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52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2例ADR中,老年患者较多,占46.05%;以静脉给药方式为主,占83.55%;引发ADR的药物最多的是抗感染药(占27.63%)和中药注射剂(占17.11%);ADR的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为常见。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和ADR知识的宣传,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ADR在我市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方法:采用Excel电子表和手工筛选方法,按患者性别、年龄、涉及药品种类、与ADR有关的抗微生物药种类、中药注射剂情况、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品抗中,微生物药物居首位,用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主要的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中药注射剂的ADR共87例。结论:ADR现象比较普遍,应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慎重选择静脉滴注给药治疗,中药注射剂的ADR不容忽视,应加强对国家通报品种的监测,加快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传递,保障公众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漯河市各医院及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情况,探讨发生ADR的因素。方法对漯河市2007年ADR监测中心收集到的795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795例ADR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41.2%(328例),中药制剂占总例数的14.9%(118例);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46.5%(370例),其次是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损害;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72%(573例)。结论应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和服务素质培养,并展开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以减少和避免ADR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11年笔者所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深入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医院上报的313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DR病例男女比例为l:1.20;ADR发生于各个年龄组,10岁年龄组中ADR病例占23.32%(73例);一般或常见的ADR占91.69%(287例);以静脉给药的方式引发的ADR为主,占85.62%(268例);抗感染药物引起ADR为最多,占总数的70.93%(222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属器官损伤最常见,占78.59%(246例)。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可促进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近几年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我院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0月收集并上报的466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ADR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时间、用药方法、药品类型以及药品工艺有关。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及相关知识的宣传,促进合理应用抗感染药,减小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镇江市127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ADR在我市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方法:采用Excel电子表和手工筛选方法,按患者性别、年龄、涉及药品种类、与ADR有关的抗微生物药种类、中药注射剂情况、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品抗中,微生物药物居首位,用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主要的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中药注射剂的ADR共87例。结论:ADR现象比较普遍,应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慎重选择静脉滴注给药治疗,中药注射剂的ADR不容忽视,应加强对国家通报品种的监测,加快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传递,保障公众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随着临床用药种类和数量的日益增多,保障患者安全用药已成为临床治疗的突出问题.开展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监测工作,可强化临床医务人员安全用药意识,最大程度减少ADR的发生率.现对我院收集的160例ADR报表进行分析,以期促进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药品不良反应情况,以促进合理用药,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2年11月门诊上报的所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统计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上报情况,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结论:药务科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表最多,头孢类抗菌药物发生的不良反应最多,注射给药发生的不良反应高于其它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9.
钟建雄 《华夏医学》2013,26(3):557-560
目的:分析我院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全年ADR共103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3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年龄段发生率最高(36.89%),以抗菌药物引起ADR最常见(41.75%),静脉给药是ADR发生最常见的给药途径(80.58%),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36.36%),其中不合理用药引起ADR发生37例(35.92%)。结论:临床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尽量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建立完善的ADR监测制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364例ADR患者(男218例,女146例,年龄13~88岁),并把收集的这些ADR患者进行统计、分类和分析。结果 364例ADR的发生与抗菌类药物的使用、中药注射剂质量、静脉给药和患者年龄有关;男性(59.9%)高于女性(40.1%),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是ADR常见临床表现。结论抗菌类药物使用要严格掌握和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要进行质量监督和管理,同时要关注老年用药。临床用药务必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才能做到安全、有效、合理用药,从而降低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521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09年收集的521例ADR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ADR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用药途径、临床表现,单一、合并用药ADR的发生率以及ADR的治疗结果等。结果:男性ADR发生率(282/521,54.13%)高于女性(239/521,45.87%),儿童及老年患者发生率较其它年龄段高(326/521,62.57%);334例ADR由抗微生物药物引起(334/521,64.11%),443例由静脉滴注引起(443/521,85.03%);ADR常见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寒战、发热等,严重病例较少,联用药物越多,引发ADR几率越高;经治疗521例ADR患者好转、治愈率达98.08%。结论: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监护水平,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时性别差异所呈现的某些基本特点,为实施药品安全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某三甲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7690例ADR报告。