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热性惊厥儿童心肌酶谱的临床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的热性惊厥患儿126例,根据发热类型不同分为单一组(单纯型热性惊厥患儿)和复杂组(复杂型热性惊厥患儿)。两组均给予心肌酶谱检查。结果:两组天冬氨酸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及乳酸脱氢酶(LD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杂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杂组CK-MB的阳性率高于单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性惊厥可对心肌造成损伤,对心肌损伤更明显,CK-MB可作为检查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特异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发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予以分析。方法:随机选取10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腹泻患儿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于本院治疗的100例非轮状病毒肠炎腹泻患儿作为对照组,通过对比两组患儿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心肌酶异常表现等,对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发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临床特点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观察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磷酸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明显较对照组高,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病毒性心肌炎AST、CK、CK-MB明显高于单纯轮状病毒性肠炎腹泻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恶心呕吐、咳嗽、高热惊厥、脱水等症状,经对症处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会对患儿心肌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发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可根据心肌酶谱及心电图表现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对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光明新区中心医院年龄在6个月至3岁的腹泻患儿109例作为研究对象,将RV大便阳性抗原组患儿作为观察组(n=46),将RV大便阴性患儿作为对照组(n=63);两组患儿入院后均检查心肌酶[谷草转氨酶(AST)、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血清心肌钙蛋白c Tn-T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中心肌损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前的CK、CK-MB、AST及c Tn-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水平(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CK、CK-MB、AST及c Tn-T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婴幼儿RV肠炎常引发心肌损伤,治疗后心肌酶水平可快速下降,临床医师应加强对心肌酶检测,指导临床治疗,预防患儿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伴心脏损害患儿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36例MP感染伴心脏损害患儿入院时、入院后1周及恢复期心肌酶谱。结果36例患儿入院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增高36例,乳酸脱氢酶(LDH)增高34例,肌酸激酶(CK)增高30例,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增高29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10例;入院后1周复查AST增高18例,LDH增高15例,CK增高12例,α-HBDH增高9例,CK-MB增高3例;第3次复查AST增高1例,LDH增高1例。结论心肌酶谱的变化可以辅助诊断MP感染时心肌受损的有无及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运脾化湿中药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IRVE)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将80例IRVE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服用运脾化湿中药,对照组口服思密达,疗程均为3天。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腹泻、呕吐、发热的变化,并测定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包括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及腹泻、发热、呕吐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的CK-MB、CK和AST值均明显下降(P0.01或P0.05),且治疗组降低CK-MB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LDH值则较治疗前无改善(P0.05)。结论运脾化湿中药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具有缩短病程、改善症状、减轻心肌损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的中医护理要点。方法:取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间本院收治的小儿热性惊厥60例患儿,分为常规组(n=30,常规护理)和中医组(n=30,中医护理),统计分析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中医组患儿抽搐停止、意识恢复及住院时间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小儿热性惊厥的中医护理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小儿复杂型热性惊厥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对比中药灌肠和口服苯巴比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120例小儿复杂型热性惊厥患儿,随机分中药组和西医组。中药组中药灌肠60例,西医组口服苯巴比妥60例,评估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体温变化情况和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情况,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患儿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例数中药组均高于西医组,体温下降至正常所需时间中药组少于西药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儿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及惊厥再发频率中药组均低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医治疗小儿复杂型热性惊厥疗效较显著,减少该病惊厥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复杂性热性惊厥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复杂性热性惊厥26例患儿与单纯性热性惊厥34例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的脑电图异常、头颅CT、体温、血清钠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缺铁性贫血、脑脊液改变、血清钙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小儿出现复杂性热性惊厥病的原因较为复杂,在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避免出现误诊甚至漏诊的现象,以有效提高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小儿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FS)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0例小儿热性惊厥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0例热性惊厥的患儿,年龄4月~5岁;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全身性发作占60%;热性惊厥发作总次数小于5次共56例,占93%,发作次数大于或等于5次共4例,占7%;近亲属中有热性惊厥家族史者21例,占35%,5%有癫痫家族史。结论:地西泮注射液保留灌肠、苯巴比妥钠肌注、静脉推注地西泮注射液均疗效明显,反复发作病例给予地西泮片小剂量口服可有效预防惊厥发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小儿急诊惊厥发生的特点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荔湾医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取的60例小儿急诊惊厥患儿,根据患儿的临床特点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观察治疗后的效果。结果:5~28 d患儿主要以缺血缺氧为主;而29 d~3岁、3~6岁、6~9岁主要以热性惊厥为主;患儿热性惊厥发生最高,有47例(78.33%),其次为颅内感染5例(8.33%),颅内出血3例(5.00%),缺血缺氧3例(5.00%),癫痫2例(3.33%)。治疗结果:54例患儿治愈(90.00%),4例病情好转(6.67%),2例死亡(3.33%)。