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什曼原虫感染后引起复杂的免疫应答,细胞因子作为介质在其中起关键作用。同一种细胞因子在不同的利什曼原虫感染中有不同的变化,同一种利什曼原虫感染不同遗传背景种系小鼠会刺激产生不同的细胞因子,部分以往被认为是促进利什曼原虫感染发展的细胞因子在最近的研究中又有了新发现,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发现的IFN-γ、TNF-α、GM-CSFI、L-1αI、L-12I、L-18和IL-4等细胞因子在利什曼原虫感染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利什曼原虫感染模型,探讨中药复方加味玉屏风散对感染机体免疫调节机制的影响。选用加味玉屏风散及其单味主药对利什曼原虫感染模型进行干预。RT-PCR法检测脾细胞内细胞因子IFN-γ和IL-4 mRNA表达水平,反映感染模型内Th1/Th2平衡状态;流式细胞仪分析脾脏内CD4~+CD25~+Treg(Treg)水平。与正常对照鼠相比较,利什曼原虫感染BALB/c小鼠脾脏内存在IL-4表达增强,呈Th2偏离;且其脾细胞内Treg水平显著升高(P0.05),加味玉屏风散复方或其单味主药可以下调感染动物脾脏内Treg水平(P0.05),下调脾细胞IL-4表达(P0.05),抑制感染部位的肿胀程度(P0.05),减轻病变。利什曼原虫感染动物模型存在免疫偏离,呈Th2优势应答,且存在Treg水平的增加,二个因素共同作用可能成为易感动物感染持续存在原因;加味玉屏风散复方及主药可以显著下调感染机体内Treg水平,直接或间接抑制Th2优势应答的免疫偏离状态,从而实现抗感染的效力。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血清IL-2、IL-6、IL-8和TNF-α对危重症患者早期血流感染的诊断意义,收集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血流感染患者77例,同时设对照组22例,空腹采集静脉血,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2、IL-6、IL-8和TNF-α的水平,同时进行血液培养明确病原菌,评价细胞因子与危重症患者血流感染的关系。结果显示血流感染组血清中的4种细胞因子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不同病原菌感染组血清中的4种细胞因子水平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P0.001),其中真菌感染组细胞因子水平最高,依次是革兰阴性菌感染组,最低的是革兰阳性菌感染组;IL-2、IL-6、IL-8和TNF-α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3、0.994、0.997和0.905。由此,IL-2、IL-6、IL-8和TNF-α在危重症患者血流感染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香菇多糖体外抗HIV的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香菇多糖在HIV感染中发挥的免疫调节作用,为HIV/AIDS治疗中的免疫重建探讨新的途径。方法:将香菇多糖与不同浓度的感染,未感染HIV的人PBMC经体外培养后通过ELISA法分别检测PBMC分泌IL-2、IL-12、IFN-γ、IL-4、IL-10、TNF-α的情况。结果:PBMC在感染HIV前后与香菇多糖体外共培养60小时后,都可检测到IL-2、IL-12、IFN-γ分泌增加、IL-4、IL-10、TNF-α分泌减少,感染HIV组表现更为明显,并且表现出浓度依赖关系。结论:香菇多糖促进感染,未感染HIV的PBMC分泌Ⅰ类细胞因子,抑制分泌Ⅱ类细胞因子。香菇多糖抑制感染HIV-1的PBMC分泌TNF-α。  相似文献   

5.
