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IFN-γ,IL-2检测对药疹的病因学诊断价值。方法发疹型药疹及固定型药疹病例进行药物斑贴试验,从中筛选药物斑贴试验阳性患者纳入试验组;既往病史中有明确相同药物所致药疹史者纳入试验组;重症药疹病例选择ALDEN评分≥6分者纳入试验组;同时选择健康人进行药物斑贴试验,从中筛选药物斑贴试验阴性者纳入正常对照组,共30人参与体外试验。所有受试者各采血15 mL,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加入相应药物刺激,在体外共培养48 h后,用ELISpot(Enzyme-linked immenospot)检测细胞因子IFN-γ和IL-2释放水平。ELISpot检测设立阴性对照及阳性对照。应用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OC)来评价ELISpot细胞因子释放试验检测IFN-γ和IL-2在药疹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ELISpot检测显示,经致敏药物刺激后,试验组PBMC的IFN-γ、IL-2的释放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经致敏药物刺激后IFN-γ、IL-2的释放量与阴性对照比较也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人组无类似反应。IFN-γ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2,85.70%和81.30%;IL-2分别为0.86,68.80%和92.90%。结论 IFN-γ和IL-2检测对于药疹诊断以及明确药物致敏原,指导患者避免接触有相同或相似分子结构及功能基团的药物,从而避免药疹发生和恶化,预防药疹再次发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药疹的发生与T细胞密切相关,T细胞类型、细胞因子释放途径均有可能影响免疫应答的类型。多数发疹型药疹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而γ-干扰素是迟发型变态反应中的一种重要介质,γ-干扰素释放实验的原理就是将药疹患者致敏的淋巴细胞在体外与可疑致敏药物共同培养,后者可刺激T细胞产生较多的γ-干扰素,通过ELISA方法测定后有助于明确药疹的致敏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干扰素γ(IFN-γ)释放试验在诊断药疹及寻找可疑致敏药物中的作用.方法 取患者静脉血约5mL,肝素抗凝后梯度离心分离出淋巴细胞,加入受试药物,在37℃、5% CO2条件下孵育24h后离心收集上清液,-70℃保存,最后用ELISA方法测定上清液中的IFN-γ含量.经公式计算出IFN-γ释放增加百分数,与不加药物的空白对照相比,增加20%以上为阳性结果.结果 试验组10例药疹患者,IFN-γ释放试验结果阳性8例,阳性率80.0%;对照组9例,阳性1例,两组比较,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9%和80%.试验组10例根据可疑致敏药物的不同共进行了13种可疑药物试验,阳性9种,阳性率为69.2%,与对照组(1/9)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和66.7%.结论 本试验的阳性率、敏感性均高于以往报道的其他药疹体外实验,提示IFN-γ释放试验对于明确药疹的诊断及探讨致敏药物有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药疹的发生与T细胞密切相关 ,T细胞类型、细胞因子释放途径均有可能影响免疫应答的类型。多数发疹型药疹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 ,而γ -干扰素是迟发型变态反应中的一种重要介质 ,γ -干扰素释放实验的原理就是将药疹患者致敏的淋巴细胞在体外与可疑致敏药物共同培养 ,后者可刺激T细胞产生较多的γ -干扰素 ,通过ELISA方法测定后有助于明确药疹的致敏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IL)-10阳性细胞在SLE病理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微量全血标记法结合胞内细胞因子标记技术,以CD4、CD8分子为T细胞表面标记,经三色流式细胞仪检测未经刺激和经刺激培养后的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率。结果:SLE患者外周血的CD4^ 及CD8^ T细胞中IFN-γ^-IL-10 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IFN-γ^ IL-10^-细胞与IFN-γ^-1IL-10^ 细胞的比值明显降低,且IFN-γ^ IL-10^-双阳性细胞显著增多;SLE外周血的CD4^ 及CD8^ T细胞中IFN-γ^ IL-10^-细胞亚群对离子霉素刺激的反应性明显降低;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治疗可以降低SLE外周血CD4^ 及CD8^ T细胞中IFN-γ^-IL-10^ 细胞亚群及CD4^ T细胞中IFN-γ^ IL-10^ 细胞亚群的比例,提高IFN-γ^ IL-10^-/IFN-γ^-IL-10^ 细胞亚群比值。结论:SLE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T细胞亚群平衡失调,表现为分泌IL-10的T细胞亚群比例增高和Tr1细胞增多、Th1/Tc1细胞对刺激的反应存在缺陷。皮质类固醇对T细胞亚群数量及比例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体外当归多糖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与角质形成细胞(KC)NF-κB表达及IFN-γ分泌的影响.方法:将正常人KC+银屑病患者PBMC混合培养(A组),正常人KC和正常人PBMC混合培养作为作对照(B组).当归多糖作用于两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混合细胞中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水平.结果:A组混合培养体系中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及上清液中IFN-γ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1);经当归多糖作用后,A组混合培养体系中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及上清液中IFN-γ水平较处理前降低(P<0.05),而B培养体系中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及上清液中IFN-γ水平较处理前升高(P<0.05).