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走罐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NLBP)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4例CNLBP患者分为观察组(62例)及对照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走罐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卧位非负重CSE训练。于入组时、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腰腹肌耐力测试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评分、HAMD评分及腰腹肌耐力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69±0.40)分]、ODI评分[(20.65±2.66)分]、HAMD评分[(7.62±1.52)分]及腰腹肌耐力值[分别为(58.77±9.06)s和(55.18±8.83)s]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走罐疗法联合CSE训练治疗CNLBP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及抑郁情绪,增强腰腹肌耐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伴腰背痛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2例PMOP腰背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6例。2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及药物(碳酸钙D3片、阿法骨化醇软胶囊)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CSE训练。于入组时、治疗2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HADS)、美国产BIODEX型平衡测试仪、站立行走试验、美国产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2组患者疼痛、腰椎功能、心理状态、平衡能力、行走功能及骨密度(BMD)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JOA评分、动静态平衡能力、站立行走时长、L1-4腰椎BMD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91±0.41)分]、JOA评分[(23.12±3.85)分]、HADS评分[(8.03±2.13)分]、静态平衡能力指标[(0.69±0.09)°]、动态平衡能力指标[(23.10±4.84)s]、站立行走时长[(8.79±1.74)s]、L1-4腰椎BMD[(758.24±33.58)mg/cm2]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CSE训练能进一步减轻PMOP患者腰背痛,改善腰椎功能、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提高腰椎BMD,同时还能缓解患者负性情绪,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手法治疗,观察组在手法治疗同时进行CSE训练。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及1年后随访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对患者腰椎功能进行评估;于1年后随访时统计2组患者复发率情况。 结果 治疗6周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2.78±1.11)分]、ODI评分[(8.80±3.95)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4.10±1.38)分]、ODI评分[(11.93±4.77)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1年后随访时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66±0.76)分]、ODI评分[(5.12±2.68)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2.95±1.63)分]、ODI评分[(8.30±3.4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1年后随访时观察组复发率(4.44%)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率(17.7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手法干预联合CSE训练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具有协同作用,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疼痛病情及腰椎功能,降低复发率,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冲击波穴位疗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SET)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NLBP)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CNLB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SET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冲击波穴位疗法。于入组时、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同时对2组患者腰肌动、静态耐力进行测试。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评分、SAS评分及腰肌动、静态耐力测试结果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9±0.6)分]、ODI评分[(15.2±2.9)分]、SAS评分[(38.7±4.0)分]、腰肌动态耐力测试结果[(23.1±5.5)次]及静态耐力测试结果[(61.7±11.9)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冲击波穴位疗法联合SET训练能进一步缓解CNLBP患者下背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及焦虑情绪,增强腰肌耐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微创单髁置换术后超早期介入康复干预对膝内侧间室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行微创单髁置换术的膝内侧间室关节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冰敷,术后第1天介入物理因子治疗,于术后第3天开始指导患者进行主动直腿抬高、卧位膝关节屈伸运动、步行器辅助下步行训练等。观察组患者术后即开始冰敷,术后第1天介入物理因子治疗,并超早期进行分阶段系统康复干预,包括膝关节周围淋巴回流手法治疗、屈膝等长抗阻训练、肌筋膜手法治疗、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直腿抬高、本体感觉训练等。于术后当天、术后2周、4周时分别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评分)、疼痛VAS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检测2组患者膝关节主、被动活动范围。 结果 术后2周、4周时2组患者AKS评分、膝关节主动及被动活动范围、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后当天明显改善(P<0.05);并且术后4周时2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均显著优于术后2周时水平(P<0.05)。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术后2周、4周时观察组患者AKS评分[分别为(101.24±9.04)分、(137.79±14.58)分]、膝关节主、被动活动范围及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45±0.83)分、(1.69±0.76)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超早期介入规范康复干预,能进一步减轻患膝关节疼痛,促进患膝肌力及关节活动度恢复,该疗法值得在膝骨关节炎术后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腰椎稳定性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疼痛、腰椎功能及多裂肌横截面积、腹横肌厚度的影响。 