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总结并对比分析机器人二尖瓣置换和常规开胸二尖瓣置换相关手术指标和术后的生活质量、伤口满意度及术后恢复时长。方法 回顾性收集 2007 年 1 月~ 2015 年 12 月我院47例接受 da Vinci 机器人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的资料,并以此47例患者作为机器人组。2002 年3 月~2014 年6 月正中开胸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共286 例,依据7 个指标从正中开胸患者中抽取 47 例作为开胸组进行1∶1配对。通过收集围术期相关资料,随访患者出院后临床资料,使用生活质量调查量表(SF-12)调查术30 d、半年的生活质量,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和对手术切口的满意度。结果 机器人组和开胸组的患者均成功完成二尖瓣置换手术,术中未见患者死亡。机器人组术后并发症仅有 1 例为胸腔积液。开胸组患者中1 例因术后引流过多接受二次开胸止血,1 例患者术后死于感染性休克。在手术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监护时间、呼吸机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上,机器人组均优于正中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区别。术后30 d生活质量调查(SF-12)显示机器人组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半年后两组趋于一致。术后患者对于切口的满意程度,机器人组明显优于开胸组(P<0.001)。术后半年随访患者工作生活恢复情况,机器人组明显快于开胸组。结论 机器人二尖瓣置换手术效果可靠,机器人组对比开胸组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对于生活质量及伤口恢复更满意,是可供选择的良好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1994年1月至1996年12月我们为149例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置换术,置换心脏瓣膜162枚,其中二尖瓣141枚,主动脉瓣21枚。二次手术10例。术中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35例,三尖瓣行Devega成形术7例。术后早期死亡9例,总死亡率6%,初次手术死亡率4.3%,二次手术死亡率30%。与我们1992年的报告相比,手术成功率有明显的提高。作者认为心脏瓣膜置换术心内操作方法的改进,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康得致重症过敏反应致死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得致重症过敏反应致死1例孔江于国尹辉张志强关键词过敏症;药物副作用;病例报告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593.1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3岁,因发烧、头痛2d于1996—04—21—18∶00服自购康得2片。21∶00发冷、气促、轻度腹痛;于21∶...  相似文献   

4.
35例置换二尖瓣手术时对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未予处理,近期随访显示,早期病死率5.7%,术后16.2±10.7(6~38)月复查32例(97%)心功能改善,左室缩小显(P〈0.001)。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舒张期血压无显变化(P〉0.05),均无主动脉瓣病变症状,失访1例(3%),我们认为,合并轻度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二尖瓣病变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术不影响近期临床疗效,这种病例不必行双瓣置换,但元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骨正中下段小切口在二尖瓣置换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在2000年8月~2004年1月间,4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综合征、感染性心内膜炎并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在常规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手术。均采用胸骨正中下段小切口。切口长约7~9cm。结果:本组无围术期死亡。术后恢复快,术后纵膈引流量少,输血量少,无胸骨裂开、切口感染;手术效果满意。结论:胸骨正中下段小切口可用于二尖瓣置换手术,具有创伤小,胸骨完整性破坏小,疗效好及美观效果。  相似文献   

6.
纵隔感染为心内直视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0.5%~5.0%,它可致败血症、心脏切口感染甚至破裂及修复心脏的人造材料感染,从而导致手术失败,病死率为20%~70%。自1983年4月~1999年4月我院连续420例心内直视术后无1例发生纵隔感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男性196例,女性224例;年龄5~52岁。二尖瓣置换117例,主动脉瓣置换24例,双瓣膜置换8例,直视二尖瓣成形+三尖瓣成形6例,左房血栓清除+二尖瓣、三尖瓣成形5例,左房粘液瘤8例,法乐氏四联症48例,房缺79例,室缺87例,…  相似文献   

7.
经腋下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180 例。经胸腔穿刺胸腔闭式引流无效而行手术治疗126 例。首次发病直接手术治疗38 例。双侧性病变8 例,其中3 例同时行双侧手术。肺大泡缝扎或结扎术132 例,胃肠吻合器缝合6 例,剖胸止血30 例。术中平均输血300ml。手术时间平均56min,术后胸腔引流液平均105ml。术后置管1~11d,平均2.1d 拔管,住院日8 .6d。术后出血1 例,复发1 例均经再次手术治疗。术后15~30d 恢复上学或工作,认为腋下小切口手术适用于所有自发性气胸患者。  相似文献   

