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临床上并不多见,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诊断率有所增加.EG患儿常出现腹痛、腹泻及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出现消化道不全梗阻、腹水、腹膜炎等.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疗.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EG致大量腹水患儿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以大量腹水为首发症状的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表现及胃镜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该病积累经验.方法 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2009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例EG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胃镜表现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6例患儿均为EG浆膜病变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明显增多(5.1×109/L ~20.6×109/L),患儿腹水中均见大量EOS;内镜下表现为6例均有胃黏膜充血水肿,其中2例胃窦黏膜散在糜烂,1例食管下段黏膜粗糙水肿,3例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水肿,1例十二指肠球部结节样增生,6例黏膜病理检查均可见EOS增多;予回避可疑食物,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结论 EG浆膜型患儿常以大量腹水为首发症状,外周血和腹水中EOS计数明显增多,内镜下为非特异性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结节样增生等,胃肠黏膜多点活检病理可见固有层EOS浸润,饮食疗法、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正>患儿女,3岁10个月。因反复腹胀、呕吐伴腹部膨隆1月余入院。入院前1月余,患儿口服驱虫药"安乐士"2片,服药第2天大腿内侧即出现风团块样皮疹,伴有瘙痒,随后出现腹胀、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3~4 d后皮疹及呕吐缓解,发现右下腹股  相似文献   

4.
患儿男,9岁,因腹痛伴腹胀17d于2002年7月9日入院。患儿于17d前吃螃蟹后出现腹痛,以上腹部隐痛为主,伴腹胀,进行性加重,无呕吐,5d前出现腹泻,解黄绿色水样便,粘液多,每大6~15次,腹部出现红色斑丘疹,无瘙痒。腹部CF检查示“大量腹水、脾大”,以“腹水查团”收入院。起病以来无发热,偶干咳,无水肿、尿少。体格检查:体温37℃,呼吸24/min,血压16.0/10.7kPa(120/80mmHg),腹部见散在分布的红色斑丘疹,按之褪色,双颈扪及数个黄豆大淋巴结,咽充血,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腹稍胀,腹肌稍紧张,剑突下轻压痛,肝脾助下未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  相似文献   

5.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治疗预后和误诊原因。方法本院2006-2008年收治EG患儿11例,对其病史、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EG患儿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腹痛(5例)、腹泻(7例)、便血(5例)、低热(2例)等。2.EG患儿中54.55%的过敏体质与EG发病密切相关。3.所有患儿中,18.18%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增高明显,可随症状缓解而下降。4.患儿内镜表现均无明显特异性,可见到黏膜片状糜烂、浅溃疡、散在充血斑或出血点,以胃窦、十二指肠、回肠末端、回盲部最明显,活检可见大量EOS浸润。5.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10例(90.91%)黏膜型CT或消化道钡餐检查无特殊发现,1例(9.09%)肌型肠壁肌层受累时见不全梗阻。6.激素为治疗EG的一线药物,可迅速缓解症状,并使EOS恢复正常。7.本病是一种自限性变应性疾病,虽可反复发作,但长期随访未见恶变,多数预后良好。结论EG的临床表现和内镜表现均无特异性,胃肠黏膜组织中EOS增多是诊断的关键。本病极易造成误诊,明确诊断需依靠活组织病理...  相似文献   

6.
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嗜酸细胞(EC)性胃肠炎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胃肠道疾病。发病机制不甚明确,可能是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的全身或局部变态反应所致。以EC浸润从食管到直肠的全胃肠道壁的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甚至浆膜层为典型特点。EC浸润的范围和深度决定了该病临床表现的多样化。诊断的金标准取决于内镜活检、腹水找EC、腹腔镜检查、外科手术活检。治疗主要有饮食治疗、激素治疗及其他药物治疗。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在儿科临床的广泛应用,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提出了许多新观点,该文就有关小儿EC性胃肠炎临床研究的讲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亦称嗜酸性胃肠炎,是以胃肠道组织中有弥散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罕见胃肠道疾病.其发病率约为(1~20)/10万[1].自1937年Kaijser2首次报道以来,国内病例报道较少.该病好发年龄为30~50岁之间,儿童发病实属少见.  相似文献   

8.
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嗜酸细胞 (EC)性胃肠炎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胃肠道疾病。发病机制不甚明确 ,可能是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的全身或局部变态反应所致。以EC浸润从食管到直肠的全胃肠道壁的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甚至浆膜层为典型特点。EC浸润的范围和深度决定了该病临床表现的多样化。诊断的金标准取决于内镜活检、腹水找EC、腹腔镜检查、外科手术活检。治疗主要有饮食治疗、激素治疗及其他药物治疗。近年来 ,随着内镜技术在儿科临床的广泛应用 ,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提出了许多新观点 ,该文就有关小儿EC性胃肠炎临床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疾病,以胃肠道某些部位弥漫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为特征。胃和小肠为最常受累部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好发年龄为30~50岁,儿童时期较罕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由于许多EG患者被误  相似文献   

10.
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患儿男,11岁,因腹泻11 d,腹胀7 d入院.11 d 前食用鱼虾后出现黏液水样便,10余次/日,伴恶心、间断性腹痛、呕吐.按"急性肠炎"予抗感染治疗,疗效差.  相似文献   

