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河南省郑州市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老年人选择适宜的养老模式、提高其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河南省郑州市抽取5个区共1 630名≥60周岁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郑州市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3种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存质量得分比较,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综合评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住房面积和退休工资与家庭养老模式老年人生存质量综合评分呈正相关(P<0.05),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患病种数均与家庭养老模式老年人生存质量综合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文化程度、退休工资和患病种数均与机构养老模式老年人生存质量综合评分呈正相关(P<0.05),性别、年龄和住房面积均与机构养老模式老年人生存质量综合评分呈负相关(P<0.01);文化程度和职业均与社区养老模式老年人生存质量综合评分呈正相关(P<0.05),性别和年龄均与社区养模式老年人生存质量综合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郑州市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存质量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住房面积、退休工资、患病种数和养老费用是郑州市老年人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及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方法于2015年1~12月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我市宝安区松岗街道1 000例≥60岁老年人进行养老现况及养老需求问卷调查。结果社区老人最喜欢的养老模式是社区居家养老434例(44.97%),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涵义知晓率仅为74例(26.11%)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养老问题是生活照顾问题370例(38.34%),最希望得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是定期常规健康检查386(40.0%),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仅占154例(15.96%),有和子女完全分居意愿的69例(7.15%),最希望从子女处得到的支持为情感支持424(43.94%),对我国目前养老保障现状的满意度63.94%;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居住方式、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社会保障情况为影响社区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主要因素。结论本社区老年人养老在经济上不是主要问题,社区老人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但社区的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不足,不能满足日渐增多的独居老人、高龄体弱老人的养老需求;老人对于养老医疗需求是主要的,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完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综合性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农村老年人群养老需求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农村老年人群的养老需求,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寻求适宜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1 200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89.8%的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1.7%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8.5%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养老方式的选择受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医疗保障形式、家庭人均月收入、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结论 家庭养老仍是现阶段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但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将成为我国未来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呵护老年健康,落实"九养政策",完菩"9064"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到2015年,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4张。近年来,北京市积极应对老龄化形势,坚持"全面关怀、重点照顾"的养老服务理念,不断加大养老床位建设力度,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1加快推进养老设施建设一方面各级政府加大投资建设保障型养老机构,一方面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市场型养老机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群养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老年人群的养老意愿与需求,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适宜的养老服务模式。方法:随机抽取60岁以上的老年人1200例,城乡各半,采取问卷法进行养老需求调查。结果:有79.0%的老人选择家庭养老,9.8%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11.2%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影响养老方式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医疗保障形式、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拥有养老金、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城乡等。结论: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是未来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农村老年人群对养老方式的态度及养老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农村老年人群对养老方式的态度,为寻求适宜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采取问卷法,随机抽取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600例进行调查。结果:有91.3%的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0.5%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8.2%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养老方式的选择受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医疗保障形式、家庭人均月收入、健康状况多种因素的影响。结论: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将成为我国未来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应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已不能很好的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以其固有的优势为社会养老问题减轻了负担。在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平台作为一种新生力量,整合老年人的信息和服务,调动各种有效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拓宽了养老服务的资源,为老年人安享晚年、弘扬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医养结合是以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为核心,合理优化配置医疗养老资源。通过回顾总结日本老龄化社会以来养老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探讨我国医养结合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养老产业多元化融合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转型、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培养和发展中医药医养服务等问题,对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构建提出多维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居家养老与养老院养老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期抑郁症的患病情况,为保护老年人群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9年2-6月,在北京6个社区及2家养老院,分别调查了356名居家养老和171名养老院养老的老年人.采用自制问卷采集老年人婚姻、文化程度、职业等社会经济学特征,采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关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以及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老年期抑郁症筛查.结果 北京地区居家养老者老年期抑郁症的检出率为10.7%,其中轻中度占7.6%,重度占3.1%;养老院养老者老年期抑郁症的检出率为37.5%,其中轻中度占36.3%,重度占1.2%.养老院养老组的抑郁症检出率明显高于居家养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97,P<0.01).居家养老组HAMD碍分为16.17±4.98,养老院养老组得分为18.48±5.47.对居家养老组与养老院养老组抑郁症患者HAMD7项因子进行比较,养老院养老组焦虑和阻滞因子得分高于居家养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居家养老方式有益于防治老年期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背景下的社区智慧养老以信息为依托,可以针对老年人生活照料与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老年人养老服务质量。通过分析智慧养老服务国内外研究现状、智慧养老服务内容与作用、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的启示与思考,以期为国内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焦点     
