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资料1.1张某,男,45岁,1999年夏天夜间因突然右踝关节、趾关节红肿热痛,疼痛较甚,触之发热而来我院求诊。给西药抗感染、止痛治疗,效果不明显。次日查血沉30mm/h,抗O<500u,类风湿因子阴性,血尿酸450μmol/L。症见发热烦渴,溲赤便秘,舌红苔薄黄  相似文献   

2.
顽痹治验     
唐××,男,30岁。1981年12月26日入院。四肢关节肿痛变形三年多,外院及本院检查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多方治疗,服强的松、保泰松及乌头汤、独活寄生汤等中西药物不效,病情日甚,以致行动不便,生活自理困难而收住院。诊见四肢关节肿胀剧痛,入夜遇冷更甚,趾指关节呈棱形,晨起僵硬,不能转侧、屈伸不能,食欲不振;颌下及腹股沟有黄豆大小痰核数个,舌淡紫、苔白,脉沉弦。查: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82mm/h,抗“O”720u。证属肾虚寒  相似文献   

3.
<正> 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乃为之脉证相应.若阳病而见阴脉,阴病而见阳脉,即为之脉证不相应.何谓阴脉、阳脉?《伤寒论》辨脉法云:"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弦、微,此名阴也".此乃阴脉阳脉之大致举例.但也不尽然,如弦脉有时亦属阳.既然有脉证不相应之情况,那么临证之时,就必须辨明疾病的寒热虚实之真假,抓住本质而舍弃假象,或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证,  相似文献   

4.
医话四则     
1 治痹宜补气 邻居之女曹某,25岁,于1992—5—1顺产一女婴,产后十日诸肢节疼痛如掣,头痛如裂,服遍“抗风湿药”均不奏效,时近端午节仍衣被不减,故延余诊治。 余问及饮食二便,乳汁分泌正常,扪及全身无热而反出汗冷凉,尤以关节、头部为剧。视其脉沉无力。望及舌苔薄白,欲投以“乌头汤”。忽悟《衷中参西录》“从来治腿疼、臂疼者,多责之风寒湿痹,或血瘀、气滞、痰涎凝滞。不知人身之气化壮旺流行,而周身痹者、瘀者、滞者,不治自愈,即偶有不愈,治之亦易为功也……知元气素盛之  相似文献   

5.
一、清热解表之消法:用于肿疡初期,病邪在表。症见身冷、发热恶寒、舌淡苔薄白、脉浮数。宜用清热解表法,使热毒从表而解。谭某,女,38岁。右手虎口处生疮3天。初起麻木痒疼、发热恶寒,疮顶小根深,微红热痛,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此乃疖肿感染,毒邪在表。治宜清热解表。药用菊花、地丁、天葵子、金银花、蒲公英等。局部外敷油调膏(黄柏、煅石膏共细面,用香油调敷)。每日1次。经治半月而愈。二、清热解毒之消法:用于肿疡初期、毒热炽盛。症见发热肿疼、口干微渴,舌红苔稍黄,脉沉数。宜用清热解毒法,则肿消而愈。孙某、男、40岁。因腰痛注射后,右臀肿痛如碗口大,摸之板硬,色红压痛明显,无  相似文献   

6.
罗泽斌 《中国针灸》1997,17(8):482-482
温针治冷痛体会罗泽斌(云南省思茅地区医院,665800)1寒湿冷痛张×,男,34岁,汉族。自述3日前突发阴囊冷痛,遇寒尤甚,汗出冰凉,得热则缓,周身困重。触之,阴囊冰冷,硬结如石。舌苔薄白,脉沉弦。诊断为寒湿之邪侵犯肝经所致的寒疝。治疗先取中封、太冲...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中对发热的热势、部位、时间、程度、原因、相兼脉证有详细记载,具体记载有发热、往来寒热、壮热、潮热、手足自温、心中疼热、身灼热、发热脉沉、厥热等,六经证候皆有发热的症状,各有其特征。太阳病以发热恶寒为其特征;阳明病以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或潮热、腹满、便秘为其特征;少阳病以往来寒热为特征;太阴病以手足自温为特征;少阴病以反发热、脉沉为特征;厥阴病以热深厥深,热微厥微为其特征。一般来说发热总是正能胜邪,机体抗邪的一种表现,即发热说明机体正不虚,或虚而不甚,即便发病急,病情重,但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仍较好。在临床上除了单纯发热之外,发热又有真假之分,有时不易辨别,需要探索疾病的本质,如"真寒假热",此时虽有热象,但为阴寒之邪凝滞于内,虚阳浮越于外,往往提示预后不佳。因此,又需要更好的辨别寒热真假。  相似文献   