方法 共招募25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腰椎稳定性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对患者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腰椎多裂肌横截面积、腹横肌厚度等进行检测。 结果 25例患者经2个月腰椎稳定性训练后,发现其疼痛评分[(1.88±1.09)分]、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10.24±5.72)以及腰椎屈曲范围[(6.28±6.18)cm]等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入选患者左、右侧多裂肌横截面积[分别为(10.20±3.43)cm2和(10.29±3.24)cm2]及腹横肌厚度[分别为(3.18±0.95)cm和(3.26±0.94)cm]亦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 结论 腰椎稳定性训练能有效缓解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疼痛,增强腰椎活动功能,同时还能增加腰椎多裂肌横截面积及腹横肌厚度,该疗法值得在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分阶段康复干预对关节镜修复术后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4例肩袖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2例。2组患者均给予关节镜修复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遵医嘱进行早期肩关节制动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分阶段综合康复干预。于治疗前、术后3个月、6个月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关节Constant-Murley量表(CMS)对患者肩部疼痛及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同时检测、对比2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血清中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结果 术后3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5±0.7)分和(1.2±0.2)分]、CMS量表总分[分别为(60.7±10.3)分和(88.0±6.5)分]及肩关节前屈、外展、后伸范围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术后3个月、6个月时发现观察组患者血清IL-6含量[分别为(0.58±0.17)μg/L和(0.24±0.10)μg/L]、TNF-α含量[分别为(1.12±0.32)μg/L和(0.43±0.14)μg/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术后分阶段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关节镜修复术后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减轻肩关节疼痛,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中IL-6及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20例。对照组给予盆底肌训练,观察组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电刺激频率5~50 Hz,每次治疗15 min,每周治疗2次)及盆底肌训练(每次训练15~30 min,每天训练3次),2组患者均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比2组患者阴道收缩压、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功能性尿道长度(FUL)、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最大尿道压(MUP)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上述各项疗效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阴道收缩压、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FUL、MUCP、MUP、社会心理评分、限制性行为评分、形成社会尴尬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阴道收缩压[(35.93±8.52)cmH2O]、阴道静息压[(35.17±8.46)cmH2O]、阴道收缩持续时间[(4.85±0.79)s]、FUL[(34.52±7.85)mm]、MUCP[(7.93±1.21)kPa]、MUP[(9.08±1.25)kPa]、社会心理评分[(77.29±5.18)分]、限制性行为评分[(77.39±5.37)分]、形成社会尴尬评分[(76.29±5.73)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可有效改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功能、尿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3例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分为联合组、冲击波组及对照组。3组患者均给予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治疗,冲击波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组患者在服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基础上给予体外冲击波及腰椎间孔注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周、4周及8周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下背痛功能障碍调查问卷(RMDQ)以及生活质量评估量表(QOL-SF36)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ODI、RMDQ及QOL-SF36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在治疗1周时,发现联合组患者疼痛VAS评分[(2.6±1.4)分]、ODI评分[(15.9±8.3)分]、RMDQ评分[(9.9±5.4)分]及QOL-SF36评分[(74.6±17.1)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并且这种差异持续保持至治疗8周观察结束时;在治疗4周时冲击波组患者疼痛VAS评分[(2.5±1.3)分]、ODI评分[(15.1±7.3)分]、RMDQ评分[(9.8±5.1)分]及QOL-SF36评分[(76.8±16.8)分]与对照组间差异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该差异持续保持至治疗8周观察结束时。 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腰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增强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悬吊运动训练(SET)对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腰椎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2例。2组患者均接受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及椎管穹隆状减压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SET训练(包括双桥式训练、骨盆上抬训练及单腿悬挂训练等)。于术后3 d时、训练2个月后对2组患者步行功能、脊髓神经功能及平衡功能进行评定,具体评定指标包括步频、跨步长、步速、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重心轨迹长、重心轨迹包绕面积及重心移动偏差等。 