8.
张现普  杨康  廖克龙  张伟  刘鸿翔  张世新 《重庆医学》2011,40(12):1177-1178,1180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本科实施瓣膜置换术的206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术前准备,术中、术后处理。其中单纯二尖瓣置换19例,二尖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77例,二尖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加迷宫手术24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9例,主动脉瓣置换加升主动脉置换2例,二尖瓣加主动脉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58例,二尖瓣加主动脉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加迷宫手术10例,二尖瓣置换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三尖瓣置换2例,再次手术置换二尖瓣3例。结果死亡7例(低心排致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左心室破裂2例)死亡率3.39%。电话、门诊随访185例,随访时间4~40个月,心功能(NYHA)Ⅰ级47例、Ⅱ级128例、Ⅲ级10例。结论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调整心功能,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术中注意心肌保护,注意保留瓣下组织,术后使用必要的辅助手段,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及其瓣膜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98年3月至2002年3月,在我院接受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及其术后瓣膜置换术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本组男性4例,女性6例,瓣膜置换年龄33—50岁,平均39.80岁。其中2例因PBMV术后造成二尖瓣叶撕裂,急诊行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术,其余8例为择期手术。PBMV术后症状元明显改善3例,改善后症状又复发5例,术后症状加剧2例(急诊手术)。再就诊时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二尖瓣狭窄8例,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2例,二尖瓣开口面积0.9-1.5cm2。心胸比率为0.46-0.60,心功能Ⅱ级7例,Ⅲ级1例,Ⅳ级2例。全组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温血灌注体外循环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全组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术前通过各种检查,了解二尖瓣叶条件,选择好适应征是PBMV成功的关键。而PBMV术后再次换瓣同单纯瓣膜置换术一样,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108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108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病人的再手术治疗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 108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病人首次术式经左径扩张94例,右径12例,左右径2例。术前心功能Ⅱ级42例,Ⅲ级52例,Ⅳ级14例。再次手术行二尖瓣置换(MVR)67例,MVR+三尖瓣成形(TVP)22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DVR)13例,DVR+TVP3例,MVR并其它术式3例。结果 术中死亡3例,术后早期死亡6例,占8.3%;术后发生并发症26例,占24.1%。术前心功能Ⅲ-Ⅳ级的死亡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心功能Ⅱ级者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狭窄病人需尽早行手术治疗;术前正确评价和改善心肺功能,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及术后积极防治并发症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何德沛  李正恭 《重庆医学》1995,24(3):132-133
本文报道1993年10月至1995年1月共作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54例。成功50例,失败4例。50例病人平均手术前后血液动力学检查资料表明:1.二尖瓣口面积由术前的1.1cm^2增加到术扣的2.4cm^2;2.二尖瓣跨轵压差由术前的18mmHg降至术后的8.8mmHg;3.肺动脉平均由术前的36mmHg降至术后的27mmHg;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保留二尖瓣装置在二尖瓣置换手术中的意义。方法:对1 001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分成2个阶段,前一阶段二尖瓣置换手术未保留二尖瓣装置,后一阶段二尖瓣置换手术部分病例保留二尖瓣装置。结果:前一阶段563例瓣膜手术,无1例保留二尖瓣装置,结果左心室破裂6例;后一阶段438例瓣膜手术保留二尖瓣瓣下装置263例,结果左心室破裂1例。结论:二尖瓣置换术时,保留二尖瓣装置有利于术后左心室功能的恢复,降低左心室破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心脏直视术后迟发性心包填塞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发性心包填塞(LCT)是心脏直视术后少见的并发症,临床上易误诊,若延误治疗,后果严重,临床上须引起足够重视。1990年2月~1998年5月,我院共诊治LCT病人6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6例病人中,男1例,女5例;年龄15~48岁,平均42岁。其中风湿性联合瓣膜病5例,包括单纯二尖瓣置换1例,二尖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术2例,二尖瓣置换加主动脉置换2例;先天性心脏病法乐四联症1例,行心脏畸形矫治术。全部病人术后胸骨后和心包置引流管持续负压引流并记量,术后36~72h拔除引流管,总…  相似文献   