中央投60亿元建养老服务体系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召开的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获悉,2009年~201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累计安排60亿元资金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已达19.8万张,城市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覆盖率分别达到41%和16%;全国有各类养老机构近4.5万家,养老床位431.3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22.24张;18个省份出台了80周岁以上低收入老年人高龄津贴政策,惠及约1600万名老年人;22个省份出台了经济困难老年人养  相似文献   

12.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近日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加大投入,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并将建设一大批养老机构和社会居家服务网络。  相似文献   

13.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患病比例的增加,就医质量需求的增长,让如何养老成为了当今重要的热点社会问题。传统的养老方式无法满足现有的养老需求,促使新型养老模式应运而生。新养老模式“医养结合”的提出,已经得到各方面的积极响应。但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较弱、专业人才短缺,医养服务质量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利用率不高、政策细则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仍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面临的巨大问题和困难。该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构建多层次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多层次专业人员培养模式,加快养老服务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医疗保险方式,健全护理保险体系、完善相关法律规范,提高政策执行效率,以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董磊  陈满  刘蕾 《现代养生》2023,(10):786-788
从我国人口老龄化国情出发,阐述了以城市社区居家文化养老服务模式对实现健康人口老龄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对比国内外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现状,指出了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如何完善城市社区居家文化养老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京津冀地区城市老年人口的机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地区完善养老体系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对京津冀地区1492例城市老年人口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21.0进行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老年人最期望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54.7%),但是73.3%的调查对象有机构养老意愿。年龄(OR=0.800,95%CI:0.655~0.977,P=0.029)、文化程度(OR=1.154,95%CI:1.019~1.307,P=0.024)、子女数量(OR=0.694,95%CI:0.581~0.828,P<0.001)和与配偶居住(OR=1.825,95%CI:1.229~2.709,P=0.003)是城市老年人口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结论 机构养老在京津冀城市养老体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养老机构发展过程中应重点满足低龄、高文化水平、子女数量少及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农村老年人群对养老方式的态度,为寻求适宜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采取问卷法,随机抽取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600例进行调查.结果:有91.3%的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0.5%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8.2%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养老方式的选择受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医疗保障形式、家庭人均月收入、健康状况多种因素的影响.结论: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将成为我国未来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应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对北京市养老驿站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从老年人的切身需求出发,在北京城市更新背景下,对西城区养老驿站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空间优化的潜力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安徽省城市养老模式的现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制订城市养老规划提供依据.方法:走访有关民政部门、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进行座谈.结果:家庭养老经济负担过重,缺乏有力支持;机构养老观念不普及,养老机构不规范;社区养老服务单一,人才队伍不健全.结论:建议完善安徽省城市养老模式应给予财政支持,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硬软件建设;规范化管理,建立专业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武汉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和控制率角度分析不同养老模式下高血压管理特点。方法以参与2014年武汉市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350 481名老年人调查问卷、血压检测、体格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参加体检的老年人中,居家养老人群占98.84%,机构养老人群占1.14%。控制城乡、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族史、体质指数、腰围等因素后,居家养老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高于机构养老人群(OR=1.18),居家养老人群比机构养老人群有更好高血压知晓可能性(OR=1.10),而机构养老人群比居家养老人群有更好的血压控制可能性(OR=0.70)。控制混杂因素后,在居家养老人群的不同分组中,与配偶或与子女同住人群比独居人群有更好的高血压知晓可能性(OR=1.05,OR=1.05),有更好的血压控制可能性(OR=1.07,OR=1.04)。结论机构养老模式在提升高血压控制率上有一定效果,建议采取居家-机构相结合的综合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济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开展养老服务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8个村,对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进行入户调查.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1 382份,有效率94.14%;老年人最需要的养老服务中,生活照料和医疗健康服务分别为48.9%和43.2%;最希望的养老方式中,依托子女居家养老和入住养老机构分别71.6%和22.9%.结论:经济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开展养老服务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具有明显优势,需要在医保政策上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