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高寒低氧环境下旅游人群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的发病率及进行发病影响因素的研究,以期为AMS的预防和治疗积累基础研究数据。方法 2016年8月以抵达高寒低氧环境旅游人群中的志愿者为对象随机抽样开展调查,使用路易斯湖评分系统(Lake louise scoring system,LLSS)诊断AMS。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高寒低氧环境下,旅游人群AMS的发病率为64.02%(153/239);男性AMS发病率为46.76%(65/139),女性AMS发病率为88.00%(88/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原人群AMS发病率为75.37%(101/134),高原人群AMS发病率为49.52%(5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AMS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年龄的增加,AMS发病率也随之增加。结论在高寒低氧环境下,旅游人群有较高的AMS发病率,并与旅游者的性别、年龄、高原习服有关,旅游者对高海拔进行阶梯适应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高原暴露者其血压变化与急性高原病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 :选取某院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来自同一平原地区的1 500例健康青年男性作为本次研究平原组,并根据其进入高原后是否发生急性高原病进行分组,分别为对照组(600例)与高原组(900例),分析监测入选者血压水平;并分析入选者血压水平变化情况与急性高原病发生之间的联系。结果:急进高原后,对照组与高原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均有明显上升,且高原组均较对照组更高(P <0.05);在平原组中,DBP的变化与急性高原病之间存在正相关(P <0.05);SBP的变化与急性高原病间具有正相关,且该相关性更明显(P <0.05);MAP的变化与急性高原病之间也存在正相关(P <0.05)。结论 :健康青年男性急性高原暴露后,其血压具有明显上升,且血压与急性高原病存在着明显正相关关系,因此临床中可凭借测量机体血压水平以预测急性高原病...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总结成都军区急性高原病(AMS)预防和控制工作取得的成就,探讨进一步提高高原部队防制AMS的有效措施。方法收集20余年来成都军区空运进驻西藏高原新兵AMS的发病资料,分析AMS发病与防制措施的关系。结果进藏新兵的AMS发病率从1987年的48.45%,下降到2009年的2.6%,且没有死亡病例发生;AMS住院率从1993年的2.18%下降到2009年的0.10%。采取的主要防制措施是:对AMS的防制工作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降低或防止发病诱因,降低机体的需氧量,促进机体对低氧环境的代偿调节过程。结论防病措施落实到位,能够极大程度地减少AMS对部队的威胁,而规范化的卫生学管理制度比预防药物更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降低新兵快速进入高原急性高原病(Acute high altitude diseaes,AHAD)发病率的对策进行探讨。方法通过文献复习及我们在新兵进入高原期间医疗卫勤保障工作的回顾,对新兵快速进入高原AHAD发病情况、发病诱因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回顾发现新兵快速进入高原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约32.5%~95.55%之间。发病原因为缺氧的超时反应,诱因为高海拔、进入高原速度过快、过度劳累、精神情绪过度紧张、寒冷、上呼吸道感染、劳动与休息制度不当、饮酒、过饱、水盐摄入不当等。结论新兵快速进入高原AHAD的发病率仍然较高,只要通过健康教育,纠正认知偏差,并早期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无疑对降低快速进入高原新兵AHAD的发病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快速进入高原部队预防急性高原病措施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1993年和1994年冬季空运进入高原某地的大批新兵进行追踪调查,了解急性高原病(AMS)的发病情况并探讨其预防措施。结果表明,在常规的卫勤保障基础上,应调整进入高原前的休整期,一般7天左右为宜;加强高原卫生宣传教育,正确引导官兵们对低氧危害性和机体代偿能力的认识,克服高原恐惧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责任心。这样可以大大地降低AMS的发病率和住院率,有效地保障官兵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7.
