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并对近期疗效和并发症进行观察.方法 126例经临床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室间隔缺损,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术后即刻采用造影或术后72 h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疗效.结果 VSD介入封堵成功率为98.3%,不成功原因为缺损直径过大以及缺损位置特殊,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VSD是一种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一种可靠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1 一般资料 患者,女,24岁,已婚。妊娠7个月。因呼吸困难伴咯血,于1999年5月到医院急诊,抢救无效死亡。其家属同意尸检。 尸检中发现:肺瘀血,右位心,全心肥大,以右  相似文献   

3.
王玉林  靳有鹏 《山东医药》2002,42(10):58-59
室间隔缺损 (VSD)是最常见的先心病 ,治疗上多采用外科手术疗法。自 1987年 Lock首先成功地将 Rashkind双伞闭合器应用于室间隔缺损后。先后又有 Sideris可调式纽扣补片装置、Clamshell伞、Amplatzer封堵器等应用于临床。但是由于 VSD的特殊性 ,闭合 VSD技术不象动脉导管未闭和  相似文献   

4.
5.
先天性肌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修补并发症及死亡率均较高。人们已尝试了多种装置以期替代外科经导管关闭这类缺损 ,但因先前的一些装置递送鞘大 ,不能回收及再定位 ,残余分流率高 ,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专为经导管关闭肌部室间隔缺损而设计 ,国外也已有成功应用于儿童患者的个例报道[1] 。本文报告成功应用该装置经导管逆向关闭儿童肌部室间隔缺损的方法学和疗效。患儿女性 ,5岁 ,生后体检偶然发现心脏杂音 ,平时无活动后气促 ,无紫绀 ,无屡患呼吸道感染 ,营养发育好 ,胸骨左缘 3~ 4肋间闻及Ⅲ /Ⅵ级全收…  相似文献   

6.
介绍应用Amplatzer封闭器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VSD)1例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在儿童和成人的差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142例成功接受封堵器介入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其中儿童组113例,成人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应用特殊封堵器、术后心律失常、术后残余分流的比率以及手术时间、术后24 h C反应蛋白(CRP)和心肌肌钙蛋白(cTnI)测定值.结果 儿童组和成人组患者应用特殊封堵器、术后心律失常及术后残余分流比率分别为23.9%比27.6%、32.7%比37.9%、10.6%比6.9%;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24 h CRP和cTnI测定值分别为(50±35)min比(47±20)min、(2.31±1.23)mg/L比(2.29±1.15)mg/L、(0.18±0.14)ng/L比(0.12±0.08)ng/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在儿童和成人中未见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
经导管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2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间隔缺损(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25%[1],严重威胁患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35岁。因"发现心脏杂音35年,阵发心悸18年"于2009年4月1日入院。入院查生命体征正常,双肺呼吸音清晰,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Ⅲ/Ⅵ级收缩期杂  相似文献   

10.
经导管关闭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中心内科张玉威,翟文华综述钱武扬审校1974年King等[1]通过动物试验发明了经静脉关闭房间隔缺损(房缺)技术和双伞闭合器,并于1976[2]首次报告成功关闭1例继发孔房缺。1987年Rashxine...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室间隔缺损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左心室入路术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证实,满足以下条件:缺损距主动脉瓣距离≥2mm,缺损直径小于12mm,除外干下型。根据左心室造影结果选择其中13例患者(缺损直径为4~10mm,平均6.4mm)行左心室入路术式封堵;其余行传统术式封堵。对行左心室入路术式封堵者无需建立动静脉轨道,仅将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JR)经股动脉途径进入左心室,跨越缺损送达右心室,沿导丝将输送鞘管送至右心室,通过输送鞘管把封堵器送至缺损部位进行封堵,经左心室造影、主动脉根部造影结合经胸超声心动图证实其有效性以及有无并发症。结果左心室入路手术成功率为92.3%,无瓣膜返流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手术时间:传统右侧入路平均手术时间75±18min,X线暴露时间27±12min;左心室入路平均手术时间45±12min(P<0.01),X线暴露时间7±5min(P<0.01)。结论在选择好适应证的条件下,经左心室入路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X线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20岁,因发现心脏杂音20年入院.查体:血压115/65 mmHg,发育正常,心界向右侧扩大,心率79次/分,胸骨右缘第3~4肋间可闻及4/6级粗糙全收缩期杂音,P2无分裂及亢进,无杵状指.胸部止位片示:两肺血增多,心脏、主动脉弓右位,心影轻度扩大(图1).  相似文献   