<正>IL-27来源APCs,由P28和EBI3组成。IL-27作用受体gp130和WSX-1复合体通过激活激酶(JAK)/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STAT)途径和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发挥生物学作用。研究发现IL-27在疾病不同阶段、不同细胞类型发挥不同效应,早期WSX-1缺陷小鼠对利什曼原虫感染更加敏感[1],然而WSX-1缺陷小鼠感染结核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北京市再发黑热病病例的病原分子遗传背景。方法 使用PCR方法分别扩增其亲水性酰化表面蛋白B(K26)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Ⅰ(ITS-1),然后克隆测序,分析其多态性,构建系统发育树以确定患者感染原虫的虫种类型及其遗传关系。结果 K26基因扩增出626 bp大小片段,其长度与国内流行株差异明显,其氨基酸序列由14个氨基酸的基序重复排列组成,但个别位置发生氨基酸替代。K26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北京病例虫株与法国和西班牙的婴儿利什曼原虫相近,但与国内新疆、四川、河北等地的婴儿利什曼原虫虫株距离较远;ITS-1序列扩增出314 bp大小的片段,其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与婴儿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infantum属于同一分支。结论 该病例感染的为婴儿利什曼原虫L.infantum,且与国内其他流行区的虫株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利什曼原虫感染树突状细胞(DCs)早期的基因表达与信号通路变化,探究DCs感染后应答,寻找利什曼原虫感染后基于DCs的免疫治疗方法。方法:GEO数据库下载利什曼原虫感染前后DCs基因芯片数据,RStudio软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STRING构建DEGs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Cytoscape筛选差异表达蛋白质的核心模块,RStudio软件对DEGs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DEGs 129个,其中IL12B与CXCL10差异最为显著,GO分析共富集23个过程,主要涉及病毒感染过程相关细胞反应及Ⅰ-IFN相关免疫反应;KEGG分析共富集3条信号通路,分别为甲型流感、麻疹及DNA复制信号通路。结论:利什曼原虫感染DCs前后Ⅰ-IFN信号通路和TLR4/NF-κB信号通路激活,影响IL12表达,提示Ⅰ-IFN/IL12信号通路与TLR4/NF-κB/IL12信号通路可作为利什曼原虫感染治疗的靶点,CXCL10也有望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利什曼原虫感染后,出现类似病毒感染现象,推测抗病毒免疫疗法可能在对抗利什曼原虫感染中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雄性激素对鼠巨噬细胞株 (ana 1)细胞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率及感染水平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巨噬细胞 ,实验组用雄激素 (0 4μmol L)处理 2 4h ,按巨噬细胞和前鞭毛体 1∶10的比例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Giemsa染色法观察不同时限 (感染初期 ,3h ,6h ,12h ,2 4h ,36h ,48h)的感染率及感染水平。结果 :雄性激素处理的巨噬细胞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率及感染水平明显高于未加雄性激素的对照组 ,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差别愈趋明显 (感染后 12h ,2 4h ,P <0 0 5 ;36h ,48h ,P <0 0 1)。结论 :雄性激素增强杜氏利什曼原虫对巨噬细胞株细胞感染率及感染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炎症性细胞因子TNF-a,IL-1β和IL-6在沙眼衣原体肺感染中的产生及与机体防御的关系。方法 用沙眼衣原体小鼠肺炎株(MoPn)通过鼻腔感染小鼠,用过氧化物酶连接的鼠抗衣原体脂多糖单抗染色HeLa229细胞检测衣原体在肺组织的生长;通过测定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PO)检测中性粒细胞在小鼠肺组织中的聚集;用RT-PCR检测小鼠肺组织炎症性细胞因子mRNA表达。结果 MoPn感染后第2天,肺组织有衣原体生长,于感染后第7天达高峰,第21天清除感染的衣原体。感染后第3天,前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B和IL-6在小鼠肺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IL-1β mRNA表达于感染第7天后降低,而TNF-a和IL-6 mRNA的表达至感染后第14天仍维持较高水平。高水平的TNF-α,IL-lβ和IL-6表达出现于中性粒细胞浸润的高峰期。结论 衣原体肺感染诱导前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高表达,可能具有中性粒细胞趋化活性,并参与衣原体感染的免疫防御。  相似文献   

10.
根据杜氏利什曼原虫(L.donovani)与婴儿利什曼原虫(L.infantum)基因组核苷酸序列之间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的特点,设计合成了酸性核糖体蛋白-1(ARP-1)基因序列特异性的引物,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以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获得了杜氏利什曼原虫的ARP-1基因克隆。序列分析表明,杜氏利什曼原虫与婴儿型利什曼原虫AR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之间的同源性为93%,编码的氨基酸残基序列的同源性为98.0%。  相似文献   

11.