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7690例ADR报告中性别因素分别与报告年份、患者年龄、药品类别、前位药品、药物剂型、给药途径、累及系统/器官等指标相关联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7690例报告中,男性4052例,占52.69%,女性3638例,占47.31%,男女之比为1.11∶1;2007至2010年男性比例均高于女性,而2005至2006年男性低于女性;0~21岁及51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而21~51岁女性多于男性;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药、中成药、维生素类药等引起ADR男性多于女性,而影响变态反应和免疫功能药、心血管系统药、呼吸系统药等女性多于男性;注射用奥沙利铂、氟尿嘧啶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等7种药品引起ADR男性多于女性,而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引起ADR女性多于男性;应用混悬剂、口服溶液剂、粉针剂等6种剂型出现ADR男性多于女性,而应用丸剂、分散片、胶囊剂等4种剂型则女性多于男性;腹腔用药、鞘内用药、静脉注射等给药途径出现ADR男性多于女性,而局部外用、眼内用药、肌内注射等女性多于男性;ADR所致代谢营养障碍、视觉损害、血液系统等例数男性多于女性,而听觉和前庭功能损害、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女性多于男性;在一般的、新的一般的、严重的、新的严重的4种ADR严重程度中,男性ADR例数均多于女性。结论在加强ADR监测时,应了解ADR性别差异,其对实施药品安全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通过对ADR性别差异的深入分析,可以采取相应对策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18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促进我院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2011年上报的180例ADR报告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180例ADR中,女性ADR的发生率高于男性,男女发生ADR比例为1:2.05;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23.89%;引发ADR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为主,占82.22%。ADR涉及的药物品种中,居首位的是抗茵药物88例,占48.88%,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例数为30例,占抗菌药物发生例数的34.09%。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占57.78%。结论加强合理用药教育,提高医务人员上报ADR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14.
利奈唑胺致不良反应44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2000年1月—2012年11月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44例利奈唑胺致不良反应案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利奈唑胺所致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血液、心血管及消化系统等,并且老年患者更易发生。结论 临床应加强对利奈唑胺的合理使用,尽量避免或减少其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7年元月至2008年6月收集到的115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5份ADR报告涉及5类药物共26个中西药品种,其中位居第一位的是抗菌药物占73.9%,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111例占96.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占32.18%,大于60岁患者56例占48.6%。结论应重视药物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25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06年1-12月间收集25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2例ADR报告中,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70.2%(177例);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61.5%(155例);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52.3%(132例).结论 应慎用注射剂,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对610例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明 《中国医药导报》2012,9(6):116-117,120
目的了解本院药物不良反应(ADR)所体现出的特征,以推动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全面回顾本院2001年10月1日~2011年10月1日610份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对产生ADR的药物种类、给药方式及药物不良反应所引发的器官损伤予以描述性分析。结果 610例药物不良反应中,中年与老年患者占68.85%,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占59.51%,在静脉滴注给药的过程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占69.84%,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皮疹、头昏和胃肠道反应等。结论要依据ADR出现的特征与规律,合理掌握用药方式,并强化监护环节,运用有效措施加以监测与管理,从而全面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和探索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集上报的895例ADR报告,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895例报告中,5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占50.73%;涉及的药品中,以抗菌药物居多,占58.26%;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重要给药途径,占92.29%;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50.61%。结论临床应加强ADR报告和监测工作,规范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本院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9年6月收集到的552例ADK报告的临床资料.结果 ADK发生男性(290例)略高于女性(262例),但基本平衡;10岁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高龄患者构成比高于其它年龄段;夏、秋两季共发生380例,占全年发生总数的68.8%;发生ADK最多的是抗感染药物,占55.8%(308/552),中成药引起的ADK排名仅次于抗感染药物;静脉给药占ADR的绝大部分(65.2%);ADR所致器官损害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大多数预后良好,本组无后遗症病例,无死亡病例;输液室报告率最高,报告人中护士占68.8%,药师占20.3%.医师占10.9%.结论 ADR难以完全避免,应加强对临床医护人员ADR知识的宣传;医生除合理用药外,还应积极参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工作,及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药师应主动收集、整理ADR信息,并及时反馈给临床医生,以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目的 .  相似文献   

20.
徐瑞岭  陈娟 《基层医学论坛》2016,(28):3912-3914
目的:探讨甲硝唑的不良反应特点,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检索2000年—2016年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甲硝唑不良反应的文献资料,整理并筛选甲硝唑不良反应的案例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用药原因、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临床表现、用药剂量、过敏史、预后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共检索到185例甲硝唑不良反应病例;甲硝唑的不良反应在21岁~60岁患者中发生较多,占99.68%;患者静脉滴注发生不良反应患者较多,占64.32%;甲硝唑不良反应患者的用药原因主要包括预防感染(术后)、牙周疾病和胃肠道感染,分别占24.32%,17.29%和15.14%;甲硝唑的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用药3 d内,占85.96%;1例(0.54%)患者死亡。结论甲硝唑在临床使用时要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加强用药监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