结果 训练后观察组患者步频[(1.01±0.23)步/秒]、跨步长[(0.60±0.19)m]、步速[(0.38±0.13)m/s]、ASIA神经功能分级D级占比(65.63%)及重心轨迹长、包绕面积、重心移动X轴和Y轴偏差的Romberg率[分别为(1.40±0.18)、(1.45±0.22)、(1.00±0.10)及(0.98±0.22)]均较训练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后辅以SET训练,能显著改善胸腰椎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增强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躯干控制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急性期脑梗死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天训练1次,每周训练5 d,连续干预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躯干控制测试(TCT)及机器人检测系统对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和骨盆运动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FAC分级、TCT评分及骨盆运动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下肢FMA评分[(19.35±2.54)分]、FAC分级[(2.85±0.67)级]、TCT评分[(74.65±7.86)分]及骨盆侧向位移[(10.05±1.54)cm]、高度位移[(14.25±1.94)cm]、旋转角度[(9.15±1.72)°]、侧倾角度[(21.35±2.18)°]均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显著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躯干控制及步行功能,且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虚拟现实(VR)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包括平衡训练、肌力训练、步行训练及认知训练等),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辅以VR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量表(LOTCA)对2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MMSE、LOTC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及对照组MMSE评分[分别为(27.00±2.00)分和(25.44±2.23)分]、LOTCA定向评分[分别为(7.50±0.71)分和(6.28±1.23)分]、知觉评分[分别为(21.80±1.47)分和(19.94±2.69)分]、视运动组织评分[分别为(23.30±2.17)分和(20.00±3.31)分]、思维运作评分[分别为(16.80±3.00)分和(14.61±2.52)分]及注意与集中评分[分别为(3.94±0.24)分和(3.89±0.28)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LOTCA定向、知觉、视运动组织及思维运作4个子项目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VR训练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康复疗效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多学科协作康复干预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术后活动能力、心理状态及出院准备度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CABG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给予常规护理,并在心胸外科医师及护士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给予常规护理,并由心胸外科医师及专科护士、康复医师、治疗师、营养师及心理咨询师等多学科医务人员综合评估后给予协作康复干预。对比2组患者手术前、后焦虑与抑郁情绪、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出院时2分钟踏步次数、出院准备度及术后1个月时心肺运动功能等情况。 结果 术后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7.08±2.92)分]、抑郁评分[(6.12±1.98)分]均较术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术后观察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78.14±6.73)h]、2分钟踏步次数[(85.56±6.23)次]、心肺运动试验最大摄氧量[(13.15±2.33) ml/min/kg]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出院时观察组患者出院准备度得分[(175.29±33.41)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围手术期多学科协作康复干预能促进CABG术后患者心肺功能恢复,调整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出院准备度,该治疗康复模式值得在CABG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肺康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COPD患者61例,根据患者早期开始进行肺康复治疗的时间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一组(20例)、治疗二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3组患者均依据2018年COPD全球倡议(GOLD)治疗方案进行临床COPD的相关治疗及抗感染药物治疗,肺康复治疗时间计算均从入院第1天算起。治疗一组患者于入院后第6天开始行肺康复训练,治疗二组患者于入院后第14天开始行肺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于入院4周后择期进行肺康复治疗。肺康复治疗的措施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上肢上举训练、排痰训练,康复治疗一组持续23 d,治疗二组持续治疗15 d。分别于入院第6天(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检测各组患者肺功能中的主要指标用力肺活量(FVC)和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并采用COPD评估测试(CAT)量表和6 min步行距离(6MWD)检测各组患者的自主症状评分和运动耐力。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的FVC、FEV1、CAT评分和6MWD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一组的FVC和FEV1分别为(1776.7±360.19)ml和(985.50±317.64)ml,与对照组[(1546.5±328.21)ml和(795.50±220.23)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二组患者的FVC[(1785.7±349.81)ml]和FEV1[(971.90±196.94)ml]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一组和治疗二组的CAT评分[(16.25±2.36)分和(16.81±2.29)分]均较对照组治疗后[(19.30±4.21)分]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一组治疗后的6MWD[(194.45±47.71)m]较对照组6MWD[(166.35±48.47)m]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二组的6MWD[(189.14±52.73)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肺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肺功能及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盆底肌训练、雌三醇(阴道给药)及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治疗围绝经期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全子宫切除术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的围绝经期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盆底肌训练及雌三醇阴道给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生物反馈电刺激。