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密过滤输液器降低奥沙利铂致静脉炎发生率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精密过滤输液器降低奥沙利铂致静脉炎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将行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62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输液,对照组采用一次性普通输液器输液,观察2组患者静脉炎反应程度及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9%和3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用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输注化疗药物奥沙利铂对预防静脉炎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精密过滤输液器用于肿瘤患者实施化疗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及减轻患者的痛苦。方法:200例癌症患者随机分2组,100例采用精密过滤输液器(观察组)和100例使用普通输液器(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化疗后大大减少药液微粒超标现象,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精密输液器有效地减少药液中不溶性微粒对血管的刺激,从而保护患者的血管,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有利于治疗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孔径输液器对降低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的影响。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1.2μm、3μm、5μm孔径的精密输液器以及15μm普通输液器,均以40滴/min的速度静脉滴注七叶皂苷钠,连续治疗7d后,观察4组患者疼痛及静脉炎发生的情况。结果:采用3μm和1.2μm孔径输液器的A、B组输液时静脉炎和疼痛的发生率均低于其他2组。结论:采用3μm和1.2μm孔径精密输液器可以减少输注七叶皂苷钠时静脉炎和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精密过滤输液器防范输液微粒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福萍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4):160-160
目的:探讨精密过滤输液器减少输液反应及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对照组采用普通输液器输液,观察组采用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输液,两组液体配制后热原检测均为阴性。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发生静脉炎及输液反应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发生静脉炎例数比较,X2=10.01,P=-0.002;两组发生输液反应的比较,X2=16.39,P=0.000。结论: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是预防微粒进入血管前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5.
金黄膏外敷预防输注甘露醇所致药物性静脉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制金黄膏外敷预防输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236例输注甘露醇致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护理组118例在穿刺部位上方沿静脉走向局部均匀外敷金黄膏,对照组118例用50%硫酸镁局部湿敷。2组分别输注相同剂量、相同频次20%甘露醇,观察并记录第4 d和第8 d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 2组第4 d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22.88%和46.61%,第8 d为41.53%和67.8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金黄膏局部外敷可明显减少输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的发生率,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6.
甘露醇加温输液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20%甘露醇加温后输液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将180例病例随机分为加温组、常温组各90例,加温组输注35~37℃的加热甘露醇,常温组输注<15℃的常温甘露醇,每次125ml,每12小时1次,连续使用3d。观察两种方法输液滴速、疼痛率、静脉炎发生率。结果两组输液滴速、输液疼痛率及静脉炎发生率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甘露醇加温后可加快输液速度,减轻疼痛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芪柏塌渍膏在20%甘露醇所致小儿静脉炎中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02例采用静脉留置针静脉滴注20%甘露醇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1例。观察组在静脉输注甘露醇时在穿刺点上方5cm处给予芪柏塌渍膏外敷,对照组给予50%硫酸镁外敷。比较2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与发生时间、静脉滴注疼痛程度及患儿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3.73%(7/51),低于对照组的52.94%(27/51);发生时间为(5.70±1.58) d,较对照组的(3.56±1.42) d延长;静脉滴注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患儿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芪柏塌渍膏外敷可有效预防20%甘露醇所致的小儿静脉炎,减轻患儿的痛苦,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陈静 《新中医》2021,53(15):166-168
目的:观察清凉膏外敷预防甘露醇静脉输注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0例静脉滴注甘露醇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依据血管走向于静脉穿刺透明敷料上方行硫酸镁局部湿热敷;试验组行外敷中药清凉膏。对比2组静脉炎的发生率、静脉滴注期间疼痛级别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试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2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滴注期间试验组疼痛发生率为18.00%,对照组疼痛发生率为9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满意度为98.00%,对照组的满意度为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之硫酸镁湿热敷,在静脉滴注甘露醇过程中外敷清凉膏能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缓解患者静脉滴注期间疼痛,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低温湿敷减轻阿奇霉素静滴所致疼痛及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静脉输入阿奇霉素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输注阿奇霉素前5~10 min,观察组采用18~22℃2%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纱布湿敷于穿刺点上方3~5 cm处,直至阿奇霉素输注完毕;对照组用50%硫酸镁纱布同法局部湿敷。观察2组镇痛效果及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静脉炎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低温湿敷可减轻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所致局部疼痛,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烧伤膏预防留置针静脉输注20%甘露醇注射液所致外周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观察组64例接受留置针静脉输注20%甘露醇注射液的患者在静脉输注前5分钟外搽烧伤膏于静脉穿刺点沿血管走向向近心端厚约1mm,大小5cm×6cm,以后每隔3~4小时重复一次,局部暴露不需包扎.对照组64例在不作任何处理的情况下静脉滴注.结果 观察组预防静脉炎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预防静脉炎的总有效率为4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 01),两组使用留置针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延长(P<0 01).