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旭光  刘进普 《医药导报》2010,29(1):117-118
阿司匹林是具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极佳的性价比的抗血小板药物,各国指南一致推荐为抗栓治疗的一线用药,被誉为“防治心脑血管事件的基石”.不合理及过度应用阿司匹林的现象比较常见,应用阿司匹林导致的消化道出血及/或脑出血也时有发生.严格把握适应证,合理应用阿司匹林,能有效地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并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该文就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药理特性、安全性以及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合理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的发生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对于该病的主要治疗策略是针对其开展的抗血小板治疗.以往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为阿司匹林(aspirin)和氯吡格雷(clopidogrel),但是从目前患者的实际治疗情况来看,一些患者在服用药物后也...  相似文献   

3.
<正>缺血性卒中抗血小板的发展是脑血管病治疗领域的重大进步。但是,对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以及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等仍有待进一步研究。1血小板在缺血性卒中的角色几个世纪以来,人们认为脑血管堵塞和脑组织缺血梗死的最后一步病理机制是血栓形成。20世纪60年代临床研究观察到血小板血栓参与眼动脉和脑动脉缺血事件[1]。心脏病学的研究在认识和防治缺血事件的发展中起主导地位,心脏和大脑共享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栓药物研究进展作了综述,主要有抗血小板药,抗凝药,溶栓药,阿司匹林是最常用于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噻氯匹啶虽然效果好,但由于不良反应多且严重,从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仅作为阿司匹作不能耐受的二线药,而抗血小板药仅能降低25-30%的危险性,抗凝药对防治因子心源性栓塞所致的缺血性脑血管有效,但是否可用于防治非心源性栓塞所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尚不清楚,且需进行血液学监护,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单双号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他汀类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4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利用他汀(辛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对照组仅施与阿司匹林,经治疗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9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84.2%)。结论他汀类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阿司匹林(aspirin)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常用药物,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且不可逆。随着对阿司匹林药理作用及药效特点认识的提高,正确理解阿司匹林双向作用及阿司匹林抵抗,提倡小剂量、长期、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提高患者依从性,已使更多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从规范使用阿司匹林中获益。但是,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大家关注。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发展,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升高,而患者年复发率可达14%[1],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造成患者残疾,生活质量下降。目前,抗血小板聚集及调脂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已得到了肯定,但与阿司匹林联用是否合适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为此笔者对我院近3年新发缺血性脑血管病伴有颅内血管狭窄患者66例,联合用药疗效予以分析,报  相似文献   

9.
阿司匹林(ASA)早期主要用于止痛、退热、抗炎及抗风湿治疗。20世纪70年代发现ASA在高危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二级预防中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10.
“阿司匹林至今仍然是临床使用最多、最重要的抗血小板药物。目前,全球范围内已完成150多项有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总数超过10万例的病例研究。循证医学已经确立了阿司匹林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中的基石地位。对此,国内外众多的临床治疗指南均给予了充分地肯定。近年来,随着大量临床证据的涌现,阿司匹林在缺血性卒中防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最近的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在缺血性卒中一级预防中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甘后军 《安徽医药》2006,10(5):368-370
抗血小板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用于治疗频发性动脉疾病,包括脑血管疾病。近期的脑血管及心血管试验表明,联合治疗可以有效的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氯吡格雷,曾被誉为超级阿斯匹林,与阿斯匹林联合治疗脑缺血显示出比单独使用阿斯匹林更突出的功效。阿斯匹林与防治心绞痛控释药双嘧达莫联合治疗效果较为突出。尽管如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仍然存在着某些争议。目前的研究旨在区分不同抗血小板联合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立  杨期东 《药品评价》2009,6(7):266-267
缺血性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是首要致残原因。目前,缺血性卒中治疗手段有限,采取有力的措施预防其发生或复发,在其防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药物预防措施中,阿司匹林是临床使用最多、最重要的抗血小板药物,它可使缺血性卒中事件减少1/3,大大降低其发病以及死亡风险。同时,循证医学已经确立了阿司匹林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和预防中的基石地位。  相似文献   

