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布托啡诺预防腰硬联合麻醉下阑尾切除术寒战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0例ASAⅠ级或Ⅱ级且拟行阑尾切除术的急性阑尾炎患者,麻醉方式均为腰硬联合麻醉,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30例,术毕麻醉苏醒前,A、B、C组分别静脉注入布托啡诺、曲马多和生理盐水。比较3组用药前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变化及寒战、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组用药前后Sp(O_2)、HR、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B组用药后5,10 min寒战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P均0.05),而A组、B组寒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布托啡诺能够有效预防腰硬联合麻醉术后寒战的发生,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4种常用的椎管内麻醉方式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120例择期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硬膜外麻醉+腰麻组(E+L组)、两点硬膜外麻醉组(E1+E2组)和一点硬膜外麻醉组(E组),每组30例。记录麻醉前(T0)、给药后5 min(T1),15 min(T2),30 min(T3)及术毕(T4)时的MAP、HR的变化,观察各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术中麻醉效果、肌肉松弛情况。结果与T0比较,4组T1、T2的MAP明显下降,T1时的HR显著增快(P均<0.05);T3、T4时的MAP、HR及T2时的HR无显著变化(P均>0.05);与E组比较,各组各时间点MAP、HR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CSEA组麻醉起效最快(P<0.05),CSEA组、E+L组、E1+E2组的术中麻醉和肌松效果明显优于E组(P均<0.05)。结论 CSEA麻醉起效快,麻醉效果好,肌松效果最满意,是全子宫切除术较好的椎管内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3.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临床研究总结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麻醉方法、效果临床研究。方法 :择期胆囊切除术 1 94例 ,分A(针硬组 )、B(电硬组 )、C(对照组 )三组单盲法观察。硬膜外操作方法、局麻药种类、浓度 (1 .5 %利多卡因 )及给药程序三组相同 ,麻醉阻滞平面均达到T4~ 1 1 以上 ,使镇痛完全 ,肌肉松弛满意 ,牵拉反应轻 ,术中安静。结果 :针刺 (穴位电极 )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效果确切 ,A、B两组I级率分别为 75 .76%、60 .3 2 % ,C组仅 1 3 .85 % ,A、B组与C组比较P <0 .0 0 1。硬膜外麻醉首次用药量、每小时用药量、每例用药量C组均比A、B两组多 ,其中每小时用药量比A、B两组分别多 3 6.2 3 %、3 3 .5 7% ,P <0 .0 0 1 ,说明针刺与硬膜外麻醉两者复合可增强麻醉效果 ,减少硬膜外麻醉用药量 ;监测提示 (HR、MAP、RR、TV、MV、SPO2 、ECG)术中生命体征基本平稳 ,全组病例安全渡过手术 ;儿茶酚胺检测A、B两组麻醉后血浆NE含量减少 ,麻醉效果优良 ,并提示A、B两组有减轻或缓解手术应激反应作用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显示针刺除有加强镇痛作用、减少麻醉用药量外 ,还可能加强细胞免疫功能。说明针刺 (穴位电极 )与硬膜外麻醉复合弥补了针麻镇痛不足、肌肉松弛欠佳、牵拉反应明显等不足 ,既保留了针麻优越性及生理状态的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深度对于老年肠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168例择期行腹腔镜辅助下肠癌根治术患者,根据不同麻醉深度分为A组、B组与C组,比较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气腹前2 min(t3)、气腹后2 min(t4)、手术结束(t5)和拔管时(t6)。3组HR、MAP变化情况以及麻醉前(ta)、术毕(tb)及术后1 d(tc)时应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与t0比较,在t2、t4、t6时点A组HR、MAP均明显增加(P0.05),且明显高于B组与C组(P均0.05);在t1、t3时点3组MAP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C组显著低于A组与B组(P均0.05)。3组Cor、ACTH、TNF-α、IL-6和CRP在ta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在ta时点的ET-1明显高于A组与B组(P均0.05);与ta时点比较,在tb、tc时点A组与B组的Cor、C组的ACTH、ET-1及TNF-α、IL-6、CRP浓度均升高明显(P均0.05)。