结论:小儿急诊惊厥的发生与患儿的年龄存在一定的联系,如患儿一旦发生惊厥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救治措施,并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对患儿早日治愈和改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将200例热性惊厥患儿按年龄段进行分组,各年龄组随机分为两组,对干预组家长进行预防复发的护理干预,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出院后对各组进行跟踪、随访,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干预组有8例复发,对照组有29例复发,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热性惊厥患儿进行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护理干预,大大降低了小儿惊厥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玉屏风散辅助常规治疗对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浆C反应蛋白(CRP)、氧自由基及心肌酶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消炎、退热止咳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玉屏风散辅助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另外选择同期入院健康体检的小儿80例为参照对比;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3 d、1周、2周患儿血浆丙二醛含量(MDA)、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SOD)、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利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治疗前后的血浆MDA及SOD与心肌酶谱指标的关系。结果:与健康体检小儿比较,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的血浆MDA、CK-MB、CK、LDH及AST明显升高(P<0.05),而SOD则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 d、1周、2周两组患儿的血浆MDA、CK-MB、CK、LDH及AST明显降低(P<0.05),SOD则显著增高(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3 d、1周的血浆MDA、CK-MB、CK、LDH及AS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SOD则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治疗后2周各项指标并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提示:治疗前血浆CK-MB、CK、LDH及AST与血浆MDA水平呈正相关(P<0.05);而与SOD呈负相关(P<0.05);治疗后2周各个指标之间并未显示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相关性(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总的有效率(95.2%)明显高于对照组(81.0%)(χ2=4.114,P=0.043)。结论:MPP患儿可伴有不用程度的心肌损害,氧化应激反应的激活可能参与了心肌的损害的过程,玉屏风散在辅助常规治疗MPP中能够抑制患儿氧自由基产生从而降低患儿血浆心肌酶水平。  相似文献   

13.
小儿热性惊厥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有效地防治从而减少热性惊厥的复发。方法结合65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及脑电图资料,研究其复发的因素。结果复发共25例(38%),复发因素与初次发作体温<38.5℃、初次发作年龄、复杂型热性惊厥、惊厥家族史有关,热性惊厥转为癫痫仅1例(2%)。说明热性惊厥患儿绝大部分预后良好。结论对有复发危险因素及转为癫痫危险因素的患儿应密切随诊,采取早期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部分呼吸道感染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常并发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具体表现为血清心肌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磷酸肌酸激酶(CP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不同程度的增高,临床尚不足以诊断为心肌炎.  相似文献   

15.
冯丽莉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50-50,79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心肌损害情况及黄芪注射液对其影响。方法 检测8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心肌酶AST、LDH、CK、CK-MB及TBili,在针对病因、抗感染、光疗等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静滴,治疗7-10d;观察上述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心肌酶明显增高,治疗前后心肌酶变化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 黄芪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合并心肌受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董幼祺老师的固本防惊汤预防小儿热性惊厥(FC)复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2005年5月-2008年5月本院门诊就诊的86例热性惊厥患儿,应用董氏固本防惊汤口服治疗,30天为一个疗程,并随访1年,观察惊厥的复发率。结果:应用董氏固本防惊汤口服治疗后,86例患儿有65例未见惊厥复发,复发率为24.2%,明显低于国内、国外报道的复发率。同时86例患儿经口服中药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应用董氏固本防惊汤口服预防小儿热性惊厥,能显著减低惊厥的复发率,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和对比中药保留灌肠和地西泮预防小儿热性惊厥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口服地西泮,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24、48 h惊厥再发频率,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患儿治疗后24、48 h惊厥再发例数和惊厥总再发率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患儿治疗后4周和12周脑电图异常率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热性惊厥再发具有显著效果,可减少热性惊厥再发频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小儿热性惊厥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68例小儿热性惊厥患儿,采用抽签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患儿采用苯巴比妥、对乙酰氨基酚栓纳肛退热及补液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并对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惊厥停止时间、退热时间与复发率情况予以对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4.1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与惊厥停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惊厥复发率5.88%,低于对照组的2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热性惊厥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使患儿惊厥停止时间与退热时间明显缩短,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支原体肺炎时,对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变化的意义.方法:选用感染肺炎支原体的患儿89例(观察组)和非支原体感染的普通肺炎患儿70例(对照组),对血清心肌酶谱(包括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及心电图进行对照检测,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心肌酶谱异常病例达到36例(40.44%),其中AST异常13例(14.604%),LDH异常30例(33.70%),肌酸磷酸激酶CK异常14例(15.73%),CK-MB异常26例(29.21%);心电图异常18例(20.22%);对照组患儿心肌酶谱异常病例有16例(22.85%),其中AST异常6例(8.57%),LDH异常12例(17.14%),肌酸磷酸激酶CK异常5例(7.14%),CK-MB异常10例(14.28%);心电图异常10例(14.28%).观察组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有显著差异.结论: 感染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更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引起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异常,临床可常规检测,并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异常,采取保护心肌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婴幼儿轮状病毒性(RV)肠炎心肌损害的情况,探讨心肌损害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将60例大便检测RV抗原阳性的患儿纳入观察组,将5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纳入对照组,两组患儿均进行心肌酶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心肌酶水平。结果:观察组的CK、CK-MB、AST、LDH等心肌酶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轮状病毒可能导致心肌损害,在治疗时应注意保护心肌及控制输液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