结论:当归多糖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化、减少IFN-γ分泌,对银屑病治疗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h1、Th2的状态及超抗原的致病机制。方法:分别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肠毒素B(SEB)和植物凝血素(PHA)刺激体外培养的AD患者及健康对照组PBMC,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PBMC产生的白介素(IL)-4、干扰素(IFN)-γ的含量。结果:PHA刺激后,AD患者PBMC产生的IFN-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两组间IL-4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SEB刺激后,AD患者PBMC产生的IL-4水平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IFN-γ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AD患者PBMC经SEB刺激后,Th2、Th1细胞亚群失衡,表现为Th2细胞亚群呈优势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趋化素样因子1(CKLF1)及其拮抗肽C19对不同时期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作用。方法应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急性期和慢性期AD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运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CKLF1在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中的表达,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体外诱导培养AD患者的Th1,Th2细胞亚群,以不同浓度CKLF1和(或)C19刺激上述细胞,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IL-4,IL-17水平变化。结果急性期AD患者Th2细胞中CKLF1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期AD患者Th1细胞中CKLF1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AD患者外周血CKLF1在Th17细胞中表达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期AD患者体外培养的Th2细胞产生的IL-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期AD患者体外培养的Th1细胞产生的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IL-17在急性期和慢性期AD患者体外培养的Th1细胞中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期AD患者的Th2细胞经CKLF1刺激,产生IL-4水平高于未刺激组(P0.05)。经CKLF1和C19(10ng/m L)共同培养后,IL-4的水平降低。慢性期AD患者的Th1细胞经CKLF1刺激,产生IFN-γ的水平高于未刺激组(P0.05)。经CKLF1和C19(10ng/m L)共同培养后,IFN-γ的水平无显著改变。结论 CKLF1在AD患者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的病理性作用,CKLF1的拮抗肽C19可能对急性期AD患者具有潜在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药物反应     
20121580 PBMC中CD69、CD107a表达上调在诊断迟发型药疹变态反应中的意义/牛军(三军大西南医院皮肤科),钟华,宋志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6).-154~1562010年5月-2011年4月采集20例药疹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按2.0×106细胞/孔种植于24孔板,予致敏药物刺激,培养72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染色并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CD69和CD107a分子的表达。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刺激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白介素(IL)-4和干扰素(IFN)-γ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和50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清Hp抗体(Hp-IgG),随机选择2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Hp抗体阳性14例,Hp抗体阴性11例)、18名正常者(Hp抗体阳性9例,Hp抗体阴性9例),以Hp超声粉碎菌或植物血凝素(PHA)分别刺激其体外培养的PBMC,ELISA法检测PBMC培养上清中的IL-4和IFN-γ水平。结果:在Hp或PHA刺激下,Hp抗体阳性及Hp抗体阴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PBMC产生IL-4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IFN-γ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Hp抗体阳性患者)或无显著差异(Hp抗体阴性患者);但Hp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PBMC产生的IL-4及IFN-γ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入组的2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PBMC经Hp刺激,可导致Th细胞亚群失衡,Th2免疫应答占优势。  相似文献   

11.