结论对于老年肠癌患者而言,术中将麻醉深度维持在D2和E1较佳,可较好地抑制机体应激反应,但D2对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更为有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芬太尼复合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对控制上腹部手术应激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硬膜外麻醉下行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5例,A组硬膜外腔用药:2%利多卡因注射液18 mL加芬太尼0.1 mg(2 mL);B组硬膜外腔用药:2%利多卡因注射液18 mL加生理盐水2 mL;连续分别记录麻醉前、插管中、探查和拔管时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与麻醉前比较,A组术中各时点MAP、HR及Sp(O2)各观察时点均明显低于B组(P均0.01)。结论芬太尼复合利多卡因应用于硬膜外麻醉,可有效控制由于上腹部手术应激反应,患者能安全顺利渡过手术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充气式托架用于预防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时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I-II级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正常足月妊娠产妇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60例。观察组在腰硬联合麻醉成功后,将自制充气式托架放置于产妇右臀部,根据要求通过加压气囊向支撑气囊充气,使其下腹部左倾15°~20°,对照组在麻醉成功后采取正常的平卧位。分别记录两组产妇在麻醉前(T0)、麻醉后1 min(T1)、3min(T2)、5 min(T3)、10 min(T4)等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记录两组SHS发生的例数,麻黄碱平均用量和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结果:两组产妇MAP在T1~T3时明显低于T0时(P0.05),且B组MAP明显低于A组(P0.05),T0和T4时两组MAP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HR在T1-T3时明显快于T0时和A组(P0.05)。A组发生SHS 5例(8.3%)明显少于B组28例(40.7%)(P0.05);A组麻黄碱平均用量(4.5±2.1)mg明显少于B组(16.7±6.6)mg(P0.05),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A组(9.5±0.5)分明显高于B组(7.6±0.7)分(P0.05)。结论:充气式托架用于预防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效果明显,可以维持相对的血流动力学,改善新生儿Apgar评分,提高了麻醉质量和舒适度,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在腰硬联合麻醉中的镇静效果。方法:选取需进行腰硬联合麻醉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9例,实验组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定镇静,对照组患者给予芬太尼联合咪唑安定镇静,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警觉/镇静(OAA/S)评分、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不同时刻OA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T2~T3时刻MAP、H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T4时刻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能够达到与芬太尼联合咪唑安定相似的镇静效果,且能够降低患者麻醉中血压和心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与利多卡因单纯硬膜外阻滞时,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程度、麻醉平面、麻醉效果等。方法选择26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2组。A组130例,选择L2—3或L3—4间隙穿刺采用腰硬联合麻醉(CSEA);B组130例,选择L1—2间隙穿刺,向头侧留置硬膜外导管行单纯硬膜外阻滞(EA)。结果A组麻醉显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时间及最大感觉阻滞平面出现均比B组明显缩短(P<0.01)。麻醉效果优良率A组高于B组(P<0.01)。2组对呼吸循环影响不明显。结论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效果优于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肺切除患者应激反应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80例择期行开胸肺切除术患者分为A、B、C、D4组,每组20例.各组均行全麻,并予单肺机械通气,全麻前30 min开始针刺,穴取后溪、支沟、内关、合谷,接HANS-200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A组将无针体针灸针粘贴在穴位处,不开启电针;B组予连续波型,频率2 Hz;C组予连续波型,频率100 Hz;D组予疏密波型,频率2 Hz/100 Hz.监测术中麻醉药物追加量、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术前、术后1天检测静脉血免疫指标( CD4+/CD8+),入室后及出室前测定患者血浆肾上腺素(E)及皮质醇(Cor)含量.