结论 采用留置针静脉输注20%甘露醇注射液对静脉有不同程度损伤,以针体前段更甚,用烧伤膏涂搽局部可减轻患者疼痛,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创疡草灵膏外敷治疗静脉输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疗效。方法:随机将静脉输注甘露醇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每次接受静脉输注甘露醇的同时,采用创疡草灵膏外敷,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敷。结果:创疡草灵膏外敷治疗静脉输注甘露醇所致Ⅲ度、Ⅳ度静脉炎总有效率分别为97.56%、96.43%,50%硫酸镁治疗静脉输注甘露醇所致Ⅲ度、Ⅳ度静脉炎总有效率分别为80.95%、71.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疡草灵膏外敷治疗静脉输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效果明显优于50%硫酸镁湿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止痛消炎软膏外敷预防和减轻静脉留置针滴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在我院骨科收治的220例使用留置针输注甘露醇的住院患者,将其分为实验者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10例,实验者在输注甘露醇时使用止痛消炎软膏外敷静脉留置针穿刺上方皮肤,对照组不使用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严重程度、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静脉炎分级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延长。止痛消炎软膏外敷能显著减少静脉留置针输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结论:止痛消炎软膏外敷能减低静脉留置针输注甘露醇时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止痛消炎软膏外敷预防和减轻静脉留置针滴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我院骨科收治的220例使用留置针输注甘露醇的住院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10例,实验组在输注甘露醇时使用止痛消炎软膏外敷静脉留置针穿刺上方皮肤,对照组不使用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严重程度、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静脉炎分级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延长。止痛消炎软膏外敷能显著减少静脉留置针输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结论:止痛消炎软膏外敷能降低静脉留置针输注甘露醇时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孙波波  施亚君  潘建丽  何旭君  杨洁 《新中医》2020,52(10):163-165
目的:观察生大黄、芒硝湿敷联合集束化护理对骨折患者甘露醇使用期间静脉炎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使用20%甘露醇静脉滴注治疗的300例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2组均实施集束化护理,观察组在甘露醇静脉滴注后使用生大黄、芒硝湿敷。比较2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留置针留置时间和针口处疼痛、红肿情况。结果:观察组静脉炎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12.67%、37.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留置针留置时间2 d的比率为24.67%,低于对照组的39.33%(P0.05);观察组留置针时间5 d的比率为30.00%,高于对照组的18.67%(P0.05)。干预后,2组针口处疼痛评分、红肿直径均较干预前改善(P0.05);观察组针口处疼痛评分、红肿直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大黄、芒硝湿敷联合集束化护理能减少骨折患者甘露醇使用期间静脉炎发生,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减轻针口处疼痛、肿胀。  相似文献   

15.
鲜鱼腥草外敷预防静滴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鲜鱼腥草外敷预防静滴甘露醇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120例静滴甘露醇的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于静滴甘露醇时沿静脉走向外敷鲜鱼腥草,至静脉输液结束后30min,对照组未采用任何预防措施。记录两组静脉炎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留置针针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低,静脉炎发生时间延迟,留置针留置时间明显延长。结论采用鲜鱼腥草外敷静脉穿刺部位,可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延迟静脉炎发生的时间,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是预防静滴甘露醇所致静脉炎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95%酒精湿敷用于静脉留置针输注甘露醇后静脉炎的预防作用,为临床静脉炎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甘露醇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湿敷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按常规操作,湿敷组在常规操作的基础上,在输注时用95%酒精纱布湿敷于穿刺部位血管处,静滴完后继续湿敷30min,观察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湿敷组静脉炎发生率15%,明显小于常规组静脉炙发生率90%(p〈0.05).结论:95%酒精湿敷能有效预防留置针静滴甘露醇后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蒋斌  刘晓娜 《光明中医》2011,26(9):1906-1908
目的:对照观察马铃薯切片外敷与硫酸镁湿敷对治疗甘露醇静脉滴注所致静脉炎的效果差异。方法:2010年1月~2010年10月将40例甘露醇静脉滴注所致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与观察组20例,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敷,观察组采用马铃薯切片外敷,并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低于观察组。结论:采用马铃薯切片外敷甘露醇所致静脉炎,效果优于用50%硫酸镁湿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使用中药南天仙子湿敷治疗甘露醇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108例输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药南天仙子湿敷患处皮肤,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敷患处皮肤,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南天仙子治疗甘露醇致静脉炎效果优于硫酸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外敷治疗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血管病静脉输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中药冰片50g+芒硝50g搅拌均匀后外敷。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应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划分及效果评定。结果:观察组局部止痛、消肿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x2=7.954,P=0.005)。结论:中药冰片加芒硝外敷治疗静脉炎效果优于50%硫酸镁湿热敷,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和减少高渗液体所致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需静脉营养的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静脉炎的护理措施;观察组除常规护理,输液完毕后对局部穿刺静脉部位采用中药湿敷。对比两组患者静脉营养期间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为17.5%;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47.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措施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