内脏利什曼原虫主要寄生在巨噬细胞系统的单核吞噬细胞内,在一般情况下其无鞭毛期能抵抗巨噬细胞的杀灭作用。 为了观察经杜氏利什曼原虫免疫后的小鼠其巨噬细胞的作用,我们采用了CFW纯系小鼠,经不同免疫方法于免疫后不同时间观察了体外培养中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实验采用的巨噬细胞与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期的比例为1:4。从每24小时吞噬功能的结果表明,经利什曼鞭毛体纯抗原免疫及福氏佐剂加利什曼抗原免疫的两组小鼠,均以免疫后3周的吞噬率最高,分别为72%及96%;两组吞噬指数的均值±SD(4.46±1.72,6.99±4.36)亦较正常组小鼠(1.68±1.25,1.72±1.15)为高,并具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了特异性抗原以及与佐剂合并具有对吞噬功能的激活作用。实验并观察了巨噬细胞内利什曼原虫无鞭毛期的活力作用,从吞噬原虫后20小时开始至 144小时,正常小鼠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期再经三恩氏培养基培养后均能恢复为前鞭毛期,而经免疫小鼠巨噬细胞内的利什曼原虫无鞭毛期在72小时后即消失活力。 另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利什曼原虫的动态亦作了仔细观察。 实验结果说明了经过免疫的小鼠,由于被淋巴细胞激活后的巨噬细胞能杀死利什曼原虫,巨噬细胞在宿主对感染应答中是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探索黑热病的免疫机理具有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HFRSV感染3~5日龄BALB/C新生乳鼠脾脏的病理变化、脾细胞对丝裂原或/和细胞因子诱导的增殖效应及IL-2产生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染组鼠较正常组鼠(1)脾脏体积明显缩小,脾细胞数量显著减少;(2)脾细胞在无刺激原条件下培养,~3H-TdR掺入cpm值明显升高;(3)脾细胞对ConA或/和rHuTNF-α、rHu IL-2诱导的增殖反应显著降低,但是rHu IL-2、rHuTNF-α对ConA诱导的感染鼠脾细胞增殖反应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这两种细胞因子有协同效应;(4)脾细胞经ConA诱导后的IL-2产生能力显著降低。此结果对于进一步了解HFRSV感染过程中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临床应用细胞因子进行免疫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TLR2和TLR4在小鼠沙眼衣原体生殖道感染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用沙眼衣原体小鼠肺炎株(Mo Pn,1×104IFUs)经生殖道感染野生型小鼠(WT,11只)、TLR2基因缺陷小鼠(TLR2 KO,14只)和TLR4基因缺陷小鼠(TLR4 KO,11只),复制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模型。于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取生殖道分泌物,部分用于免疫荧光法检测衣原体包涵体数量,部分用于炎症细胞因子IL-1α、IL-6和MIP-2水平检测。在感染后第70天,处死小鼠,无菌分离腹腔巨噬细胞,于体外衣原体Mo Pn感染,培养24 h后,测定上清液中IL-1α、IL-6和MIP-2含量。细胞因子含量测定均采用ELISA法。结果 TLR2 KO或TLR4 KO小鼠与WT小鼠在每一个检测时间点下生殖道带菌量无差异,且带菌持续时间相同,截止到感染后第38天,3种基因型所有小鼠均清除了下生殖道感染的衣原体。TLR2基因缺失小鼠巨噬细胞产生的炎症细胞因子IL-1α、IL-6和MIP-2水平均明显低于野生型WT小鼠(P0.01),而TLR4基因缺失小鼠巨噬细胞产生的3种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与野生型WT小鼠无差异(P0.05);TLR2基因缺失小鼠棉拭子标本同样具有较低水平的炎症细胞因子(P0.05)。结论在沙眼衣原体生殖道感染中,TLR2介导了早期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沙眼衣原体诱导的早期免疫应答部分依赖于TLR2,而不依赖TLR4。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TLR2在小鼠沙眼衣原体生殖道早期感染时的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 沙眼衣原体小鼠肺炎株(MoPn)经生殖道分别感染野生型小鼠(WT=11只)、TLR2基因缺陷小鼠(TLR2 KO=14只),建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模型.分别于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取阴道棉拭子,获取分泌物,检测分泌物衣原体包涵体数量和炎症细胞因子IL-1α、IL-6和MIP-2水平.