8.
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乃为之脉证相应.若阳病而见阴脉,阴病见阳脉,即为之脉证不相应.何谓阴脉阳脉?<伤寒论>辨脉法云:"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弦、微,此名阴也."此乃阴脉阳脉之大致举例.  相似文献   

9.
我们根据祖国医学“冬病复治”、“冬病秋防”、“内病外治”的理论,三伏天用自拟“祛寒蠲痹膏”穴位贴敷、金秋时内服乌头汤治疗寒痹96例,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①肢体关节酸沉疼痛而有定处.②关节屈伸不利,活动受限.③患处皮包不红,触之不热或有凉感.④入冬或受凉后或遇阴雨天疼痛加重.⑤舌质谈,苔薄白,脉弦紧或沉迟.③化验血沉、抗“0”正常.上述具备①③④者为观察病例,6项全具备为典型病例.1.2一投资料我们按就诊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6例,其中男53例,女43例;年龄16岁~6…  相似文献   

10.
小柴胡汤与柴胡桂枝汤辨。小柴胡汤:主证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其他见证(如七或证)非必有症状。小柴胡桂枝汤:表证未解之发热微恶寒,四肢关节疼重。具育少阳之微呕,胸脘之间满闷不舒的见证。大柴胡汤与柴胡加芒硝汤辨:主证为小柴胡证兼有热邪内陷,热结与胃脘。表现心下急,郁郁微烦,或心下痞鞭,或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而呕,热迫大肠而下利。柴胡加芒硝汤:妄狂用攻下,伤及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小阳汤治疗关节疼痛探讨。方法:用小阳汤方剂治疗关节疼。结果:纵观全方,补阴与温阳药合用,辛散与滋腻之品并行,补中寓散,使温散寒凝而不伤正,滋补精血而不恋邪,共奏助阳补血、温经散寒、除痰通滞之效,是治疗痈疽疮疡属阴证的著名方剂。正因为本方温阳补血、散寒通滞,用治阴疽,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可化阴凝而阳和,故以阳和名之。讨论:本方善治阴疽证痛本,多为阳虚血弱,寒凝痰滞,气血不畅,痹阻肌肉、筋骨、关节、经脉所致。营血虚弱,寒凝痰滞,气血不畅,故局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并见全身虚寒证候;寒为阴邪,故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均为虚寒之象,治宜温阳补血以治其本,散寒通滞以疗其标。  相似文献   

12.
牛某 ,男性 ,36岁 ,某单位负责人。患者素体健康少病 ,惟常觉身热口燥、烦闷不适 ,近冷纳凉方感舒畅。素喜食肥甘滞腻之猪、羊、鱼、鸡等肉类食物。初夏以来 ,上级来人频繁 ,常举宴作陪。而发口干如炙 ,饮不解渴之燥热病象。自用牛黄清胃丸服后诸症暂缓 ,但停药即复发如前 ,故常服该药不缀 ,累计进服 30盒之多。燥热虽减而出现胃脘胀满 ,饮食无味 ,渴不欲饮 ,周身困倦等脾胃虚寒之证。自忖寒凉太过 ,伤及脾胃 ,急求温补 ,改服理中丸以暖胃制寒 ,不验 ,又服健脾助运之香砂养胃丸仍无效。诊见患者脉象沉弦 ,面色滞暗 ,脉症合参 ,病属中阳不振 …  相似文献   