T细胞的抗原受体主要由α—β链组成,少数由γ—δ链组成。作者检测外周血中单核细胞(PBMC)受结核菌刺激后的应答反应,以评价γδT细胞在结核感染中的免疫作用。PBMC在体外培养后,有保护性免疫的结核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麻风菌不同抗原脂蛋白诱导单个核细胞(PBMC)IL-12p40分泌水平.方法:以麻风菌不同抗原刺激体外培养的少菌型(PB)、多菌型(MB)麻风患者及健康接触者PBMC,加入或不加外源性IFN-γ共培养,ELISA检测培养上清的IL-12p40分泌水平.结果:(1)麻风菌胞浆抗原(MLSA)和麻风菌33KDa脂蛋白可诱导健康接触者、PB患者PBMC分泌IL-12p40;(2)外源性IFN-γ可上调健康接触者和PB患者PBMC分泌IL-12p40水平.结论:麻风菌33KDa脂蛋白是PB患者IL-12p40的有效诱导剂,外源性IFN-γ可上调IL-12p40分泌,为麻风病免疫治疗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广谱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抑制剂对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广谱caspase抑制剂Z-VAD-FMK与30例AD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s)体外共培养后,PBMCs分为3组,分别加入Z-VAD-FMK溶液、地塞米松溶液和PBS溶液。流式细胞仪检测CD4+T细胞亚群;ELISA方法检测上清液中IFN-γ、IL-4、IL-17的浓度。结果:IFN-γ、IL-4、IL-17水平在PBS溶液组高于Z-VAD-FM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Z-VAD-FMK组与地塞米松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广谱caspase抑制剂Z-VAD-FMK可抑制AD患者PBMC中CD4+T细胞Th1、Th2、Th17分泌相关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4.
干扰素γ诱导人黑素细胞CD40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γ-干扰素(IFN-γ)体外诱导人黑素细胞表面CD40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常规分离培养人黑素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IFN-γ处理前后细胞表面CD40等免疫分子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评价黑素细胞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IL-8、IL-10、IL-12的浓度.结果 体外培养的人黑素细胞表面表达少量CD40分子;不同浓度的IFN-γ处理黑素细胞24h、48h、72h后,能显着促进其CD40的上调(P<0.01),且24h处理组的黑素细胞CD40的表达量和IFN-γ的浓度呈直线相关.经IFN-γ诱导后的黑素细胞形态有所变化,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能力也显着增加,300IU/mLIFN-γ处理的黑素细胞72h刺激指数(SI)可达到峰值.黑素细胞经IFN-γ作用后,培养上清液中IL-12水平明显增加(P<0.05),而IL-8、IL-10的浓度无变化(P>0.05).经IFN-γ预处理的黑素细胞经SCD40L配基化后,能显着上调CD80、细胞间粘附分子1(P<0.01),且这种作用能被特异性的CD40L的单克隆抗体所阻断.结论 IFN-γ体外能够诱导黑素细胞功能性地表达CD40分子及增加对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这对于认识黑素细胞在细胞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CD40分子上调后,黑素细胞可能不经过CD4+细胞而直接刺激活化CD8+的杀伤性T细胞(CTL).  相似文献   

15.
20101604 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介导T淋巴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的实验研究/杨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皮肤科),储以微,李明∥中华皮肤科杂志.-2009,42(7).-470~472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活动期SLE PBMC培养上清液刺激48 h,RT-PCR检测PBMC培养上清液诱导HUVEC黏附分子表达;划痕实验检测PBMC培养上清液诱导内皮细胞运动迁移能力的改变;HUVEC与T细胞共培养,研究PBMC培养上清液预刺激是否影响T细胞对HUVEC的黏附。结果,HUVEC经过活动期SLE PBMC培养上清刺激后,内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 mRNA,VCAM-1 mRNA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LR4/NF-κB通路对寻常型白癜风患者外周血过表达CXCL10/CX-CR3轴的调控机制。方法寻常型白癜风患者20例和正常人群20例,采集外周抗凝血5 m L,分离血浆,采用ELISA法检测CXCR3、CXCL10、INF-γ、TNF-α、IL-6含量;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RT-PCR法检测TLR4、MyD88、NF-κB m RNA的表达水平;提取外周血PBMC进行体外培养,并给予终浓度为10μmol/L的I-RAK4阻断剂CA-4948进行干预,观察阻断剂干预48 h后,检测PBMC培养上清液中CXCR3、CXCL10、IFN-γ、TNF-α和IL-6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寻常型白癜风组患者外周血中CXCR3、CXCL10、IFN-γ、TNF-α、IL-6含量显著升高(P 0. 01),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MyD88、NF-κB m 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0. 