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预付制(DRG-PPS)改革对浙江金华7家试点医疗机构运行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17年6月期间改革试点医疗机构7类运行指标的月度数据,将数据分为改革前(2015年7月-2016年6月)和改革后(2016年7月-2017年6月)两阶段,采用间断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段回归模型分析改革前后各类指标趋势的变化。结果:三级医院各类指标时间趋势无显著差异,出院人数保持增长趋势,住院费用药占比和医务性费用占比分别保持下降和上升趋势。二级医院出院人数增速放缓,人均住院费用改革后呈下降趋势,次均门诊费用由降转升。乡镇卫生院人均住院费用和次均门诊费用持续下降,但改革后降幅趋缓。结论:DRG-PPS改革前后试点医疗机构平均住院日变化趋势无显著差异,三级医院运行平稳,二级医院存在住院费用向门诊费用转移的可能,乡镇卫生院患者费用负担有回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合理安排城市地区门诊及住院病人的费用效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城市三级医院的门诊及住院病人,在不影响诊疗质量的前提下,可分流到城市二级医院(区级医院)和一级医院(街道医院)的比例很高。因此,合理安排城市三级医院门诊与住院病人就诊,对减少卫生费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城市三级医院一日门诊病人可分流到区、街医院的合计占总病人的64.81%,卫生费用(门诊费用)节省的比例为40.56%;城市三级医院时点全部住院病人可分流到区、街医院的合计占总病人的76.83%,住院费用节省的比例为40.00%。分流城市三级医院病人对未来卫生费用的影响巨大,经测算从2000年到2030年的30年间,全国卫生总费用将节省1119988.15亿元。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对医疗机构门急诊总费用的机制及影响。方法:对北京市89家三级公立医院、78家二级公立医院和206家一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测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比较2017年一二季度与2016年一二季度门急诊费用的变化,并分析服务利用和服务价格因素对门急诊费用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2017年二季度监测医疗机构的门急诊总费用为173.77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后,较2016年同期减少1.14%,费用增速下降2.46%。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费用较历史同期水平分别减少了2.82%和3.02%,增速分别下降4.06%和3.7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费用较历史同期水平增加17.09%,2017年二季度增速为26.28%,比2016年(15.84%)大幅度提升。医疗机构服务价格和服务利用对门急诊费用变化的贡献分别为6.98%和-7.65%。三级医院价格和利用对门急诊费用控制的贡献分别为10.37%和-12.00%。二级医院价格和利用的贡献分别为0.72%和-3.3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价格和利用对门急诊费用控制的贡献分别为6.08%和9.57%。结论: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通过调整卫生服务利用,有效控制了门急诊费用的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门诊医保患者就诊流向和费用情况,找出影响门诊医保患者就医流向和费用的主要因素,为引导病人合理分流、合理控制门诊费用提供相应的政策和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襄樊市403名门诊医保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相结合的分析.结果 三级医院门诊人数比例39.8%,二级医院34.2%,一级医院26...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北京市“医药分开”“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前后本地居民和外来就医患者治疗费用、服务量的机构流向变化,为下一步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运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以卫生费用核算体系2011为基础,核算2016—2019年北京市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不同来源患者治疗费用情况。结果:2016—2019年社区卫生机构治疗费用增长最快,治疗费用和服务量占比均呈上涨趋势。本地居民治疗费用、门诊服务主要由三级医院流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9年,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服务量占比由50.19%增至53.12%,外来就医患者门诊、住院的费用和服务量占比均有小幅度增长。在相同级别机构中,外来就医患者次均费用均高于本地居民,三级医院住院次均费用差异逐渐减小,二级医院住院患者次均费用差距增大。结论:北京市综合医改后治疗费用流向逐年优化,改革有效分流二三级医院门诊患者,使其流向社区,优化本地居民门诊患者流向的效果明显,应该加大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医耗联动改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三级医院的吸引力,尤其是对外来就医患者的吸引力,因此,应合理配置首都高质量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四川省城市二、三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实施效果。方法收集2016-2017年四川省223家城市二、三级公立医院院均医疗服务数据,分析政策实施后医疗服务及效率、医疗收入及结构和医疗费用变化情况。结果政策实施后三级医院总诊疗人次数和住院人数分别增长4.42%和5.38%。而二级医院总诊疗人次数变化不明显,住院人数增长2.60%,平均住院日延长2.12天;二级医院门诊和住院药占比分别降低1.38%和3.11%,三级医院门诊和住院药占比分别降低4.03%和4.86%,三级医院医疗服务类收入增长明显;二、三级医院次均医疗费用变化不明显。结论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效果明显,药占比降幅大。三级医院服务量增加,二级医院效率降低;三级医院药品收入影响大,但调节能力较强;次均医疗费用控制较好,患者负担减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近年来我国医疗资源和患者急聚在大城市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导致医疗费用飞速的增加,随着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和分级诊疗制度指导意见的出台,患者的合理流向是影响服务体系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资源布局因素之一。方法:通过分析不同级别医院病例住院天数及病种,结合专家的访谈,明确出哪些住院患者可以转为门急诊治疗;通过随机抽取不同级别医院一定的病例,选取副主任以上职称医生,根据疾病病情诊断、治疗等情况判断是否在本级医院住院,明确出住院患者分流比例,根据门诊和住院的分流比例,结合不同级别医院门诊和住院平均费用,计算出患者合理分流节约的经济效益。结果:按照只考虑住院患者分流前后的节约医疗费用,辽宁省和全国节约直接医疗费用占2013年全部住院医疗费用占比分别为10.5%和10.8%。按照部门住院患者转门诊治疗及住院患者合理流向分流后,辽宁省和全国节约直接医疗费用占比分别为21.8%和23.3%。结论:患者合理流向带来经济效益是巨大的。因此建议从不同机构间合作提高医疗质量,专科特色减少不合理竞争,患者健康教育来塑造就医文化。  相似文献   

8.
