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莉 《中国医学创新》2007,(9X):135-135
我国使用中药的时间很早,现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神农尝百草”之时已有传统医药,早期人们使用的药物,必须先洗去泥沙,除去杂质,将粗大的药物砸碎或捣碎、咬碎,由此产生原始的药物加工方法。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该书在序录中说:“药……有毒无毒,阴干爆干,生熟,采造时间,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异有各法。”说明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干燥方法、炮制加工和真伪陈新与药物的疗效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西坡大队地处脑山,全大队一百O七户,708人,合作医疗站自从一九七一年八月成立合作医疗以来,在公社党委、大队党支部领导下,遵循毛主席光辉的“六·二六指示”,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自力更生,认真开展“三土、四自”,“两管、五改”等项工作,使合作医疗得到了不断巩固和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几年来,我们共采集了柴胡、防风、秦艽、赤芍、车前子、茵陈等中草药三十五种五千四百多斤.每个赤脚医生自己动手,每年每人都采药六十多斤.合作医疗站作到了部分中草药自给自余,每年还上交药材公司八百多斤。还种植了黄芪、党参、大黄等中药材三亩多,其中自产的麦芽、荆芥等药已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中药质量好坏,在于有效物质含量的多少,而有效物质含量的高低,与药材的采收季节、时间、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严格掌握采集季节,科学地采集中药.中药大多数是植物药,也有一些是动物药。动、植物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其药用部分有效成分的含量各不相同.那么,药性的强弱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能否进行适时采集,对药材的品质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序中指出:“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势已歇。”又在《千金翼方》中提出:“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曝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功,卒无禆益。”说明了按季节、择时间采收中药的重要性。我国劳  相似文献   

4.
茵陈治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茵陈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发黄诸证,被誉为“退黄要药”。但也并非是“黄”皆宜。通过对茵陈性能、作用以及发黄诸证原因、病机、病位和特有症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清热利湿退黄为茵陈性能之要,利小便是其祛除湿邪之主要途径;所治之黄当以湿蕴肝脾为用药之本,无湿之黄则为茵陈用药之忌。使用茵陈要随证配伍,并应有适宜的煎煮方法以充分发挥药效。  相似文献   

5.
<正>“无叶草”是麻黄的俗称。提起麻黄,很多人都知道它为发汗解表药。坊间曾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采药的老人,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师傅伤透了心,让徒弟另立门户。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就是‘无叶草’,它的茎用以发汗,根用于止汗。一朝弄错,就会死人的!”徒弟压根儿也没用脑子,只是表面应付“记住了”。师徒分手后,各自卖药,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他认识的药不多,却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人了。  相似文献   

6.
<正> 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写道:“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对其中“胎胪药录”的注释,目前笔者所见到的有两种:一种认为是最早的药物方面的著作;一种认为是古代关于妇儿科方面的书。笔者认为:“胎胪”释为最早的妇科专书,“药录”释为最早的药物学著作,似较妥当。其一,(1)“胎”,《说文》:‘妇孕三月也”。《增韵》:“凡孕而未生皆曰胎”。此是本义。又《尔雅释诂》:“胎,始也”,则是引申义,是所谓“胚胎未成亦物之始也”。“胪”《说文》:“皮也”。《广韵》:“腹前曰胪”。胪,作腹皮  相似文献   

7.
镇肝熄风汤为晚清名医张锡纯所创,载于《医学衷中参西录》。方中“茵陈”一药,后之医家一直有所争论,有人认为方中菌陈当为青蒿.对此,笔者从医籍考证、原植物考证、功效与药理作用等方面作了探讨研究,认为:1.张氏镇肝熄风汤中之“茵陈”非青蒿而为茵陈,在此方中用青蒿代替茵陈是不妥当的.2.张氏误把茵陈当作青蒿之嫩苗是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正>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体弱多病。"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源源岁时才谋得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职。他笔下的诗歌中,有大量记述自己贫病交加生活的描写:"卖药都市,寄食友朋",那些向朋友乞食求施的句子,读来令人心酸落泪。正因为生活所需和同病魔作抗争,杜甫与医药学结下不解之缘。剑南节度使严武在给杜甫的诗中也说:"腹中书籍幽时晒,肘后医方静处看"。诗人采药、种药、制药、卖药,不仅以药物来祛病,而且  相似文献   

9.
茵陈     
正乡下有句俗话:"三月茵陈四月蒿。"意思是说到了农历三月,鲜嫩美味的茵陈在田野沟坎郁郁葱葱地生长,作为咬春之物,它成了这个季节的时令美食。而一到四月,茵陈的蔓就变得结实粗硬,转眼便成为随风摇曳的蒿草了。儿时生活清苦,乡下孩子很小都会到春天的田野上去辨认哪些野菜能吃,哪样野菜有毒。春天是青黄不接的季节,但令人欣慰的是,榆钱儿挂在枝头,香椿叶绽开在春风里,地上还有刚刚长出的茵陈和盛开的蒲公英,这些都可以吃,且是极好的清口菜,采摘回家,用酱油、香醋、麻油、细盐凉拌了吃,不仅能下酒,还能下饭。万物复苏的季节里,泛青的田野上最初能够代替食物的就有茵陈,菌陈又被称为蒿芽子,它一开始是一抹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萧步丹所著《岭南采药录》,为岭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本草古籍,记载了多样化的中药炮制加工方法,主要分为五大类,分别是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和其他制法。书中记载的中药炮制特色包括:修治法应用最普遍、炭药临床应用广泛、炮制辅料种类多样、蒸制法多采用反复多次的蒸制工艺。通过研究《岭南采药录》,可传承、保护岭南特色炮制工艺,为岭南特色炮制技术的创新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我采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里的“镇肝熄风汤”,从1958年到现在治疗高血压患者55例,疗效满意。本方对血压过高、脉弦长有力、头目眩晕、或脑中常常作痛,发热目胀,耳鸣等有特效,现介绍如下: 药物组成:怀牛膝一两、元参五钱、天门冬四钱、川栋子二钱、生麦芽三钱、生白芍三钱、茵陈三钱、生龙骨(捣碎)五钱、生牡蠣  相似文献   

