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新生儿败血症8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 1 993年 8月至 1 998年 1 2月共收治新生儿败血症 1 2 2例 ,经二次血培养证实的88例 ,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 88例患儿中男 48例 ,女 40例 ,其中胎龄 <37周 2 4例 ,足月儿 5 7例 ,足月小样儿 4例 ,过期产儿 3例。 88例中来自农村地区 43例 ,占 48 9%。在县级医院生产 2 7例 ,占 30 7% ,市级医院生产的 1 4例 ,占 1 5 9% ,家中旧法接生的 4例 ,占 4 5 %。经皮肤粘膜感染 33例 ,脐部感染 2 6例 ,呼吸道感染 1 1例 ,不明原因 1 8例。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发热 2 0例 ( 2 2 7% ) ,体温不升 5 2例( 5 9 1 % ) ,少哭、…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厌氧菌败血症6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60例新生儿厌氧菌败血症,其中丙酸杆菌16例,消化链球菌14例,消化球菌及产黑类杆菌各5例,其他如兼性氏氧葡萄球菌等。药物敏感率:氯霉素86.0%、万古霉素81.3%、丁胺卡那78.7%、林可霉素76.0%。甲硝唑58.0%、头孢拉定55.8%。作者就诊断条件与治疗进行了讨论。结果治愈41例(68.3%),死亡5例(8.3%)。 相似文献
4.
尽管有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很高.免疫及辅助疗法已成为能减少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该文对新生儿败血症时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集落刺激因子、微生态制剂、谷氨酰胺、重组人蛋白C、乳铁蛋白和黄嘌呤衍生物等的最新临床试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我院于1985年1月~1990年6月间共收治新生儿机会菌败血症164例,其中枯草杆菌败血症33例,且有13例同时并发化脓性脑膜炎。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21例,女12例。其中早产儿13例,足月儿18例。过期产儿2例。异常分娩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败血症的防治:附8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88年~1990年共收治经血培养证实新生儿败血症89例,占同期住院新生儿515例的17.2%,发病≤3日者10例,>8天65例。产后感染占80%,多为脐部、皮肤、粘膜感染。血培养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治愈82例(92.1%),自动出院3例,死亡4例。本文就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感染途径进行了讨论,并提出防治新生儿败血症的要点。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败血症90例临床回顾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近10年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的变化特点。方法比较80年代组与90年代组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血培养结果、药敏结果的异同点。结果80年代组以院外感染为主(占8077%),90年代组院内感染增加达5000%;皮肤、脐部及呼吸道感染始终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体温异常、喂养困难、精神差及黄疸、脐部炎症是两组均常见的临床表现。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的致病菌,90年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明显上升。青霉素、红霉素及氨苄青霉素敏感率较低;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优力欣,头孢二、三代)敏感性较高。结论防治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是减少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的主要措施;随着致病菌的变化,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108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其发生率占活产婴儿的1%~10%,病死率10~50%,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血培养阳性率低。本文就我院1991年1月到2001年12月收治的临床诊断败血症108例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厌氧菌败血症1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院1992年6月至1993年12月新生儿血培养阳性标本410例中有厌氧菌感染或混合感染10例,占2.5%。临床资料男6例,女4例。入院日龄:~3天4例,~7天1例,~14天1例,~21天2例,~28天2例。其中早产J[3例,足月儿7例,包括SGAZ例。生后7天内发病5例中1例生产史不详,余均有苍白或青紫窒息史,1例并羊膜早破。而一周后发病者无异常生产史。~28天2例为再次入院。主要症状体征:咳嗽或气急5例,“三少”(少哭、少动、纳少几例、伴抽搐2例,伴体温不升或发热7例。该10例临床诊断败血症,其中7例伴肺炎,伴化脑和肛周脓肿各1例。外周血白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早产儿真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早产儿真菌败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早产儿生后平均17 d易发生真菌感染,前3位检出率是白假丝酵母菌(35.1%),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9.7%)和无名假丝酵母菌(10.8%).临床表现以血小板减低,反应差,灌注差,呼吸节律、心率的改变,低体温常见,其次是体重不增,喂养不耐受,机械通气中痰多,不易撤离呼吸机以及不明原因的病情恶化等.早产儿真菌感染时,血小板下降,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及C反应蛋白(CRP)增高.CRP增高和血小板的降低可作为真菌感染的敏感指标并可辅助评估抗真菌治疗的有效性.真菌感染时对肝脏、心肌有损伤,ALT、TBIL、CK、CK-MB、ALB、LDH升高.药敏结果仅3例对氟康唑耐药.结论 对住院17 d左右的早产儿,血小板减低,反应差,灌注差,呼吸节律、心率的改变,低体温,体重不增,喂养不耐受等表现,结合血小板下降,CRP、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增高,高度怀疑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eonatal fungal septicemia?? pathogens and related factors in order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prevention and early treatment. Methods??A retrospective study including clinical data?? pathogens and drug sensitivity test?? risk factors for fungal infection??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was made in 22 cases of neonatal fungal septicemia in the Second Xiangya Hospital??Central South University??from July 2005 to September 2009. Results??The incidence of neonatal fungal septicemia in hospitalized children was 0.64%?? with 13.17% of neonatal septicemia. The most common pathogens were Candida ??86.4%???? such as Candida albicans?? Candida parapsilosis?? Candida Tropicalis and so on. Fungi were highly sensitive to antibiotics commonly used?? such as Fluconazole?? except that one strain was resistant to Itraconazole. Preterm?? low birth weight??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mechanical ventilation?? dexamethasone and multi-antibiotic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for fungal infection. There was significant relation between fungal infection and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clusion??Candida is the main pathogen for neonatal fungal septicemia. Possible strategies to be considered include barrier nursing?? strict aseptic manipulation?? fluconazole prophylaxis?? early empirical antifungal treatment and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and hormones to prevent neonatal fungal septicemia and its complication.