11.
患儿男,12岁,因反复上腹部绞痛48天入院。48天前无明显诱因开始阵发性上腹部绞痛,其发作与饮食无关,每次发作时由20至40分钟不等,能自然缓解,但应用解痉剂无效。在门诊曾先后按“胆道蛔虫症”、“急性胃炎”、“肠虫症”等治疗无效,入院前3天及当天查血常规白细胞分别达40-4×109/L及34-1×109/L,疑“血液病”而收住院。体检:体温:36-8℃、呼吸:26次/分、脉搏:100次/分、血压:124/75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醒,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肝肋下未…  相似文献   

12.
Li ZL  Liu XL  Kou XJ  Wei L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8):633-635
患儿女,10岁。主因“腹泻、进行性消瘦1年余”入院。入院前1年余,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多为黄色稀水便,偶有黏液、血丝,5~6次/d,每次量约50~100ml,伴有腹痛,为隐痛,脐周为著,间断伴有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状,每次量约100ml左右,无发热。无呕血、黑便,无头痛,盗汗,咳嗽,无肢体及关节疼痛。  相似文献   

13.
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不甚明确,可能是对外源性或内源性变应原的全身或局部变态反应所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范围和深度导致该病临床表现的多样化.诊断的金标准取决于内镜多点活检、腹水找嗜酸性粒细胞及腹腔镜检查等.治疗主要有激素治疗及其他药物治疗.近年来对该病的临床诊治有许多新的观点,现就儿童EG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 女,1岁7个月,因"反复呕吐1月余"于2010年7月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我院).入院1月前每次进食后即呕吐胃内容物,量中等,不含胆汁,呈非喷射性,呕吐后食欲亢进.在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幽门持续闭合,胃镜不能通过".入院前20 d因"严重电解质紊乱"于我院门诊就诊,给予钠、钾、氯等电解质液体,抗感染和抑酸解痉治疗10余天,血电解质恢复正常,呕吐略有缓解.入院前6 d再次出现每次进食后即呕吐,门诊以"呕吐待查:幽门梗阻?"收入院.  相似文献   

15.
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六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en HQ 《中华儿科杂志》2010,48(8):614-616
目的 分析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诊治特点.方法 对2005年6月至2009年5月4年间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6例EG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病理、骨髓细胞学以及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6例患儿男5例,女1例,年龄2~13岁;4例食物过敏原阳性;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呕吐、消化道出血等,腹腔积液4例.血嗜酸细胞绝对值5例升高[(160~13 560)×106/L],6例骨髓嗜酸细胞百分比均升高(0.18~0.41).影像学和内镜检查显示6例病变均累及胃和十二指肠,其他依次为肠系膜(5例)、小肠(4例)、结肠(3例)、食道(2例),病变局部表现有充血、糜烂、溃疡、胆汁反流、胃液潴留.病理表现为胃、十二指肠上皮糜烂,固有层大量嗜酸细胞浸润,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十二指肠改变更明显.激素治疗组3 d内消化道症状均消失,血嗜酸细胞计数在治疗1周时即恢复正常,非激素治疗组2周后症状才基本消失,血嗜酸细胞计数5周后仍未恢复正常.结论 EG与其他胃肠炎临床表现比无特殊,嗜酸细胞升高提示EG可能性,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激素治疗在临床症状好转及外周血嗜酸细胞下降方面效果优于非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6.
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2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细胞性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国内外文献报道以青壮年多见,儿童少见。儿童EG临床表现多样化,易误诊误治。现将我院近7年多住院诊治的12例儿童EG的诊疗经过做回顾性分析,总结误诊原因,以提高儿童EG的早期诊治水平。1资料与方法1.1一般情况及诊断标准2007年6月至2015年9月我院诊治儿童EG  相似文献   

17.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粒细胞(EC)异常浸润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由于该病较少见,临床表现呈多样性,故易被误诊.本文报告1例EG患儿的诊治经过,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He GH  You H  Yan B 《中华儿科杂志》2010,48(11):865
患儿男,8岁,因尿频半年、B超发现膀胱壁包块1 d入院.既往无过敏史.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全身皮肤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部平软,未触及明显增大的膀胱,膀胱区无明显压痛.检查尿白细胞(离心尿)0~4个/高倍镜视野(HPF),尿蛋白(+),血常规WBC 12.85×109/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4.19×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32.61%;B超显示:膀胱前壁及右侧壁探及环形不规则异常光团,呈基本均匀稍低回声.膀胱逆行造影检查见膀胱呈三角形偏小的形态充盈,密度均匀,边缘光整.清洁中段尿培养(4 d)未见细菌生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病理结果、治疗经过及预后,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 2例患儿发病年龄分别为13岁、14岁,例1为男性患儿,以急性胰腺炎起病,例2为女性患儿,有食物过敏史,以不明原因腹水起病;2例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45.9%~64.8%),血清IgE均明显升高(246~393 IU/ml);2例患儿的骨髓细胞学检查均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加;例1行胃镜、例2行胃镜和肠镜,内镜检查均提示胃肠道黏膜慢性炎症,例1病理活检提示十二指肠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例2病理活检提示胃肠道多处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例患儿经食物回避、激素抗炎及抗过敏等综合治疗1周左右病情均明显缓解,复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均降至正常,例1随访24个月,例2随访2个月,病情均未见反复。结论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及内镜所见缺乏特异性,不明原因的胃肠道症状伴外周血、骨髓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时应考虑到该病可能,腹水及内镜黏膜活检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则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系儿科少见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及腹水,易致误诊,需引起重视。治疗上需去除过敏原,酌情应用激素治疗。现将我院儿科2005年收治的2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