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盆底肌张力及尿失禁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阴道静息压[分别为(36.5±7.2)cmH2O、(38.1±9.1)cmH2O]、阴道收缩压[分别为(39.2±11.2)cmH2O、(42.1±9.0)cmH2O]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分别为(5.5±0.4)s、(6.4±1.5)s]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尿失禁量[分别为(0.5±0.1)g、(0.2±0.1)g]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联合采用盆底肌训练、雌三醇阴道给药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围绝经期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增强患者盆底肌张力,改善尿失禁症状,该联合疗法值得在术后盆底肌康复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背痛(DLBP)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DLB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超短波及右旋布洛芬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CSE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及1年后随访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对2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结果 经8周治疗及1年后随访时发现观察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99±1.21)分、(1.98±0.75)分]、ODI评分[分别为(10.80±3.85)分、(6.12±2.48)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12±1.40)分、(2.73±1.58)分]、ODI评分[分别为(14.51±4.79)分、(8.30±3.8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并且上述时间点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超短波与药物(右旋布洛芬)治疗DLBP基础上辅以CSE训练,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疗法联合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NTCS)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NTC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中频电疗、超声等物理因子干预及颈部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布贴扎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症状体征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关节角度测量器对2组患者颈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3周后发现2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疼痛VAS、N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89.05±5.84)分]及NDI评分[(24.16±3.4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椎各方向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角度[分别是(36.51±3.24)°,(31.32±3.45)°]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肌内效贴布贴扎联合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能进一步减轻NTCS患者临床症状,纠正颈椎异常姿势,但在改善颈椎关节活动度方面较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包括传统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等;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疗程为1个月。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对2组患者肩关节前屈、后伸、水平外展、水平内收范围、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对比。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FMA-UE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肩关节后伸[(19.20±9.54)°]、水平外展[(66.25±15.63)°]、水平内收[(26.65±7.52)°]、FMA-UE评分[(44.70±9.11)分]及MBI评分[(51.50±10.8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肩关节前屈范围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改善,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轻中度膝骨关节炎(KOA)患者肌力、本体感觉及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轻中度KOA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等速肌力训练,每次训练30 min,每周训练3次;观察组同时辅以ESWT治疗,每周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等速训练仪检测患者膝关节屈、伸肌群峰力矩(PT);采用PK254动静态平衡仪评估患者本体感觉功能情况,具体检测指标包括平均轨迹误差和平均负重力量差;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WOMAC)指数、Lequesne指数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情况。 结果 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膝关节伸肌PT值[(80.58±16.63)N·m]、屈肌PT值[(58.27±11.25)N·m]、平均轨迹误差[(20.33±6.72)%]、平均负重力量差[(0.72±0.26)kg]、WOMAC指数[(23.85±7.93)分]及Lequesne指数[(6.25±2.31)分]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 ESWT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轻中度KOA患者疗效显著,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膝关节肌力及本体感觉功能,加速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LDH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干扰电、超短波及湿热敷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同时辅以SET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VAS评分、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对2组患者腰痛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疼痛VAS评分[(3.22±0.94)分]、腰椎功能评分[(23.6±5.8)分]、对照组疼痛VAS评分[(4.66±0.92)分]、腰椎功能评分[(15.4±6.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改善率[(90.3±16.5)% vs(79.3±24.9)%]及治愈显效率(87.5% vs 73.3%)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ET训练可显著减轻LDH患者腰痛症状,促其腰椎功能改善,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