医院门诊患者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流的经济效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不同医疗机构的医生和病人的调查,了解目前病人的分布、就诊次均费用和可分流情况,测算出实现病人合理分流后病人的分布及可节省的医疗费用。结果表明:病人的最佳流向有19.50%、23.28%和57.22%的病人分别在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如果能使目前病人的就诊分布实现合理分流,可分别节省100.70亿元、505.53亿元的间接医疗费用和直接医疗费用,占2004年个人卫生支出的14.89%。病人的合理分流不仅能解决部分看病贵问题,而且能缓解看病难的问题,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之间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我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工作现状,为急性STEMI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国家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平台,收集并分析2019年-2020年二、三级医院急性STEMI相关数据,利用SAS 9.4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20年急性STEMI患者平均住院日二、三级医院间与地区间均有所差异;各地区住院费用相比2019年呈减少趋势(P<0.05)。过程指标中,检查及循证药物使用情况2020年较2019年有所改善,发病12 h内到院患者再灌注治疗率总体为72.1%,其中到院90 min内进行直接PCI的比例为43.4%,在三级医院较高,溶栓患者到院30 min内溶栓治疗的比例为35.3%,二级医院高于三级医院。结局指标中,2020年住院死亡率总体为1.8%,三级医院2020年住院死亡率较2019年增加明显(P<0.05),各地区住院死亡率存在差异。结论 我国急性STEMI医疗服务质量地区间和医疗机构级别间存在差异。医疗机构应持续关注急性STEMI过程指标及结局指标,国家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应继续开展医疗质量改进行动,推动...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医院管理》2004,(5):44-46
摘要:目的:了解广西各级医疗机构费用情况,为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减轻病人与医保负担提出建议。方法:采用描述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医疗费用、单病种费用、医保报销在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的情况。结果: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保报销比例和起付线之间的差距对分流病人起的作用不大,但各级机构医疗费用差异较大,相同病种市级医院平均费用比县级医院高58.33%,病人与医保费用负担大。建议: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建设,适当拉开各级医疗机构医保报销比例的差距,引导患者县域内就医,减轻病人与医保费用负担。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北京市胆囊结石患者住院费用在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与医耗联动综合改革 (以下统称两轮综合改革) 前后的变化情况,总结两轮综合改革的成果与不足。方法:应用间断时间序列分析对北京市111家二三级医院两轮综合改革前后胆囊结石患者例均住院总费用及明细费用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市两轮综合改革后,二三级医院胆囊结石患者例均住院总费用略有增加,例均药品和材料费用占比减少,例均医疗费用占比增加。二级医院例均医疗费用和例均材料费用在两轮综合改革后呈增长趋势,三级医院例均药品费用在两轮综合改革后呈下降趋势,例均医疗费用则继续增长。结论:两轮综合改革基本实现预期政策目标,建议加强医用耗材治理,优化医院内外部补偿机制和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升公立医院改革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慢性病在中国已成为影响人民健康水平的重大疾病。2017年4月8日,北京市全面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全面取消了药品加成。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慢性病不同受益人群治疗费用的机构流向的分析,为慢性病及分级诊疗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以北京市24家医院、5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研究对象,利用卫生费用核算体系(SHA2011)核算2016—2017年北京市医院和社区中心慢性病患者治疗费用总量和受益人群的机构流向。结果:2017年,慢性病门诊费用由三级医院流向社区中心和二级医院,三级医院住院费用比重增加。男性和女性患者的机构流向与整体情况一致。15~59岁和60岁以上慢性病人群的门诊费用流向基层的比例升高。多数疾病别慢性病治疗费用流向三级医院的比例下降。结论: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后,社区中心承担了更多的慢性病门诊服务,分级诊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促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住院患者的医保结算费用进行聚类分析,为医保资金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大同市某三级医院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建档立卡贫困户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K-Means方法对其医保结算费用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患者聚为5类:第1类为过度转诊患者;第2类为疾病在基层医疗机构无法确诊,需要向上转诊已明确诊断的患者;第3类为常见慢性病患者;第4类为反复住院的终末期患者;第5类为医保资金使用的重点人群。费用支付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保兜底保障为主。5类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次数、诊断个数、危重程度、是否手术、住院天数和住院总费用以及分类医保结算费用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医疗保障政策在减轻患者疾病经济负担的同时,存在医保资金使用不合理问题。