13.
发病后48 h内使用阿司匹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除溶栓以外被循证医学证实惟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阿司匹林的净效益有限。国际上一直在开展替代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药物或方案。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以失败而告终。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缓释剂、西洛他唑已经获得了至少与阿司匹林同样有效和安全的初步证据。氯吡格雷单用虽然获得了初步可行性的证据,但尚缺乏与阿司匹林的直接比较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抗血小板治疗或抗凝治疗是重要的二级预防手段,近年研究提示尽早实施则可以额外获益。而针对小卒中或TIA患者短期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也获得了初步证据。本文对上述有关临床研究进行总结,结合国内外指南,系统阐述急性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抗血小板药物的规范化使用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阿司匹林(ASA)早期主要用于止痛、退热、抗炎及抗风湿治疗.20世纪70年代发现ASA在高危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二级预防中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表明,服用ASA的中年男性在5年随访期间首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下降44%[1].虽然ASA可以显著减低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是,许多患者并没有正规接受ASA的治疗.本文资料在使临床医师提高对ASA的了解,正规使用ASA,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5.
黄维惠  代继东 《医药导报》2007,26(6):624-625
[摘要]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于发病72 h后口服氯吡格雷75 mg·d 1,对照组于发病72 h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 1,其余治疗两组均相同,均连续治疗14 d。结果两组治疗后全血低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而血浆黏度、凝血因子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优于阿司匹林,值得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及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6.
冯建玉 《上海医药》2017,(22):39-41
目的:了解社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情况,为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效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社区登记在册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6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36例,分析患者出院时以及出院后6个月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和剂量,以及患者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原因.结果:出院时,有305例患者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其中275例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服药率为96.2%(275/286);30例为TIA患者,使用率为83.3%(30/36),出院6月时,5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20例TIA患者已停止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停药率分别为21.5%(59/275)和66.7%(20/30).停药原因依次分别是社区医生认为不需要使用(27.85%)、担心药物不良反应(22.78%)、自认为疾病好转不愿坚持服用(17.72%)、相信中成药物(17.72%)、就医不便(12.66%),经济原因(1.27%).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早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比例较高,出院6月时依从性下降,需专科医师与全科医师共同努力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应用COX-1,COX-2,5-LOX抑制药防治血栓性疾病和血管炎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少杰  付守廷  魏巍 《中南药学》2005,3(2):111-112
血栓性疾病是当前缺血性心血管疾病(CVD)最常见的发病原因,血小板聚集是导致血栓性疾病的关键因素.血小板和白细胞黏附在内皮细胞上是血管炎性损害早期的机制,这种黏附可造成血管闭塞[1].阿司匹林可以减少由生理性刺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这种抗聚集作用可能利于临床治疗CVD.但阿司匹林对胃的副作用限制了其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广泛应用.新的具有同时抑制环氧酶(COX)和脂氧酶(5-LOX)的双效抑制药不仅具有良好的抗炎效果,并且可以避免胃损伤.  相似文献   

18.
胡英  苏静 《中国医药》2009,4(6):470-470
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70%~80%,是危害人生命、影响生活质量的严重疾病之一。数十年来根据不同的病理生理环节发展了许多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抗血小板聚集剂阿司匹林经研究发现能减少微栓子的发生,对预防复发亦有一定的疗效。据统计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使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减少22%,它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复发作用均已得到公认,但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程度的影响尚没有明确的说法。我们对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我院内科病房和门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以及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大连新世纪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共15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配对分组的方法进行研究,旨在探讨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谭小平 《海峡药学》2012,24(3):150-151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自2009年4月到2011年11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13例,所有患者被随机的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8例,在患者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对照组:55例,在患者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上,仅给予阿司匹林.经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1年后对所有患者随访,记录患者继发性病情.结果 经2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1.0% (47/58)明显高于对照组69.1% (38/55).1年后对所有被观察患者随访,治疗组再发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众多治疗方法中抗血小板治疗是目前被循证医学证实的最有效的策略之一[1]。但有证据表明即使给予了现有的抗血小板治疗仍然有25%~30%的患者将在3~5年内复发,如何降低脑卒中复发率,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有临床研究发现缺血性卒中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2年复发率高达12.3%[2],且阿司匹林作为广泛使用的主流抗血小板药物被发现其抗血小板作用个体差异很大,因此是否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如何选择双抗药物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3-5]。奥扎格雷钠是血栓烷(TX)合酶抑制剂,能阻碍前列腺素 H2(PGH2)生成血栓烷 A2(TXA2),促使血小板所衍生的 PGH2转向内皮细胞。内皮细胞用以合成前列腺素I2(PGI2),从而改善T XA2与PGI2的平衡异常。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扩张血管的作用,改善脑缺血急性期的循环障碍及改善脑缺血时能量代谢异常。能否常规使用阿司匹林联合奥扎格雷钠双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国内很少报道。本文旨在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纤维蛋白原(FIB )的影响,探讨作用机制,改善临床预后,指导临床合理治疗,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