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寻常型白癜风组患者来源的PBMC分泌的CX-CR3、CXCL10、IFN-γ、TNF-α、IL-6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正常对照+抑制剂组PBMC分泌的CXCR3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寻常型白癜风组比较,寻常型白癜风+抑制剂组PBMC分泌的CXCR3、CXCL10、IFN-γ、TNF-α、IL-6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 TLR4/NF-κB通路的活化可能参与了白癜风发病,TLR4/NF-κB通路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其下游的效应细胞因子释放间接影响CXCL10/CXCR3轴的过度活化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我院303例药疹患者的致敏药物。方法 对2006年9月至2016年8月间303例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3例药疹患者中,重症药疹34例,轻中度药疹269例,其中188例患者为发疹型药疹。183例轻中度药疹患者可明确致敏药物,主要致敏药物为抗生素144例,解热镇痛药致敏22例。31例重症药疹患者可明确致敏药物,主要致敏药物为抗癫痫药物11例,抗痛风药物8例,抗生素7例。结论:本院轻中度药疹患者中抗生素类为最常见的致敏药物,重症药疹中抗癫痫药为最常见的致敏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是否介导了T淋巴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活动期SLE PBMC培养上清液预刺激48 h,通过RT-PCR检测PBMC培养上清液诱导HUVEC黏附分子的表达;划痕实验检测PBMC培养上清液诱导内皮细胞运动迁移能力的改变;HUVEC与T细胞共培养,研究PBMC培养上清液预刺激是否影响T细胞对HUVEC的黏附.结果 HUVEC经过活动期SLE PBMC培养上清刺激后,内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mRNA,VCAM-1 mRNA和E-钙黏蛋白mRNA表达明显增加,而IL-17抗体能明显抑制黏附分子的表达.黏附分子表达增加介导了内皮细胞运动能力增加,介导T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而IL-17中和抗体能抑制T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和抑制内皮细胞的运动迁移.结论 活动期SLE PBMC培养上清液可以通过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黏附T细胞,介导狼疮血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是否介导了T淋巴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活动期SLE PBMC培养上清液预刺激48 h,通过RT-PCR检测PBMC培养上清液诱导HUVEC黏附分子的表达;划痕实验检测PBMC培养上清液诱导内皮细胞运动迁移能力的改变;HUVEC与T细胞共培养,研究PBMC培养上清液预刺激是否影响T细胞对HUVEC的黏附.结果 HUVEC经过活动期SLE PBMC培养上清刺激后,内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mRNA,VCAM-1 mRNA和E-钙黏蛋白mRNA表达明显增加,而IL-17抗体能明显抑制黏附分子的表达.黏附分子表达增加介导了内皮细胞运动能力增加,介导T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而IL-17中和抗体能抑制T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和抑制内皮细胞的运动迁移.结论 活动期SLE PBMC培养上清液可以通过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黏附T细胞,介导狼疮血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寻常型白癜风患儿外周血中CXC趋化因子(CXCL)10、趋化因子受体(CXCR)3及干扰素(IFN)-γ含量及其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方法:选取寻常型白癜风患儿100例(其中进展期及稳定期各50例)及正常对照组5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组CXCR3、CXCL10及IFN-γ含量;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各组随机抽取20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CXCR3、CXCL10及IFN-γ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将各组余30例PBMC进行体外培养,设2个复孔(一个孔为空白,另一孔加入抗IFN-γ抗体干预),作用24 h后,采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CXCR3、CXCL10和IFN-γ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组患儿外周血及外周血PBMC上清液中CXCR3、CXCL10及IFN-γ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且PBMC中CXCR3、CXCL10及IFN-γ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稳定期组比较,进展期组患儿外周血及PBMC上清液中CXCR3、CXCL10和IFN-γ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且外周血PBMC中CXCR3、CXCL10及IFN-γ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加入抗IFN-γ抗体干预后,各组PBMC上清液中CXCR3、CXCL10及IFN-γ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儿童白癜风的发生与外周血高表达CXCR3、CXCL10及IFN-γ相关,IFN-γ的高表达可能是上调CXCR3和CXCL10表达的调控因素之一,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