13.
刘向东 《江西中医药》2008,39(10):57-59
麻黄细辛附子汤首见于《伤寒论》,《伤寒论》301条曰:少阴病,如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本条为少阴病兼表证即太少两感之证而设。少阴虚寒证,通以无热恶寒为主,但邪闭卫阳,却见发热,故条文曰“反发热”,太阳受邪郁表,但表热通常为全身发热,而此发热又脉见沉象与太阳病之浮脉不同。临床应用极其广泛,治疗效果宏著,药少而精,价廉而用广,易为广大人民群众经济能力所承受。兹就笔者临证应用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用大青龙汤者凡二见,一是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一是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古今注家多认为38条是大青龙汤的主证,39条是其副证,二证均是表寒里热,大青龙汤是解表清里之剂。笔者有不同看法如下:  相似文献   

15.
论桂枝汤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太阳病,无论已治或未治,只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表证汗下后,正气受损,表邪留恋未解者;表证兼里虚不甚,脉不浮紧而浮弱者;非外邪所致营卫不和,自汗,发作阵作者;太阴中风证或太阴表证,症见四肢烦疼、脉浮取而微、沉取而涩者;太阳病误下,正气抗邪于上,其气上冲,热痞兼表证者;阳明经表证症见目痛、鼻干、额头作痛、缘缘面赤、汗多脉迟者;阳明日晡发热兼寒热如疟,脉虚浮的太阳表证;太阴虚寒兼表证身疼者;妊娠恶阻,产后中风持续不解者等,病机均为营卫不和,临床均可应用桂枝汤。  相似文献   

16.
九味羌活汤又名“羌活冲和汤”,方自张元素,主治四时感冒而出现恶寒壮热、头痛身强、项痛脊痛、呕吐口渴、无汗等症状其功效为辛温发汗、散寒除湿,因而笔者临床用治外感则凡见恶寒头痛、周身酸楚、鼻塞喷嚏、发热或热不甚者效果甚佳,一、二剂即获显效,此当于风寒或夹湿之证最宜  相似文献   

17.
李××,女,40岁。1983年4月22日诊。14天前在当地卫生院行腹式双侧输卵管结扎术。术后一周发现环手术切口处有如成人手掌大小之椭圆形包块,即给予抗菌素治疗一周,未见明显消散。检查:切口位于耻骨上3cm处,正中横切口长约2cm,切口皮瓣已愈合平复,但环绕切口处可触及10×8×7cm~3之椭圆形包块,界限清楚,质中硬,不活动,触之微痛,无波动感。妇产科诊断为术后刀口渗血所致之瘀血性包块,患者拒绝手术治疗。刻诊:包块坚硬不移,触之疼痛,脉沉弦,舌质有瘀点,证属“瘀血”,“症病”范畴,治当  相似文献   

18.
张××,女,20岁。1982年5月23日初诊。患者于半年前自觉两下肢关节、肌肉酸痛,一月后症情渐见加重,并继发多处结节性红斑,其大者如杏核,小者似豆粒,质微硬,触之疼痛,时有发热,面色少华,肢体倦怠。曾在当地及外地医院使用激素、抗风湿药物等治疗半载,因疗效欠佳而前来要求中药治疗。诊见:发热(体温37.80℃),头重身疲乏力,口干欲饮不多,关节酸痛,两下肢结节性红斑甚多,质微硬,压之疼痛;久行则小腿胀痛难忍,腰痠,黄带绵绵。苔腻而黄,脉象濡数。脉证合参,此乃湿热蕴结下焦,络道不通。治拟清热利湿,活  相似文献   

19.
答:湿病,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证,病在肌肉关节。湿邪为病,多有挟风、挟寒、挟热等特点。历节病是因正气虚弱,外邪浸入所致的以疼痛遍历关节为主证的疾病。由于疼痛遍历关节,且又发展很快,故后世称为历节风或痛风。历节病的病因有风寒湿邪,湿病亦挟风、挟寒,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所谓“异中有同”  相似文献   

20.
巫君玉 《中医杂志》1995,36(2):85-86
4 几个鉴别重点4.1 卫分与气分:卫分证相当于太阳麻黄汤证,以恶风寒、无汗发热为主症,可兼见身楚肢厥,头昏痛胀等症状,其划界症状为有汗与否,无汗纯属卫分,一见有汗便是向气分转化,迨至但发热不恶风寒时,则已全入气分境界。其间肢厥冷,可提示其后之发热轻重,厥冷之时间越久,则后之发热越高,恶寒亦然;麻疹之起,形同外感,但发热后尚往往有四肢尖、耳尖、鼻尖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