13.
创伤性室间隔缺损临床上较为少见,治疗方法多为外科手术缝合,国内外也有部分术者采用介入封堵的方法成功治疗创伤性室间隔缺损。本文报道了1例采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成功治疗心尖部创伤性室间隔缺损的病例,术后患者活动耐量好转,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经导管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近期并发症及其防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经导管小儿膜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PMVSDs)介入治疗近期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02年3月-2005年12月间223例小儿PMVSDs介入治疗术中和术后(随访1~18个月)发生并发症的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并发症分为严重并发症和轻微并发症两组。结果全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6.9%(60/223)。严重并发症9例(4.0%),包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0.9%),机械性溶血3例(1,3%),需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4例(1.8%),其中术中封堵器卡在二尖瓣1例,术后封堵器移位1例(引起溶血),术后封堵器造成主动脉瓣中量反流2例,三度AVB经置入临时起搏器和糖皮质激素及白蛋白等治疗后7天恢复正常心律,2例溶血病例给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后溶血消失。轻微并发症51例(22.8%),包括不同类型的束支传导阻滞(bundle branch block,BBB)37例(16.6%),一度AVB 2例(0.9%),二度AVB 1例(0.4%),新出现主动脉瓣少量反流5例(2.2%),新出现少量至中量以下三尖瓣反流6例(2,6%),除右束支传导阻滞外,其他类型的传导阻滞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白蛋白等治疗,绝大多数于短期随访内恢复或好转,新出现的瓣膜反流均未做特殊处理。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导管小儿PMVSDs介入治疗近期并发症以轻症为主,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远期并发症的情况需进行长期严格的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Am p 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心病室间隔缺损(V 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52例V SD患者进行Am p latzer封堵器V SD封堵治疗,观察手术疗效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52例中47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0.4%,5例失败,5例有程度不等的并发症,近、中期随访未见不良影响。结论:Am p 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心病V SD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二尖瓣成形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84例房室间隔缺损患者中,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9例、过度性房室间隔缺损21例、部分性房室间隔缺损54例。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主要病理改变为瓣叶裂隙84例、瓣环扩大41例。二尖瓣成形方法为瓣叶裂隙缝合78例、交界环缩26例、瓣环环缩7例、双孔法2例等。术中左心室注水观察、评价成形后二尖瓣反流程度,脱离体外循环后食管超声心动图观察成形结果。结果全组死亡1例,1例因术后血尿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后门诊随访,二尖瓣反流0 ̄Ⅰ级反流58例,Ⅱ级11例;术后随访,左心房、左心室缩小,与术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房室间隔缺损二尖瓣关闭不全除瓣叶裂隙需要缝合外,还要矫正扩大的瓣环,术中注水试验和食管超声能为判断手术效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封堵合并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的临床疗效。方法共12例膜周部VSD合并膜部瘤形成患者,男5例,女7例,平均年龄16.4±10.7岁(3—45岁)。采用国产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进行VSD封堵术,术后即刻行左室造影、升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验证即刻疗效,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心电图、TTE、X线胸片随访复查。结果 11例患者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91.6%(11/12),其中包括漏斗状膜部瘤5例,菜花状膜部瘤3例,囊袋状膜部瘤3例。1例囊袋状膜部瘤患者因封堵后仍有直径3mm的中量残余分流,放弃封堵。11例患者中7例术后即刻达到完全封堵;4例术后即刻造影及TTE检查显示少量残余分流,24h后超声检查证实残余分流消失3例,另1例1个月复查时残余分流消失,总完全封堵率达100%。1例患者术后新出现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患者术后24h出现交界性逸博心律,2天后恢复正常,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11例患者平均随访10.2±5.2个月(3~18个月),无封堵器移位、晚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对合并膜部瘤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是可行的,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回顾性研究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VSD介入治疗的300例(男152,女148)患者,年龄2~44(10.8±7.8)岁,回顾性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并对并发症的处理进行总结。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98%(294/300)。严重并发症8例(2.7%),无死亡病例。其中5例(1.7%)术后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激素、异丙肾上腺素、临时起搏器等治疗后,4例恢复,1例治疗50天后仍有间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植入永久起搏器治疗。另2例(0.7%)术后发生溶血,激素等治疗后,溶血均消失。1例(0.3%)患者术后4天发现封堵器移位,急诊转心脏外科手术处理。术后一过性及短期并发症有:1例(0.3%)患者术后发现少量心包积液,经静脉推注鱼精蛋白对抗肝素,止血药处理后控制;91例(30.3%)患者封堵术后即刻心脏彩色B超室间隔有微~少量残余分流,其中3例(1%)患者术后3~6个月复查仍有微量残余分流。8例(2.7%)患者术后新出现主动脉瓣微量反流,4例(1.3%)术后新出现三尖瓣少量反流。84例(28%)术后心电图(ECG)出现间歇性加速性交界性心律或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伴干扰性房室脱节,给予激素等治疗3~7天后均恢复正常。53例(17.7%)术后ECG为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0.7%)术后ECG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7例(9%)术后ECG有室内传导阻滞。结论:采用Amplatzer偏心性膜部VSD和国产双盘状VSD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安色、疗效可靠、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体植入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后接受磁共振检查的安全性,以及植入的金属材料对磁共振成像(MIU)的影响程度。方法:采用西门子MAGNETOM IMPACT-1.0T磁共振机,选用自旋回波(SE)和梯度回波(GE)扫描序列,将镍钛合金丝制成的封堵器分别进行MRI磁场内悬挂试验、水模测试扫描、植入中华小型猪体内后心脏扫描等试验;并且对MRI检查前后封堵器(实验样品由北京华医圣杰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磁导率(μ1.5T)以及原子组成等金属特性进行材料学分析测试,观察其有无变化。  相似文献   

20.
李红梅  叶季鲜  高群  代政学  张丙芳 《心脏杂志》2005,17(6):597-598,602
目的:分析国产对称双盘状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方法:21例,全部为膜部室间隔缺损,年龄3.035.0(7.6±8.4)岁。VSD左室面直径为2.212.0(6.2±4.2)mm。经6F-10F传送鞘置入国产对称双盘状封堵器,封堵后即刻行左心室造影,术后1 d、1、6及12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结果:封堵器植入成功20例,植入技术成功率95%。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示4例(20%)存在微少量残余分流,16例(80%)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术后2448 h超声心动图示分流完全消失19(95%)、微少量残余分流1例(5%)。1例封堵术后3 d发生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经过410 d内科保守治疗治愈。1月超声心动图所有病例未见残余分流。结论:应用国产双盘状封堵器治疗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