14.
Bentall手术治疗马凡氏综合征升主动脉瘤、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例,主动脉粥样硬化1例,其中1例同期经主动脉口进行二尖瓣替换术。6例均成活。随访半年~6年半,5例心功能恢复至1级。1例同期进行二尖瓣替换者于术后5年发生二尖瓣人工瓣周漏,术后6年再次手术成功。对手术方法选择、手术技术、并发症防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照全胸腔镜与正中开胸下二尖瓣置换+射频消融术病例的短期效果,探讨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射频消融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科连续实施的二尖瓣置换+射频消融治疗的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完全胸腔镜组,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并射频消融术37例;正中开胸组,经正中胸骨切口二尖瓣置换并射频消融术29例。收集两组患者围术期参数、术后转归及近期随访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66例患者均成功接受手术,在手术时间(P0.01),体外循环时间(P0.01),关胸时间(P0.01),围术期失血量(P0.01),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P0.05),ICU停留时间(P0.01)、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P0.01),术后引流管拔出时间(P0.01)等方面完全胸腔镜组均优于正中开胸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主动脉阻闭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3个月射血分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组经验表明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并心房射频消融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并房颤患者安全有效,与传统正中开胸手术相比,全胸腔镜手术可以显著缩短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关胸时间、围术期失血量、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术后引流管拔出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1985年1月~1993年12月行风湿性心脏病人工瓣膜替换术334例,其中对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三个瓣膜联合病变均行手术处理者18例,占同期手术的54%。18例中有17例行主动脉瓣及二尖瓣替换术;1例行主动脉瓣成形术及二尖瓣替换术,所用瓣膜均为机械瓣。三尖瓣手术中12例行DeVega瓣环成形术,另6例行三尖瓣交界切开及成形术。手术效果良好。术后1个月复查胸部X片见心胸比例较术前明显缩小(P<0.01)。认为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联合瓣膜病的术式以二尖瓣。主动脉瓣替换术及三尖瓣成形术较好。  相似文献   

17.
194例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术后随访140例,随访2~18a。术后2、6、10a的优良进步率分别为94.3%,81.7%和67.6%,5、10、>10a的生存率分别为97.1%,92.3%和84.2%。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为:心功能等级、二尖瓣病理类型,有无二尖瓣返流及房颤。不同狭窄瓣口径和扩张直径的术后疗效无明显差异,只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闭式扩张术仍应做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外科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近几年瓣膜置换失功再手术治疗的47例进行讨论。方法 本组男22例,女25例,年龄29 ̄60(38.2±4.3)岁。第一次替换生物瓣37例,其中二尖瓣30例,主动脉瓣6例,双瓣置换1例,替换机械瓣10例,其中二尖瓣4例,主动脉瓣6例,StJude瓣1枚,MedtronicHall瓣9枚。再手术与初次手术的时间跨度为71 ̄110(96.4±7.9)个月,再手术全部替换机械瓣。结果 本组病例顺利  相似文献   

19.
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56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探讨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瓣膜选择和心肌保护。方法采用中度低温(25℃~28℃)体外循环直视手术,共置换生物瓣12枚,机械瓣48枚,其中二尖瓣替换43例,主动脉瓣替换4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同时替换8例,三尖瓣替换1例。结果心功能明显改善者46例且长期生存,心胸比率由平均0.74降为0.58(P<0.05)。早期死亡8例(14.28%),晚期死亡2例。结论合适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瓣膜选择和心肌保护对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手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用经皮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PBMV)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105例,手术前后二尖瓣口面积分别为0.92±0.18cm2和1.86±0.20cm2(P<0.001),左心房平均压力分别为2.58±0.82kPa和1.34±0.64kPa(P<0.001),左心房内径分别为4.6±0.4cm和4.4±0.3cm(P<0.05),心脏功能明显改善,平均每例好转1.33级。术中术后无死亡和动脉栓塞病例,出现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包填塞、一过性低血压各1例,5例发生短暂性心动过缓,总成功率为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