12.
唐代名医孙思邈集唐以前医药学之大成,深入民间,防病治病,贡献卓著,很受广大劳动人民爱戴,被人民尊称为“药王”。本文仅就孙氏在药物学与方剂学上的成就略作研讨。 药物学成就 孙氏数十年不辞辛劳,爬山涉水,采药制药,摸索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药物学经验,此外,还继承了唐以前本草学知识,对《神农本草经》、《药录纂要》、《本草经集注》、《药对》、《新修本草》等本草专著的理论进行了研究、整理和汲收,对本草学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一、李当之著有《药录》的依据 李当之与吴普同为华佗弟子,吴普是三国时魏人,则李当之亦应是魏人。李当之著有《药录》和《本草》。据《隋书经籍志》所载《桐君药录》条下注云:“梁有《李当之药录》6卷”《太平御览》引书目  相似文献   

14.
荣蔚 《开卷有益》2009,(9):36-37
古时候,有个青年名叫王猛,与母亲相依为命,靠务农采药维持生活。离家几百里外有座高山,据说山上长有很多神奇的药草,由于山高路险,加上毒蛇猛兽横行,所以很少有人敢去。王猛年少气壮,很想探个究竟,婚后不久,便决心上山探险采药,妻子依依不舍,泣不成声。王猛说:“我若三年不归,你可另嫁他人。”次日毅然上山去了。  相似文献   

15.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打下当柴烧。”这是流传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民谚,说明在北方采摘茵陈药用或食用的最佳季节是农历三月,四月则变成了蒿子,五月只能作柴烧了。同时也说明此物之多、之贱。其实,茵陈是我国南北各地食用、药用最广泛的菊科草本植物。不过,在我国民间、中草药学或诸多古籍中,以茵陈入药或入食的并非一种,但主要是指茵陈、猪毛蒿、冷蒿、直茎蒿等菊科草本植物。药食兼用历史悠久茵陈的嫩茎叶既可药用保健,又可食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神农本草经》即将茵陈列为常服之品。其后世历代本草药用记载尤多;其入食的记载在古代…  相似文献   

16.
医药不能分离。自古以来,高明的中医不仅有高超的医术,而且也精通药物,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都是著名的医药学家。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医药脱节现象也日趋明显,医生多不研究药物,搞药的又不过问医理。临床医生为了提高疗效,往往多从辨证,诊断方面寻找原因,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药物本身也有很多影响疗效的因素,正如孙思邈所说:“今之医者,但知诊脉处方,不悉采药时节,至于出处土地,新陈虚实皆不悉,所以治十不得五、六者实由于此。”下面仅从药物方面探讨影响疗效的诸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自《后汉书》卷一百十三《逸民列传》。文中叙述了韩康“常采药名山”,“卖药三十余年,口不二价”,以及“连征不应”等事迹,说明韩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有不求名利,不愿为封建统治者效劳的品德,是难得的;但隐居避世的行为,却是他消极因素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张景岳说:“凡制方用药乃医家开手作用第一要着,而胸中神见必须发泄于此,使不知气味之用必其药味未精,不能取效,何神之有。“且”用药,之道无他也,惟在精其气味,识其阴阳,则药味虽多,可得其要矣。”故张氏所著《新方八阵》,其新方组成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即组方能重视药物的升降和动静。表现为: 一、重视药物升降,注意勿使过之。人体的发病部位有上下、表里不同,病势有上逆、下陷之异,若药物之升降配合不当,滥用或升或降之药,每使药不达病所或使过之。为了适应病情的需要,张氏组方非常重视药物的升降浮沉。如其所制的济川煎方中用了甘咸酸温的肉苁蓉以温肾益精,暖腰润肠味甘而重的当归养血和血,润肠通便;苦而微寒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证《本草纲目拾遗》所引《采药录》中鲇鱼须基原及功用,并对其药用价值进行研究。[方法]查阅古今相关文献,以本草文献为基础,并结合植物学比较研究、实地考察和现代对鲇鱼须的应用,考证其药物基原及功用。[结果]《采药录》中鲇鱼须的原植物与百合科植物牛尾菜Smilax riparia A.DC.或白背牛尾菜Smilax nipponica Miq.相吻合,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镇痛等作用。[结论]《采药录》中所载鲇鱼须的基原为百合科植物牛尾菜Smilax riparia A.DC.或白背牛尾菜Smilax nipponica Miq.,具有广泛的开发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20.
《本草经集注》序录中的“诸病通用药”以其独特的“病-药”纲目体例及其临床实用性,受到医家追捧推崇,而被后世本草学著作和方书收录及发挥,为“专病专方”“专病专药”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之“大病之主”为基础框架,以《伤寒杂病论》之方药为参考,以自身及他医用药经验为扩充创建了“诸病通用药”体例,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病症与药物主治之长进行联系、归纳和总结,创建了“病-药”纲目体例。“诸病通用药”体例的构建开辟了“专病专方”“专病专药”的先河,为临床辨治提供新的组方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