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白血病,临床上除发热、贫血等症状外,出血十分常见。我院自1990年1月~1995年1月共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治疗APL40例,完全缓解率达87.5%,现将ATRA治疗的观察与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40例均根据临床FAB分类法确诊为APL。其中  相似文献   

2.
司玉玲  綦振家 《河北中医》2000,22(6):430-431
1994~1998年,我院应用大连210医院生产的复方青黛片治疗7例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缓解后复发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7例APL患者,均经临床、外周血及骨髓检查符合法、美、英3国合作组(FAB)分类APL之诊断标准[1]。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20~53岁,中位年龄33岁。确诊后均口服ATRA诱导治疗,分别于26~63日达完全缓解(CR)。此后其中1例未行强化巩固治疗,只口服ATRA,于11个月后复发,另6例分别经三尖杉酯碱加阿糖胞苷(HA)、柔红霉素加阿糖胞苷(DA)、米托蒽醌加阿糖胞苷(MA)、足叶乙…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析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实验组15例患者采用As2O3联合ATRA治疗,对照组15例患者单纯采用ATRA及常规治疗,统计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86.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2O3联合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总结全反式雏甲酸(ATRA)亚砷酸(ATO)和化疗联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副作用观察.方法:对53例初治APL患者分别采用ATRA、ATO联合化疗诱导缓解,完全缓解(CR)率71.6%,部分缓解(PR)率13.8%.3年复发率10.5%.结论:APL患者采用ATRA、ATO与化疗治疗缓解高,副作用低,复发率低.因此该方案已成为临床上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5.
8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 APL)是急性非淋细胞白血病中的一种临床凶险、预后极差的独特亚型 ,常并发DIC而危及生命。全反式维早酸 ( ATRA)治疗 APL获得特效首先为白血病诱导分化治疗展示了可喜的前景。因此正确诊断 APL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骨髓细胞形态及细胞化学染色检查仍是当今诊断 APL最基本最经典的手段。下面将 81例 APL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和细胞化学特征结合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1例 APL均为住院的初诊病例。男 4 9例 ,女 2 9例 ;年龄 5~ 72岁 ,其中…  相似文献   

6.
<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发病机制是因特异性染色体移位导致形成PML-RARa融合基因,干扰了全反式维甲酸作用的信号传导,使全反式维甲酸(ATRA)活性受抑制,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致死率较高~([1])。1986年,ATRA被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使得APL的完全缓解(CR)率达到80%~90%。尽管如此,由于病人会对ATRA和化疗  相似文献   

7.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白血病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因其易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故早期病死率较高。临床上应用维甲酸(ATRA)治疗APL,虽然完全缓解率(CR)率能大大提高,但存在CR持续时间短,极易复发,且易产生耐药等缺点。自2000年以来,我院采用三氧化二砷注射液对12例复发的APL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具有较特殊临床表现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的一种类型,以往化疗效果差,易产生DIC及脑出血,死亡率高。自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三氧化二砷等治疗方法的使用及改进后,使APL的疗效有了很大的改观。现将APL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复方黄黛片序贯方案与ATRA及甲氨蝶呤(MTX)加巯嘌呤(6-MP)序贯方案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维持治疗中的长期疗效的差异。方法 经ATRA和化疗联合诱导分化达完全缓解(CR)后,再进行序贯化疗巩固治疗3疗程后,处于分子水平缓解的83例APL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序贯应用ATRA及复方黄黛片维持治疗,对照组38例序贯应用ATRA及 MTX加6-MP维持治疗,通过长期随访(2003-2011年)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5年预计无复发生存率治疗组为(84.4±5.4)%,对照组为(63.2±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年预计总体生存率治疗组为(86.7±5.1)%,对照组为(78.7±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ATRA及复方黄黛片序贯维持治疗可以提高APL的长期无复发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白细胞清除术治疗高白细胞性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1992年~2000年.我们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加小剂量方案,即阿糖胞苷(Ara—c)、三尖杉脂碱(Hom)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3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初治APL患者12例,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外周血象及骨髓象确定诊断,男19例,女11例,中位年龄30岁(12~61岁)。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血液病在老年人群中有增多趋势,其中15%左右为老年急性白血病,在老年急性白血病当中,又以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居多,约占80%,其治疗棘手,预后较差[1]。笔者于1996年1月~2000年12月,用MxA(米托蒽醌和阿糖胞苷)方案和养血补肾中药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21例,近期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1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均为住院患者,符合白血病诊断的分型标准[2]。男性17例,女性4例;年龄60~82岁,平均65.3岁。其中M2 11例,M5 1例,M6 2例,慢粒急变3例,4例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而来。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单独诱导缓解、亚砷酸(As2O3)单独诱导缓解及ATRA As2O3,双诱导缓解治疗21例APL.结果:2例采用ATRA单独诱导缓解,获得完全缓解的平均时间为40.5d:8例采用As2O3单诱导缓解治疗,CR率87.5%,获得CR时间38.3d;9例采用ATRA As2O3,双诱导缓解治疗,CR率88.9%,获得CR时间为30.5d.2例复治患者经系统治疗后也都达CR.随访到2007年12月,3年以上者13例,5年以上者9例,7年以上者4例.仅1例复发.结论:对初发的APL患者,ATRA联合As2O3双诱导配合中医约分期辨证论治,可获得较高的完全缓解率,获得完全缓解的时间缩短,且获得长期生存者多,复发病例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砷剂治疗维甲酸诱导缓解后复发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的疗效。方法 对 30例APL患者采用三氧化二砷 (As2 O3 )注射液 10mg静脉滴注 ,每日 1次 ,2 8d为 1个疗程 ,间歇 7~ 14d。结果 第 1疗程CR率 73% (2 2 / 30 ) ,PR率 17% (5 / 30 ) ,NR率 7%(2 / 30 ) ,病死率 3% (1/ 30 ) ,有效率 90 % ;第 2疗程CR率 5 7% (4 / 7) ,PR率 2 9% (2 / 7) ,病死率14 % (1/ 7) ,有效率 86 % (5 / 7) ;第 3疗程CR率 5 0 % (1/ 2 ) ,病死率 5 0 % (1/ 2 ) ;总有效率为 90 %(2 7/ 30 )。该药与全反式维甲酸 (ATRA)药物无交叉耐药 ;不良反应较少。结论 As2 O3 注射液对复发性APL疗效较好 ,不良反应较轻 ,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复发性APL的诱导分化剂  相似文献   