结果 TLR2 KO和WT小鼠在每个检测时间点,生殖道分泌物带菌量无差异,且带菌持续时间相同;与WT小鼠比较,在感染后第3d和第10d,TLR2 KO小鼠生殖道分泌物的炎症细胞因子IL-1α、IL-6和MIP-2水平均低于野生型WT小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感染后第7d,3种细胞因子均明显低于WT小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沙眼衣原体生殖道感染中,TLR2可能介导了早期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HIV感染者血清TNF-α、IL-2、IL-6和IL-10水平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兰泽  高静  付朝宏  谢顺清 《现代免疫学》2005,25(3):195-195,199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引起的免疫病理机制中,细胞因子的作用及细胞因子网络失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研究HIV感染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异常变化,进一步探讨有针对性的艾滋病(AIDS)治疗方案,对30例HIV感染者血清TNF-α、IL-2、IL-6和IL-10水平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情况下结核性胸腔积液中3种致炎细胞因子IL-12、IL-18、TNF-α和2种抑制性细胞因子TGF-β1、IL-10的变化.方法:采用ABC-ELISA及双抗体夹心ELISA进行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除IL-18外,IL-12、TNF-α、IL-10胸水中含量都远远超过血清中的含量,TGF-β1血清中含量远远超过胸水中含量(P<0.05或P<0.01). 结论:IL-18可能用作加强疫苗保护性的一种辅助成分;证明细胞因子IL-12、TNF-α、TGF-β1、IL-10与结核病免疫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趋化性细胞因子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沙眼衣原体肺感染中的产生及与机体防御的关系。方法:用沙眼衣原体小鼠肺炎株(MoPn)通过鼻腔感染小鼠,酶消化法制备小鼠肺组织炎症细胞,Wright-Giemsa染色计数巨噬细胞占肺炎症细胞的百分率;用RT-PCR检测小鼠肺组织趋化性细胞因子及细胞因子mRNA表达;ELISA法检测肺组织匀浆中细胞因子分泌。结果:MoPn感染后7及14天,MIP-1α和MCP-1及其相应的受体CCR1、CCR2在小鼠肺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与之趋化作用有关的单核.巨噬细胞在肺组织中的浸润也随之增高;而且MoPn感染上调Th1细胞因子IFN-γ及IL-12的表达及分泌,未见Th2细胞因子IL-4在肺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及分泌;但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Th2细胞因子IL-10在感染后7天明显表达。结论:衣原体呼吸道感染诱导CC趋化性细胞因子MIP-1α和MCP-1高表达,可能与单核细胞免疫防御及Th1/Th2免疫应答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8.
OX40和CD2 7、CD30、4 1BB等分子均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TNFR)超家族。这些分子具有传输共刺激信号的能力 ,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用利什曼原虫感染近交系小鼠 ,是体内实验研究TH1和TH2细胞分化的特征性动物模型。为了明确OX40和上述各种TNFR超家族成员对TH1和TH2分化的作用 ,采用上述分子配体的单克隆抗体 ,对抗上述分子的相应配体 ,可以反过来了解这些配体的功能。C5 7BL/6小鼠对利什曼原虫感染有抵抗 ,这种抵抗力的机制是通过TH1型细胞产生IFN γ实现的。而BALB/C小鼠对利什…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述了烧伤后TNFα,IL-1,IL-6,IL-2,IFNγ,CSF 等细胞因子的变化,说明它们在烧伤后的免疫功能紊乱中起重要作用,并且是烧伤后感染、休克、脏器损害以及高代谢的重要介质。重组细胞因子在烧伤后免疫和感染研究中的应用为临床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六种细胞因子对登革病毒感染人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用不同浓度的TNFα,IFNα,GM-CSF,IL-1β,IL-2和IL-6等六种细胞因子分别作用于登革病毒Ⅱ型(DV2)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不同环节(病毒感染前,感染同时,感染后)。于感染后48小时收集感染上清液,用微量蚀斑法滴定病毒产量。结果发现:IL-2、IL-6和GM-CSF可以促进DV2在HUVEC中复制,而IFNα,TNFα及IL-1β对DV2的复制则有抑制作用。并发现细胞因子对病毒复制的影响与细胞因子的浓度和作用环节有关,GM-CSF对病毒复制的影响与浓度成反比,而其它五种细胞因子对病毒的作用则呈剂量依赖性。六种细胞因子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均不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和数量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