建议相关机构加强医保资金使用监督力度,规范患者就医行为,并通过多方努力,逐步建立医疗救助、商业保险、社会救助相结合的健康扶贫制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北京市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收入部分的影响。方法:利用参与北京市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363家公立医疗机构2016年1月—2019年12月的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结合多重间断时间序列模型,对改革前后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技术劳务收入及其占比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后,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及社区的技术劳务收入较改革前分别增长了105.4%、119.7%和318.3%,其占比分别增长了5.91、6.44和5.87个百分点;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实施后,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及社区技术劳务收入较改革前分别增长了26.2%、18.3%和11.6%,其占比分别增长了2.31、2.03和0.84个百分点。结论:北京市两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各级别医疗机构技术劳务收入的增长,医疗费用结构得到优化。建议进一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定价及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重视,健全医疗服务行为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住院病人空间分布以及住院病人距离衰减系数,了解居民医疗服务获得的地理可及性现状,为区域卫生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3家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计算病人到就诊医疗机构的距离以及相应的住院病人概率,进行多种曲线模型拟合,根据决定系数和模拟图形选择适宜的模型,得出相应的距离衰减系数。结果:指数曲线模型在二级医疗机构中拟合效果较好,乘幂曲线模型在三级医疗机构中拟合效果较好。指数曲线模型中二级综合医疗机构、二级专科医疗机构住院病人距离衰减系数均值分别为0.51、0.50。乘幂曲线模型中三级综合医疗机构、三级专科医疗机构住院病人距离衰减系数均值分别为0.84、0.53。结论:二级医疗机构住院病人概率随距离衰减的趋势快于三级医疗机构,综合医疗机构住院病人概率随距离衰减的趋势快于专科医疗机构。在区域卫生规划中计算卫生资源配置水平时,对于不同级别、类别的医疗机构应采用不同的距离衰减系数。  相似文献   

16.
我国慢性病直接经济负担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目的:通过对1993年和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和第一次及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相关数据的分析,测算5类慢性疾病的直接医疗费用。方法:直接医疗费用由出院人数、出院患者平均住院医疗费用、门诊人次数和门诊病人次均医疗费用求得。结果:2003年5类慢性疾病的直接医疗费用为1209.42亿元,其中,住院医疗费用588.37亿元,门诊医疗费用为621.05亿元:5类慢性疾病的直接医疗费用构成了国家医疗总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占21.05%),其中,各病种(类)的费用负担在门诊和住院中表现不一,并且在城市主要以住院费用为主,在农村则以门诊费用为主;自1993年以来,其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37%,超过了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卫生总费用和医疗总费用的增长速度,其中,门诊病人次均医疗费用和出院者平均住院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同期的门诊人次数和出院人次数的增长速度,提示我国医疗行业存在垄断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医务社工配备现状,为医务社工工作开展提供参考。方法依托2018年、2020年“全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第三方评估”项目,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143家三级公立医院医务社工配备情况进行调查。结果2020年设置医务社工岗位的医院数量从2018年的109家增加至119家,提高了7%。有18家样本医院2020年取消了医务社工岗位,西部地区医院取消比例最高(18.6%)。2020年西部地区医院医务社工岗位设置率较2018年下降。与2018年相比,2020年设置专职医务社工岗位的医院数量从70家增加至79家。综合、中医和妇幼医院专职医务社工岗位设置率均较2018年提升,仅其他专科医院出现了下降。结论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医务社工岗位设置率较高,但专职医务社工较少,且部分医院存在取消医务社工岗位情况。建议加强医务社工人才培养,建立医务社工评价激励机制,加大对医务社工财政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我国公立医院住院病人医药费用进行统计分析,为政府和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控费政策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分析2012-2016年我国公立医院人均医药费累计增长量、增长速度、医药费用构成和住院病人医药费用变化情况及趋势。结果 2012-2016年公立医院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逐年增长,绝对累计增长量为1904. 6元;公立医院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逐年增长,其中一级公立医院人均医药费增长最快,为31. 27%;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逐年增加且增幅大,药费增长率下降明显且药费占比降低,但检查费占比升高。结论住院病人医药费变化情况与同期经济指标对比发现,我国公立医院住院病人就诊负担增速有所减缓,公立医院药费增长率下降明显,但医药费用并未下降。我国分级诊疗制度正不断完善,对于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