)和健康体检人群40例(设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ISI)、体重指数(BMI)、血压、腰围、臀围、脉搏波速度(PWV)等指标情况。结果:糖调节受损患者PWV较对照组显著增加,餐后2h血糖、全血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O.05)。结论:糖调节受损患者大动脉功能改变主要为僵硬度增加,同时存在血液黏度增加,可能对糖调节受损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葡萄糖调节受损干预新理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首次提出了"葡萄糖凋节受损(IGR)"的概念,包括糖耐量减低(IGT)和空腹血糖受损(IFG)两种高血糖状态,亦称之为"高血糖中间状态"或"糖尿病(DM)前期".IGR不仅增加了2型糖尿病(T2DM)发病的危险性,而且高血糖水平也是心血管疾病连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首次提出了“葡萄糖调节受损(IGR)”的概念,包括糖耐量减低(IGT)和空腹血糖受损(1FG)两种高血糖状态,亦称之为“高血糖中间状态”或“糖尿病(DM)前期”。IGR不仅增加了2型糖尿病(T2DM)发病的危险性,而且高血糖水平也是心血管疾病连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山东省中西部农村25岁~居民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的流行特征.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共调查16 388人,开展同卷调查并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和空腹血糖.空腹血糖在6.1~7.0mmol/L者再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根据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将调查人群分为正常人、孤立性空腹血糖受损(I-IFG)、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受损(IFG/IGT)和糖尿病(DM).结果 该地区农村居民IFG标化患病率为6.85%,DM为3.38%,I-IFG为4.41%,IFG/IGT为0.83%,且患病率均随年龄、腰围、身高、体质指数(BMI)的增加而升高.年龄>35岁,I-IFG、IFG/IGT和年龄>45岁DM患病率升高明显.男性腰围≥85 cm、女性腰围≥80 cm.IFG/IGT和DM患病率升高明显.BMI≥24,I-IFG、IFG/IGT和DM患病率升高明显.调查对象的年龄、腰围、BMI、腰臀比、收缩压和舒张压按正常人→I-IFG→IFG/IGT、DM顺序逐渐升高,但IFG/IGT和DM两者问变化无差异.结论 山东省中西部农村居民I-IFG、IFG/IGT和DM的流行特征基本相同.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发病较高,应重视和加强宣传和早期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性干预对提高社区糖调节受损(IGR)患者糖尿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浦东新区祝桥镇的干预村和对照村各1个,两村共筛选出IGR患者75例,按患者所在的村分为干预组39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指导,干预组给予综合性生活方式干预。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糖尿病相关知信行变化情况,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知信行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知信行高于本组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生活方式干预是提高社区IGR患者相关知信行和降低糖尿病风险的重要干预措施和有效途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率(PAgR)在糖尿病前期患者的水平,进一步明确糖调节受损时血管损伤的发生发展。方法分别测定91例糖调节受损(IGR)患者(观察组,58.1±8.8岁)及80例健康人(对照组,57.3±8.3岁)空腹及餐后血浆PAgR水平。结果观察组空腹及餐后血浆PAg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餐后PAgR水平明显高于空腹,P<0.05。结论 PAgR在糖尿病前期时既已升高,对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对IGR患者应及早采取抗血小板治疗及相关措施,以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下调空腹血糖受损切点后,本地区糖调节受损(IGR)患病情况分布的变化.方法 选择2010年至2011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784例,按不同空腹血糖水平进行分组,分析患者IGR分布的变化情况.结果 空腹血糖受损诊断标准下调后,空腹血糖受损患病例数增加85例,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率由14%增至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3,P<0.05);正常糖耐量由57.9%降至46.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2,P<0.05).空腹血糖5.6~6.0 mmol/L组与<5.6mmol/L组及与6.1 ~ 6.9 mmol/L组比较,在超重或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及心电图异常方面比较,P<0.05.结论 本地区IGR患者分布显著受空腹血糖受损切点下调影响,对于新增单纯空腹血糖受损人群应及早进行干预或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了解山东省居民糖调节受损(IGR)和糖尿病(DM)的流行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共调查15350人,以现场测定空腹血糖为主要诊断指标.结合糖耐量试验(OGTT)和既往病史,确定空腹血糖受损(IFG)、口服糖耐量受损(IGT)和DM,同时调查相关的流行因素。结果本次共筛查出IFG、IGT和DM患者分别为1618、262和941人,患病率分别为9.34%、1.53%和5.50%。IGR和DM患病率均随年龄、体质指数(BMI)和血压水平升高而升高。男性40岁以上,女性50岁以上人群IFG患病率明显增加;无论男性女性,IGT和DM患病率随年龄增加有增高的趋势。随BMI和血压升高,IGR和DM患病率明显升高,超重和肥胖者IGT和DM患病率显著高于低体重和体重正常的人群(P〈O.05);理想血压人群患病率显著低于高血压人群(P〈0.05)。DM患病率鲁东地区最高.鲁中南次之,鲁西北地区最低,且城市均大于农村;IGR的患病率反之,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R和DM患病率均随文化程度增高而降低,文盲者IGR和DM患病率显著高于大专及以上学历居民(P〈O.05)。离退休人员DM患病率最高,其次为单位负责人,在校学生IGR和DM的患病率最低。以家庭人均年收入5000元和20000元为界划分,IFG和IGT患病率随收入增加而降低,而DM患病率随收入增加呈现“V”型分布。结论山东省居民IGR和DM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出现显著升高趋势,且城市高于农村;职业、收入、BMI和血压水平对IGR和DM的发病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慢性病学杂志》2013,(6):479-481
<正>糖尿病是社区常见病,《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也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1]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与诸位同仁共同探讨三个不涉及药物治疗手段,但对糖尿病诊治比较重要的问题。1更早地诊断糖尿病更早地诊断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IGR)是全科医生对糖尿病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10126名健康体检人群糖调节受损的检出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对10126名体检者进行资料收集,按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分组,计算检出率,比较分析各组间临床特征,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糖调节受损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男性糖调节受损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χ^2=136.2,P〈0.05);糖代谢异常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调节受损各亚组的临床特征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显示,各组年龄、体质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血尿酸皆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组各临床特征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男性、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肥胖、高血压、高三酰甘油、高血尿酸是该组体检人群的糖调节受损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应对具有超重(肥胖)、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高三酰甘油、高血尿酸的中老年人群定期进行糖尿病专项检查,尽早发现糖调节受损、及时进行生活及药物干预,以减缓糖调节受损发展为糖尿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