结果:①术中芬太尼追加量,B、C组较A、D组少(P<0.05,P<0.01).②各组插管(T1)时刻MAP较麻醉诱导前(T0)均明显升高(均P<0.01),B、C、D组升高幅度较A组小(均P<0.01);A组T1时刻HR较T0时刻升高(P<0.05),其他组变化不明显(均P>0.05),B、D组变化幅度较A组明显减少(均P<0.05),其他时刻各组MAP、HR均较平稳.③术后A组CD4+/CD8+较术前降低(P<0.05),其他组变化不大(均P>0.05).④术后各组患者血浆E及Cor含量均明显升高(均P<0.01),D组E含量较A组增长较少(P<0.05);B、D组较A组,B组较C、D组Cor含量增长较少(均P<0.01).结论:针刺复合麻醉可以在少用麻醉药或用量相同情况下减轻机体应激反应而保护脏器功能,并且减轻气管插管时MAP、HR的波动,维持术后患者CD4+/CD8+的稳定,其中2Hz电针组与2 Hz/100 Hz电针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将82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患者随机分为A、B、C组,A组27例进行地佐辛复合芬太尼、丙泊酚麻醉,B组27例行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C组28例芬太七氟醚复合丙泊酚麻醉,比较3组体征、麻醉情况及不同时间段的躁动评分。结果与术前相比,3组术中的SBP、DBP均明显下降(P均0.05),HR明显减慢(P0.05);A组和B组手术后SBP和DBP较手术前明显下降(P均0.05),HR明显减慢(P0.05);但C组手术后的DBP、SBP较手术前略有下降,HR略减慢,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术后SBP、DBP及HR均明显低于B、C组(P均0.05);B组术后SBP、DBP及HR均明显低于C组(P均0.05);3组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丙泊酚总用量少于B组和C组(P0.05),麻醉起效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早于B组和C组。A组术后体动、呼吸抑制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A组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7%,B组为15%,C组为29%,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进行麻醉,可减少丙泊酚的用量,降低患者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三种麻醉方法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旨在寻找一种可以有效镇痛和调控神经循环功能的方法,以利临床应用。方法:6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A组应用颈丛阻滞麻醉,B组颈丛阻滞加气管内全身麻醉,C组气管内全身麻醉。观察三组患者麻醉前后及术中和B,C两组拔管即刻的MAP,HR的变化。B、c两组全麻药用量,拔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三组之间MAP、HR变化比较:T0、T5时点三组之间无差异显著性意义.T1、T2、T3和T4时点A、B两组和c组比较有差异显著性意义。组内比较A、B两组T1-4与110比较有差异显著性意义,C组T2与T0比较有差异显著性意义。B,C两组拔管即刻的MAP,HR比较无差异显著性意义,苏醒时间、麻醉药用量及术后并发症无差异显著性意义。结论甲状腺手术麻醉可根据病变程度适当选用颈丛神经阻滞或者气管内全麻,加上合理的药物调控和镇静均能满足手术要求,但颈丛联合全麻并不能减少麻醉用药和缩短麻醉苏醒时间,且易致高血压,心率增快及心血管事件发生,并不可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D-二聚体的影响,探讨骨科老年患者的最佳麻醉方法。方法选择102例老年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A组予以硬脊膜外腔阻滞加全身麻醉,B组予以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C组予以全身麻醉,观察3组不同时间点v WF、FIB、TAT和D-二聚体,以及术中相关指标。结果 A组t0时点v WF水平显著高于t2时点(P0.05),B组t1、t2时点的v WF水平显著低于t0时点(P均0.05),C组t2时点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t0时点(P0.05);3组t3、t4时点的FIB、TAT水平均显著高于t1时点(P均0.05)。与C组比较,A组与B组在t1、t2时点的v WF、FIB、TAT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3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和输液量的术中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硬脊膜外腔阻滞加全身麻醉,以及硬膜外麻醉,均可有效改善老年骨科患者手术时的高凝血状态,可较好地防止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联合α2肾上腺素能受体(α2AR)激动剂对围手术期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120例,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4组,对照组(A组)、电针组(C组)、α2AR组(D组)和针药复合组(N组),每组30例。记录4组术前1 d、术后1 d HRV各项指标,具体为SDNN、SDANN、rMSSD、pNN50、LF、HF、LF/HF及TP;同时记录插管前(T0)、插管后即刻(T1)、插管后5 min(T2)、拔管后即刻(T3)、拔管后5 min(T4)、拔管后60 min(T5)、拔管后180 min(T6)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情况。