驻海拔4 300 m高原某部官兵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驻高原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驻海拔4 300 m高原某部109名官兵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某部官兵SCL-90的9项因子分均高于军人常模(P<0.05,P<0.01)。军官和士官的总分、总体症状指数、阳性项目数和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均明显高于义务兵(P<0.01)。高中以上文化官兵各项心理评定指标与初中文化官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驻高原<6个月官兵的总分和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因子分均明显低于驻高原≥6个月官兵(P<0.05);各因子分中有1项≥3分者,驻高原≥6个月官兵占34.7%,<6个月官兵占10.0%。结论影响高原官兵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是在高原工作的时间,时间越长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急性高原病(AHAD)患者在高原环境条件下的预后(AHAD再患率)情况, 对西藏军区总医院(海拔3658m)40年间( 1955年12月至1995年12月) 收治的AHAD 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藏药红景天预防急性高原病和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在高原现场对藏药红景天预防急性高原病(AMS)和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进行评估.方法 选择来自格尔木的登山队员41名,其中男性35名,女性6名.随机分为红景天组、醋氮酰胺组和未服药组.分别在海拔2 900 m、5 050 m和5 600 m不同高度检测登山队员的SaO2、HR、BP和调查 AMS 症状,并结合一些体征、登山成功率及AMS发生率评价红景天抗缺氧作用.结果 在海拔5 050 m,红景天组SaO2[(74.7±8.5)%]明显高于未服药组[(66.0±8.9)%](P<0.01),略低于醋氮酰胺组;在5 600 m略下降,仍比未服药组高(P<0.05),与醋氮酰胺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海拔5 050 m,红景天组HR[(94.2±14.7)b/min]显著低于未服药组[(110.1±11.0)b/min](P<0.01);在海拔2 900 m和5 600 m,3个组HR无明显差异.3个组成功登上6 178 m顶峰的人数中,醋氮酰胺组占本组队员84.6%;红景天组占本组队员66.7%,未服药组仅占本组队员36.8%.根据AMS评分,未服药组2人患AMS,而红景天和醋氮酰胺组未出现AMS.结论 红景天不仅有预防AMS作用,而且能提高机体在低氧条件下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急进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自主神经系统(ANS)活动发生显著的、具有时间依赖性的变化。近年来大多数研究认为急进高原1d副交感神经活动显著减弱,但有关交感神经活动尚存在较大争议,急进高原的随后数日内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活动有逐渐恢复至类似平原状态的趋势,交感神经活动甚至可超过平原水平。然而,高原适应能力强的个体急进高原其ANS变化程度较轻,ANS与急性高原病(AMS)密切相关,ANS功能在评估AMS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湖北籍进藏游客发生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1月期间赴拉萨等西藏地区旅行的640名湖北籍游客为研究对象,入藏前进行健康体检,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旅行者一般资料进行调查和收集。旅行结束后,收集患者旅行途中病历资料并填写高原反应调查表格,统计急性高原病发病率并分析发病危险因素。 结果 进藏游客640人中患急性高原病146例,发病率为22.81%;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的发病率分别为:19.38%、2.03%、1.41%,50~70岁年龄组高原肺水肿发病率高于其他两个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19,P<0.05);旅行期间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发病率(13.59%、1.56%、1.09%)高于列车去程(3.91%、0.47%、0.31%)和列车返程(1.56%、0.16%、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高原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偏大(OR=1.057)、基础心率偏高(OR=1.178)。 结论 降低进藏游客急性高原病发病率应充分考虑主客观因素,从多途径入手保障游客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掌握驻海拔3700 m高原军事坑道作业和野外驻训男性军人性生理及性心理情况,为边防部队对军人进行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临床诊断和治疗性心理障碍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抽样调查了驻海拔3700 m高原110名从事军事坑道作业和57名野外驻训19~32岁男性军人的性生理及性心理情况.结果 (1)性生理方面,作业组和驻训组分别有78.2%、73.7%的军人偶尔有过遗精行为,分别有86.4%和80.7%的军人认为遗精是正常生理现象;(2)性心理方面,作业组和驻训组分别有74.6%、61.4%的军人偶尔有过性幻想,分别有50.0%和36.8%的军人偶尔有手淫行为,作业组偶尔有过性梦的军人比例显著高于驻训组(P<0.01);(3)作业组和驻训组分别有50.9%和64.9%的军人认为只要自身性活动不影响身心健康就可以接受,分别有69.1%和75.4%的军人认为自身性活动可能会影响身心健康.结论 高原军事坑道作业和野外驻训男性军人的自身性活动较为普遍,应加强性生理、性心理和性行为的疏导和教育,加强自我调节,有效改善驻高原军人的性生理和性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军已经颁布和正在审批的与急性高原病(AMS)防制有关的国家及部军用标准在高原部队中宣传、教育、推广,用以指导高原部队开展AMS防制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同时,对空运进入高原新兵的AMS发病率进行历时10多年的跟踪调查,并比较历年的AMS发病率情况,发现随着AMS防制工作标准化的贯彻落实,空运部队的急性高原病发病率逐年降低,从1987年海拔3 500 m4、250 m的48.5%,1993年海拔3 680 m的38.0%,1998年海拔3 200m的20.0%,下降到2003年3 680 m的10.8%,而住院率则由1993年海拔3 680 m的2.18%下降到2004年海拔3 680 m的0.20%,下降了10倍多。由此可见,将防制急性高原病工作进行标准化,有利于统一、规范指导部队开展急性高原病防制工作,有利于协调、组织各部门共同开展急性高原病防制工作,有利于保障高原部队人员的身体健康,标准化已在部队防制AMS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认真总结我军实行医药卫生标准化工作15年来在急性高原病防制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并提出今后的工作建议,对于进一步做好急性高原病防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分析玉树高原地震救援部队急性高原病发病情况和发病原因,并揭示高原灾害救援卫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据此,结合既往研究成果和此次工作经验,从勤务保障、部队抽组、防病制度、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高原地震灾害救援中救援部队急性高原病防治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6.