14.
《陕西中医》2016,(3):313-314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经复方黄黛片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后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80例老年APL患者,将接受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和复方黄黛片联合治疗的患者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有效所需时间(40.0±10.2)d和有效率(90.00%)均优于对照组(33.3±9.9)d和(75.00%),试验组的高白细胞综合征(25.00%)、肝功障碍(10.00%)和DIC的发生率(0)均低于对照组的45.00%、35.00%和(25.00%)。结论:老年APL患者经复方黄黛片和全反式维甲酸联合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急性早幼粒细胞自血病(APL)是一种具有特殊染色体t(15;17)异位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易并发感染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死亡率较其他亚型急性髓系白血病高.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砷剂(As2O3)应用,显著提高了APL缓解率和生存率.西苑医院血液科1993年9月~2007年9月15年间收治的以不同诱导方案配合中药治疗的初发APL患者,获得较高的缓解率和长期无复发生存率(RFS).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亚砷酸注射液治疗复发及难治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6年2月以来,我院用中药砒霜制剂亚砷酸(As2O3)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复发及难治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16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6例复发及难治性APL均系1996年2月~1999年4月住院患者。男8例,女8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13岁,平均29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4年,平均18个月。诊断标准:1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达完全缓解(CR)后3~40个月(平均11个月)内复发者;2经标准诱导化疗2个疗程以上不缓解者;32次及多次复发者。2 治疗方法2.1 诱导治疗 成人以0.1%As2O3注射液(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产)10ml稀释于500m…  相似文献   

17.
安血宁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 (As2 O3 ) ,是一种新的较理想的治疗白血病的药物 ,尤其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3 )有较好疗效。我们自 1 997年 9月至 1 999年 3月共观察 2 2例应用安血宁的M3 患者 ,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按《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 选择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3 ) 5 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2 2例 ,男 1 2例 ,女 1 0例 ;年龄 1 4~ 5 0岁 ,平均 2 5岁。对照组 2 8例 ,男 1 5例 ,女1 3例 ,年龄 1 6~ 6 0岁 ,平均年龄 30岁。均为初诊病人。2 治疗方法诱导缓解期 ,治疗组采用安血宁注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三氧化二砷(As2O3)或两者交替、单用ATRA诱导方案的疗效比较;诱导缓解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含中剂量阿糖胞苷方案+ATRA+砷剂)和对照组(传统方案DA/HA/MA+ATRA+As2O3)进行巩固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采用ATRA+As2O3或者两者交替组获得CR中位时间分别是34d、35.5d,单用ATRA获得CR中位时间是6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0.05).治疗组3年复发率3.6%,6年持续缓解率(CCR)93.6%,对照组3年复发率30.5%,6年持续缓解率(CCR)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0.05).结论:应用ATRA+As2O3或者两者交替组获得CR中位时间明显缩短;含中剂量阿糖胞苷方案+ATRA+砷剂组3年复发率低,6年持续缓解率高,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APL)所致维甲酸综合征(RAS)患者有效处理方法。方法:本院2001年10月—2010年2月收治APL初治患者95例,治疗中出现维甲酸综合征20例,分别采用加用激素、联合化疗、维甲酸原量、维甲酸减量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总结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未出现维甲酸综合征的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CR)率为85.3%,部分缓解率(PR)为10.7%,恶化及死亡率为4.0%,而出现维甲酸综合征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为65.0%,部分缓解率为15.0%,恶化死亡率为25.0%。结论:RAS是影响ATRA治疗APL完全缓解率的主要因素,临床出现RAS时要及时采取措施阻断RAS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完全缓解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深入了解雄黄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的机理。方法 :以对全反式维甲酸 (ATRA)耐药的APL细胞株MR2 细胞为体外模型 ,用不同剂量的雄黄处理细胞一定时间后 ,利用MTT实验观察细胞的存活、增殖状态 ,应用细胞形态学、基因组DNA电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及细胞膜AnnexinⅤ的表达。结果 :一定浓度范围内雄黄对MR2 细胞的生长、增殖有剂量、时间依赖性抑制作用 ;Wright’s及HE染色均可见凋亡细胞 ,透射电镜下可见核染色质边集、核碎裂及凋亡小体 ;基因组DNA电泳出现“梯形”条带 ;流式细胞仪分析出现低于G1期DNA含量的亚二倍体细胞峰 ;经雄黄处理后AnnexinⅤ FITC+/PI-的凋亡细胞逐渐增多。结论 :雄黄可诱导ATRA耐药的APL细胞发生凋亡 ,提示雄黄治疗APL的效应途径可能不同于AT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