结果N组各时点HR、MAP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T1~T6时点HR、MAP较T0明显升高(P0.05),C组、D组T1~T4时点HR、MAP较同组T0明显升高(P0.05);N组T1~T6时点HR、MAP明显低于A组(P0.05),T1~T4时点HR、MAP明显低于C、D组(P0.05);C组、D组T5、T6时点HR、MAP明显低于A组(P0.05)。与术前1 d比较,A组术后1 d LF、HF、LF/TF、TP均明显增高(P0.05),A组、D组术后1 dSDDN、SDANN、rMSSD、pNN50明显降低(P0.05);C组、D组、N组术后1 dLF、HF、LF/TF、TP较A组均显著降低(P0.05);C组、N组术后1 dSDDN、SDANN、rMSSD、pNN50较A组、D组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联合α2AR激动剂改善心脏交感/迷走神经的平衡状态,更好地维持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3种不同麻醉方法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将75例患者分为3组,A组单纯行丙泊酚和小剂量芬太尼静脉镇静镇痛,B组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C组予气管插管静复合麻醉。比较3组术前、手术开始后30,60 min和术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Sp(O2),记录术中低氧血症(Sp(O2)<90%)、体动、呛咳发生率、苏醒时间和术后躁动、术后24 h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和C组(P均<0.05),A组术中HR较术前增加(P<0.01),B和C组术中Sp(O2)较术前增加,并且大于A组(P均<0.05)。术中A组有6例发生体动和4例出现呛咳,而上述不良反应B、C组均未出现。术后C组躁动和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A、B 2组(P均<0.05)。结论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是ESD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复合舒芬太尼麻醉在甲状腺射频消融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并进行甲状腺射频消融术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2、3及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1采用针刺麻醉方法;试验组2采用舒芬太尼麻醉方法;试验组3采用针刺复合舒芬太尼的麻醉方法;对照组给予局部浸润麻醉(浓度为1%的盐酸利多卡因)。比较四组患者不同时点MAP、HR、VAS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干预前后各组患者在T0与T1、T2、T3不同时点MAP、HR、VAS自身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后各试验组在T1、T2、T3不同时点MAP、HR、VAS自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在T1、T2、T3不同时点MAP、HR、VAS自身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各组患者在T1、T2、T3不同时点MAP、HR、VAS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刺麻醉复合舒芬太尼在甲状腺射频消融术中不仅能提供良好镇痛效果、有效维护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及心率的稳定,并可避免不良反应(利多卡因入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Ma W  Zhu YM  Zhou H  Fu GQ  Pan H  Shen WD 《中国针灸》2011,31(11):1020-1024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肺切除患者应激反应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80例择期行开胸肺切除术患者分为A、B、C、D4组,每组20例.各组均行全麻,并予单肺机械通气,全麻前30 min开始针刺,穴取后溪、支沟、内关、合谷,接HANS-200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A组将无针体针灸针粘贴在穴位处,不开启电针;B组予连续波型,频率2 Hz;C组予连续波型,频率100 Hz;D组予疏密波型,频率2 Hz/100 Hz.监测术中麻醉药物追加量、心率(HR)、血压;术前、术后1天检测静脉血免疫指标(CDt/CD+8),入室后及出室前测定患者血浆肾上腺素(E)及皮质醇(Cor)含量.结果:①术中芬太尼追加量,B、C组较A、D组少(P<0.05,P<0.01).②各组插管(T1)时刻平均动脉压(MAP)较麻醉诱导前(T0)均明显升高(均P<0.01),B、C、D组升高幅度较A组小(均P<0.01);A组T1时刻心率(HR)较T0时刻升高(P<0.05),其他组变化不明显(均P>0.05),B、D组变化幅度较A组明显减少(均P<0.05),其他时刻各组MAP、HR均较平稳.③术后A组CDt/CDt较术前降低(P<0.05),其他组变化不大(均P>0.05).④术后各组患者血浆E及Cor含量均明显升高(均P<0.01),D组E含量较A组增长较少(P<0.05);B、D组较A组,B组较C、D组Cor含量增长较少(均P<0.01).