急性高原病(AHAD)是指人们自低海拔地区到高海拔地区(≥3000m)由于高原缺氧而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通常分为急性轻型高原病(AMAD)(即急性高原反应)、急性高原肺水肿(HAPE)、急性高原脑水肿(HACE).高海拔氧分压降低是导致AHAD的直接因素,劳累、精神紧张、上呼吸道感染等是AHAD发病的诱发因素.而对于体重指数(BMI)与AHAD的关系国内外研究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17.
高原地区高寒缺氧,急进高原地区的人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高原病,表现为头痛、头晕、心慌、胸闷、气短、厌食、恶心、呕吐、腹胀、浮肿、失眠、全身无力等,严重时会发展为高原肺水肿、脑水肿、高原心脏病、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等.急进高原人群中存在着急性高原病易感者,对急性高原暴露反应比普通人敏感和强烈,患病率高.资料表明,急进高原人群中急性高原病患病率为50%~60%.我们自2003年3月~2004年12月对急进高原的急性高原病易感者61人给予三普红景天胶囊预防用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探讨急性高原病相关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系统检索,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归类汇总,并提出对应建议。 方法 使用“急性高原病”等关键词系统检索CNKI、万方、维普、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内容的时间范围为从建库之日到2021年3月5日。 结果 最终纳入109篇文献,共获得41个影响因素。对影响因素进行归类,各类别涉及的文献数量分别为:人口和社会经济学特征74篇、防护知识和个体心理行为69篇、高原相关因素40篇、生理生化指标31篇。 结论 对急性高原病高危人群要进行严密监测,对入高原人群要进行健康教育,避免寒冷月份、乘飞机进入高原,有条件时可进行习服,使用预防药物时最好接受专业人士的指导。一旦出现如失眠等急性高原病相关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移居高海拔地区青年打鼾发生情况,为制定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移居海拔5 380 m高原青年的睡眠打鼾情况,比较不同年龄、移居高原不同时间、进入高原不同次数人群打鼾发生率.结果 146人中,打鼾发生率为59.6%,其中中、重度打鼾者占35.6%.随着暴露高原环境时间的延长,不同程度打鼾发生率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进入高原环境1次以上者中、重度打鼾发生率明显高于首次进入高原者(P<0.05);打鼾者日间的嗜睡评分与从不打鼾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移居海拔5 380 m高原青年睡眠打鼾发生率较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跟踪监测高原列车乘务人员相关生理指标变化,分析乘务人员高原适应性及影响因素,为高原乘务人员的健康监护及指定作业方式提供依据. [方法]随机对一列京藏线列车98名乘务人员全程监测血氧饱和度(SaO2)、眼压、眼底情况及Lake Louise急性高原病(AMS)自评评分. [结果]车厢内氧分压及乘务员血氧饱和度与海拔高程呈负相关性,94人发生不同程度AMS,在岗时间短及劳动强度大的人群AMS较明显(P<0.05),83人出现视网膜静脉扩张,21人出现视乳头充血水肿. [结论]现行列车富氧措施不能完全防止AMS的发生;在岗时间及劳动强度均对乘务员高原适应性有影响;视网膜血管改变可作为AMS重要指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