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较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在我国其发病率及病死率仍较高.本文通过回顾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2年7月至2005年6月176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探讨新生儿败血症不同阶段的易感因素、临床特征、菌种分布和耐药情况,以期对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6月诊治的9例经血培养确诊的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结果 9例均为早产儿,剖宫产;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绀(7例)、发热(5例)、气促(4例)、肌张力减弱(4例)、呼吸窘迫(3例)等。9例新生儿血培养均检出李斯特菌,3例在痰液、1例在脑脊液中同时培养出李斯特菌;药敏试验显示,李斯特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和复方新诺明敏感率最高。9例均在血培养确诊李斯特菌败血症后调整抗感染药物治疗,均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新生儿李斯特菌感染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对有发热症状的孕妇,应警惕李斯特菌感染。尽早行病原学检测和目标性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将我院新生儿科10年来收治的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89例分为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对其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分别为52.8%和47.1%.其中早产儿组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2.7%;足月儿组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大致相同.两组病原菌构成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产儿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病死率高于足月儿,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较足月儿病情严重,病死率高.两者的病原菌构成有差异,根据其感染特点、胎龄迅速准确判断病原菌,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减少伤残和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将我院新生儿科10年来收治的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89例分为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对其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分别为52.8%和47.1%.其中早产儿组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2.7%;足月儿组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大致相同.两组病原菌构成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产儿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病死率高于足月儿,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较足月儿病情严重,病死率高.两者的病原菌构成有差异,根据其感染特点、胎龄迅速准确判断病原菌,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减少伤残和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高危因素、病原谱、药物敏感性以及抗菌药物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收治23例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培养出真菌36株,其中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0株(55.6%)、白色假丝酵母菌11株(30.6%)。药敏试验显示,真菌对两性霉素、五氟尿嘧啶敏感性最高,总有效率在69.4%~77.8%。23例新生儿均有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有创操作等真菌性败血症的高危因素。抗真菌治疗后预后良好(存活或好转出院)15例(65.2%),预后不良(放弃或死亡)8例(34.8%)。预后良好组的平均抗真菌治疗时间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2,P0.05)。抗真菌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内,新生儿的肝肾功能及外周血白细胞变化不明显;血小板在抗真菌治疗开始后1周内即升高,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真菌败血症病原菌以假丝酵母菌为主,对两性霉素敏感性较高;足疗程抗真菌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我国早产儿救治水平的技术不断提高,低出生体重儿尤其是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较前明显提高,但长期抗生素的应用,各种有创诊疗的手段介入,新生儿真菌败血症的比例逐渐提高[1],因真菌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不典型,误诊将会导致患儿住院时间和死亡率增加,为进一步讨论真菌性败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45例,对其临床特征及非特异性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早期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革兰阴性杆菌感染36例(80.0%),有26例(57.8%)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或弥漫性血管内溶血(DIC),病死率26.7%;大肠埃希菌败血症患儿血白细胞<5×109/L、血小板<30×109/L、CRP≥60 μg/ml,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死亡例数均高于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患儿,并发MODS、DIC所用的时间短于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大肠埃希菌败血症比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病情严重,易发生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及CRP的增高,病死率高.因此对围产期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生后应对感染性指标进行监测,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假丝酵母菌败血症感染九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假丝酵母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9例确诊病例的临床特征,进行易感因素分析。结果9例均为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6例。9例真菌感染前全部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及静脉营养,8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PICC, percutaneous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3例曾机械通气。生后8~22d出现呼吸暂停、灌注差、反应差等症状,7例血小板减少,7例C反应蛋白升高。血培养白色假丝酵母菌1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例,季也蒙假丝酵母菌6例,5例PICC导管尖端培养和血培养同时阳性,且为同一菌株。9例均接受抗真菌及对症支持治疗,6例治愈,1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2例死亡。结论新生儿假丝酵母菌败血症的高危因素包括早产、留置PICC、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机械通气等,症状常不典型,可伴有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轻中度升高等,早期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