结论:针刺复合麻醉可以在少用麻醉药或用量相同情况下减轻应激反应而保护脏器功能,并且减轻气管插管时血压、心率的波动,维持术后患者CD+/CD+的稳定,其中2 Hz电针组与2 Hz/100 Hz电针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针刺 (穴位电极刺激 )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临床研究。方法 :胆囊切除术共 1 0 6例 ,其中针硬组 (A组 ) 35例 ,电硬组 (B组 ) 35例 ,单纯硬膜外麻醉组 (C组 ) 36例。A组为针麻基础上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B组为穴位电极刺激基础上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C组为对照组 (单纯硬膜外麻醉 )。结果 :麻醉效果Ⅰ级率A组 80 0 0 %、B组 6 8 5 7%、C组 2 5 0 0 % ;硬膜外腔 1 5 %利多卡因用量 ,首次用量C组比A组、B组多用 35 43%、30 6 2 % (P <0 0 0 5 ) ;硬膜外腔首次用药量 9mL时A、B两组比C组多阻滞 2~ 3个神经节段 (A∶C、B∶C ,P <0 0 0 1 ) ;监测指标提示术中HR、BP、MBP、RR、TV、MV、SPO2 、ECG基本平稳 ,顺利、安全渡过手术。结论 :针刺(穴位电极刺激 )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可作为胆囊切除术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丙泊酚联合芬太尼或氯胺酮用于人工流产术镇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丙泊酚联合芬太尼或氯胺酮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麻醉镇痛效果。方法拟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健康早孕妇女90例随机分为3组。A组为丙泊酚组,B组为丙泊酚-芬太尼组,C组为丙泊酚-氯胺酮组。分别记录术中MAP、HR、Sp(O2),并观察各组诱导时间、镇痛效果、用药量、术毕苏醒时间、定向力和下腹痛(宫缩痛)。结果B组、C组术中MAP、HR的变化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麻醉诱导时间及苏醒时间A组长于B组和C组(P均<0.05);A组丙泊酚用量最大。3组均能为人工流产术提供有效的镇痛,但以B组和C组为优。结论丙泊酚联合芬太尼或氯胺酮和单用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麻醉都能为人工流产提供一个满意的镇痛效果和操作条件,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或氯胺酮的患者用药量明显减少,诱导及苏醒时间短,下腹部痛发生率低,应用于人工流产术有一定的优越性,是安全、有效的人工流产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持续静脉泵注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择期行甲状腺次全切或全切手术的甲状腺瘤或甲状腺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A组单纯颈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行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咪达唑仑镇静,C组行颈丛神经阻滞联合美托咪定镇静。观察各组患者神经阻滞前、阻滞后10min、切皮时、甲状腺分离时、手术结束时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视觉模拟痛觉评分(VAS评分)和镇静评分(Ramsay评分)。结果与A组比较,B、C组患者在分离甲状腺时点和手术结束时点SBP、DBP、HR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在切皮时B组和C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与B组比较,在手术结束时C组患者SBP、SBP及HR明显较低(P均<0.05)。在切皮后时点B、C组患者镇静评分明显高于A组(P均<0.05),而B、C 2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VAS评分也存在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持续静脉泵注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镇痛镇静效果良好,无呼吸抑制,用于甲状腺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静吸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老年患者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于T8—9行常规硬膜外穿刺并行静吸全麻,对照组不施行硬膜外阻滞,全麻过程同观察组。结果2组全麻诱导后均可见MAP下降和HR减慢,与麻醉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对照组在插管即刻和切皮2个时点MAP和HR均明显增加,在探查胆囊时则出现反向变化,与观察组和麻醉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观察组的MAP和HR在上述的3个时点与麻醉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静吸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是老年患者胆囊切除手术较好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